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1031章

作者:张围

  张清清手里的书是最新的骊山学识,是爹娘亲自编撰的。

  李孝恭走得很慢,他摩挲着下巴的胡渣道:“你好好的一个郡主,你爹娘都是关中最富有的人了,还要靠着卖书为生吗?”

  李泰摇头道:“那也不至于吧。”

  张清清解释道:“河间爷爷,魏王舅舅,其实我想要创业,我要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她还晃了晃手中的钱袋子,钱袋子沉甸甸的。

  这一天她就赚取了三百钱。

  李泰道:“你打算怎么用这些银钱?”

  张清清盘算着,“给弟弟买几件衣服,还要外公买一些补品,嗯……大致上就花光了。”

  李泰叹息道:“其实用不着你做这些,骊山早就都安排好了。”

  几人回到了骊山,现在的骊山已有灯泡了,但灯泡不是很明亮,勉强可以照明,亮度不够,也并不实用。

  毕竟谁家都不愿意在家门口装一个闹哄哄的蒸汽发电机。

  最后这个灯泡还是装在了火车上,用来给火车夜间行驶,当信号灯也好,用来照明也不错。

  因为火车原本就是蒸汽机驱动,在蒸汽机的末端增设一个发电机也是可以的。

  李泰走入一台正在维修的火车车头。

  现在骊山有这样的车头一共五个,这些火车头代表着大唐钢铁工业的巅峰。

  也是骊山沉淀多年,这十余年间最得意之作。

  三个工匠正在修理着,李泰皱眉看着现在的发电机线圈,电压不稳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工匠们只能提高转速,来掩盖电压不稳定的问题。

  李泰本不赞同这种方式来欲盖弥彰,眼下也只能这么做了,钨丝的提炼依旧不好,还是有许多杂质。

  为了防止灯丝熔断,用了较为粗的钨丝,这种牺牲功耗的做法并不可取。

  骊山在精益求精的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唉,姐夫时常抱怨铁路造得太慢,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工程工事岂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工的,希望今年铁路可以铺设到潼关吧。”

  骊山的创造力已停滞很长一段时间,而其中诸多的制造也都转移到了技术院,交给后辈去思考种种的技术难题。

  李泰身为技术院的院长,时常过问这些技术难题突破的进度。

  今天夜里火车又一次开始行驶了,它可以昼夜不间断地运行。

  黑夜里,一盏明灯亮了起来,从远处看向骊山的车站,那明灯由远而近,等近了之后才看起来是火车这个庞然大物。

  当沿途的车站开始敲响钟声时,铁路周围的工人便会清理铁轨,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

  这已经成了铁路的铁律,只要有工人犯错,就会被开除。

  铁路的运行由不得半点差池。

  所以至今为止,铁路没有还未出现过事故。

  对大唐来说铁路与火车是这个时代的福祉,它能够给大唐带来巨大的效益,有人说只要铁路铺设到中原各地,兵马征发只需在朝夕之间就能到达事发地,一地叛乱可以在顷刻间消除。

  而铁路的路线铺设得越广,皇权与朝堂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就越强。

  只要是铁路要铺设的所在,朝中都会勒令地方州府将道路让出来。

  李泰穿着厚实的衣服坐在火车中,车厢内的灯光忽明忽暗,总的来说还是昏暗的。

  不过火车行驶的噪音太大,车厢下方的铁板还在跟着抖动,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看书。

  李泰收起自己的书卷,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说明又过了一个车站。

  车头的侍卫来报,“魏王殿下,再过一站就可以到潼关了。”

  李泰问着,“过了多久?”

  “回殿下,一个时辰。”

  “倒是比以前快多了。”

  李泰对行驶的速度还算是满意,低声道:“以后你们都要称呼我院长。”

后记(四)

  火车到了距离潼关一里处停下了,李泰远远看着夜里的潼关城。

  城内很安静,星星点点的火光,看着就很宁静。

  李泰低声道:“回学术院吧。”

  “喏。”

  技术院外,这里到了夜里的时候安宁了许多。

  有侍卫急急忙忙迎上来,说是高阳公主与一个叫虞宜的姑娘一起主持女子入学的规划。

  她们想让学术院不只是有男孩子。

  命一个侍卫在前方提着灯笼,李泰忽然道:“我们技术院最近不是研制出了汽灯吗?为何不用?”

  侍卫回道:“院长,那一次实验确实成功了,但不知道出了什么意外,好像是结构和质地还有问题,所以又进入了下一步的实验。”

  李泰一路走着点头道:“嗯,想得周全一些,办事稳妥一些。”

  在技术院内,有个小院子,还有一间小房子,这里就是李泰安置在院内的住处。

  魏王妃带着儿子李欣正在念书,念的是尚书的咸有一德一篇。

  李泰走到家门口,停下脚步对身边的侍从嘱咐道:“那就让女孩子进书院吧,你明日安排阎大匠,牛大哥,还有厨子班的丁伯,还有叔叔婶婶们来开会。”

  侍卫迟疑道:“当真要如此吗?外界对此的议论很多。”

  李泰回头看去,低声道:“自我们骊山从建设开始,女子与妇人一直都是很关键的力量,现在的技术院男孩这么多,倒是我们的不对了,本王会严格制定院规的。”

