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994章

作者:张围

  “对了。”李泰用侍卫的衣袖擦了擦手,坐下来道:“听说近日御史台都闹翻了,纷纷在声讨骊山。”

  “他们声讨骊山什么?”

  “说是骊山拿了很多银矿。”

  张阳拿起一块放凉的银锭,在手里掂量着,“征讨东夷没有使用关中的人手,就算是征讨百济也没用朝中兵马,都是我的人,他们有什么好声讨的。”

  “再者说了我与你父皇说好了五五分账,这点是约定好的。”

  李泰愁思道:“现在长安城也不知道何时有了一种风气,都说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魏王殿下是说我与陛下口头约定不作数了是吗?”

  李泰郑重点头,“多半是的,所以还会有更多的人骂骊山,当然了也有人支持骊山,开疆拓土的事业谁想要做。”

  “那你父皇怎么说的?”

  “父皇啊……”

  “生气了?”

  李泰摇头道:“倒没有生气,只是让人又洗了一遍承天门。”

  “嗯?洗承天门做什么?”

  “不清楚,要不姐夫去问问?”

  “最近挺忙的。”

  张阳一口将剩下的半只茶叶蛋送入口中,迈着大步离开。

  家里又添了一笔钱财,这还只是第一次带来的,往后会有更多的银矿的。

  家中有钱了,李玥就很高兴,她哼着当年的调子,晾晒着衣服。

  “咦?夫君回来了。”

  她忙前忙后端茶送水,再按着肩膀。

  张阳坐在椅子上,“那边还有更多的银矿,还有在那边开建作坊的事,我已经让人将图纸和书信送去给何必了,快的话今年的年底就能送到温挺手中。”

  李玥按着夫君的肩膀,心情很不错,有着充足的远见,骊山就有花不光的银钱。

  就算是造铁路也不差钱了。

  她脸上带着美好的笑容,看着自己的家装着琉璃窗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屋内的采光也更好了。

  “听到被杀的人口凋零,也不知道还有没有足够的人来给我们家造水泥和琉璃。”

  张阳笑道:“能需要多少人手,一万?有几百上千人也足够了。”

  “夫君晚上想吃什么?”

  一听媳妇准备要做饭了,张阳肩膀一紧就要坐起身,“吃……”

  “要不吃饺子如何?”

  “果然又是饺子。”

  张阳面如难色,媳妇的手艺算不上高超,面条和饺子是她唯一擅长的。

  “饺子好呀,我正好想吃饺子。”

  听夫君这么说,她更满意了,迈着轻快的步子就去准备。

  不多时,张心安匆匆跑来,“爹,娘要做饺子了。”

  张阳点头道:“我知道。”

  “过年的时候我们家吃了一个月的饺子!”

  “我也吃了。”

  张心安痛苦地抓着头,“现在又要吃了,为什么!又是饺子,而且还是加芹菜的,为什么!”

  “有的吃就不错了,吃饭的时候不许说不吃。”

  “嗯。”他委屈地点点头,看了一眼姐姐。

  张清清也是面露难色地走来,“怎么又是饺子,爹爹,我想吃烤鸭。”

  “你们两个乖乖将饺子吃了,等夜深了,再给你们烤鸭吃。”

  “谢谢爹。”

  “先不要告诉你娘。”

  “喏。”

  姐弟两在面对吃什么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第九百三十三章 我叫李明达

  一家人吃罢饺子的夜里,张阳喝着茶水,一家人都说饺子的味道不错。

  李玥高兴地自己也多吃了几个。

  余下的饺子都分给了村子里的各家。

  注意到儿子与女儿的神情,张阳低声道:“夜色深了,吃顿宵夜。”

  张清清道:“家里正好有一只杀好洗过的鸭子。”

  “嗯?”李玥的目光看向夫君,“那好,就吃鸭子。”

  张心安高兴道:“姐姐,我们快去烤鸭子吃。”

  张阳面对媳妇的目光,无奈笑了笑。

  夫妻俩颇有默契地一笑。

  李玥明白了夫君与孩子们的密谋。

  张阳也知晓了媳妇知道了自己与孩子们的密谋。

  入夏的季节,吐蕃又下起了一场大雪,风雪拥抱着布达拉宫下的一片房屋。

  现在的布达拉宫还不显得壮丽,显得很破败,依山而建只是一两间房屋而已。

  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内,安抚着孙儿睡下了。

  又往火盆中放入一些干牛粪来燃烧。

  走到屋外就见到了风雪中的禄东赞与噶尔父子俩人。

  他低声道:“大唐会出兵征讨天竺吗?”

