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酋长到球长 第843章

作者:茅屋秋雨

不是烧煤的,小模型烧煤浪费时间,可以烧酒精也可以烧煤油;不需要多大的动力,能够有个手臂长短,自己能够拉动自己在仔细打造出的玩具铁轨上晃荡就行;不需要多先进的加工工艺,锉刀、手钻、钢钳加失蜡法,基本可以完成其中大部分的构件。

做模型和做实用型的机器肯定不一样,很多实用型的机器要求的高条件,模型可以不必那么严苛,保证不炸、能跑动就可以。

内部的核心构件和模型尺寸,倒不需要陈健自己动手拿锉刀去挫。另一边的实用技术研究里面投了大笔的钱做精准度量衡和卡尺,这是实用蒸汽机、航海钟等实用技术的前置条件,至少可以方便很多,有了精准度量衡和卡尺,一些零件便可以由工匠打磨铸造。

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琢磨和绘制,可能需要花费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业余时间。

但在等待这些核心模型构建准备工作的时候,其余的模型是完全可以现在就准备的。

比如轨道,可以用昂贵的黄铜,让工匠或是学徒们仔细打磨。一方面不生锈,另一方面也更为明亮耀眼。

与轨道配套的车站、铅模人、模型绘色、道岔、沙盘等,这都是现在可以做出来的。

这个模型的重点不在于是否好看、或是等比例放大能否直接可以制造火车。重点在于在此时技术水平达不到的条件下,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火车出现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这是比用文字去描绘要更让人接受的,尤其是动起来之后更为叫人畅想连篇。

其实在有电堆、杜仲胶、木漆、铅和硫酸的条件下,用简易的直流电动机作为模型动力;或是在黄铜的模型轨道上拉上导线做电动机车模型,以简易手摇发电机做不需要换向器的交流模型电动机;都远比做蒸汽机的模型简单,甚至可以说简单的多。

然而蒸汽已经近在咫尺,模型困难可是实用起来稍微简单;电动机模型简单唾手可得,然而实用起来困难重重,没有百年的材料学积累恐怕实用也比较困难。

再者,电的弄个电灯来吓唬人或是引诱人是极好的,用在火车模型或是动力机模型上,那就远远不如燃着火、冒着烟给人以巨大震撼了。

这是属于舍易求难的做法,仔细考虑过之后还是觉得继续尝试,真的一年半这种模型和精密度量衡都没有进展的时候,再换简易电模型到时候再说。

至于说再剩下的例如碘化银溴化银照相术等东西,陈健觉得自己就不要弄了,适当旁敲侧击一下留给一些人当做机会,做个千金市骨的作用。

这机会是名声也是金钱,作为他计划中的在闽郡的大学的吸引人才的诱饵,那是极好的,反正这方面的名声这东西于他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第七十九章 南洋公学与创刊号(上)

等待党内各地分部的人赶回闽城开扩大会议的这段时间,陈健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为三五年后的展览会的稀奇古怪的奇技淫巧做准备、编写教材和做浅显易懂的知其然原理。

花了两个月完成了大部分短期可以完成的古怪图纸和构件之后,陈健第一次前往闽郡的第二个权力中心,在提议和说服了组织内成员后,陈健向闽郡的第二个权力中心请求了一件事,并且很快得到了允许,还得到了不少人的捐款。

他求批了闽城外、靠近子午线天文台的一大片土地,开始筹备成立免税的“南洋公学”。

此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或是农田,并没有展开建设,不过筹备工作已经开始。

南洋公学肯定是都城所不承认的学历,但获得了闽郡的第二权力机构新的郡议事会的承认,可以作为等同于学宫地位的学历成为闽郡的地方公务人员。

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也算是闽郡的各方势力开始为长远打算的一个信号,或者说是十多年的灌输之后造成的知识过于有用论的反馈。

这所筹备中的南洋公学将会合并蓝翔技校、科学与技术实用研究院,同时开办高等中学和大学,以及伪装成航海用的军官培训学校。

教材的世界观完全是按照陈健所编写的各种“假设”或是“猜想”的世界观为基础,第一批基本上从闽郡的墨党之前控制的教授自然常识和代数几何的学生中考核挑选,而且大学暂时是空的,先从高等中学开始招生。

大学的先生也是以陈健的师兄师妹、制碱公会科学会议的参与者、被闽城的科学吸引来的学者、被陈健诱骗或是出面相请的老先生为主。

这十年来闽城作为共和国的第二个学术中心,吸引了不少人在此定居,经常举行的各种研讨会也让这里的学术氛围很浓,就算在旧时代的知识上比不上学宫那些人,在新世界观下的理工科知识并不比北方的学宫差。

大学暂时先开办十三个学科,外加三个对外交流的文学科。

师范、数学、化学、物理学与建筑工程、冶金采矿及爆炸学、地理学、博物学、农学、简易机械原理、天文学及航海测绘学、医学、政治经济学、会计记账和统计学,这是拟定的十三个先行开办的学科。

三个对外交流的文学科是法学、史学与国家关系、对外译书所。

十三个正式学科中,除了师范生外,暂时并不招生。

所有报考的学生暂时进入高等中学中学习,包括自己带来的那些师弟师妹也是如此。

等到高等中学的三年制学完之后,选拔其中的优秀人才,再进入大学学习。

高等中学中,除了数学、冶金、农学、简易机械、天文学和医学外,并没有先生教,有也是一些预备的大学先生每旬进行一次指导。

包括力学、化学之类的内容,由陈健和那些来自学宫的先生一起,如同《化合与分解新教材》一样,编写一套详细的有世界观基础的教科书,同时设置大量的习题由这些通过考核和选拨进高等中学的年轻人学习,每一旬会空出一天时间专门讲学。

