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 第636章

作者:起飞的东君

  始皇帝在天保台上对赵佗所言的四大憾之一,就是不能亲眼目睹乌孙昆莫悬首咸阳,复仇之心可见一斑。

  只是始皇帝已经故去。

  二世皇帝接掌的秦国看上去强盛威武,实际上隐患众多,府库粮秣将要耗尽,军队远征不休,黔首庶民生怨,这就是个巨大的问题。

  他想要这个帝国安稳下去,就必须要解决。

  “乌孙之战当罢,否则大秦财政将会枯竭,士卒叫苦,黔首疲劳,如此下去将有损国本。但此事关系到大秦之威,又不当罢。”

  赵佗的看法和扶苏基本一致,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

  “可以先帝崩殂为由,命我秦军将士回师守丧。同时将新夺取的乌孙地交给一部分匈奴和月氏人,命他们继续征伐乌孙,以金钱财货悬赏乌孙人的首级,以此为饵,使这些蛮夷相互征战杀戮。”

  “如此乌孙之战在名义上依旧进行着,并无忤逆先帝的意思。我大秦日后只需对蛮夷赏赐就能攻打和削弱敌人,远比直接派大军要划算的多。先稳定住国内局势,待到天下休整数年,国力充沛时,再缓图乌孙与西域之事。”

  扶苏抚掌而赞:“镇国侯不愧是兵法大家,这个以胡制胡之法,确实比从我大秦派军前去征伐乌孙要好的多。朕明日便在朝堂上宣布此事,命王将军收兵归来。”

  “陛下英明。”

  赵佗夸了一句。

  秦国这几年打下的地方太大了,东边的朝鲜,北边的河套、阴山,南边的百越,西边的月氏全都是空地。

  秦国的移民速度跟不上,打下再多的乌孙地盘也是无用,只能空置着,等到秦军撤离后照样会被乌孙人夺回去。不如将这些新征之地赏给月氏人、匈奴人,让他们去和乌孙狗咬狗,双方相互消耗。

  这样一举多得,既能攻打乌孙,还能消耗月氏和匈奴两条狗的力量。

  “胡人皆寡廉鲜耻之辈,在用文化和经济同化他们的时候,也要适当的消耗他们的力量才是。”

  解决完乌孙之事后,赵佗提到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他一直心忧的百越。

  首先他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凯旋后,就向始皇帝表明南征军将士思归家乡,心生怨言的事情,始皇帝已经同意了他减少南方驻军,及轮换将士的请求。

  但相比这个,往百越移民才是个大问题。

  徙天下罪人、贱民十万户,以实岭南之地,这件事已经完成了大半。

  按照始皇帝和李斯等人的计划,这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有第二波移民,他们要用秦人将岭南同化,让那片土地彻底成为秦国不可分割的疆域。

  “根据南海郡、桂林郡、闽中郡等地郡守以及驻军将领的消息,我秦国如此大规模徙民南下,已引起南方越人恐慌,且双方多有冲突,乃至流血发生。若是放任此事下去,百越恐有叛乱的风险。”

  赵佗脸色严肃。

  这话是真的。

  越人和诸夏不同种,文化传统也是天差地别,对秦国没有丝毫认同感,他们本来就是靠着武力强行征服。

  按照赵佗原本的计划,秦国用软实力对百越进行侵蚀,培养越人对中原文化的亲近和认同,再逐步一点点的移民,花上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早晚能将那地方消化。

  但现在照着始皇帝和李斯那么搞,指不定就和历史一样,南方将再度陷入叛乱中,就算最后秦国强制压服越人,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之前充实岭南的人已经够多了,接下来的徙民之事当罢之。同时严格管理迁徙到南方的秦民,减少他们与越人的冲突,待百越归心后,再增加大秦在彼处的统治。”

  赵佗侃侃而谈,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

  “丞相说的是,大秦征战数年,府库耗尽,黔首哀苦,士卒怀归,朕亦怜天下人之心啊。”