  禄东赞躬身道:“听说太极殿时常议论这件事,不过现在朝中有人说了,贞观一朝的战事已太多了,从阴山一战开始,又是吐谷浑,又是与我们吐蕃在凉州一战……”

  松赞干布叹道:“你现在是吐蕃的大相,这些事情不用再问我了,我已经不是赞普了,按照唐律,吐蕃也不会再有赞普了。”

  禄东赞见到松赞干布的鬓发已多了几缕白发,三十六岁的年纪,本该是男儿一生中最该奔赴事业的年纪,正值壮年却已有了白发。

  见赞普是这样,禄东赞欲言又止,心中难受更是难以言语。

  松赞干布捧起一些雪,笑道:“孙儿说他想去长安,等我老去了,就带他看看。”

  禄东赞与儿子噶尔躬身行礼。

  走下布达拉宫时,噶尔问道:“赞普的这半生,征伐吐谷浑,一统吐蕃各部,现在好不容易回来,怎么没了雄心。”

  禄东赞停下脚步,看着风雪淹没了山下的房屋,他低声道“我们最尊敬的赞普,遇到了同样英明神武的天可汗,还有一个张阳。”

  “我想要见一见这个张阳。”

  禄东赞道:“你现在已经是大唐在吐蕃的统兵将领了,如果你的战功能够更高,或许会见到他。”

  噶尔又问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他是赞普一辈子的对手,他任职礼部尚书那些年也是大唐扩张最疯狂的那两年,那几年高昌王鞠文泰死了,西突厥的两位可汗因他相斗而死,他让人扫平了天山,折磨了夷男可汗数年之久。”

  噶尔颔首道:“老神仙说过,张阳是个有智慧的人,父亲觉得他很歹毒。”

  这孩子说的老神仙是吐蕃雪山上的智者,现在的吐蕃又多了几位这样的智者,他们住在圣湖边,能够与雪山讲话。

  “唐人的书籍你看了多少?”

  “孩儿每天都在看。”

  禄东赞再一次迈开脚步朝着山下走去,又道:“你看过骊山的书籍吗?”

  “孩儿还没看过,有何不同吗?”

  “从骊山的书籍中你就能看到他的野心了。”

  贞观十七年的十月,骊山从铺设铁路开始至今已经是第三年了,一条铁路从骊山出发从渭南绕过长安城,经过龙首原通往长安城西面的泾河。

  还有一条正在修建的铁路,也是从骊山出发,一直通往长安城以东的左辅二十四县。

  沿途,骊山还在修建一个个车站,车站的选址就在各县的交汇点上。

  在建设上,骊山几乎是疯狂的,他们为此不计成本,打通关中各县,加快货物的流转。

  骊山还打算培养更多的人才,阎立本用四年的时间带出了十个工程师,这十个工程师每人再带十个弟子,如此传递,就可以带出更多的技艺高超的工程师。

  骊山的技艺从来不会藏私,鼓励着天下的所有人都来学习。

  贞观院的学子已超过三千,今年总算不再招募了,这已是到了饱和的状态。

  占地两千亩的贞观院坐落在长安城以东,平日里很安静,每每到了傍晚时分,当这里的学子结束一天的课程之后,此地便会人声鼎沸,来往商客不断。

  到了这年,大唐的书籍越来越多,长安城的崇德坊内,有些店铺放满了书籍,这里常常有许多学子。

  关中秋雨来的时候,长安城被笼罩在雨幕中。

  皇宫内,甘露殿内很温暖,李治给小兕子梳理着长发,这个小丫头气色比小时候好了很多,骊山的医馆缓解了这个妹妹的气疾之症。

  “姐夫说等小兕子长大了,她的身体会越来越好了。”李治梳理完头发说道。

  “嗯,明达会好好长大的。”

  小兕子今年她九岁了,笑起来很好看,就是一口的牙齿刚换了,她笑起来的时候不得不捂着嘴。

  明达的小名兕子来自一种猛兽,山海经记载兕是小独角犀,十分凶猛壮硕。

  这是父皇与母后希望她能够远离疾病,茁壮地成长。

  但她从小就疾病缠身,也是在骊山养好的身体。

  李明达回道:“姐夫常说要时刻注意呼吸的频率,一定要坚持每天练呼吸操。”

  长孙皇后慈眉笑着,作为母后她没什么期盼,只是希望这个家能够好好的。

  孩子们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

  李世民还在看着骊山送来的图纸,现在的骊山制造工艺又精进了几分。

  就算是有完整的图纸送到朝中,朝中的工艺水平也造不出他们的器械,这是一种无奈。

  骊山一直掌握着技术的最上游,锻造技术也就罢了,如今骊山开始进行合金技术的攻关。

  李丽质拿着一把燧发枪而来,“父皇,这是姐夫相赠的。”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章,接过这把燧发枪,“此物朕见过,上一次见没有这么长的杆子。”

  小兕子扑入怀中,“皇姐!”

  李丽质怀抱着妹妹,“今天有没有忘记做呼吸操?”

  小兕子点头道:“做操了,就是太医署的那些爷爷又想让我喝药。”

  “我们才不喝呢。”

  “嗯,不喝!”

  姐妹俩同仇敌忾。

  目光放在父皇手中的这把枪上,李世民手中还有一颗球形的子弹,只有豆子大小,可以放入细长中空的杆子中。

  “父皇,去试试吧。”

  秋雨稍有停歇的时候,李世民端着枪对准了远处的靶子。

  在宫中的工匠眼中,这里多是射箭的用处,第一次见到陛下手中的这根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