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296章

作者:张围

  秦琼抚须道:“正是。”

  “如今骊山多了一笔生意,只是这个生意与关外有联系,有件事还请大将军帮忙。”

  秦琼点头道:“当初说过,某欠你一个人情,你有将金疮药公之于众的胸襟,自当帮你。”

  张阳犹豫着,皱眉思量。

  话语停下,李承乾问道:“是何事情让你这般犯难。”

  “那在下这便说了。”张阳站起身,“不知大将军可否派自己的部曲,去一趟河西走廊,帮在下去拿一趟棉花。”

  秦琼的名声不论是在当年绿林好汉中,还是现在的军中都很不错。

  就算是秦琼不在军中任职,他府中还是有很多武人。

  身为武人群体中的偶像,就算是不动用军职,秦琼的号召力还是很强的。

  “原来是这么点小事。”秦琼点头道,“书信一封给牛进达,再派人去运来便是。”

  张阳又道:“只是棉花数量不少,而且还需长期来回运送,不过我们可以给出运输的费用,价格方面肯定是最合适的。”

  秦琼笑道:“你都能将秘方公之于众,让更多的将士们在战场上有药可医,这点小忙算得了什么,某这边安排下去。”

  “那就多谢将军了。”

  “相比这点举手之劳,某还不尽当初的人情。”

  府中的对话传到门外,一个小厮模样的人一直听着,等到谈话结束,秦琼送别了太子和张阳,他匆匆离开。

  这次谈话的内容很快就被写下,送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太子,秦琼,张阳三人的对话都被记录在案。

  “他们去见秦琼就是为了这么一件事?”

  李君羡点头道:“所言话语皆已记录,末将问过几遍,核对了几人的转述没有纰漏。”

  长安城的风吹草动瞒不过陛下的眼睛,朝中重要将领,李靖,尉迟恭,李道宗,秦琼等人都有陛下的眼线在盯着。

  这些都是暗中进行,就连皇后和陛下最信任的都不知道此事。

  李世民看完上面的谈话的内容,“张阳这小子还很牵挂他的棉花。”

  李君羡回话道:“陛下,末将派人旁敲侧击去打听过,张侍郎和西域的往来确实都是利益,张侍郎每一次都会买棉花,而且每一次都有金钱往来,我们的人眼看到张侍郎给了银钱。”

  李世民将这份记录谈话内容的丝绢烧毁,“如此说来高昌与张阳之间的事情只是一场交易?”

  李君羡单膝跪地低头回道:“目前查到的只有这些。”

  李世民颔首看着烛火,“骊山的工厂怎么样了?棉花果真作成棉布了吗?”

  “骊山非常排外,用的也都是骊山的自己人,我们的人进不去,不过末将一直让人盯着村子四周,但凡有什么人进过村子,出过村子,某将都让人记录了。”

  李世民点头,“你先退下。”

  “末将告退。”

