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689章

作者:张围

  接着是徐慧,最后轮到小武。

  在文章论述上,小武的水平或许不如丽质与徐慧,反倒在御马一途上,她得心应手。

  先从习惯马儿的走步,再慢慢让马跑起来。

  绕着华清池走了几圈,小武便有些厌倦了,她想让马儿跑起来,可没有张阳的允许,它就是不迈开蹄子。

  张阳耐心劝道:“你不该急于求成,先学会走,再去跑,技法娴熟是需要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而不是一蹴而就,没有积累一时的成功也早晚会被他人超越。”

  徐慧点头道:“师父说得在理。”

  弟弟妹妹羡慕地看着,皇姐,小武与徐慧骑马,她们也想骑马,可是两位婶婶不允许。

  而小清清则不一样,她喜欢骑熊,她不喜欢三河马,因为马太高了,她爬不上去。

  等婶婶开始准备晚上的饭食,三河马便迈着优雅的步子离开了。

  关中春耕结束了,太府寺要开始整理各地的耕种奏报事宜,上官仪先整理一遍后,便交给了张阳。

  而张阳还要再整理一遍。

  同时上官仪还要继续看着各县的作物种植情况,各类蔬菜的种植也开始准备起来。

  太府寺没有府衙,没有人手,只有太府寺卿和少卿两个人。

  李泰派人打听之后,原来两个太府寺的监丞被陛下派去监理太液池的工事。

  张阳瞧着陇右的田亩开垦的情况,再对比往年的粮食收成,陇右的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差,每年都有下降的趋势,由于秦汉两代的大规模开垦,或者是战争时期的坚壁清野,土壤被破坏得很严重。

  就算是陇右有两三年粮食收成见涨也挡不住下降的趋势。

  为此,张阳觉得植树造林这种事越早越好,陇右在关中以西,又不像八水绕长安这般有充足的河道与水源。

  植树造林是必要的,前两年的夏季就有风沙入侵

  张阳又想起官道上每每马匹过道就会卷起一片尘土,如此一来修建官道也要准备。

  在太府寺任职,才觉得自己有做不完的事。

  就像是老师的叮嘱,在太府寺好好办事,竟可能让皇帝忘记自己。

  四月天的关中,万物复苏,寒冷褪去之后,长安城也越发热闹。

  李世民的旨意交给了玄奘,玄奘和尚只能在敦煌停下脚步,从沙州遥望河西走廊。

  从安西都护府走来,玄奘见到了几年前刚刚出关时想都不敢想的景象。

  一队队的西域商客,从沙州路过,前往河西走廊。

  而唐人与唐人的兵马可以在这片地方肆意走动,不用惧怕劫匪。

  打听了许久之后,玄奘才知道原本在西域横行的劫匪被高昌人清扫干净,当年的那些劫匪被高昌人抓去种棉花了。

  玄奘又写了两封书信让人帮忙送入关中。

  一封去了骊山,一封交给了天可汗。

  张阳又收到了玄奘和尚的来信,本着不愿意与这玄奘和尚有什么瓜葛的心态,很情愿打开布绢上的绳结。

  坐在骊山下,张阳与李泰一起看着信中的内容。

  看完之后,李泰跳脚道:“好个玄奘和尚,果然该杀,他竟然说姐夫奴役骊山的乡民。”

  说什么奴役,张阳心里是最抗议奴隶与奴隶主的。

  奴隶是没有个人行为主观的仆从,没有任何财产,连人身都不是自己的。

  可骊山上连个下人都没有,张阳更是拒绝了皇帝与皇后要安排宫女来伺候夫妻俩的起居。

  只有两位婶婶在帮衬着家里,这两位婶婶也被李玥视作长辈,这是家人。

  至于奴役,在骊山从来没有这种说法,骊山没有贱籍,所有的乡民也都是大唐的子民,能够主动地学习与增长生产技能,人们劳有所得,便是自己的财富。

  乡民们都有自己的家与自己的家人。

  除了骊山其他的地方不论如何如何,骊山的富裕从来都是劳作生产所得。

  李泰现在就想派人去杀了玄奘和尚。

  这个玄奘和尚不知关中形势,都没有亲眼看过骊山就如此抹黑。

  要不是许敬宗有手段可以对付这个和尚,杀了他又是成全玄奘。

  李泰这才又忍下了。

  张阳低声道:“魏王殿下,玄奘是出家人,他没有归属,他也不说自己的唐人,当一个人想要剥夺身份认同的时候,他就在叛贼,我们是唐人,我们更是汉人,都是爹生娘养的。”