  扶苏有些悲悯的说着。

  他自幼受楚系和儒家文化影响颇深,虽有熊启叛秦之事,让他与之割裂,但那么多年的学习,他的性格和思想早已被潜移默化。

  再加上扶苏曾随蒙恬监工北地,亲眼看到过那些被征召来的民夫、戍卒到底是多么的凄惨可怜,被作为耗材一样为大秦基建出工出命,更让他对天下庶民多了一分哀怜心。

  大秦要打仗,没钱怎么办?那就向黔首加税加赋。没兵怎么办?那就大兴兵役、徭役。

  始皇帝在时,扶苏控制住自己的脾性,不再与之顶撞,但内心其实对黔首是抱有同情的,觉得他的父皇做事太急太猛,太不将黔首当人了。

  大秦的天下,就是黔首们用命堆出来的。

  如今先帝一走,扶苏为二世皇帝,认为是该到改变的时候了。

  特别是他有着右丞相赵佗的支持。

  “朕意已决,明日起当罢西方战事,止南方徙民。朕要与民休息,使四海康定,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二世皇帝声音坚定的开口,定下了接下来秦国发展的基调。

  “陛下此举,是大秦之福,亦是天下万民之福。”

  赵佗由衷的开口。

  秦国这辆战车,是该停下来加油和修缮的时候了。

  适当的维修保养,才能让车开的更远。

  到了第二日,右丞相赵佗当朝奏禀,尽诉两件大事的利弊,请皇帝罢西征、南徙之事。

  此议一出,众公卿震惊。

  赵丞相刚掌权,就要尽罢两件大事啊。

  但看着二世皇帝的模样,众公卿就知道此事的结果。

  一个是百官之首。

  一个是天下至尊。

  两人联手,朝堂之上谁敢有异议?

  众臣皆俯首附议。

  二世皇帝当朝颁布诏令,派使者前往河西,命秦将王离班师,同时罢止徙民百越之事,原定的第二批移民计划直接取消。

  整件事情如行云流水,顺利的执行。

  左丞相李斯,默默的看着这一幕。

  他看了眼台上的二世皇帝。

  又看了看一身英气,昂首立在自己前方的赵佗。

  今日的决策,明显是君臣两人暗地里商议好了的。

  罢西征,止徙民,这些也就罢了。

  但两个人偷偷商量,都不提前通知他这个左丞相。

  李斯感觉胸口有些堵得慌。

  “日后大秦朝堂上,还有我李斯立足之地吗?”

第八百三十六章 :变法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承宗庙以嗣位。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故罪。吏、黔首其具行事,毋以徭赋扰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

  秦二世皇帝元年十月,随着一道与民更始的诏书传遍天下,万民欢呼雀跃,天下黔首皆呼“皇帝圣明”。

  在这道诏书中,二世皇帝扶苏正式继承君位,并大赦天下,黔首非谋逆、杀人者皆可以得到赦免,同时还减免了各地的徭役和赋税。

  这种种举措,命中了天下黔首一直承受的沉重负担。

  秦法太过严苛,动辄犯罪入刑。

  徭役和赋税太过沉重,黔首家中没有余粮,男子为了服役四处奔走,无喘息之机。

  虽然天下庶民在这重压下还能活下去,但对朝廷是很难生出好感的。

  现在二世皇帝一道诏令下来,他们终于获得了喘气的机会。

  天下万事万物,怕的就是“对比”二字。

  始皇帝统治时期,秦军对外节节胜利,开疆拓土无以计数,秦威震于四海之间,但黔首百姓却活得很是艰难困苦。

  毕竟大秦的军事胜利都是用钱和人命堆出来的,这些资源则是由黔首庶民提供。

  二世皇帝一掌权就罢西征,止徙民,如今正式更始,还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徭役。

  两相比较,在始皇帝统治下活的喘不过气的黔首谁不抚掌称赞?

  “今上还是长公子时,吾等就听闻其颇有贤名,如今登位果真体恤吾等小民生计,真是圣王也!”

