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974章

作者:张围

  骊山掌握着足够的知识与制造技术是立足的根本。

  掌握形势变化,与中原各地的民生情况也是骊山必须要做的事情。

  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站在大唐生产业的最前线。

  张阳走入自己的书房,桌上放着一张图纸,这是李泰对发电机的构想。

  他将发电机也用一个巨大的铁盒子包起来。

  “师父,这是华阴县的来年规划。”小武将一卷书放在桌案上。

  张阳拿起书卷皱眉看着其中内容。

  “他们想要锻铁?”

  小武点头道:“现在只是来骊山过问一句,看看是否合适,也还没有具体的规划。”

  “吴王李恪现在还在华阴县?”

  小武回道:“若不是吴王殿下在军中有职位在身,又出了齐州之乱,按朝中劝谏的说法,齐王也该前往封地了,魏王殿下还在骊山,朝中觉得吴王殿下在华阴县也无妨。”

  张阳冷哼一声,低声道:“送些包子给华阴县,就说是骊山给的。”

  “嗯?”

  “去送吧,至于铸铁的事,我就当没有看到过。”

  小武当即就明白了其中意思,会意点头去办事。

  第二日,吴王李恪便慌慌张张来到了骊山,“王叔,县侯可在?”

  李孝恭最近总是离不开南瓜籽,眼看今年的南瓜粥存货不多他有些烦恼,就不耐烦道:“你寻他做什么?”

  “侄儿与县侯有误会。”李恪紧张说着,“华阴县丞从未与本王说过这件事,昨日骊山送来了包子,侄儿便前来拜会。”

  李孝恭不知道其中缘由,就让人给山上送消息,但还是没让李恪进村。

  张阳正坐在骊山铁厂的门口等着钨矿被烧出来,眼看一个侍卫急匆匆跑来。

  “县侯,吴王殿下来了。”

  “他来做什么?”

  “看起来挺慌张的,说是与县侯有误会。”

  张阳低声道:“无妨,让华阴县重新做一份规划给我,专心纺布就好了。”

  “喏。”

  都是皇子,李恪的王妃都是华阴县望族。

  就算是这件事真是误会,就算是这件事真不是李恪真正的心思,别人不会有二心吗?

  难怪李恪的结局是那般凄惨,管不住身边的人早晚要出事。

  张阳自言自语道:“赵国公说得没错呀,皇帝的女婿不好当。”

  江师傅从铁厂中走出来,手中拿着一根银色的铁线,“也不知道这样够不够。”

  张阳比较着这根银丝的粗细,与寻常纺衣服的线更粗了一些,低声道:“可以再细一些吗?”

  “嗯……”江师傅思量着,有些发愁,“再细啊?”

  “嗯,还要再细一些。”

  “老头子让那些小伙子再试试。”

  “好。”

  张阳得到了结果便站起身,“江师傅,午时一起用饭吧。”

  江师傅摆手道:“老朽吃不惯那些精细的食物。”

  “也罢。”张阳拍了拍他老人家的肩膀,“家里还有些咸鸭蛋,我让人送来。”

  江师傅的须发皆白,笑着点头。

  骊山的火车又开始运作了,每每这辆火车动起来的时候,就会有许多人围观,长安城的人一拨接着一拨,他们都想要目睹骊山造出来的怪物是什么样子。

  这让李泰这些天的压力很大,他必须派人围在铁路两侧,在火车行进的时候,不让他们冲向铁轨。

  张清清昨天坐了火车,今天带着弟弟心安也来了,“魏王舅舅。”

  “魏王舅舅。”

  李泰看着乖巧的两人,“马上就要发动火车了,今天你们就坐在车头。”

  “好。”

  张心安第一次坐火车他还有些心动。

  李泰见到两队医者离开了骊山,他们一队朝着山西方向而去,另一队朝着陇右方向而去。

  李靖颔首问道:“张阳怎不让人护送。”

  “大将军,这些人是治病救人的,不需要有人护送。”

  “为何?”

  李泰又解释道:“姐夫说过,只要医者手中不拿刀,就算是俩军交战也不能杀了这些大夫,他们能治病救人,可以救自己人,也可以救敌人。”

  “孙神医看待世人是一样的,所以骊山的医馆大夫都会跟随孙神医的想法行事,不论是什么人,就算是敌人,他们也一样会救,事关人命,将心比心。”

  李靖低声道:“没想到骊山能够有这样的大夫。”

  李泰道:“以后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车站的修建进度还在继续,已经打好了地基,铺上砖石之后,再建设几间房子与货仓就可以。

  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村子里的货仓转移出来,腾出更多的空间。

  这两年姐夫与皇姐所做的便是将骊山的空间留出来,留出来的空间作何用,姐夫从未说过,皇姐也不曾提及。

  半月后的山西汾阳,这里是个以酒水享誉中原的县城。

  太原十三县中,汾阳是个很重要的地方。

  自世家之乱后,裴宣机便在这附近教书,出现了疫病这种事情谁也不愿意发生。

  此刻的汾阳县外来往的医者很多,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骊山来的,还有一些朝中的医官,皇帝照看臣子身体,也会让医官不远千里前去看望,一贯的作风。

  按照骊山医者的要求,这里面的人都要带上一种布手套做事,还要戴好面罩,不能随意倾倒垃圾,人畜都要隔离。

  “你就是第一批来这里管着疫病的人?”

