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699章

作者:张围

  所以茶叶一度在南方都是廉价物,徐氏广种茶叶买下了不少的山地,在江南这些茶叶是不值钱,但是去了关外价格就可以翻几倍。

  这丫头很敏锐地把握到了商机,种不出粮食的山地可以用来种茶树,如此一来徐氏从前两年开始就大力种植茶树,现在骊山绝大部分茶叶也都是徐孝德那边的人送来的。

  将这些茶叶送到关外,也不过是骊山顺手为之,李玥很乐意帮这位得意弟子的忙,弟子越发优秀,她是越满意的。

  一阵春风拂面而过,张阳将思绪收了回来,李泰的侍卫已经泡好了茶水。

  张阳举着茶碗道:“有件事我在意许久了,朝中过问长乐公主的婚事,是不是也过了魏王的婚事。”

  闻言,李泰的神态也有些扭捏,他拿出一副不在意的态度,又不愿意离开。

  魏征喝下一口茶水,“朝中倒是有说起这件事,只不过你们骊山的规矩,男女当真都要二十岁才能嫁娶。”

  张阳重重点头,“这是我们骊山的规矩,往后这个规矩还会一直在。”

  魏征颔首没讲话。

  骊山的孩子要健壮,要聪明,要更有活力。

  坐在一旁的上官仪终于开口道:“郑公有所不知,县侯与公主殿下立下这个规矩已经有四年了,这四年间我们骊山有新出生的孩子十五个,而且少有难产,也没有早夭,孩子们都很健壮。”

  魏征低声道:“健壮的生父母,孩子自然也是健壮的。”

  上官仪又道:“但不足二十岁的女子所产孩子,往往都没有顺利,太府寺除了要照看田亩耕种事宜,也对照了各地的人口,十六岁以下的女子生产,早夭难产甚多,西域与突厥人更是野蛮。”

  “下官以为不论男女二十岁再谈嫁娶才是我大唐素养的体现,有些……”

  话语说到这里,上官仪又住口不言,在这个时代与人辩驳纲常之事是很愚蠢的,因为你根本打不破这种陋习。

  就像是你在皇帝面前谈自由与平等,是一个很愚蠢的主意。

  这些年上官仪的感受很多,他的变化也很多,是最适应骊山新制度的人,也是第一个在地方上践行骊山价值的人。

  骊山的价值与主观与很多地方都不同。

  魏征笑道:“好了,老夫此次来骊山是与张阳来谈西域人的教化之策。”

  张阳拱手道:“郑公请讲。”

  看这小子的态度还不错,魏征沉声道:“此事朝中也有顾虑,用圣贤书籍教化西域人是否合适,更不要说回鹘人,一旦他们生了动乱,一切都会前功尽弃。”

  朝中办事也是有成本了,虽说现在的天可汗终于不像是当年这么穷,也是因为有了些家底。

  虽说现在度支郎的事情一直到了房玄龄手中,可朝中拮据用钱的情况依旧没有解决,马上就要又一年的科举,现在长安城还在忙忙碌碌地准备。

  科举,支教事业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本来是不想要皇帝这么快就修凿太液池,天可汗刚有点钱了就想要大手大脚地花用,所以一开始修凿太液池张阳是抗拒的。

  将造纸术卖出去之后,李世民得了二十万贯,这二十万贯给了这个天可汗很大的底气。

  往后一段时间朝中都不会缺钱。

  但流入的银钱除了赋税依旧很少,用皇帝的眼光来看他觉得一文钱到了骊山,骊山就可以将这一文钱用出三文钱的效果,乃至十文钱的作用。

  殊不知这是用中原的造物去收割关外的成果,中原太穷了,唐人又都是蛮横的。

  骊山已经不满足在购买力孱弱的中原乡民之间内卷,西域的贵族才是值得收割的好客户。

  这样的客户又像是吐蕃人,回鹘人,或者突厥人。

  这都是骊山能够给朝中创造的效益,所以当初设置关内关外货税的时候朝中没有太大的阻力。

  只是争论了一段时间,这件事就办下去了。

  投入有回报是好事。

  支教和科举虽说短期没有收入,但科举让长安城产生了一种虹吸效应,吸收了整个中原所有的有志之士,有才学之人,通过科举这些人可以入朝为官。

  这也是朝中能够继续维持科举的原因。

  但眼下这个教化西域人之策,很明显是一件收益不稳定的事情。

  岑文本低声道:“让西域人也参加科举,是否可以事半功倍,这是下官听朝中有人议论,说起了这事,这件事是唐善识说的。”

  张阳摇头道:“西域人不直接参加科举,长安城再行开辟一个官邸,专门用来教化西域人,而什么人可以来学,朝中可以仔细挑选,这种人最好是吐蕃或者西域贵族子弟,这些子弟在关外的地位越高,影响力就越大。”

  魏征闻言,稍稍颔首,“你的意思是教化之事与科举不同?”