  “然也,吾等的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无数人交口称赞,甚至还有人在暗中编排道:“烈日已落,暖阳初升。吾等小民,幸甚至哉。”

  数百年的天下乱战,对黔首小民来说,他们所求的不过是一茅舍、一餐食,以及安定的生活。

  谁能提供,谁就是圣王。

  二世皇帝凭借种种爱民恤民的手段,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在民间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黔首拥戴,庶民归心。

  他的帝位稳如泰山。

  同时随着赦令的下达,各地盗贼减少,社会趋于安定。

  没有了战争和繁复的徭役,原本枯竭的帝国财政逐渐恢复。

  “始皇帝已经将所有大事都为陛下做完,大秦疆土辽阔,四方蛮夷臣服,吾等如今所要做的便是守住这片始皇帝打下的疆域,让九州天下彻底凝结为一,当重在守成,而非开拓。不做,远胜于做。”

  赵佗与二世皇帝谈论日后的秦国发展方向,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人口!

  这是一个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

  现在的秦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打下来的土地太多,而人口并不足。

  别说是刚刚征服的百越了,就连前几年打下的河西、张掖、海东、日照也都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

  这时候如果还要再继续开拓土地,就完全是在用自己不足的资源去争夺用不上的东西了,故而当务之急乃是与民休息,同时大力鼓励生育。

  人口越多,则每年收上来的赋税也就会越多,兵员才能更充足,不管是移民四方,还是继续往外开拓,这都是基础。

  人口不足,国家怎么发展?

  阻碍秦国人口增长的一个原因,便是那严苛的法律。

  “昔日商君变法,以求强国,使得秦人奋勇作战,如同虎狼。然则秦法太过严苛,黔首动辄违法,贬斥为刑徒、隶臣,此举极大的限制了人口增长,吾认为商君之法在大秦统一天下后,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效用,同时反而桎梏了秦国的发展,还请陛下更法,以利大秦天下!”

  赵佗这一次将目标对准了他早就想改革的秦法,并以发展人口为契机,对其进行撼动。

  商君之法,是秦国强盛的基础。

  哪怕商鞅被秦王裂杀,但人死而法存,秦国代代行之,终至于今日大秦鲸吞四海。

  商鞅制定的秦法,作为国策在秦国运转了一百多年,如今赵佗竟然想要更法?

  扶苏眉头紧皱。

  他其实对于秦法也多有不满,但这毕竟是秦国的根基,不敢轻易动之。

  特别是如今朝中的左丞相,他的岳丈李斯,那可是妥妥的法家门徒。

  “此事关系重大,当与左丞相及百官议之。”

  扶苏学着始皇帝的模样,并未马上赞同,也未反对,而是将这个议题扔到朝堂上,命百官公卿各抒己见,他这个皇帝到时候再进行观察,最终分析利弊后做出决定。

  不出所料,当赵佗在朝堂上抛出这个问题后,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左丞相李斯脸色青黑一片。

  一些公卿和秦将也都脸色骤变。

  人都是倾向于守旧的,特别是在秦法和军功爵体制下获得大量利益的阶层。

  他们现在是秦法的受益者,一旦更法,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呢?

  其中廷尉甘虔站了出来,对着赵佗怒目而视。

  他是甘氏子弟,与昔日那位天才甘罗乃是同族,以律法进入秦国仕途,在廷尉府任职多年,李斯升任左丞相后就是由甘虔接任廷尉一职。

  可以说,秦法就是他这位廷尉的权力基石,一旦变法,廷尉府这个全国的最高司法审判机构受到的冲击将是最大,甘虔自然不愿意。

  甘虔当场质问道:“镇国侯此言差矣,我秦国因商君立法而强,若无秦法,则无今日之大秦。经过百年运转,秦法已彻底融入我秦国的骨血中,天下官吏皆学秦法,皆以法治国,此乃秦之根基,何能轻易更之?”

  赵佗微微一笑。

  今日可能出现的论战,他早有准备,不过对方只是区区一个廷尉,左丞相李斯不出手,赵佗自然不会亲自下场。

  随着甘虔话音落下,众臣中便有一人站了出来。

  “廷尉所言甚是有理,只是今日之场面,不由让吾想起百年前,孝公与商君欲在秦国变法,甘龙、杜挚等守旧之臣,亦是如此说的吧?”

上一篇:高天之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