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校尉 第484章

作者:一世风流才子

  龙椅上,武帝身子微微前倾,带着莫名的压迫,十二旒冕旒下的目光涌动,

  “陈卿当真是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听闻孤的禁军前日被你的亲卫弄的灰头土脸,看来上将之风,其众如貔貅,好生威风。”

  大殿内,武帝声音震动金銮,天威难测。

  座下文武百官,听到陛下主动提起前日之事,目光跳动,有的当即眼角扬起,面带冷笑,有的面无表情,看向朝堂中央站着的这位蜀地将军。

  看其如何应对!

  陛下字字机锋,怕是在暗指这位蜀地边将养兵威重,如若应对不善,难免落下口实。

  百官队列中,不少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就等这位蜀地中郎将开口。

  “臣不敢,陛下的禁军是仁君之师,当日不忍同室操戈,让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才落下一桩闹剧。”陈渊说起瞎话来,脸不红气不喘。

  此时,朝堂之上,面对天子群臣环伺,圣心难测,陈渊见招拆招。

  他现在离目标更进了一步,上了朝堂,见了天子,就有了些许盘旋的余地。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站到了上面,变相来说,就是一种胜利。

  “呵呵,陈卿这话倒是新鲜,不知哪里有别有用心之人。”武帝的笑声,听起来颇有兴致。

  “陛下明察秋毫,那些人已经被陛下下令杖杀,悬于承天门前,大快人心。”陈渊拜手。

  这话一出,百官诸人脸色微微一变,这位蜀地中郎将当真是刚猛,在朝堂上当众打三家的脸。

  而当事人的殿前三公,却岿然不动,波澜不惊,但手下却有人跳出来。

  一位御史台的御史中丞出列,当庭叱喝,目绽冷光,

  “陛下,臣有本要参,参这位陈将军,目无王法,谋反叛逆,此等罪臣不配立于朝堂之上。”

  “去年甲子,朝廷发兵,支援蜀地,此贼带兵于天雄关叛乱,当众阻杀朝廷天兵,死伤数千,引发朝廷上下一片哗然。”

  “月许前,秦蜀凉三道巡天使东方大人奉命追查,又被此贼率兵当众击杀,朝野震动,损失一位监察大员。”

  “此等谋逆之心,昭然若揭,若不将此人捉拿,天下之人莫不效仿,朝堂之上,各位忠臣,无不心寒,到时陛下天威,也难以慑服四海!”

  “求陛下御前下旨,将此等叛逆之辈,直接押入巡天司大牢,并派人去蜀地肃查,将与此事一众关连之人,羁押回京,当堂会审,严惩不怠,以儆效尤,还蜀地一片清平!”

  说话间,这位御史中丞怒发冲冠,在大殿上直呼陈渊为乱臣贼子。

  而等其说完,立马文官序列中,又站出数人,一个个出声罗列罪状,高呼让陛下下旨。

  一下子,金銮殿内,组成围杀之势,势要将这位蜀地中郎将拍死,气氛肃杀。

  朝上百官知道,最关键的时刻来了。

  这时,武将序列中也有人出列了。

  只见武将序列中,一位虎眼浓眉,双耳奇大的将军出列。

  这人的出现,让身在文官序列中,这两日闭门谢客的太常寺少卿徐良眉眼一跳。

  “臣勾越,也有本要奏!”

  “臣参这位陈将军,擅改陛下口谕,刻意引导蜀地民意,为了杀人灭口,秘杀掌灯使。”

  “还请陛下明鉴!”

  参陈渊一本的人正是之前随行前来的副监察使勾越!

  此时,这位勾大人,面无表情,将自己随行蜀地的事陈述,在众人柴上再添一把火。

  金銮殿内,群臣罗列的罪状,一个比一个狠。

  御史台,丞相府,巡天司,都在发力。

  一时,大殿内的气氛变得紧张压抑,值守金銮殿的禁军都气机引而待发,浑身紧绷,目光如狼。

  龙椅之上,那位高高在上的天子,十二旒冕旒下,眼睛微微眯起,看了看那位出列的监察使,面色晦暗,声音低沉震动,

  “陈渊,诸位卿家所言,你可有什么话说?”