  李泰深吸一口气平复自己的心虚,“姐夫说的在理,谁不是爹生娘养的,他玄奘自诩出家人竟然说出这般言语,无君无父之辈,当人人得而诛之。”

  出家人都是自傲的,尤其是玄奘的说法,他把世人说得愚昧,在他的眼里只有遁入空门才是超脱,不论是皇帝权贵还是普通人,或者是西域人,回鹘人,天竺人……在他眼里都是一样的,都是凡人。

  从概念上来说只有普通人与出家人,这两种区别。

  佛门可以包容所有人,包括世间万物与牲口,人与牲口也是没有区别的。

  家国之间没有边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混乱便是如此而来。

  张阳收起这封书信用火烧了之后,回道:“魏王殿下,我等修炼浩然正气,怕他这小人作甚,一国之重最最根本就是身份的认同,一旦我们抛去那会是国不将国。”

  李泰阴沉着脸,“去他娘的佛音,断不能让玄奘和尚入关,此人之见,此人的禅言太过可怕。”

  这样的人一旦入关,佛门必定大盛。

  李泰心中坚定地想着。

  玄奘的另外一封书信送入宫中,李世民站在三清殿前看着手中的书信。

  三清殿外还站着一个和尚,这位和尚便是先前去骊山谈造纸术买卖的国清寺和尚,慧旷。

  起初他打算南下回国清寺。

  但得知玄奘和尚要回来,他便再次来长安城,又得知陛下不让玄奘入关,这才急匆匆来觐见。

  对很多人来说去年的冬季都是漫长的。

  对这个老和尚来说也是,去年的冬天发生了太多事。

  慧旷和尚面对李世民恭敬行礼,“陛下,骊山已经答应将造纸术卖与我们,为何骊山又将纸张交给朝中,张阳鼠首两端,难道陛下看不见吗?”

  李世民先是坐下来,轻描淡写道:“据朕所知,你们还未付清造纸术买卖的银钱,再者说骊山给的纸张不过是骊山先前生产的,用张阳的说法,朕买的是骊山的生产人手与工厂,并不是造纸术。”

  慧旷和尚闻言沉默下来,此刻他心里像是咽下了虫子般难受。

  “陛下,当初张阳承诺过,签下了借据之后他便不再将造纸术卖给他人。”

  “嗯。”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犹豫了片刻,“你们与张阳之间的事情朕不清楚,朕只是知道他将造纸厂卖给了朝中,至于造纸术也没有交给朝中。”

  造纸术的普及往后或许不再是秘密,以张阳现在的态度,他很有可能价格造纸术传播出去,并且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项技能。

  骊山不在乎造纸术的秘方有多少人掌握,以现在骊山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没有更好的技术达不到骊山的效率。

  更不要说那些和尚了。

  慧旷和尚感觉在被张阳欺辱了,这分明就是讹诈。

  当张阳将秘方与技术完全分离之后,秘方反倒不重要了。

  生产技术才是重中之重。

  那才是骊山一直以来能够稳步提升的核心。

  慧旷和尚又道:“陛下,老僧还有一事想问陛下。”

  李世民本不愿意见这个和尚,之所以会见也是闲来无事,主要是要看看被张阳算计的人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疯了,是不是傻了。

  目前来看这个和尚的神智还算是清醒。

  本着看热闹的心态,李世民接见了慧旷,就是想看看这些被张阳算计后的人会不会发疯,如此便觉得将张阳吊死在承天门前,是一个很英明的决定,笑道:“且说。”

  慧旷和尚放低自己的身子,又低声道:“老僧敢问陛下,为何不让玄奘入关。”

  骊山新做的椅子越来越舒服了,尤其是这个靠背的设计,可以很好地缓解批阅奏章时后背的酸痛。

  李世民将身体的重量放在椅子上,全身放松下来笑道:“玄奘私自出关,且已认罪,朕自然要处置他。”

  慧旷和尚又道:“陛下,玄奘本是中原人,中原人出关入关不是应该吗?玄奘游历西域,在西域诸国中称颂东土大唐,就算是有过但也该有功才是,陛下广纳言路,老僧如有失言,还望陛下见谅。”

  “呵呵呵……”李世民依旧是一脸的笑容,“且不说他的功过,如他是中原人,也该是朕的子民,朕命他还俗,他却不肯,尔等以为他眼里有朕吗?还是说他自认不是大唐子民了?你所言无非是希望玄奘入关,朕没有责难他,也没降罪予他,只要他还俗,他便能入关,朕的承诺一如既往。”

  慧旷和尚觉得进退两难,只好行礼,“陛下,何苦让玄奘还俗。”

  李世民终于站起身,见这个和尚已经低下了头,缓缓道:“朕希望他还俗之后可以参加科举,入仕为官,报效社稷,他游历所见所闻都是大唐需要的,大唐建立功业,要开疆拓土,正是用人之际,玄奘走遍了西域,此等人才!朕怎能不用?”

