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秦霸途 第238章

作者:颜夫子

没过多久,一辆辆云梯纷纷架上城头。蓄势待发的秦卒,纷纷涌上城头,顿时,城墙上响起了阵阵厮杀声。

尉缭看着四周越来越多的秦卒,眼神之中闪过一丝失望,旋即又看向城墙外,同样冷眼看着他的王贲,微微呢喃道:“看来,秦国大势已成,或许,真如那人所言。我未来的道路应该在秦国……”

“轰!”

一声巨响,城墙轻轻一整,邺城的大门,就此被打开……

PS:今天两更,明天五更。

------------

第二百二十三章 入邺城

随着邺城东面城门的陷落,其他各个城墙也是斗志尽丧。

尽管秦军未曾使用兵家谋略之中的围三缺一,可是,一群丧失了斗志,完全吓坏了胆的魏卒,又怎么可能有和秦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呢?

终于,在秦军高呼降者不杀之后,被四面包围的魏卒,终归是放下了手中的兵刃,投降了。

“王上,此人便是那东门守城之人!”王贲向着嬴政拱手行礼,而后,指着身后被五花大绑的尉缭说道。

尉缭依旧穿着那身残破的衣服,神情之间,既没有战败被俘的沮丧,也没有恃才傲物之色。有的,只是一脸的平静。

“缭子先生,我们又见面了。”嬴政握着腰间的天问,缓缓走到尉缭面前,带着一丝笑意说道。

尉缭看着嬴政,却是沉默不语。

“嗡!”

一道乌光划过,束缚在尉缭身上的绳索被直接砍断,掉落在地上。

尉缭活动活动双手,用着沙哑的嗓音,吟唱道: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这首《园有桃》,乃是不得志的士人自我嘲解。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如此说来,这就是先生消失这么多年的原因?”嬴政微微一笑,随即也明白了尉缭如此窘迫的原因。

“若非秦王陛下之赐。尉缭又岂会落得今日之下场?”

直到此刻,尉缭才将视线再次聚焦到嬴政身上。

“那缭子先生是否有怨恨寡人呢?”

面对尉缭那听着有些怨恨的话语,嬴政非但没有丝毫生气的样子,反倒是笑意更加明显了。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此乃兵家的最基本法则,若是尉缭连这都不明白,那就妄为兵家之人了。”

“只可惜,尉缭自诩乃是知兵之人,但是,却非知君之人。终究,落得个庸将之名,凄凄惨惨。”

尉缭面色平静地诉说着,似乎所说之人,并非是他一般。

“那为何尉缭先生,今日又要替魏国守城,以阻我大秦兵锋呢?”

“待价而沽罢了!”尉缭盯着嬴政的目光,毫不避讳地说道。

“放肆!”嬴政身后,王贲怒喝道。

今日,虽然王贲乃是头功,可是,损失也同样不小。现在见尉缭居然堂而皇之地说是待价而沽,王贲顿时怒火中烧。

嬴政抬起手,制止了正欲上前的王贲,点点头颇为认同地说道:“以缭子先生的才华,的确配的上如此一场大战。今日,若非是魏王将邺城之中真正的精锐南调,恐怕,我大秦锐士,当真难以逾越先生所守之城。”

“王上过誉了……”尉缭微微低下头,拱手作揖道。

这是,作为嬴政护卫的天肃,端着两杯酒,缓缓走到嬴政身后。

“昔日,寡人离去之时,曾经说过,会欠先生一杯酒。还望先生勿要嫌弃!”嬴政接过酒杯,道。

“君所赐,臣之幸也!”

“得先生,寡人之幸,秦国之幸!”

两人互相举过酒杯,一饮而尽。

……

“阴阳家,派来了谁?”

太守府内,嬴政阴沉着脸,看着底下的无情,一副山雨雨来的样子。

“阴阳家,土部长老,湘君舜……”

无情低着头,不敢直视嬴政。同时心中也煞是奇怪。

明明阴阳家的月神同嬴政的关系极为暧昧,为何他却能在嬴政的身上感觉到对阴阳家的阵阵杀意?

“让他过来吧。”

许久过后,大堂上,再次传来嬴政的声音。

“喏!”无情弯腰,应声道。

没过多久,舜便在无情的带领下,出现在了嬴政的面前。

“阴阳家土部长老,舜,拜见秦王陛下!”舜宛如一个臣子一般,非但礼数周到,更是恭谦至极。

可是,高坐在大堂之上的嬴政,却是没有像平常一般,令其平身。反倒是沉默不语,一双锐利的目光,死死地盯着舜。

一时间,大堂的气氛显得有些诡异起来。

然而,面对嬴政的沉默不语。舜仿佛没有感觉到一般,依旧弯着腰,保持着行礼的状态,静静地等候着嬴政发话。

“舜先生,好久不见。”

终于,嬴政还是开口了,只是,威严的声音之中,似乎完全没有念及往日情分的意思。

“多谢王上关心!”舜低着头,回答道。

“平身吧。”嬴政挥挥手,说道:“十年不见,舜先生,还是和往日一模一样……”

“王上,也已经成了天底下最强大的君王!”舜缓缓抬起头,带着一丝儒雅的笑意,说道。

“既然知道,我大秦乃当世最强之国,为何阴阳家至今依旧不愿西迁,入我大秦?”嬴政的话语再次染上一层寒意。

此前两个月,当嬴政还在韩国之时。便早早地命令黑冰台,向阴阳家传讯,要其助秦军攻占邺城。

虽然之后阴阳家一直未曾回信,但是,月神却是到了韩国。这也使得嬴政认为,阴阳家已经默许了。

然而,等到今日,却是依旧不见阴阳家,做出丝毫有益于攻城之举。

上一篇:调教大隋

下一篇:大唐贞观一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