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865章

作者:张围

  将这些碗筷洗好,张阳点好炉子,放上一个水壶,再倒上三杯热茶。

  茶水端入藏书阁,炉子放在一个水壶就架在上方烧着。

  她们四人还在忙着,似乎并不注意到自己来过,见李丽质拿起茶杯喝下一口热茶。

  张阳点头,从藏书阁的书卷上找了一卷书,而后坐在藏书阁门口,嗮着太阳看着书。

  她们有什么需要也可以随时递上。

  时间过得很慢,张阳看着书中的内容,这卷书是随着范阳卢家的遗产而来的藏书。

  书中记录的是黄老之学,又称黄老学说,古来黄老学派尚阳重刚,在战国时期就是一种传播十分广泛的思潮。

  黄老学说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无为而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

  当年的萧何,陈平等人也是十分推崇黄老之学。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黄老之学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与个人修养的追求。

  不再适用于朝政时局,而以后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作风追求。

  如果说黄老学说只用来修身养性,也是不错的。

  藏书阁内很安静,偶尔还会有几声低语。

  阳光很暖和,万里晴空不见云彩,天地间安静得连风声都听不到。

  张阳看完了这卷书,再次走入藏书阁,炉子上的水壶轻了不少。

  重新给她们添上水,想到家里还有宫里所赐的名贵南方糕点,拿出来也放在媳妇手边。

  再从书架上拿出一卷书,这卷书叫作《道原》是黄老学说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篇。

  继续坐在藏书阁的门口,安静看书。

  又过了一个时辰,弟弟妹妹都回来了,家里又恢复了闹哄哄的状态。

  张阳回头看向藏书阁内,小武给李玥按着肩膀,小慧按照小武的肩膀。

  四人互相按着腰背放松,看来她们的工作告一段落了。

  直到她们都躺下来,闭眼放松着。

  这种工作对她们的眼睛损伤很大,朝中近视严重的文吏也很多。

  想要透光度足够的玻璃,在质地和烧制成分上还要加以改进。

  如今烧制出来的玻璃就白蒙蒙的,别说透光度了,做成眼镜就像是眼睛蒙上了一层白雾。

  只能看到人影,别说看清楚字了。

  张阳看向手中这卷黄老学说的道原卷,指望这些是不行了,还是要靠自己。

  早春的关中昼夜温差很大,尽管骊山技术院校已经没有名额,来这里的人问询的人依旧很多。

  李泰近来已经很少参与设计改造器械相关的事情了,他安排了人扩建骊山技术院校,便撒手不管。

  魏王殿下也开始进入了养老生活。

  教他的电磁相关知识,他也没有半点进展。

  路要一步步走,骊山能有现在的成果不容易,光是当初制造蒸汽机,就足够让骊山的所有技术骨干发疯。

  现在又进入了沉淀期,各种理论需要补充。

  得到的技术知识需要沉淀,消化,揉碎,加以应用之后转化成生产力。

第八百二十二章 被上天恩泽的大唐

  建设骊山新家用了四年,从气压证实的两年后,李泰又用三年时间才造出了蒸汽机。

  张阳扛着锄头来到骊山上西面的坑洼地,将这里的土壤翻过来,重新嗮一遍,将地嗮好了才好动工。

  造出蒸汽机之后,理论需要补充,现在正处于一种消化期。

  发展不嫌慢,底子要扎实才能禁得起风浪。

  张阳甚至觉得骊山的发展已经很快了,蒸汽机铸造成功是将其中窍门一点点喂给李泰,才能突破一道道技术难题。

  那时候就觉得有些急于求成,现在放慢脚步反而更好。

  在这位骊山县侯修生养性的当下,骊山的主人家开始了隐居生活,骊山也放慢了脚步。

  张阳偶尔见一见岑文本商讨一下官学事宜,便回到山上。

  谁也不知道这位县侯在山上做什么,只是见到有不少砖瓦木料送上去,多半是在建房子了。

  骊山村民很不解,这位县侯建设房子,从来不雇用人手。

  长安城,一处街巷中。

  张公瑾来到长安城过了一个新年,今日陛下亲自来造访,他坐在轮椅上稍稍低头行礼,“陛下,老臣身体不便,实难……”

  李世民穿着一身黑色的便服,摆手道:“不用多礼。”

  又看张公瑾的气色,再看他坐在轮椅上的样子,李世民不忍道:“朕还依稀记得当初你在秦王府挥斥方遒的样子。”

  张公瑾低声道:“臣现在还能走两步,能够坐在轮椅上也总比整日卧榻要好。”

  一旁,张公瑾的夫人默不作声抹着眼泪。

  “这是朝中商定下来的,你看看。”

  双手接过奏章,张公瑾皱眉看着奏章上的内容。

  李世民解释道:“朕考虑过,按照功封赏,改封郯国公,食邑两千户,也可给家中子孙留点家底。”

  张公瑾又是低头连忙道:“谢陛下。”

  李世民坐在一旁低声道:“太子去了一趟骊山,得了张阳的指点,要在崇德坊开设学堂,给准备参加科举的学子讲课,还说是培训?”

