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92章

作者:夜星月语

朱标走到石凳子坐了下去,然后就注意到石桌上还刻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也的辩论典故”,不仅有原文还有图画,果然处处是惊喜。

不一会儿刘瑾领着陈老夫人一群人走来了,老太太不仅领着儿媳妇连孙女都领来了,一群人到了亭台下就跪下问安,朱标挥手让刘瑾扶着陈老夫人,毕竟岁数太大。

其余人行礼后也朱标就让他们起来了,陈老夫人走进亭台笑道:“听闻殿下还没吃饭,这就是我陈府招待不周了,还请殿下恕罪。”

朱标把小猫交给刘瑾笑道:“老夫人太客气了,本宫还没觉得肚子饿呢。”

陈老夫人慈爱的挥挥手说道:“殿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就是不饿也应多吃饭,何况听闻刚才还接见了不少人,这劳心费力的正好多用些。”

一旁的侍女们赶紧打开食盒从里面取出一道道精致的小菜,轻手轻脚的摆在了石桌上,另一旁刘瑾抱着猫朝远处看了看,直到有人出来打了个手势,刘瑾才安心。

朱标刚想说抱了猫子得洗手,就有一个侍女捧着水盆快步走了过来,朱标满意的点点头,洗了手后接过筷子吃了几口。

陈老夫人笑着给陈大小姐使了个眼色,就见她红着脸站起身走到朱标身旁亲手给他布菜,一身月白色的苏绣月华锦衫,模样俏丽气质高雅,朱标挑了挑眉也没拒绝。

如此气氛就更和谐,陈夫人笑着领侍女们退了下去,陈老夫人则是说着家常话,朱标不时点点头,然后就专心用着饭菜,陈小姐倒是有些惊讶,没想到殿下这么能吃。

陈老夫人倒是极为开心,只要不是穷苦人家,男孩子能吃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好事,吃完后朱标朝着陈家大小姐笑了笑,看的小姑娘白嫩的脸颊更红了,清澈的眸子里仿佛有一团江南的烟雨,朦胧又水润。

站起身从腰间解下玉佩递给了她,一旁的刘瑾脸色一苦,他还以为明日离开之时才会给呢,这一疏忽就忘了把殿下腰间的玉佩换成特意造的那批了,今日佩戴的可是殿下极为喜爱的。

陈老夫人眼睛一亮,而陈家小姐则是更加手足无措了,她这样的世族大小姐,莫说其他男子,八岁后就连自己父兄都很少见了,有些紧张的看向自己祖母。

陈老夫人柔声说道:“傻丫头,殿下赏赐还不跪下谢恩。”

陈大小姐自然也明白,看了眼笑吟吟的朱标就跪了下去,然后双手高举过头:“臣女陈韵清谢过殿下赏赐。”

朱标把玉佩放在其白嫩的手掌之上,然后就对陈老夫人说道:“本宫回去歇一歇,老夫人晚间就不必再亲自来送饭了,若陈知府回来让他来见我。”

说话后就直接走了,陈老夫人恭送后笑着扶起孙女:“你是个有福气的,往后只要安安稳稳的就好。”

朱标回了屋子后就让刘瑾给他取别的玉佩,俗话说得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他也就这点爱好了,不管是收藏玉佩还是送玉佩都有一番乐趣。

到了晚上徐允恭常茂来请示,朱标也没多吩咐就让他们直接去了,估计今晚各世族出众的年轻人也都参加宴会,不过这个程度还不需朱标亲自再去了。

若是真有本事的自然能走到他面前,到时候再认识也不晚,朱标面前就那几个位置,能者上弱者下,没有什么其他好讲的。

……

第263章 爱惜羽毛

到了晚上朱标在屋内看京城传来的消息,大体上到也没有什么变动,只是汪广洋被打压的有些惨,中书省和六部的事物基本就是给他过过眼,最后都是胡惟庸拍板。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杨宪搓磨的消了心志,整个人就是在摸鱼,对胡惟庸下的命令绝无二话,比前两年的李善长都隐忍,也不知道图个什么。

虽说朱元璋也没指望他能制衡胡惟庸,但是这么光明正大的让权求安也太没体面了,让老朱这个特意提拔的人都没了脸面,在这样下去都不用胡惟庸动手,朱元璋就会把他踢下去。

其余的倒没什么大动静,杨宪死后浙东党损失惨重,零零碎碎又被淮西勋贵穷追猛打,不是被贬到地方就是投庇到刘伯温手下,只可惜依目前的形势,刘伯温自身难保。

其余的朝廷大佬都不理会这些,尤其是军方的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冷眼旁观,不过他们不表态就是默认为支持胡惟庸,毕竟都是淮西人。

