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907章

作者:张围

  “正是。”

  “你去波斯也是……”

  “对,都是县侯的安排。”

  苏定方了然点头,“当年老夫也受过骊山的指点,这张阳是个很古怪的人。”

  “下官听闻当初苏将军平定吐蕃之乱后与县侯翻脸了?”

  苏定方摆手道:“那都是外面谣传。”

  裴行俭了然点头。

  少年将军与中年将军坐在一起聊得痛快,几个路过官兵走过时还多看了一眼。

  苏定方又问道:“你说你不在军中任职,怎么去了京兆府?”

  裴行俭放下手中的筷子,低声道:“是陛下的意思,也是县侯的意思。”

  “多半是陛下与县侯商议过你的前程。”

  裴行俭忽然明白了,释然一笑又是行礼道:“多谢苏将军指点,在下受教了。”

  苏定方又道:“仔细想想也是,骊山近来在修路,还联合长安城周边几个村县,历来京兆府就是遥领长安十二县的官衙,蓝田,高陵,泾阳,龙首原等地都在你的管辖,往后骊山办事恐怕还要多依仗你。”

  裴行俭一点就明白其中关系,便低声道:“自在下回长安以来,从未见过骊山县侯,更没有书信往来。”

  “自然不会与你有书信往来的。”

  “苏将军的意思是……”

  苏定方放低自己的声音,“老夫能够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往后你做事要小心也要谨慎切莫被人抓到把柄。”

  “可陛下明知道县侯有意安排,为何还要将下官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苏定方颔首道:“陛下与县侯的关系很复杂,县侯立志要建设关中,要让关中富强,陛下难道不想吗?陛下不过是想要借县侯的手来建设长安城十二县。”

  “至于你在不在长安令这个位置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给骊山多少方便,陛下能够得到多少益处。”

  裴行俭擦了擦额头汗水,又道:“这天真热呀。”

  用罢饭食,苏定方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往后若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来找老夫,你本是个将才不要被文官耽误了。”

  苏将军说完就走了,裴行俭这才意识到酒食还没付,这才拿出银钱与小厮结了钱。

  “我本是个将才,莫要被文官耽误了。”裴行俭心中暗暗念着这句话。

  薛大哥与他妻子回了长安城之后,便一直晚出早归的。

  现在薛大哥的妻子柳氏已有了身孕,裴行俭也不好去打扰人家,便走到千牛卫。

  千牛卫的卫府并不大,说是有五千余人,其实留在卫府的只有一百余人。

  裴行俭与门前的守卫说明了身份,对方便放行了。

  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屋檐下的王玄策。

  这家伙行事还是一样地不着调,此刻竟然捧着一卷聊斋看着。

  “这是骊山的聊斋?”

  听到问话,王玄策这才起声道:“裴都护。”

  “我现在已经不是裴都护了。”

  “这聊斋很是有趣,你拿去看看。”

  裴行俭接过书卷,坐下来也没什么精神,“以前在波斯的时候知道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回了长安城反而不知要做什么?”

  王玄策摇头道:“某家就不同,再也不想去西面吃沙子了,这长安城不好吗?”

  大家在波斯共同患难这么多年,也都知晓各自的脾性。

  王玄策就是这么一个人,裴行俭知道这个家伙的才能比自己还要强,如果这人多一点上进,说不定就位列凌烟阁了。

  现在的王玄策只想在长安城岁月静好。

  即便他表现得再懒散,裴行俭也不敢小看,他这种人就是不努力则已。

  一努力,就连自己也会望尘莫及。

  明明是个万中无一的奇才。

  裴行俭追问道:“王大哥就没想过娶妻生子吗?”

  王玄策皱眉道:“还没想过。”

  “下官考虑过。”

  “当初我征战天竺时发现有个人,他说他活了两百岁。”

  “当真?”

  “后来某家将他杀了。”王玄策面色平淡地说了这件事。

  “为何?”

  “妖言惑众。”

  这朝堂不像史书中写得那般,这朝堂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今天就结识了苏定方将军,也得知了朝中官吏辞官也是常事了。

  裴行俭一开始想过是不是黄老之学的缘故。

  再一想又觉得不对,天可汗是不喜黄老之学的。

  大唐的能人很多,就连骊山县侯这等人物都想着早早退隐,好像大家都在等着马放南山的那天。

  大唐的朝堂并不内卷,自皇帝发兵西征以来,大唐越发尚武了。

  而世家的倒台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也加入了科举。

  一边是要扩张,一边努力支教。

  在天可汗的勤政之下,朝堂反倒不这么内卷,大家都是能歇就歇,除非旨意下来让谁谁谁去办一件大事。

  这也怪大唐的能人太多,房玄龄,长孙无忌,岑文本等人能力出众。

  底下的人根本竞争不过。

  裴行俭其实挺为王玄策抱不平的,其人偏偏很满意陛下的安排。

  这等人才却只想岁月静好,老天瞎了眼呐。

  老天确实瞎了眼,就比如说骊山县侯,明明可以位极人臣,只要他向天可汗献出所有,位列凌烟阁,封国公也不在话下。

  可现在的骊山上,张阳正在拿着放大镜观察着几块石头。

  “爹,你看这些石头做什么?”

