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我的武道没有瓶颈 第244章

作者:鸽无常

  乐阳冷笑着走向呼延帮,说道:“你们韩军,今日插翅难飞了!”

  “呵,你算是什么狗玩意,也在我面前放肆!”呼延帮吐出一口血沫,不屑的说道。

  以他的经验来看,乐阳也只是一个通窍境的武夫,但好似是这些魏军的首领之一。

  要是此人沉不住气,愿意单挑的话,他有把握能够单杀。

  说不定他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他注定失望了。

  面对呼延帮的激将,乐阳充耳不闻。

  他与马川平对视一眼后,各自挑出修为最高的魏武卒,结成军阵,挥动长刀砍向呼延帮。

  呼延帮破口大骂道:“无能鼠辈,只敢以多欺少吗?”

  魏武卒的军阵很是玄妙,角度刁钻无比,让他无处躲闪,只能硬抗这一刀。

  只听“铛”的一声巨响,刀锋相交处溅起一片火花。

  出手的是马川平。

  他并不是呼延帮一个人的对手,这一刀震得他虎口发麻,差点刀都要脱手。

  马川平一击之后,紧接着又有数名魏军高手围了上来,他们手中的武器带着凌厉的攻势斩向呼延帮。

  呼延帮奋力抵抗着每一次攻击。

  虽然说这些人单挑都不是他的对手,然而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他逐渐力不从心。

  这些人攻势都是连续不停,配合的如行云流水一般,丝毫不给他喘息的功夫。

  经过两刻钟的对战后,终于在一次猛烈的攻击中,他被魏军合力斩掉了头颅。

  随着呼延帮的倒下,六千韩军残军覆没后,新郑县的韩国尽数被他们所斩灭。

  至此,新郑县中便再也没有阻挡他们的力量。

  马川平与乐阳带着属下们迅速开始打扫战场。

  这些人多数都是带着全部家当逃走,按照魏军的规定,这些战利品有五成可属于他们个人,让他们收获颇丰。

  如果不是乐阳与马川平两人平日在军中变现不错,这样的好事怕是也落不到他们的头上。

  等打扫完所有的战利品后,乐阳与马川平两人没有任何的停留,急忙去军中向吴起复命。

  在西门之外,战场的血腥气息还未完全消散,魏军士兵们已经开始清理战场,为接下来的接管做准备。

  经过了一上午的攻城之战,新郑城中韩军的抵抗终于被尽数平定,魏军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收尾工作。

  赵弘明与吴起两人,率领着部分魏军精锐进入新郑城。

  没有预料中夹道欢迎的场景,也没有任何的抵挡。

  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空!

  经过攻战,新郑城仿佛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

  他们的马蹄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着。

  不过这样的局面,在他们即将到新郑县的县衙面前时有所变化。

  城中的百姓以及还未来得及逃走的城中官吏,听闻魏军的威名以及魏国皇帝亲至,此刻纷纷走出家门,恭敬地等待着魏军的到来。

  当赵弘明与吴起率领的队伍出现在视线中时,新郑县的百姓在韩国官吏的有意安排中纷纷下跪,高声喊着:“魏军万岁!魏皇万岁!”

  赵弘明与吴起骑在马上,神情严肃。

  他们都知道从这一刻开始,魏军正式打开了灭韩的序幕。

  赵弘明环顾四周,看着这些韩国百姓以及诸多韩国官吏们,面色沉着如水。

  他沉着大声道:“你们都给朕起来吧。我们魏军来此,是为诛杀无道,对朕无礼的韩国王室。不是为了杀戮和掠夺而来,后面你们歌照唱,舞照跳,一切如旧。”

  “不过既然新郑县已经落入朕的手中,那么你们即日起便是朕的子民,望你们能够与朕一道,勿要助纣为虐。”

  新郑城中的百姓们以及幸存的韩国官吏们,此时闻言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情。

  他们高喊着:“感谢陛下!魏军万岁!”

  山呼声音此起彼伏。

  几日后。

  远在阳翟的韩国皇宫内,宣惠帝韩威慌乱不堪地听着探子的禀报。

  当知晓闵宗已经身陨,加上赵弘明御驾亲征的消息后,更加的慌乱。

  韩国皇帝颤抖着声音朝着堂下问道:“这……这可如何是好?”

  他的脸色苍白,双手紧握在一起,仿佛在试图在缓解自己的紧张。

  大殿之内的大臣们已经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求和,有的则坚持抵抗到底。

  而此时大殿之内已经不见吴代天的踪影。

  一位老臣上前一步,沉声说道:“陛下,如今之势,我们已经无法与魏军抗衡。在楚国不出面的情况下,为今之计,只有求和一条路了。”

  宣惠帝韩威闻言,苦涩地点了点头:“传令下去,让各地军队停止抵抗,向魏军求和。”

  “陛下,且慢!”