朱标笑了笑,这走了半年倒是错过了不少好戏,随手又拿起凤阳发来的奏报,目前那边的形势很好,有朱樉朱棡朱棣看着地方官吏也老实的很,庄稼也长得好,户部的人看过了,只要没有天灾收成定然是不错的,秋收后也就不用朝廷在拨粮食了。

最后就是常遇春给他发来的书信,北方目前没问题,常遇春得了空闲就率领几千骑到草原上打猎,跟蒙古各部都打了不少交道,那些大部族不说,小一些的都还满意现在的情况,并没有闹事的想法。

这也就是常遇春情况特殊,女儿成了太子妃,儿子跟在朱标身边办事,否则他是万万不敢这么浪的,身为边防统军大帅,肆意深入草原结交蒙古王公可是大忌讳,就是徐达李文忠也不敢。

朱标想了想倒也没说什么,倒是不觉得常遇春会有什么其他想法,他都到了这个地位,指着造反成功还不如指望常洛华早点儿生下儿子来的稳妥。

朱标无奈的摇摇头,这事儿也就常遇春敢干,同样的条件下徐达就绝不会这么做,这也是个人性格的原因,徐达稳,常遇春莽。

翻到后面就是常遇春临行前朱标交代疏通北方运河的事情了,阻碍颇多,北方这个时候方方面面都远不如南方了,无论是人口还是其他,强令徭役伤民太甚,朱标也舍不得,毕竟人口才是他最重视的。

正想着的时候徐允恭常茂走了进来,看样子是喝了不少,不过还知道要见朱标,所以最起码的理智还在,他们行礼后朱标打趣了几句,人都是有感情的,这俩人跟他南来北往的也不容易。

几句话后徐允恭从怀里掏出了一叠子银票,常茂接过后又从自己怀里掏出同样一叠并在一起走上前放在了朱标面前。

朱标也没意外,伸手接过后掂了掂笑道:“江南世族果然豪富,舍了那么多田地还能拿出这么多银子。”

徐允恭躬身说道:“各家都领了不少子弟,给这些银子就是希望等到了京城能多照扶一二,毕竟他们心里还是没有底子。”

常茂咧着嘴说道:“若是几千两的也就收下了,可这整整十万两的银票太烫手了,还要交给殿下处置吧,左右是我们俩收下的,等回了京城领他们喝几顿认识几个朋友就是了。”

朱标摇摇头把银票丢了回去说道:“既然是给你们俩的就收着吧,回京后多教教他们,不要一味指着银子开路,丢了东宫的脸面。”

徐允恭躬身说道:“这银子说是给我们俩的,但都清楚最后定然是要交给殿下过目的,既然殿下不收,那臣就退回去。”

常茂有些心疼,不过他也清楚他们俩还没到能收十万两的地步,顶了天也就是一人给个一万两,毕竟刚开始就十万两,就不怕把他俩的胃口养大了。

朱标想了想说道:“求到你们头上了也不好一点不收,一人留一万两吧,剩下的都还给张家家主,跟他说本宫希望借点人手,各行各业的都要,尤其是制作银票的匠人。”

徐允恭一听就明白了,朱标喝了口茶水说道:“你们跟了我这么久也清楚,本宫不是吹毛求疵的人,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活在世上总有点人情往来,只不过要清楚自己本事多大,别去管自己管不了的事情。”

俩人对视一眼就躬身应诺出去了,朱标看着走远的俩人,他倒不担心徐允恭,因为人家是有追求的人,可常茂就不好说了。

这些银子朱标不是不能收,只不过是他不在意罢了,银子固然是好东西,但是皇太子的权威更重要,两者根本没有相比性。

这种事说到底还是受贿,不出几天世族内部就会传遍了,若是哪个没脑子打着朱标的旗号犯了事帮还是不帮?到最后帮不帮对朱标的名望都是巨大的打击。

何况要这个钱干什么,他自身肯定是用不着了,他享受从不用花钱,难不成用受贿来的银子给大臣们发俸禄,这可就是天大的笑话了,要是允许受贿的话,那大臣们往后给皇帝发俸禄都行。

这些跟收田地要人是两回事,这两个的前提是江南世族都参与了贩卖私盐,在李文忠的逼迫下走投无路,朱标庇护他们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最关键的就是为了保持江南地区的发展,大明现在离不开江南的赋税。

这一顿折腾朱标没有为自己攒下一亩田地,就是因为不想牵扯太多,利益网络的形成就是这一点一滴,如果朱标开了头,往后也就不好制约下面的人了。

老朱为什么能心安理得杀贪官,就是因为他从不收下面的孝敬,哪怕是在红巾军混的时候,但凡得了金银都是分给其弟兄,绝没有自己领头分赃的,否则如何服众。

往后除了陈家外,他跟江南世族也就没有多少联系了,其子弟能本事自然好,没本事朱标也不会特意扶持,如此才能公正的对待一切,旁人也说不出别的怪话。

想成大事绝不可被银子迷了眼睛,若是其他朝代的皇子也就罢了,拉拢官员培植党羽都需要银子,而朱标身为太子无需结党更无需自污,那就更得感念父皇恩德,更应爱惜羽毛。

……

第264章 回宫

又过了好一会儿,刘瑾进来说道:“爷,陈知府求见。”