  张公瑾笑着没有说话。

  “朕觉得科举学子从中原各地而来,让他们熟悉科举之策也好,朝中有议论说太子这么做了,也会让长安其他坊市效仿。”

  张公瑾抚须道:“陛下担忧是对的,如此一来价格越来越高,反成累赘。”

  看了看陛下的神色,张公瑾想到这个计策是张阳给太子指点的,他低声道:“陛下,臣以为可以让太子不牟利,只要太子作出表率,各个坊市就不敢造次。”

  “嗯,要论谋事朕除了玄龄,也只能仰仗你了。”

  张公瑾又道:“臣怎能与房相相比,当年房相跟随陛下出生入死,为陛下网罗将相之才,朝中许多能人都是房相引荐,当年还赴终南山请王珪出山,网罗猛将如张亮,席君买,李大亮。”

  “房相注重吏治,乃是为相者上上之选,现在长安城朝堂有文武官员总计六百四十员,吏治清明,时局稳定乃是房相之功。”

  李世民拍了拍他的肩膀。

  张公瑾叹息一声,又道:“臣恨这身重病,不能在陛下左右。”

  “当年你跟随李靖出征突厥,一回来便一病不起了。”

  “陛下,只要社稷稳定,大唐富强,臣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说起富强,李世民想到了张阳,脸上多了几分笑意,又道:“朕听闻自去年秋季以来,他就深居简出,一直在家中磨炼心性,入冬时节朕见过他。”

  “这孩子还是一样言语怠慢,和以前没有变化。”

  张公瑾把玩着从骊山带来的魔方,低声道:“弟子顽劣,让陛下见笑了。”

  “年轻人多少心浮气躁,朕想不明白他想要的是什么。”

  “陛下,这孩子心里藏着事。”

  李世民重重点头,“朕也是如此认为。”

  看到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越来越多,李世民转过身继续道:“朕将你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也希望你能多活一些时日。”

  闻言,张公瑾轻咳了两声,低语道:“生老病死自有定数。”

  李世民闭眼沉声道:“当年的旧友同袍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人世,朕时常痛惜当年的天下英雄。”

  戴胄走了,温彦博走了,虞世南也走了。

  现在就连王珪也离开了人世。

  张公瑾神情上多了几分落寞,眼神中也多了些麻木。

  君臣俩人相顾无言许久,李世民叹道:“朕先回宫了,你定要养好身体。”

  “臣送陛下。”

  张公瑾双手推着轮子的轮子,送着皇帝出了家门。

  “陛下所言是有深意?”

  听到夫人的问话,张公瑾关上家门低声道:“陛下是要让老夫劝张阳多在朝政上做事,而不是整日想着赚钱。”

  “张阳与玥儿俩孩子多懂事呀,陛下怎能如此数落他们夫妻。”

  张公瑾沉默不语,看着手中的魔方。

  “老家伙,我们去骊山吧,这些天你的那些故交好友每天都来拜访,现在陛下也来看过了,也该回去了。”

  “嗯,明日就回骊山。”

  长安城是热闹的地方,这地方越热闹吧,越不适合养病。

  因为张公瑾的弟子张阳越发出众,在长安城传言众多,每每有人来看望总是会说起弟子。

  张公瑾的夫人拿了一些张掖的腊羊肉,再准备一些黄芪,“这些都是陇右老家的人送来,给张阳他们家也送一些去。”

  翌日早晨,骊山。

  一家子刚吃罢早饭,藏书阁内就开始忙碌了,清河与东阳也加入其中,一起整理图表和名册。

  眼前有三千个壮劳力可以安排,其中有工匠能安排到诸多工坊,还有许多劳力可以做一些辛苦活。

  杨婶急匆匆来报,“县侯,邹国公一家回来了。”

  “嗯,我这就去。”

  张阳将一只荷包蛋放入口中一边嚼着离开。

  直到人走远了,小心安坐在桌边还在发呆,刚刚爹爹一口吃下一只葱油荷包蛋,脑子里满是刚刚那血盆大口张开的画面。

  好一会儿,他看了看自己碗中的荷包蛋,张着嘴也想要一口吃下,但不论怎么努力也只能咬下小小的一片。

  再看一旁的熊大,它正吃着一桶面食吃得很香。

  小心安没了食欲,他吃力地爬下椅子,迈着小短腿在家里走着,一双明亮的眼神左看右看没见到姐姐的身影。

  再看看身后爹娘也不在,他就迈步走入书房,吃力地爬上椅子,明亮的眼睛看着桌上的纸张,小手一抓纸张就破了。

  “哈……”他忽然一笑,觉得好玩,就开始撕扯这里的纸张。

  骊山下,张阳走到山下的时候,老师夫妻俩已经回来,李渊让几个负责照应的太监来收拾。

  “您老怎么来了?”

  “这公瑾不想打扰,朕就让人帮忙来收拾。”

  话音刚落,孙思邈也来了,老神医的身后还跟着几个同样年迈的大夫。

  几位大夫依次给张公瑾诊脉。

  以前孙思邈每月都会来给张公瑾诊脉,到了现在缩短到了半月一次,现在是十天一次了。

  这也说明了,老师的病情越发严重。

  过年的那些天,老师就再没有诊脉过,这一回来这些大夫就来了。

  诊脉之后,孙思邈与几个大夫小声议论了片刻,便走了出来。

  张阳问道:“孙神医,老师的病情怎么样了?”

  孙思邈抚须道:“贫道与众大夫也不好把握,以后每三天便来一次。”

  “有劳孙神医了。”

  张阳闻言连忙行了一个大礼。

  孙思邈安慰道:“县侯也不能起死回生,这骊山已经很好了,不用太过执着。”

  李渊也听明白了意思,张公瑾的病情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