  “难道朕让他还俗是错的吗?这天下人人皆可以安身立命,朕自认不是什么圣明君主,也比不得汉武,可朕知道什么是功业,什么是社稷,你们佛门立身中原就不想着为社稷出力?”

  再是颔首,这位皇帝一手扶着椅子的靠背,背对着这个和尚沉声道:“你们不该来劝说朕让他入关,你们该去劝说玄奘还俗。”

  丢下这句话,这位皇帝便离开了。

  三两个太监也是深深看了一眼慧旷和尚也离开了。

第六百五十八章 战报入长安

  让陛下心情不愉悦的是与张阳事先有约定,这一次还是让张阳猜对了,这玄奘和尚果然不愿意还俗,这才是陛下不开心的原因。

  那慧旷和尚站在原地许久,于是一脸悲怆地离开了。

  此刻的沙州敦煌,玄奘看着数十个僧人站立在敦煌道场的佛像之前。

  他想起了那位吐蕃故人所言,对张阳的一些认识逐渐清晰。

  在吐蕃的那段时日,对他来说是最轻松惬意的。

  在沙州越来越多的佛门弟子来看望玄奘,甚至许多僧人想要做他的弟子。

  玄奘的身侧有位老和尚,他是当年胜光寺的主持。

  听闻胜光寺在一夕之间倒塌,玄奘心头一痛念了一声佛号,低声道:“此事必定不是天象示警,是贼人所为。”

  “我等也派人去查问过,此事太古怪,眼下还未有线索。”

  讲话的便是当年胜光寺的主持。

  玄奘低声道:“当年波颇当真在圆寂前见过张阳吗?”

  说起波颇便是玄奘的指路之人,这位天竺高僧给了玄奘指点,玄奘便在贞观三年出关前往西域。

  胜光寺主持一脸虔诚,“他先一步去见了佛,圆寂前他留下了一些话语。”

  玄奘闭目盘腿而坐,面朝荒凉的沙州低声道:“波颇说什么?”

  “波颇圆寂之前说过,你现在是因,他张阳便是果,这世上事总是相生相克,张阳是一个很坚定的人,玄奘你也是一个坚定的人,如今张阳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你玄奘归来必定是困难重重。”

  “如此波颇生前的话语得到了应验,玄奘啊。”话语顿了顿那老僧继续道:“此次入关便遭受了这般阻挠,足以可见波颇的良苦用心,早知如此……”

  “早知如此又如何?”玄奘反问道。

  老和尚安静下来没有言语。

  玄奘穿着破落的僧袍,风吹得这单薄的僧袍猎猎作响,闭目低声道:“波颇早已是化外之人,他不会参与凡尘俗事之中,也不会阻挠他人的因果,当该如此,让贫僧自己来面对这份苦难。”

  老和尚又道:“有许多人说,张阳若在中原,寺庙难兴。”

  玄奘又念了一声佛号,神色平淡地开始念诵经书,远处还有不少工匠在石壁上画像,令众多僧人不自觉肃然起敬。

  在内心中玄奘很疑惑,他有很多事不明白,为什么波颇非要在圆寂之前见一面张阳,他与张阳到底说了什么。

  波颇和尚与玄奘来说就像是老师,只是因为他的一句指点,玄奘就出关一路西行,去天竺带来的佛经,就这一去千难万险,几乎丢了性命。

  对波颇的别样感情,让玄奘心头始终想不明白,张阳到底重要在何处,这个张阳要做什么?

  为何这么多的僧人视此人如生死仇敌。

  中原又来信件了,陛下又一次拒绝了玄奘入关。

  玄奘也干脆留在了敦煌,继续编译经书。

  河西走廊,狄知逊瞧着眼前的军报,心中大喜。

  裴行俭,薛仁贵,王玄策三人破了大食人的三十万大军,打退了大食人,并且收复了波斯王都,主持波斯一应事务。

  这是大唐与大食的第一战。

  “胜了!胜了!大唐胜了!”狄知逊高兴地将这份军报交给官驿,官驿的人快马加鞭将这份书信送入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