  “这是矿石,不寻常的石头。”

  “石头还有什么特别的。”

  张阳拿起一块解释道:“当初修建嘉峪关时,狄知逊在祁连山的野马河一带发现了一种质地十分坚硬的矿石。”

  “这叫做钨矿,此物开采极为困难,偶有露天能够取用,此物用来做钨钢,钨钢用来煅烧铸刀最好,是现在的大唐横刀所不能企及的钢材。”

  小清清不理解这些道理,她只是觉得这东西很厉害,便在心里记下。

  张阳放下手中的放大镜,又道:“锻造钨钢很困难的,若是能够烧出来,我便可以用这个制成刀片装在车床上。”

  看爹爹愁眉不展的模样,小清清问道:“那就烧铸出来。”

  “现在骊山铁厂的生产力都放在铁路上,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耽误整个工事的进度,况且我们的炉子不一定有这个条件烧铸它。”

  “哦。”小清清应了一声。

  “爹!”小心安骑着熊二而来,他说话有些口齿不清,“东阳姨姨哭了。”

  张阳沉声道:“怎么了?”

  小心安摇头不知,回头看去丽质姨姨已经带着人来了。

  东阳擦了擦泪眼,到了眼前也没说话。

  李丽质低声道:“东阳写了一篇辩证法,论证了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文章一出骊山就送到了国子监,被崇德坊的学子得知之后,便被那些文人口诛笔伐。”

  东阳点头道:“姐夫说得不错,唯物的自然才是真谛,他们却说……”

  说着话,她又抽咽着。

  骊山的学说一直都充满了非议,不过骊山向来都是不在乎的,真理只会越辩越清晰。

  张阳低声道:“东阳,你是我们骊山最得意的门生,弟弟妹妹中你的理解能力是最好的。”

  东阳这才收起了哭脸,得到鼓励之后又有了天真的笑容。

  皇家的姐夫不好当,这么一大家子的弟弟妹妹,烦劳的事不少。

  张阳走到书房中,写了一封书信,让婶婶交给了程处默。

第八百六十章 谁才是真理

  红烧帮的办事效率一如既往地高,很快查到了诋毁骊山学说的人是谁。

  本来不过是一个公主写的文章而已,想让陛下得知她的学习成果。

  有人推波助澜,想将这件事闹大。

  经过两天的调查,就查到了最先在崇德坊念了这篇文章的是个叫做孙礼的人。

  次日,这个孙礼不知道以什么原因就辞去了弘文馆主事一职。

  以现在骊山的势力,想要处理一两个人很简单。

  有些话,有些事不用多说,在长安城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就会抢着将事情办好。

  张阳打算等媳妇将孩子生下来,再将精力放在铁路上,就剩下这半月了。

  自从来了骊山,全村上下的孩子都是两位婶婶帮忙接生的。

  关中八月就要入秋,骊山上弟弟妹妹都聚在门前,等着孩子出生。

  屋内,两位婶婶相继进出忙碌着。

  张阳站在屋外皱眉等着,再看一旁的李渊,神色也很紧张。

  孙神医倒是镇定许多,他就坐在华清池边,如有情况不对,他会第一时间出手帮忙。

  屋内传来了惊呼声,众人的心都被揪了起来。

  又等了半个时辰,屋内终于传来了孩子的啼哭声,婶婶快步走出来,“县侯,又是个小侯爷。”

  “玥儿还好吗?”

  “母子平安,很顺利。”

  张阳这才快步走入屋内,见到了抱着孩子的李玥。

  “又是个儿子,还以为能再有个女儿给清清作伴。”

  李玥看着小儿子用力的鼻息,低声道:“给他取个名字。”

  张阳颔首道:“家里的老三,就叫张三。”

  言罢,就注意到了媳妇不悦的名字。

  张阳清了清嗓子道:“简单好记,多好的名字。”

  “不行!换一个。”

  “出生在正入秋的时节,现在是处暑的最后几天,马上就是秋分了,就叫他张三秋。”

  李玥气馁道:“怎么听着像是某个道士的称呼。”

  见夫君还很满意,李玥无奈道:“三秋?”

  不多时孙思邈与李渊也一起走入屋中。

  李渊抱了抱这个刚出生的婴儿,试了试分量笑道:“多么壮实的孩子,我们骊山的孩子都这般健壮。”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李渊也将自己当作了骊山人。

  孙思邈诊脉良久,抚须道:“公主殿下此次生产气血亏损有些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