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流小地主 第254章

作者:吃货胖子龙

谁成想阿芙洛却也是一头雾水,她压根没有听说过什么是羽毛笔。

还是美女上司将李忘忧拉到了一边,小声解释了一番,才让李忘忧恍然大悟。

美女上司在美国留学,去博物馆参观时,留意过羽毛笔的介绍,她还记得很清楚。

欧洲的羽毛笔,是在公元700年左右才发明出来的,而现在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阿芙洛自然不知道什么是羽毛笔。

至于如何制作羽毛笔,美女上司倒是记得简介上的文字说明,首先是需要脱脂。

鸟类的羽毛上都有一层薄薄的油脂,时间长了会发臭,所以要去掉。

放在蒸笼上蒸,然后清洗干净,就可以去除羽毛上的油脂。

然后用小刀清理羽毛根部,再之后便是硬化笔杆。

将羽毛的根部,插入装满沙子的铁锅中,加热一刻钟时间,冷却后取出便可。

最后是用小刀,将羽毛笔的根部,削出钢笔一样的形状,并且和钢笔一样,中间切出细缝,作为墨水槽。

李忘忧实验了几次,损坏了好几根乌鸦的大羽,才终于成功制作出了两三根羽毛笔。

蘸上墨水后,羽毛笔能够非常流畅的在纸上书写,墨迹清晰,使用起来,与后世的钢笔差距并不大。

对于自己的动手能力,李忘忧非常满意。

但还不等李忘忧得意炫耀一番,就眼睁睁看着美女上司,伸出她那纤纤玉手,抓起了几支羽毛笔,一把抢走了……

“喂,喂,你干嘛?抢东西啊?妖妖灵吗?这里有人抢劫!”李忘忧连忙大喊道,试图保护自己的作品。

美女上司斜撇他一眼,威胁的晃了晃自己的粉拳:“哼,这是我教你做的,收你一点学费,不应该吗?你有意见?”

现代都市人,除了李忘忧这样,从小被爷爷逼着练习毛笔书法的,没几个会用毛笔的。

苏长卿自然也是不会用毛笔写字,但却又不得不用。

四轮马车行中,每日她也是必须要记录不少东西。这段时间,苏长卿都只能捏着鼻子,用毛笔写出奇丑无比的字迹。

李忘忧虽然没有明说,但眼神中经常流露出的笑意,却让美女上司早已恨得牙痒痒。

她也是一时糊涂,忘了可以制作羽毛笔来写字。

李忘忧一说要做羽毛笔,最高兴的便是美女上司了。

所以羽毛笔制作完成后,苏长卿毫不迟疑,直接伸手,强行霸占了这几支羽毛笔的使用权。

面对美女上司的威胁,李忘忧很没有节气的立即认怂:“没,没有意见,应该的,都是应该的。”

美女上司傲娇地扬起天鹅般白皙的脖颈,得意的带着自己的“战利品”离去了。

悄悄的她走了,

正如她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只带走了我的羽毛笔……

李忘忧含泪四十五度角看向天花板,满腹的心酸与委屈,此时此刻,他只想吟诗一首……无奈之下,他将目光再次投向了牛武。

还不等他开口,牛武便鄙视的看他一眼,抓起弓箭大步流星向外走去。

麻蛋,这部曲也是要不得了,居然敢鄙视他家郎君!

李忘忧愈发无语,连牛武都敢鄙视他了,这家主的威严何在?

等牛武再次带回来几只被箭射死的乌鸦后,李忘忧又是一顿忙乎,才终于用上了羽毛笔。

用羽毛笔抄书,速度比用毛笔快了不知多少,加上还有马周给他誊抄,李忘忧就写得更加龙飞凤舞,速度快得要飞起了。

一晚上时间,李忘忧就抄出了差不多两章回的内容,让他无比满意。

果然,工具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解决了抄书难的问题后,李忘忧的苦逼日子算是熬到了头。虽然依旧每日要花不少时间抄书,不过效率却高了许多。

每天他都让牛武骑马,将自己抄出来的书稿送去长安城,交给马周与阎立本,让他们誊抄、绘制插图。

马周与阎立本二人倒是甘之如饴,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反而每天都能看到最新“更新”的章回,满意无比。

甚至有时候牛武有事耽搁,去得晚了一些,还会遭到马周二人的埋怨。牛武也只能默默翻着白眼,果然,有什么师长,就有什么样的弟子。

有一日李忘忧因为一时偷懒,不想抄书,给自己放了一天假。

结果马周与阎立本两人在长安城中翘首以待,左等右等,等不到牛武来送书稿。一时着急下,干脆自己骑马跑来定周村“催稿”了。

这种上门“催更”的行为,李忘忧也是无语。

只能好言宽慰,再三保证明天一定让牛武给他们送书稿,才总算将两位急于看后续章节内容的弟子,给打发回去了。

七日之后,李忘忧终于收到了孙坊主派人送来的,新鲜出炉的《三国演义》印刷成品。

并且告知李忘忧,明日长安城东市,孙记书坊,准备正式开始出售《三国演义》第一册。

李忘忧对此,也是寄予厚望。

他打算第二天亲自去东市走一趟,看看自己辛苦抄下来的这本四大名著,究竟在大唐反响如何。

266 销售惨淡

午后,长安城东市,孙记书坊外,李忘忧一脸的郁闷。

他今日来长安,自然是为了来看看自己辛苦抄出来的三国销售状况,却没想到与他想象中,热闹的抢购画面完全不一样。

孙记书坊,在东市之中却也不算小。

三间门脸房,里面销售着各种手工誊抄的书卷,碑文拓片,还有寄卖的书画以及笔墨纸砚,也承接印章篆刻等生意。

生意倒是相当的不错。

书坊之中,进进出出读书人打扮的士子儒生不少。李忘忧观察了片刻时间,就见到书坊内做成了数笔生意。

但两贯铜钱一卷的书卷有人购买,而售价五百文的《三国演义》却鲜有人问津。

雕版印刷,线装版的《三国演义》,便安静的摆在书坊中的柜台上,丝毫不起眼。

没有广告,没有宣传,更没有店伙计卖力吆喝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