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第608章

作者:木木三大少

完颜宗翰也不急于攻打太原府城,他留下大将完颜银术可领兵六千围困太原府城,又命降将耿守忠等人分兵驻守太原府管内各县,自己带领大军返回了大同府修整。

如今太原府已经是金国土地,对于城中的二万多叛军,完颜银术可的六千女真精兵足以平叛了。

金宋两国刚缔结新的和约,难道宋朝还敢派兵来救这些叛军?

在太原府城守军拒绝将城池交给完颜宗翰军时,完颜宗望军接收中山、河间二府也并不顺利。

完颜宗望军返回燕京时,途经中山、河间二府。

完颜宗望命人带着肃王赵枢,宋朝割地使、太宰张邦昌去往中山、河间二府宣旨,要守军交出城池。

可是马步军都总管、中山安抚使、知中山府詹度和知河间府陈遘二人都拒绝向金军移交城池。

完颜宗望愤怒的领军攻打中山、河间二城。

时值天寒地冻,詹度令士兵以水浇城墙,速冻成冰,使人无法攀爬。

金军久攻不得手,只得暂时退回燕京城修整。中山、河间两镇皆固守不下。

回到燕京城后,完颜宗望立即派遣完颜宗弼回京城向皇帝完颜吴乞买报喜,汇报此番南征的战果。

同时,完颜宗望也派人去往大同府,向都元帅完颜宗翰汇报战况。

在金军北撤后,皇帝赵桓感觉京城安全有了保障,又开始偏向主战派大臣,听从他们的意见,决定整兵备战,与金国再决胜负。

主战派李纲为首的大臣们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撕毁才签订的两国和约协议,拒不交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

最初,是由朝廷派出密使前往三镇,让守城官员坚守城池,不要交给金军。

紧接着,皇帝赵桓于三月十六日下诏毁弃割地诏书,晋升三镇官员职位,嘉奖他们守城之功勋。

既然撕毁了与金国达成的和约,当然要做好防备金军再次南下的准备。

皇帝赵桓又加封种师道太尉衔兼河东河北宣抚使,让他带大军驻守滑州。又以统制官郝怀带兵两万屯守河阳天险,防止金军渡过黄河。

第九百一十章 狂犬耿南仲

种师道上任后,向皇帝赵桓上奏,说宋军在河北平原与金军骑兵交战,会处于劣势。

为了拱卫京师的安全,请求集中关、河兵力在沧州、卫州、孟州、滑州等黄河沿线修筑防线,以防金兵再至。

然而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大臣先是主张派大军穷追东路撤退的金兵,后又主张反击西路围困太原的金兵,强调恢复三镇,御敌于国门之外,反对修筑黄河防线。

大臣们都认为大敌刚退,不宜兴师动众修防御设施来示弱。

种师道是西军名将,心中当然明白宋军与金军的战斗力差距,曾经惨败给辽军的经历也让他对于平原作战十分小心警惕。

种师道知道河北平原是金军骑兵的天下,绝不可轻易与金军在河北平原上交锋。最为稳妥之策,当然是守住黄河。

可是,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大臣们都是文人,哪里懂得行军打仗。他们只知晓“寸土必争”的大道理,早已将宋军的战场设定在河北与河东。

至于在那些地方开战会死多少宋军将士,就不是李纲等人需要考虑的了。

我等抗金名臣只需要赢得坚持抗金的气节和名望即可,怎么厮杀流血是那些粗鄙军汉之事!

主战派大臣们与种师道意见不合,主和派更是不问军事。种师道在朝中无人支持,颇有独木难支的感觉。

种师道接旨后,就曾请求朝廷准许召集天下军马齐聚黄河岸边,避免重蹈金军完颜宗望东路军兵临城下的覆辙。

最初,皇帝赵桓也觉得是个好主意,便批准了种师道的申请。

不料仅过了半日,因为又有宰臣对钦宗说我们把天下兵马都调过来,费用太大,万一完颜宗翰军不渡河来攻,我们不是白费银两么?

皇帝赵桓觉得很有道理,便又下旨,取消了原来的决定。

种师道被钦宗折腾了几个来回,诸事无成,顿时心灰意冷,便上表说自己年岁大了,现在还得了重病,请求致仕。

皇帝赵桓竟然就此照准。于是种师道在当了两天宣抚使后,便退休致仕,不再过问抗金军事。

于是,对金作战的军事指挥权,完全落入了李纲等主战派文臣的手中。

李纲等人雄心勃勃,开始策划反击金军的夏季战略。

面对北方金国的军事威胁,大宋朝廷本该团结所有人一致对外,避免产生内讧。

可是,金军刚刚撤退,皇帝赵桓和他的亲信们就迫不及待的掀起一场激烈的内部政治斗争。

皇帝赵桓的继位登基,本就是太上皇赵佶面对金军南侵时甩锅的行为,让赵桓留在京师代替自己承受金军的怒火。

实际上此时赵佶不过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远不到应该退位禅让,放弃权力之时。

并且,朝中许多大臣都是太上皇赵佶的心腹宠臣,他们拥护着赵佶逃到镇江,俨然在那里组成了一个小朝廷,欲将东南半壁掌控在自己手中。

天无二日,大宋各地的臣民们面临着一个选择,当金军南侵的危机解除后,这大宋天下究竟是小皇帝赵桓说了算,还是太上皇赵佶说了算?

皇帝赵桓虽是被迫继位的,但他此时已经尝到了九五之尊的滋味,当然不愿意让太上皇骑在自己头上,架空自己的权力。

何况耿南仲等太子党的人已经上位,也不愿交出到手的权力。

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似乎已经无法避免。

金人暂时退兵后,太上皇赵佶认为危机并未解除,依然带着他的政治班底呆在镇江,对外发号施令。

皇帝赵桓则想尽办法说服太上皇回京,不希望南方出现另一个政治中心。

新皇帝与太上皇之争甚至已经从暗流变成了明面上的事。宰相们在延和殿奏事时,耿南仲就建议屏去太上皇左右。

李纲是一个中立的大臣,此时他却不合时宜的站出来指责耿南仲不以尧、舜之道辅佐圣上,是暗而多疑。

面对口口声声都是圣人之道的李纲,皇帝赵桓只是笑而不语,太子党领袖耿南仲却被愤怒了。

当日退朝后,皇帝赵桓在睿思殿召对耿南仲、李纲等大臣。

赐茶完毕,耿南仲突然起身说:“臣刚才在百官队伍中看到了左司谏陈公辅,他是李纲结连士民伏阙上书之人,岂可为谏官?请求下御史狱对质。”

耿南仲这是旧事重提,直接将京师太学生和民众闹事的屎盆子往李纲头上扣,要让李纲获罪下台。

面对耿南仲突然发起的人身攻击,皇帝赵桓都看得愕然了。

李纲最怕的就是太学生闹事,胁迫皇帝为他复职之事被人提起,耿南仲的攻击可谓是蛇咬一口,入骨三分,当真恶毒之极。

李纲只得激愤地说:“臣与南仲所论是国事,南仲却说这话!愿因陈公辅事被下吏问讯。”

此时李纲对皇帝赵桓有用,赵桓当然不认可耿南仲所奏,但耿南仲仍坚持要彻查李纲。

李纲因而请辞,但皇帝赵桓不允,此事暂时作罢。

虽然李纲没有被耿南仲扳倒,但此事向朝中大臣们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

上一篇:天道图书馆

下一篇:最强万界大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