帝国败家子 第147章

作者:天香瞳

王康点了点头,此次来找蔡禾果真不虚此行,这是很重要的情报了。

“这么说来?李家是倒向另一边了?”王康问道。

“这个我也不知……”蔡禾摇头道:“我与李家家主是旧识,此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怎么看也不像是能与那些人同流合污的人,”

“不过现在的情况复杂,万事难定,倒也是说不清,”

“我现在身无半职,只是白衣之人,这些就不是我关心的事了,”蔡禾笑着道:“是该你们伯爵府操心的事了。”

“你当初怎么会向赵皇提出这个计策?提拔新贵族对抗老贵族?”王康好奇的问道。

“这是一种矛盾的转嫁,”

蔡禾沉声道:“赵皇要对付老牌贵族是势在必行,而他们也自然知道这一点,可怎么办呢?削藩斩贵不是一道圣旨的事情。”

“压的轻了没有作用,压的重了逼反怎么办?投敌他国怎么办?这些都是问题!”

这时王康接着道:“所以你就想出了这种办法,将一个大的矛盾换成小的对抗,形成互博之势……”

“没错,这是现今最好的办法了!”蔡禾点了点头。

王康继续道:“削藩斩贵也好,老牌贵族反抗也好,说到底其实都是中央与地方之争,是利益之争,赵皇想要加强中央集权,而老牌贵族又不想放弃手中权利……”

“你……”这时蔡禾突然惊疑的看着王康。

“怎么了?”王康好奇问道。

“没什么,你继续说……”

王康殊不知,他的话给蔡禾带来多大的震惊,因为王康的话已经说到了本质。

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是赵皇的根本意图。

王康自然不知蔡禾的震惊,继续道:“老牌贵族尾大不掉,无形中削弱国君中央权利,对皇权构成威胁,所以罢黜老牌贵族势在必行!”

“有一点你说的没错,此事确实急不得,需要一步步来,不然后果难料。”

这就好比是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他的许多儿子到各地做王,这是封藩。

其后各藩王势力极大,又开始削藩,明惠帝朱允文下台就是他要削藩,然后激怒了藩王们有关,朱棣趁着这个契机坐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了后来的明成祖。

这其中之事,跟现今情势倒是异曲同工。

“王鼎昌生了个好儿子啊!”

这时蔡禾突然感叹道:“你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的,实属不易,外人都说你是个大败家子……”

“其实对于你,我一直都有在关注,我知道你所做之事,看似败家却另有深意,看似荒诞却有不凡……”

“蔡师言重了,我只是一些胡言拙见,当不得真。”王康摇头道。

“那你可有更好的办法?”

“我没有,”王康直接道,“这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很多我还不知,更不敢妄下评论……”

“不过,我却是知道你的这个计策,其实是有很大的弊端!”王康又是说道。

“哦?是什么?”蔡禾来了兴趣。

“无论是平民贵族还是老牌贵族,其实都是贵族,”

王康沉声道:“你有没有想过,扶持新贵族对抗老牌贵族,假若最终老牌贵族颓倾,”

王康看着蔡禾目光异样道:“你又怎么敢保证,新贵族最终不会走上老牌贵族的路呢?”

第一百三十二章 有人闹事

听了王康之言,蔡禾顿时愣住了,过了片刻他才是恍然道:“或许这就是赵皇选择你父亲的原因吧!”

“能在战起危机之时,挺身而出尽自己所能,仅此一点就能断定,”蔡禾沉身道:“你的父亲不一定是一个忠君之人,但一定是爱国之人。”

王康不可置否的点点头,他的父亲王鼎昌曾跟他说过一句话,令他记忆犹新。

“国家与我们的家,都是家!大家不保,小家何以存!”

王康想着,这时蔡禾出声打断他的思绪,“我们交谈这么多,现在你也该回答我刚才的问题了吧!”

王康微微一笑,“我已经回答了啊!”

“回答?”蔡禾愣神,随即恍然。

是啊,刚才在两人的交谈中,王康侃侃而谈,观点明细更是直指根本,有的问题甚至比他还要看的深……

这其实已经是最好的回答了。

蔡禾想着,缓缓起身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薄策,交给了王康。

“这里有我近年在朝廷做内参时,写的几篇策论,你拿去吧!”

王康双手接过,躬身道:“谢蔡师!”

这本薄策,看似轻薄实则重有千钧,其里的策论定然也非寻常,蔡禾能把此交给他,足矣见得他对自己的看重与期望。

王康不得不礼貌的对待。

“如此,那学生便先行告辞,不多叨扰了……”王康又是说道。

“孺子可教!”蔡禾轻抚胡须,一副赞赏模样。

他并没有详细给王康讲策论,是因为在刚才的交谈中,他就知道王康才思博广,对待政治问题更是一点就透。

论策,这一点他已经很完美。

所以他给了王康自己曾写过的一些策论,让他多学习行文方面……

而这一点,王康显然也是看了出来,并没有再向他多问。

二人都很有默契的领略对方意图,难能可贵,哪怕是蔡禾也是赞叹不已,对王康的欣赏也是愈发浓郁。

再次辞别,王康推门走出房间,而在这时从屋里传来蔡禾的声音。

“把富阳小报好好的办下去,让它向你曾说的那样发挥作用,恶行不止,笔锋不停!”

“还有……一定要努力走下去,完成我未完成的事,在这一点上我只是个……”

听到此处,王康回身他看着在屋里的蔡禾,他的发须皆白,腰身难直,这一刻,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蔡师莫言,学生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