  “喏……”那侍卫迟疑道:“可是朝中……”

  李泰又道:“不用管朝中是什么看法,这是我们骊山自己的事情。”

  “卑职这就去办。”

  三日后,技术院首次召集了自己的师资力量,现在院内有夫子一百余人,每个人都领着四五个班。

  这些夫子都是这两年骊山技术院自己沉淀的,其中绝大部分的老师也都是在这里学成之后留下来就继续培养学子,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也是一边教授其他孩子,一边自己还在学习。

  李泰说了让女孩子入学的想法,喝下一口水,等着众人的答复。

  见没什么人否定,便让人安排将这个制度宣读下去。

  现在的魏王李泰办事比以前沉稳了许多,在技术院中也有着最高的威望。

  李泰还年轻,他年不到三十,行事老练果断。

  比起孩童时期,如今的魏王没了这么多好奇心,他平淡地面对各种变化,面对朝中的议论与弹劾,也能够周旋有余。

  魏王无疑是技术院最有权威的人,也秉持着骊山一直以来说一不二的行事作风。

  忙完了这里的事,李泰将手中的事交给这里的副院长阎立本去打理,便自己回了骊山。

  退休后的天可汗依旧放飞自我。

  现在开始与张清清与张心安两个孩子专研起了打击乐器。

  天可汗双手各握着木棍,非常带劲地敲打着架子鼓。

  这种打击乐器玩起来十分带劲,李世民的须发迎风而动,有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这种乐器十分适合天可汗和这些退休的老将军,三五人聚在一起,众人一起敲着十余面鼓,如同千军万马又一次奔腾。

  好似众人都回到了年少时期,那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岁月。

  就如那鬓微霜,又何妨!

  张阳穿着一身粗布短衣,正在田地里走动着,远看像是个寻常的村民,破落的衣衫还打着补丁。

  “姐夫,都安排好了。”

  张阳的目光还是如当年一样散漫,岁月不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三十岁出头的年纪,看起来还是当年二十岁出头的模样。

  “高阳与清河那些孩子行事越来越叛逆了,你多看着点。”

  李泰道:“是呀,父皇也不想管他们了。”

  张阳的肩膀扛着锄头又道:“听闻李恪去了封地?”

  李泰回道:“去年就回去了。”

  “嗷……”

  张阳后知后觉地点头,又道:“我最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

  李泰双手背负,落后姐夫一步跟着,好奇道:“什么问题?”

  张阳道:“这还是我从裴炎的水坝之策中领悟的,如果将水流比作空气,不同高度的与水平的空气流动发生变化,那么作用在纸飞机上的道理是不是也这般。”

  李泰忽然停下脚步,神情顿时开始拧巴起来。

  张阳摇头道:“我也就随口一说,你不用在意。”

  看着姐夫一步步走远,李泰大声道:“姓张的!本王不会再上你的当了!”

  喊叫声,响彻这个村子。

  张阳脚步很从容。

  李泰跺着脚,咬牙切齿道:“什么空气流速,这些事情与本王没关系,好不容易脱离出来,不会再陷进去了。”

  深吸一口气,再吐出一口气。

  这种呼吸节奏已是李泰用来平复自己心情的方式。

  这番话,李泰只是听了一耳朵,回到了自己的技术院之后,将这个想法告知了这里的学子,便再也不想管了。

  在骊山的十年,对李泰来说是收获最多的十年,也是最痛苦的十年。

  十年时间内,花了六年时间折腾出了蒸汽机,又用了三年时间专研这个发电机。

  李泰与自己的人生和解了,足够了。

  再继续下去,不是自己疯了,就是这个世界发疯了。

  正乾二年,距离上一次大朝会已经过去了半年,这半年时间关中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朝中采用了银本位来控制铜钱的流通,关中铜钱贬值的势头终于停下了,并且铜钱的价值开始上涨。

  斗米价钱从八钱,回到了斗米六钱。

  人们只觉得手中的铜钱价值有所起伏。

  但没有具体的感受。

  只不过银依旧是大唐最硬的通货。

  为了得到足够的银矿,大唐需要扩张,需要汲取世界的资源。

  新罗人东渡开始了战争。

  西方的战争也同时开始了,张士贵带着兵马北上夺下了高卢人的大片领地,整个欧洲正在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

  这天,张阳坐在自家门口的华清池边,秋雨刚刚下过这里的地面湿漉漉。

  徐孝德还在江南清查田亩,至今没有回来,上一次来信是一个月前。

  说的是徐孝德联合李君羡拿下了谢家,几十个人头落地。

  在江南人士的眼中,徐孝德成了李承乾的爪牙,成了皇帝手中的酷吏。

  张阳喝着茶水,目光看着华清池,这个世道还是需要“酷吏”的。

  律法要有重典,李承乾是一个严苛的帝王,那么他手中的臣子也是严苛的,办事容不得半点妥协。

  李承乾又派出了御史台三名官吏,去江南辅助徐孝德行事。

  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就怕法度无法达到,也担心地方豪强划地而治,所以这一次江南的官场要开始大换血了。

  要换成正乾一朝的新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