第251章 上党降赵,晋升武胆七品

  就在这时,韩国的宫殿上响起了一个坚定的声音。

  一位白发苍苍却目光炯炯的老者,缓步走出,制止了宣惠帝韩威的决定。

  这位老臣外貌看上去已经年近七旬,但是依然精神矍铄,身姿挺拔如松。

  他是韩国的四朝元老申文渊,已经有百岁之龄,忠心耿耿地为韩国效力了六七十年,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崛起。

  传闻他年轻时曾得到过世家的传承,乃是先天境的武夫,领悟到了许多少见的武学。

  只不过武学修炼进入瓶颈后,便选择积极入世,投身于韩国朝堂。

  经过三朝累积后,他的忠诚与才华赢得了历代韩国国君的信任。

  无论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还是天下局势他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和策略,常常能在关键时刻化解危机,稳定朝局。

  在朝堂上有着极高的威望,是韩国历代国君倚重的肱股之臣。

  新郑县陷落的消息如春雷般滚滚传至各国,魏国的大军如狼似虎,一夜之间让九万韩军化为乌有。

  消息传入韩国朝堂,群臣震动。

  这场胜利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是魏国宣称的灭国之战。

  任何风吹草动,都让他们紧张不已。

  与此同时,一直以来与韩国交往密切的楚国,在这个关键时刻宣布断交,让他们韩国更是变得岌岌可危。

  韩国显然已然无力抵抗,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因此此朝堂之上,不少人都认为投降魏国是最好的选择。

  申文渊此时提出了反对意见,宣惠帝韩威不得不重视,他急忙郑重问道:“申公有何高见?”

  “我有上策,可保韩国无忧。”

  韩国朝堂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申文渊身上。

  宣惠帝韩威好奇地问道:“申公,朕如今能够调集的兵力只有四十万,如今在新郑县已折算了近十万的兵马,面对这种境地,还能有何计谋能保韩国?”

  说这句话的时候,宣惠帝韩威的表情带着几分不相信。

  韩国的三大刺客掌教已经在魏国手中折损了两位,如今还剩下的吴代天掌教,也同样没有办法。

  就算想交愿石“保护费”,韩国也已经没有任何一个武学势力能撑得起来。

  换句话说,他们韩国,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没依仗了。

  如此真有办法能保住韩国吗?

  不仅是他,朝堂其他臣子都想不出韩国还能有什么计谋能挽救这样的颓势。

  面对一道道目光,申文渊沉稳地扫视了一圈,缓缓开口:“臣听闻,魏国许了楚国六百里地,楚国才与韩国断交,我们也可如法炮制。我们可以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割让给赵国。”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刻炸开了锅。

  割让城池?那岂不是意味着韩国的领土被进一步侵蚀?

  不少人露出不满和愤怒的神色,但申文渊却仿佛早有预料,接着说道:“魏国新胜,气势如虹,韩国不可抵挡已成事实。眼下已经是火烧眉毛的时候了,等到韩亡之后,还用再考虑这十几城的得失吗?”

  “各位,割让城池虽然听起来令人痛心,但请诸位想想。将上党献于赵国,实际上可以利用赵国力量抗魏,让赵国介入我们韩魏之间战事。”申文渊的声音铿锵有力:“这样能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得以重建军队、稳固国防。”

  韩国的朝堂上下陷入了沉默,他们都被申文渊的谋略所惊。

  申文渊的建议无疑十分大胆,但同样也为韩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

  试想一下,本来魏国可以尽得韩国国土,若赵国收下了上党十七城,就意味着魏国平白无故就失去了一郡的领土。

  上党对于魏国要比其他地方可有价值的多。

  而赵国得到领土后,不会再轻易吐出,必然要出兵保护。

  赵国的国力比韩国强大,说不定就能将魏国拖入战争的泥潭中。

  魏国的新国君修为高强不假,但一人能抵得上千军万马吗?

  韩国说不定,真的可以借此解除亡国之威。

  宣惠帝韩威的脸上充满了震惊之色,片刻之后,这股震惊之色又转变成了狂喜之色,一拍大腿道:“好计谋!”

  他环视朝堂上下,说道:“诸臣以为如何呢?”

  “臣以为,此乃妙计,能解韩国之危。”

  “臣附议。”

  “臣附议。”

  “……”

  宣惠帝韩威见众多臣子多数持赞成意见,他打算颁布旨意。

  就在张口的一刹那,他像是想到了什么,对身旁的贴身太监小声问道:“吴掌教最近可有消息?”

  贴身太监压低声音回道:“吴掌教说是宣布要闭关一段时间。”

  “闭关?”

  宣惠帝韩威不是傻子,大致能猜出吴代天在两位掌教先后被杀后,已经有所畏惧。

  他紧紧握了握拳,果断说道:“既然如此,朕现在便派使者出使赵国,献上党十七城。”

  “遵旨!”

  ……

  就在韩国紧急派出使者的同时,魏军的四十万万大军,尽数抵达韩国境内,开始紧锣密鼓的开始攻打韩国诸多城池。

  以二十日攻下一小城,四十日攻下一大城速度不断靠近韩国的上党郡,朝着韩国的都城阳翟逼近。

  而此时,宣惠帝韩威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了赵国邯郸城。

  阳光透过门口,洒在赵国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中。

  此刻,赵国的大臣,帝王俱在。

  在他们的注视下,韩国使者郑重地踏入赵国大殿,他们的步伐沉稳有力,仿佛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

  韩国使者走到赵国成襄帝面前,深深鞠躬:“外臣奉韩国陛下之令出使贵国,见过赵国皇帝。”

  赵国成襄帝问道:“不知道使者来本国有何要事?”

  实际上他知道此时韩国正在遭受魏国的全力进攻,这些韩国使者十有八九是冲此事而来。

  不过,他们注定要失望了。

  在此之前,朝堂上下已达成了一致意见,不会按照结盟事宜出兵协助韩国,得罪魏国。

  韩国使者必然会无功而返。

  然而令成襄帝未预料的是,韩国使者突然双手递上一份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