  等李君羡离开,李世民拿出一卷帛书,这是龟兹国送来的,这上面写着高昌的种种变化,如今的高昌有兵甲三万,而且骁勇。

  当初的奴隶,转眼成为了骁勇的战士,守卫着高昌商道的咽喉,让西域劫匪无从下手,奴隶造反取代了高昌的旧贵族,反倒是让高昌的贸易比以往更好了,所收之税也更少了。

  给高昌子民读书,更加注重礼仪,待人亲和,减轻了刑罚,收纳人口,他们的一步步发展好似要将高昌成为西域的霸主。

  高昌与西突厥的战事平定了一段时间,现在又是风云再起,可面对军心更齐高昌,形同一盘散沙的西突厥只能步步退让。

  这都是龟兹国的国主让人记录下来并且送入宫中。

  西域诸国都在忌惮这么一个正在壮大的高昌,就像是长孙无忌所言,高昌的背后必定有高人在指点。

  本来经历过奴隶叛乱的高昌,多少西域势力打算趁着这个时候瓜分它,可还没开始瓜分高昌的奴隶就用行动告诉了西域所有势力,高昌是他们的了。

  现在要说高昌背后没有高人在指点,李世民倒是不信了。

  看着高昌这么一个西域财富之地,又能发展壮大,李世民眼神越加火热。

  这个一心要建立功业的皇帝缓缓站起身,他走到一幅巨大的地图前,目光从地图的河西走廊看向西域,再从西域看向吐蕃。

  油灯的光在晃动,李世民眼神阴翳。

  天色就快入夜,张大安离开东宫,来到长安城的一处酒肆,酒肆的店家很热情的照顾,端上了一叠羊肉一大碗黍米饭,再有一壶酒水。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东宫意见箱

  这家酒肆有个特殊的位置,这个位置别人不能坐,只能张大安能坐。

  “大安,慢点吃。”店家笑着说道。

  张大安狼吞虎咽吃着饭食。

  “恩人近日可还好?”

  “嗯。”张大安吃着饭食点头。

  店家忙着去招呼其他的酒客。

  一边吃着饭,张大安也不言语,只是听着四周的人议论。

  “秦琼大将军说是要人去一趟河西走廊运东西。”有酒客先开口了,说话的人头戴布巾穿着破旧的粗布旧衣裳,倒是一副游侠做派。

  “去河西走廊运什么?要打仗了?”

  “倒也不是,你们可还记得金疮药。”

  “那药是骊山的吧,现在长安的药铺子也有卖。”

  “那就是了,这个金疮药就是骊山所出,这骊山封地是汝南公主的。”

  长安城绝大多数都知道这个数术水平高超的公主,而且这位公主的驸马更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让大唐兵不血刃拿下了河西走廊。

  又有人道:“据说是因为这个驸马不求钱财,把金创药的秘方公之于众,大将军这才答应了此事,现在正在收拾人手。”

  “金疮药某就用过,确实好用,平时半月好不了的伤口,八天就好了,十文钱一帖价格十分低廉。”

  来酒肆的人越来越多了,这里也开始变得嘈杂起来。

  张大安已经听不清他们的议论,吃完了一大碗黍米饭,又坐了一会儿,打了一个饱嗝便离开。

  从朱雀大街穿过走入一条小巷,来到自家的宅院门前。

  张大象已经成家了,很少会来这里。

  二哥张大素在长安城另有住处,打开院门张大安准备好见到空荡荡的家。

  推开门却见张大象和张大素都在这里。

  “大哥,二哥你们怎么来了?”张大安诧异道。

  张大象递上饭食,“等了你许久,不见你回来食盒中的饭食都已经凉了。”

  张大安回话道:“已经吃过。”

  张大素皱眉道:“你又是一张饼吃一天?”

  “不是。”张大安解释道:“是张少师安排了一处地方,让我去那里吃饭,而且不用银钱,那家酒肆说张少师是他的恩人,还为此专门定了位置,说是到了就能吃。”

  张大象和张大素疑惑地相看一眼。

  张大安又道:“饭食弟弟就收下了,晚上热一热能吃。”

  张大素拿出一串银钱,“知道你在东宫俸禄很薄,今日朝中发了俸钱,这里是一贯钱你拿着,别舍不得花。”

  张大象嘱咐道:“食盒中还有两贯钱,要缺什么与我们说。”

  张大安连连点头,“多谢两位兄长。”

  如今张公瑾住在骊山,这个房子也空着,平时住在这里的只有张大安,家里的房子不能没人看着。

  三兄弟院子里低声说着话。

  张大象又道:“前几日又去看望过父亲,父亲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了,母亲说除了父亲走不了太远的路,走个百来步就只能用轮椅了。”

  张大素叹道:“那轮椅我去看过,是张侍郎所做倒是奇巧,父亲用着也很顺手。”

  张大安沉默地听着两兄长谈话。

  “也听孙神医说过,父亲的病根是在心腑,病根不除再多的药石也无用,如今也只能靠调养。”