朱标放下手里的纸随口道:“叫进来吧。”

与别的人不同,陈佑宗往后就是朱标与世族联系的纽带,也是他要提拔重用的人,自然要摸清底细,到底是真的有行政能力,还是就靠着家世才让杭州这么繁华。

刚才看的就是他上任以来的所有政策,虽有依仗家世取巧之嫌,不过此人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当一个知府是绰绰有余。

那就先调任中书省然后找个机会放到户部当个侍郎,往后也好安排,朝廷现在官职还是比较混乱,有些衙门的职责都重合了,朱标回京后也打算整理一下。

正想着就听见陈佑宗的声音,让他起身坐下后说道:“本宫明日就回京了,江南的事情就由你收尾,做得好了自有嘉奖,若是想着瞒天过海就不要怪本宫无情了。”

陈佑宗点点头,他自然明白殿下是担心世族在放还田亩这件事上耍心眼,这到底不是朝廷的事情,世族若是有心,那些田亩到最后还是会回到他们手中。

陈佑宗站起身说道:“殿下放心,此事若是不解决彻底,臣也无颜上京拜见殿下。”

他刚才回府就被自己老娘叫去了,等他到的时候全家人都在看着女儿手中的玉佩,陈佑宗一眼就看出那是宫廷御制的,如此一想什么都明白了。

朱标看陈佑宗的神态就知道此事没有问题了,何况他也会留下亲军都尉府暗中观察,若是哪个世家真的头铁,想把所有家产都献上来,那朱标也只能收下了。

光明正大的抄家所获可真能缓解朝廷的需要,最好是张家,朱标看了看其明面上的家产都有些眼馋,这可真不是一两代人能攒下的家业,可惜张家稳的一匹。

朱标想了想说道:“往前是乱世,你们世家招收点死士护卫也正常,可现在不同了,朝廷不会允许你们有这样的势力存在,何况你们也清楚,再多十倍也不可能是朝廷的对手,放了吧,莫要给自己留下把柄。”

陈佑宗躬身应诺,然后说道:“我等倒是都好说,田亩散尽也就留不下多少人了,只是不知李家如何安排,那些亡命之徒放了可能会出乱子。”

朱标这么一想也对,盐贩子可都是极不安稳的,就是没有了李家他们也不会安心当良民,不过全杀了倒有些浪费,不如送到海上给汤鼎补充人手。

若是真的事成了,给李家一个官身也不是不可以,贩卖私盐对朱标来说倒也不是死罪,毕竟就是生活必须品罢了,偏远地方官盐太贵了,贫苦百姓根本吃不起,可人不吃盐怎么行。

想了想后都吩咐陈佑宗去安排,又仔细叮嘱了释放佃户分发田亩的事情,做得好了大明的发展能提速不少,江南毕竟是好地方。

等夜深了陈佑宗才退了出去,朱标也歇下了,真想好好游玩一遍,可惜现在没有这个时间可以浪费,好比春耕的时候多努力点,秋收冬藏才能过个富足的年儿。

第二天一早,朱标在陈府吃了一顿早饭,然后就直接出城准备回京了,城门口一大群人相送,朱标也没露面,让刘瑾下去说了几句,否则可就没完了。

几天后就到了南京城外,朱标返京自然有不少人相迎,就连胡惟庸都来了,现在的他就是朱标也得给些体面了。

看着地上的一群人,朱标跳下马亲手扶起领头的胡惟庸笑道:“本宫在外许久了,还未恭贺胡相升任右丞相。”

胡惟庸谦卑的躬身回答道:“岂敢受殿下的恭贺,殿下为国北上南下奔波劳碌,臣恨不得能鞍前马后为君效劳。

朱标笑了笑,胡惟庸这个时候还是谨慎的很那,其余官员都一一上前问候,除了文官也有不少勋贵武将也来迎接了。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回城,朱标进城门口的时候看向一旁地上行礼的守城将士们,领头那个分明是蓝玉,朱标冷哼一声说道:“蓝大将军现在如何,可还骄横?”