  高台下,笔直立于朝堂中央的陈渊,感受着周身烈烈杀机,眼中金光点漆,他缓缓转身,看着诸位或怒发冲冠,或横眉冷对的言官,

  “回陛下话,陈某行事,何需向这些庸人解释!”

  他目光巍然,看向那挑头的御史中丞,睥睨而视,

  “天下事,在陛下,在为大乾疆土浴血拼杀的将士,而不在你,你们,这些口舌之利之人。”

  “你们去过蜀地,见过十万大山中铺天盖地的妖魔吗,又可曾上过战场?”

  “你们站在这里,指点江山,却拿不起刀,在陈某眼里不过是满嘴喷粪。”

  “不过蛀虫尔!”

  陈渊狂,狂到没边。

  这些口舌就想让他刀斧加身,他又何需忍让。

  那御史中丞听到陈渊在御前竟然敢如此张狂,如此辱骂他们,骂他是蛀虫,气的怒发冲冠,要冲上前来,

  “陛下,请允许臣跟这乱臣贼子单挑!”

  “我要跟他单挑!“

  他为了维持言官的颜面,大声怒道,还要冲上去,赶紧被身边人拦下来。

第527章 孤命你为三道巡天使!

  御史中丞被人拦下。

  “方大人,你这是做甚。”

  “莫要与匹夫争勇,我等忠心,披肝沥胆,岂是此贼三言两语就能毁消。”

  “不过是为了激怒你我,转移视线罢了。”

  说着,几位言官群情愤慨,手指陈渊,唾沫星子直飞,“陛下,此贼朝堂之上,猖狂至极,不仅不认罪,还辱骂我等,简直无视陛下威仪,扰乱朝廷,求陛下降旨,将此贼枭首示众。”

  “求陛下降旨!”

  这下,请命的人更多了,文官们纷纷坐不住,实在这位蜀地边将字字诛心,要不得,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人,锋铓过盛,留着这样的人对他们有害无益。

  有人尽管不是“杀陈”阵营,但此刻皱眉,不介意推波助澜一把。

  三人成虎,聚堂成啸,卷入更多人,殿内跪倒一片。

  这时,站在文官前面,文官之首的御史大夫,当世君子的孟大夫,睁开那如困顿老叟的眼皮,见势已成,悠悠开口,

  “陛下,如今百官请命,罪状陈列,下旨吧,不然何以正国法!”

  这位孟大夫开口,声音不大,却满堂肃然。

  这位大佬终于下场,想要就此盖棺定论。

  孟家四世三公,如今一家三君子,也就是三尊龙虎,乃当世儒家砥柱,桃李满天下,朝堂内外影响深远,拥护者众。

  朝堂气氛一紧,大殿内外禁军陈兵,众人视线不由看向龙椅上的武帝,等待天子下最终的决断。

  武帝看着满堂请命的文官,眼神闪过一丝冷意,自古帝王不喜欢臣子走在一起,有了今日,就有明日。杀陈渊不难,蜀地兵变谁去背锅,这些御史是一个也没说。

  这些臣子当他不知道?他知道的比谁都清楚。

  “哼”,武帝冷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陛下!”

  御史们催促。

  但就在朝堂气氛剑拔弩张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人开口。

  “陛下,臣有异议!”

  只见一位身穿紫色孔雀官服,八字胡往上翘起的官员,在满朝文官大半跪地请命的情况下立的笔直,手执笏板,当众开口。

  这声打破朝堂僵直的气氛。

  朝臣看去,发现竟然是当朝兵部侍郎赵无极,三品大员!

  文官领首的孟大夫,额头微蹙,苍劲发白的眉毛挑动,往外斜飞。

  面跪地请命的御史抬头,朝着赵无极浑不客气,

  “赵侍郎,此人罪状朝堂皆知,能有什么异议!”