  “在下河东裴氏,裴宣机。”

  卢照邻闻言点头,“原来是河东裴氏的人。”

  裴宣机又道:“在下是朝中官学下派的夫子。”

  卢照邻满意点头,“一介夫子不惧疫病,拦住了要逃离的县民,你的所作所为老夫记住了。”

  他行礼道:“老夫太医署的医正,卢照邻。”

  “听说过。”

  卢照邻抚须点头,又看了一眼他身后的一群村民也都蒙着口鼻,“孙神医给了药方,若施行半月有效,这里的疫病可以解除了。”

  裴宣机行礼道:“有劳了。”

  没想到第一批来山西救难的是骊山的人手,朝中的人手近日才到。

  从一开始骊山就制定了很严格的疫病治理,并且这些太医署的人也很愿意听从骊山医者的吩咐。

  见到有村民回来,裴宣机问道:“怎么样了?”

  那村民回道:“已经有人好转了。”

  裴宣机无力的点头,心头舒坦了不少。

  骊山的医者奉尚书左丞之命前来治理,而州府只是将这里围困,只有他们不顾自己会染病地冲进来。

  要是没有他们,裴宣机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骊山的那位县侯已是尚书左丞了,他在朝中的权势越来越大。

第九百一十六章 在座的都是奸臣

  这大唐有这么一位左丞,裴宣机感到无比的庆幸。

  又过了半月,汾阳县的疫情总算是令人松了一口气,从一开始蔓延端倪开始便进行了隔离。

  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已康复痊愈。

  卢照邻带着人先走了,余下的骊山医者还在做着收尾的事宜。

  有个骊山老者道:“还有三个人等待痊愈,不出三日,就能解除隔离了。”

  裴宣机连忙上前道:“多谢老者前来相助。”

  “不足挂齿,这是医者该做的事情。”

  “不知老者如何称呼。”

  对方抚须笑道:“老夫崔知悌,平素好岐黄之术,近来多研究针法。”

  他又介绍道:“这位也是与老夫一同从骊山出来。”

  站在崔知悌身边的老者也抚须笑道:“老夫甄权,善颐养之术,少年时因家母病重,那时便带着弟弟一起专研医术,带着患病老母治病,不知不觉也成了医者。”

  “多谢诸位!”

  裴宣机带着一众村民向这些医者行礼。

  甄权纠结道:“这病像痢疾又不是痢疾,病症狡猾,差点用错药。”

  崔知悌抚须道:“还是骊山县侯点醒了我等,好在是渡过了。”

  等汾阳县的最后几人也痊愈了,还有不少人应该这场病留下了毛病。

  骊山医者行医都是要用医嘱的,对往后的生活作息调整,以及饮食与环境治理都做好安排。

  这里的县丞也染病了,好在康复得及时,崔知悌对他道:“记住往后不要再喝生水了,喝开水的孩子能够更强壮。”

  “下官谨记。”

  一众医者这才离开。

  陕西的疫病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李世民看着卢照邻的呈报也松了一口气。

  卢照邻又道:“陛下,骊山的生活作风与饮水习惯能够让中原减少许多疫病的发生。”

  “臣身为医者请陛下下旨,为社稷为万民,请中原各地效仿。”

  李世民错愕一笑,还真是他张阳的方式是对的,低声道:“朕当即下旨,为万民朕断不敢推辞。”

  “臣为大唐贺。”

  皇帝下了两道旨意,第一道旨意,各州府与各县设立民事奏请,各地县民可各抒己见,对各县治理有不妥之处可上报,直通长安城,可不经州府。

  这道旨意一出,在朝野议论不止。

  第二道旨意,自贞观以来中原各地或时有疫病,曾有遂人氏烹肉而食,为万民社稷,朕请天下万民,饮水皆开水,勿饮生水,州府督办,各地乡县施行。

  旨意一出朝野议论纷纷,对陛下这两道旨意很是不解。

  尤其是第一次旨意,让乡民可自报州府治理不妥之处,甚至可以绕过州府直入长安城。

  这无疑是给各地的州府头上悬了一把刀。

  赵国公府邸,唐善识与褚遂良还在议论不止。

  长孙无忌明白陛下的心思,如果喝开水就能够减少疫病,这无疑是一种成本极低的治理方略。

  可为什么水要烧开了才能喝,这就只有骊山知道了。

  长孙无忌喝着茶水,不过细细想来习惯喝茶水之后,腹痛这种事就很少发生。

  听着眼前几个小辈的议论,陛下让各县乡民可自主上报各县治理不妥之处。

  往后这大唐的朝堂的官更难做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官,都要时刻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李慎又可以去找晋王兄了,他很高兴,应该又可以看骊山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