  “郑公说得没错,朝中挑选西域贵族子弟来长安进学,派出专人教学,让他们明白儒家典籍的要义,而且需要考教,学习成果满意之后,才能离开长安城回到故地担任族长或者首领。”

  岑文本猜疑道:“若是他们不来呢?”

  “文本兄多虑了,有我大唐的背书,有我们大唐的直接任命与保障,众所周知大唐的信誉是最好的,不用我们自己去挑,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而且对此我们可以收取很高的费用,西域贵族远比我们想得要更富有。”

  魏征对西域的贵族没有概念,其实经过前隋或两朝的发展,西域的贵族早就积累出了一笔很大的财富。

  张阳又道:“郑公可还记得当初的高昌王父子?”

  “老夫自然还记得。”

  “高昌王夫子被他们奴役的奴隶活活折腾死之后,很多聚集在高昌的贵族也都离开了,后来高昌重新被接管,可高昌没有就此失去生命力。”

  “它地处西域的咽喉,高昌换了人治理之后,原本的那些西域贵族又回来了,商贸也重新恢复,而高昌的赋税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恢复到当年的水平。”

  “外交院有很多记录都记载了许多贵族的来历,还记录贵族财富往来。”

  岑文本沉默不语,一开始在朝中听到教化蛮夷,心中还没有底气。

  听张阳这么一说总算是有了方向,他正色道:“可惜了,你怎么就在太府寺,你该来中书省的。”

  魏征一脸赞同地点头,“确实可惜了,念你依旧身兼中书侍郎,往后有别的想法了,多写奏章给朝中,前两月还算是有奏章,怎么这两个月你又不写了。”

  “陛下广纳谏言,臣子出言劝谏也是应该的,说来老夫一直不愿意看你就此离开礼部,事与愿违,老夫虽不知道你与陛下之间发生了什么,可老夫以为你若能让大唐强大,不能听之任之。”

  魏征的话语换个意思就是,如果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对的,应该和当今陛下叫板,而不是现在顺从。

  张阳笑道:“郑公,我从来没有放弃过礼部,礼部是我一手带出来的,许敬宗也是我的信得过的人。”

  “好了,不说了这些。”魏征看着张阳的目光带了几分赏识,这种知进退的人,能够活很久,有手段的早晚也会重新回到朝堂,张阳太年轻了,至今还未到三十。

  越年轻机会就越多,选择就越多。

  对张阳的将来,魏征还是很有把握的。

  就像他说的,许敬宗是个信得过的人,礼部的一切都没有变动,自己就算是不去礼部,外交院也能正常运作,也能够将事情办得很好。

  魏征是个敢与皇帝叫板的人,是一个敢于与皇帝刚正面的人,人死不过是百来斤。

  这些虚名算得了什么。

  活个光明磊落,无愧于心,该说就说,该骂就骂。

  在拒绝内耗,拒绝内卷上,魏征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先河了。

  也难怪朝中会有人议论,我张阳会成为第二个魏征。

  众人喝着茶水,张阳与魏征说着教化蛮夷之策,这个方略其实很简单,首先招收学子,学子挑选上要选在西域地位显赫的人,并且要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年纪已经大了的人,他们的价值与观念已经僵化了。

  能够教化,并且塑造的人,二十岁以下是最好的。

  而西域的贵族子弟有声望,有人脉,再有大唐的学历背书,他们的地位会更高,影响也更大。

  如此再利用这些人去教化其他蛮夷,中原的圣儒精神就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播。

  说完这些,张阳送别郑公,“孔夫子他老人家说过有教无类,若是能够用圣人典籍可以教化更多人,这也是一件大好事,我辈义不容辞。”

  魏征此刻心情有些怆然而涕下的感觉,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的心情是高兴,还是生气。

  不多时,李泰也带着岑文本也走出了村子。

  张阳笑道:“文本兄,在下算是发现了,每一次遇到你都好像没有好事。”

  “张侍郎,这说得未免不合适吧。”

  “怎么不合适了,很合适的。”张阳清了清嗓子,“每每见到文本兄,在下总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上一次的士族老先生的,还有官学的事情,光是那一次文本兄害了我不止三回。”

  岑文本欲言又止,这么一说还真是这样,再一想还是笑着道:“张侍郎说笑了,下官来相见都是为了朝政大事,哪里是害张侍郎。”

  说罢,他爽朗一笑,便迈步走去,一路朝着长安方向,大步向前。

  张阳与李泰发愁地看着他,“魏王殿下,此人怕是还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下次来要不将他赶走?”