  赵无极面无表情,只是看着龙椅上的武帝,继续朗声开口:

  “陛下,据微臣所知,蜀地妖魔暴动,十万大山群魔并起,十凶现世,发动魔潮,这位陈将军带兵历经鏖战,几次击退魔潮,才保蜀地没有丧于妖魔之手。更是主动出击,攻入十万大山,斩杀两尊大魔,荡平一凶,立赫赫之功!”

  “加上蜀地又有魔国之乱,蜀地镇魔大将镇守脱不开身,如此紧要关头,实在不宜大动干戈,这样一来,会大伤蜀地元气。”

  “蜀地乃西南屏障,一旦沦落妖魔之手,就可破关直取中原,到时后果不堪设想。”

  “此等涉及社稷之重,需谨慎丛议,不可一言以蔽之!”

  这话一出,引起当即引起言官反弹,

  “赵大人,照你这样说,只要立下战功,就可目无国法,肆意妄为,那不是挟兵自重是什么。”

  “如若纵容此等风气,我大乾才真的危矣!”

  “臣弹劾赵侍郎,居心叵测。”

  “赵世兄,你我同朝为官,岂能看你糊涂,还不醒来,岂可助纣为虐。”

  这些言官口舌之利,真可杀人,还有人借好友名义,义正言辞,当庭大声斥喝。

  赵无极面对众人炮火,背挺得笔直,这种情况他早已预见,面对群臣施压,他眼皮抖动,努力保持着平静。

  可这些言官的火力一时转向这位兵部侍郎,一言一句里惊心动魄。

  赵无极根本招架不住,脸色渐渐转为阴沉,惊怒。

  朝堂上,终于有人看不过去了,

  “怎么,这朝堂之上,还不允许别人有异议了,这些人欺负赵侍郎,就因为他跟你们意见不同,你们就要把人家往死里整。”

  “笑话。“

  “把朝堂闹得跟菜市场一样。”

  只见文武百官的边侧的皇子一伙人中,有一位身材精瘦的小老头,颧骨高耸,眼眶幽深,下巴有一颗黑色肉痣,形貌丑陋,却穿着深红色大袍,站了出来,吹胡子瞪眼,丝毫不客气。

  这位可不怵这些人。

  几位在一边看戏的皇子,眼皮一跳,这位老师出来训人,那朝堂不得更乱了。

  那些言官看到这位出现,也是喉咙一噎。

  说起这位身份来,品级不过三品,不及朝堂上的三公九卿,连官职也是虚职,在朝堂上没什么实权。但这位是太子太傅。

  换而言之,就是东宫储君的老师!

  而且,众多皇子和公主少年间也曾接受这位教导。

  其性如烈火,脾气暴躁,许多皇子都怕他,但对其尤为敬之。

  简而言之,不出意外的话,这位未来是帝师!

  但这位却很少在朝堂上发表什么政见,参与什么事,如今却站了出来,一时把那些言官打的措手不及。

  就连那一直养神自在的三公,此时也面露异色,皱起了眉头。

  这个老家伙怎么参与进来了!

  同朝为官多年,他们知道这个老家伙的性格,不喜欢沾染朝廷政事,十分爱惜羽毛。

  御史大夫孟子义,眸中精光一闪。

  那位姓方的御史中丞当即起身,面色不惧,义正言辞,

  “秦太傅,我等行忠君之事,发忠义之言,可有什么错,如果不说,朝堂污浊横流,如何辅佐陛下。”

  “老大人还是好好辅佐太子殿下,不要污了自己的声名。”

  说着,声音迸出冷声,暗示这位太子太傅手伸的太长,好好教太子就行了。

  秦老太傅一听,哼得拂袖,“老夫还用不着你这人说教。”

  随后朝龙椅上一扶手,

  “老夫就说一句公道话,陛下,赵侍郎所言在理,蜀地之事不可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