  “当年天下战乱,父亲落得这一生病。”张大素有些烦闷灌下一口酒水,“若陛下不让父亲跟着李靖去北征突厥是不是不会有今日,朝中那些混蛋为何要让父亲去。”

  “当时是父亲自己请命要去,而且那时陛下朝中肱骨尽出,那时陛下一直被突厥压一头,渭水之盟的事情不能就此作罢,就此一搏,就是父亲北征才有了我们今时今日衣食无忧,还能用战功爵位来给我们。”

  三兄弟又沉默下来。

  夜色越来越深,张大安终于开口,“夜色不早了,马上就到宵禁之时。”

  张大象挥袖道:“今夜便住在这里了。”

  张大素也道:“大安,把我的房间收拾一下。”

  张大安咧嘴笑着,“好。”

  长安城另外一边,李玥已经让小武先睡下了。

  夫妻俩人眼前放着一大桶黍米,而且还有一串铜钱,数了数不过三百钱。

  张阳皱眉道:“这俸禄不对吧?宗室的年俸就这么点吗”

  李玥也清点着张阳在东宫的俸禄,三大桶黍米和十贯银钱,“夫君这边满打满算可以换二十石粮食,这还是只是任职东宫少师半年的。”

  看夫君为这点月俸发愣,她笑道:“我不是嫡出公主,父皇给了我母亲名分我们才有这些禄米,已经和宗室一样,很好了。”

  张阳揽着李玥肩膀,“家里这么多黍米也吃不完。”

  李玥靠在夫君的肩膀上,“那就放在村子里吧,村子的孩子都可能吃了。”

  “也好。”

  “老师,你怎么还不睡。”

  夫妻俩靠在一起,气氛正是旖旎之时,被小武的话语声打断了。

  李玥俏目瞪了眼夫君,见他还搂着自己的腰以及另外一只魔爪,红着脸挣脱抱着小武进了自己的房间,重重关上房门。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收了收心情把家里的银钱和禄米都藏好,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台忙活。

  工厂正常运作的半个月之后,太子的课外读物和一卷叫作西厢记的书也出现在了长安城,从骊山村出来的村民推着一车车的书在长安城外卖着,一册书只要一百钱。

  有了先前的红楼梦让唐观意犹未尽,现在他来到书贩子面前,花了一百钱买了一卷西厢记,光是看了故事的前几篇便兴致浓浓地带回家。

  骊山的书在短短一个时辰就被一卖而空。

  之前叫骂红楼是禁书的那些读书人,此刻也都闭上了嘴,有人尝试着买了一卷看着西厢记的故事,立刻就被故事中的内容吸引了。

  西厢记开始出现在朱雀大街上,立刻就有人开始抄录。

  走在朱雀大街上的李崇义遇到了唐观。

  “这般匆匆是有何急事?”李崇义好奇问道。

  “崇义兄,请看这个。”唐观小心翼翼拿出一卷书,“西厢记,自红楼之后又出的新书。”

  李崇义狐疑道:“有红楼好看吗?”

  唐观笑道:“不俗,不俗呐。”

  一边赞叹,唐观便带着书走远了。

  李崇义又走了一圈,来到弘文馆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人大声念着西厢记的故事,可惜如红楼一样,西厢记也只有半卷。

  此刻这卷书很快就进入了众多读书人的视线之中。

  骊山不仅没有停下印书,反而又多了一个西厢记的故事。

  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卷太子总领的课外读物。

  西厢记这卷书顶多就是读书人之间的小声议论,课外读物立刻在长安城风靡开来。

  东宫,李承乾看着已经印出来的红楼和西厢记,“不得不说欧阳询老先生的字看着让人觉得很舒服。”

  张阳喝着茶水,“不知道这一次印出来的排版和字体大小,太子可还满意?”

  李承乾翻看着,“孤太满意了,一卷书上百页,要说这样的纸张!一钱可买不到这么一张纸。”

  “不瞒太子殿下,确实是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