在高等中学的选拔结束后,按照各自的成绩和侧重点进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学习。名义上是学习,基本上就是直接进入第一线的研究当中,成为那些大学先生的帮手,完成一系列的有目的的实验或是技术改进。

只要通过考核进入了高等中学,包吃包住,每个月还有少量的补贴。这个钱党产还是出得起的,也是被认为是绝对值得的。

名义上只要通过了考核,都可以参与进来,但实际上并不那么公平。

从环球航行之前就开始的基础教育准备,基本上可以确定能够考入高等中学的,大部分都是受墨色思想宣传的、要么就是被墨党控制的开蒙先生和批量培养的自然常识先生们教育出来的年轻人。

至于十三个学科中唯一直接招生的师范生,只进行类似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和理科教学,这些师范生的作用是作为孵化者,为下一批高等中学的理工科人才做准备,不求他们在进入高等中学之前明白太多,但是最起码对世界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世界观有个基本的成型。

这些师范生的招生简单的很,大量的年轻人在之前的蓝翔学堂中就接受过类似的教育,也批量地毕业去当墨党控制的一些学堂之中当自然常识和算术几何的先生,只要选拔其中优秀的回炉就行。

暂时空出的大学学科不招生,但是学科的先生已经准备好,由陈健出面邀请,同时给予足够的薪水和支持,还提供大量的、几乎免费的试验器具和一些试验申请的经费支持——反正此时的大部分实验也花不了几个钱,但是效果往往显著。

实际上很多学科的大学“先生”也是在这三年里进行一个学习的过程,唯独不同的就是没有老师,而是用一些陈健弄出的奇怪的方式进行学习。

包括实验室的一些定向实验尝试、陈健提出的一些“猜想”的验证、资本出资的一些实用技术研究的带头人等等。

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科学会”的评选,任何被选入“科学会”的人,都可以享受同等的大学先生的待遇,也可以直接前往大学任教。

这也给了很多年轻人机会,如今论资排辈的意义不大,有陈健在这搅和,以往的论资排辈毫无用处,很可能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被发现的东西。

很多方向基本上是空白的,很多学科完全就是十年之内正式出现的,但幸好力学和数学不分家,这个可以找人客串,最基本的力学原理学会之后剩下的就是完善整个体系。

化学一科稍微简单一些,受陈健影响颇大的、数年前就在闽郡编写教材和十万个为什么的很多人都是他最早接触的圈内人士,他们对化学这门学科的世界观基本固定,剩下的就是按照这个世界观去尝试发现新东西、测量旧东西、改进新技术。

航海测绘和天文学最为简单,这个不需要受陈健影响,天文台就在附近,望远镜八分仪也都成型,之前的三角测量术也很成熟,有的是可以当先生的。

实在不行,从之前的航海学堂中,弄出一批名为航海学、实则一直在学习力学数学和编写炮兵实用手册的那些年轻人,也可以直接暂时将这门学科带起来。天文学这边,陈健也有不少的熟人,这个面子还是可以卖的,送了对方一个本初子午线的大名头,如今也是该还债了。

博物学可以暂时让林曦去带,这个名声足够,剩余的则从各地邀请一些人来加入。政治经济学可以让党内的一些最早接触到这些基础的一批人客串,完全胜任。

农学上问题也不大,有数百年的育种学基础,加上已经提出的氮磷钾理论、外加伪装为阴阳的遗传学基础,只要陈健按照已有的没有走歪的体系稍加修正,就可以独立出来,甚至可以与数学尽快结合成优选学。

医学有解剖学、血型学和显微镜出现后刚刚开始研究的微生物学为基础,再从欧洲调回一批在名为“救死扶伤国际协会”之中救死扶伤、实则拿两国雇佣兵和贵族们练手的外科医生回来,最起码截肢手术的体系可以尝试建立。

诸如史学与国家关系、对外译书所这两处,前者需要养一批老学究来教年轻人,后者则完全要靠年轻人挑大梁。尤其是最早跟随陈健出海、最早留在荷兰、最早公派前往意大利的那些人,算起来这些人也可以从欧洲接回来一批把这个架子搭起来了。

南洋公学的筹备工作是大张旗鼓进行的,一方面整个闽城都在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陈健也不断出面邀请一些知名学者。

同时公学的校园还没有建立的时候,三个月后的第一次高等中学考试已经开始筹备,并且给出了对一些人而言相当优厚的入学补贴条件。

风声遍及整个闽郡的时候,陈健又在这风头上添了一把火。

他和许多在闽城的知名学者们一同为南洋公学的筹备工作做了一项极为让人觉察到一些风声的行为,以南洋公学筹备委员会的名义,开办了四本定期发行的刊物。

《自然与科学》、《数学新发展》、《世界趣闻及博物学》、《政治与经济评论》。

这四本刊物是和南洋公学绑定在一起的。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除了《政治与经济评论》这本之外,剩下的三种都城学宫都有类似的刊物,名称虽然不一样,但内容上还是有重合之处的,这算是一种半挑明的独立于学宫的新体系。

作为创刊号,这几本小册子的内容相当丰富,而且很多都是陈健执笔,力求一炮而红。

上一篇:穿越清朝的太监

下一篇:帝国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