第六百六十八章 徐慧的事业

  这郑公对太府寺的作物培植没有兴趣,他看都没有多看一眼。

  叫板皇帝要持之以恒,该争取的就要争取,不该放弃的也不能退让。

  李泰小声道:“这文本兄还会继续给姐夫带来麻烦的。”

  张阳琢磨着朝中的事情,科举又要进行,都护府的职权总算是落地,教化之策多半还是要郑公来主持。

  与此同时郑公的地位应该会更好,朝中诸多事宜如今都是房相,赵国公,郑公三人主持。

  先前郑公一直都在主持御史台的事,因此郑公在朝政权力上一直显得弱势。

  若是郑公再掌管教化之权,想来他在朝中的权力会稳固许多,如此郑公在朝中的地位也能更好,掌握的事情也就更多。

  至少相比于长孙无忌,能够制衡了。

  李泰跟着姐夫的脚步,“郑公如今年近六十了吧。”

  张阳叹道:“是呀,须发都白了大半了。”

  魏征是个很固执的人,也是个直言无惧的人,当一个人连死都不怕,皇帝都拿他没办法。

  当初魏征在李建成手中做事,玄武门事变后房玄龄向陛下引荐了他。

  也是因为房相的苦心,房相或许觉得朝中需要魏征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是标杆,也可以是一面镜子。

  朝中谄媚之人更少,如魏征这般刚直的人更多。

  对朝堂有正面的影响,这或许就是房相当时的初衷。

  相比于李世民的开明与广开言路,自然不能小看朝中那帮人。

  张阳心中思量,有机会也挺想与房相好好聊聊,这个李世民手中的左膀右臂。

  他与长孙无忌不一样,与魏征也不一样。

  如果长孙无忌会随着权力越大势力也会随之越大,而房玄龄则相反,一个一心为社稷的人终究只会将自己的能力用于社稷。

  长安城内的鼓声阵阵,当年天可汗也是天策上将,这样的皇帝办科举愣是多了一股武人彪悍之风。

  李世民兴办的科举只是在长安城进行,各地开设官学教导学子,学子有了路引说明户籍和来历,有各地的县丞给的证明,便可以来长安科举。

  如今大唐的科举规模并不大,一切也都是从简的。

  搜罗人才这种事情,李世民是愿意做的,因此也希望在长安城有才学的人能够越来越多。

  将中原的所有人才聚集在长安城。

  贞观十一年五月过了中旬之后,天气便开始热起来。

  骊山上,张阳还在车间中忙碌着,扣动燧发枪的扳机,枪膛内的火药燃烧,一声炸响,子弹应声而出。

  一把燧发枪就这么固定在一个架子上,张阳伸手试了试枪膛上的温度,有些烫手,但也不至于烧坏了外壳。

  重新将火药放入,张阳又试了一次,枪膛内清脆的炸响声,铁质的颗粒子弹应声而出。

  子弹是圆的,因为激发装置的缘故,若是圆柱体的子弹在炸出去的时候,会翻滚而出。

  圆球形的子弹相对来说更好用。

  张阳看着墙面上的子弹,入墙不算深,百米内的杀伤力至少可以保证。

  燧发枪的枪膛是铁制的,打磨的铁壳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自己第一把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燧发枪。

  双手提着枪,再次打出一发,后坐力还是还有的,枪口会在炸开的时候晃动,因为用的药量不多,好在是稳当,但威力也不算太大,子弹可以捡回来重复利用。

  张阳继续在枪身上雕刻着,打算给自己第一把成功的燧发枪雕刻上一些花纹,可能过三两年它就会生锈,就会被更精良的枪械淘汰。

  但至少让大唐有了第一把燧发枪,第一把能用的燧发枪最好漂亮一些,好看一些。

  “嗯,真好,大唐终于有燧发枪了。”张阳自言自语道。

  打开窗户,让车间内的硝烟散去,又收拾一番车床旁的零件。

  张阳从耳朵上拿下炭笔,拿着自己的图纸来到书房,继续勾画着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