说完也不等他回话,直接就走了,蓝玉这个家伙给三分颜色就敢开染坊,还得再压两年否则他真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往后再闯出祸事朱标也容不了他了。

朱标身后的官员互相对视一眼,上前扶起蓝玉宽慰道:“爱之深、责之切,怕的就是殿下当没有你这个人,现在还能骂你就是记得你,将军往后早晚有复起之日。”

蓝玉也不是傻子,自然清楚朱标特意骂他一句的原因,若是太子就这么路过走了,那蓝玉才没有一点面子,沉稳的朝宽慰他的官员们说了句:“末将还要值守城门,就不多奉陪了,诸位也赶紧跟上殿下吧。”

现在是中午了,朱标跟官员们客套一会儿后就直入皇宫,正想着自己父皇应该是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就被马皇后身边的宫女接到了坤宁宫。

朱标走在宫内就感觉很开心,江南再美也没自己家好啊,这种安心的感觉是在外体会不到的,走到坤宁宫门口就看见自己太子妃俏生生的站在那里。

看见朱标到了常洛华赶忙迎上去拜见,刚要下拜就被自己夫君拉住了,常洛华有些不好意思,朱标笑呵呵的拍了拍她的手问道:“父皇母后都在?”

常洛华柔和的笑道:“都在等着殿下呢,父皇下朝后就来坤宁宫了。”

朱标点点头就走了进去,里面马皇后抱着朱露哄着,朱元璋则是在一旁看奏章,不时看两眼朱露,到底是嫡出的小闺女,老朱也宠爱的很。

朱标领着常洛华走进屋内后就看到了这一幕,笑着走上前跪下磕了一个头:“儿子回来了,劳父皇母后挂念了。”

还不等朱元璋和马皇后说话,朱露就朝着自己兄长扑了过去,小丫头六岁了,难为她分别这么久没认生,居然还记得自己亲哥。

马皇后也是颇为激动赶忙叫起他,朱标抱着朱露站起身,然后跟自己父皇对视一眼,父子俩在这个场合也没什么肉麻的话好说。

马皇后拉着朱标关心起来,老朱一副专心看奏章的模样,实则认真的听了一会儿,看确实没有问题才咳嗽一声说道:“行了,谁也不敢亏待他,用膳吧。”

……

第265章 传旨中书

听到皇帝的话,一旁侍候的宫女们立刻就出去传膳了,这顿饭自昨日就开始准备了,太子不再宫里的奴婢也心慌的很,他们可发现圣上最近心情越来越不好了。

不一会儿就摆上了大桌子饭菜,不同于其他地方,在坤宁宫用膳从来都是围在一起吃饭的,也没有那么多规矩,这也是一直以来的传统。

马皇后给朱标夹了几道菜也就不再多照顾了,毕竟朱标虽然黑了些,但整个人看起来精神的很,个头儿也长了不少。

赖在朱标和常洛华中间的朱露问题多的很,常洛华喂了好几口都堵不上,眼看就要挨骂了,朱标赶紧告诉她带了小猫咪回来,吃完饭就可以去看。

老朱眉头一皱也没说什么,他是不喜欢猫猫狗狗的,宫里也极少有人养,不过也没说什么,老朱吃饭快,吃完后给朱标留下句:“用完到御书房来。”

然后就领着人走了,马皇后摇头说道:“你父皇最近忙得很,要不是你回来了我都快半个月没瞧见他了。”

朱标一愣,不过立马安慰自己母后道:“母后不用担心,等会儿我去问问,要是有什么繁琐的事我去办就是了。”

马皇后看着长大了的儿子说道:“那就好,你父皇年纪越来越大了,在民间这都是当祖父的岁数了,还这么日夜不休的忙。”

朱标点头宽慰了几句,然后就领着早就坐立不安的朱露出去了,让刘瑾领着她去看小猫,自己则是直奔御书房,一路到处都是跪地恭迎的奴婢。

直入御书房后就看见老朱甩给他一摞子奏章书信,朱标接过后看了起来,最上面的就是汤和送来的军情急报。

原来汤和率军渡河进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

之后又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被拖在了那里。

朱标看完后眉头皱了起来,他也是带过兵的,仔细看一遍后就知道汤和的指挥没有问题,只不过运气不好遇上江水暴涨,当然了什么理由都白扯,大军被阻就是事实。

不过就这点事到也不算什么,大明集天下之势进取巴蜀,哪怕他们依仗天时地利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朱标翻到下一封就是明夏国主明升亲笔写的求和信,其大概内容就是夏国愿意奉大明为宗主国,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只求大明退兵。

朱标笑了笑就丢下了,其他地方也就罢了,可巴蜀之地天府之国,足有成就霸业的底蕴,大明怎么可能容许其继续存在,别说汤和受阻,就是汤和全军覆没,大明依旧会兴兵征伐。

再往下翻就是大明各地的奏报,大体上还是好的,不过这么大的国家,什么问题都少不了,就重要的就是缺官儿,大明如今还是极度缺乏地方官员,尤其是县令一级的。

县令在官僚体制中不过是底层的存在,运气不好的一辈子都没有入朝见皇帝的机会,一般的世家大族也看不起他,不过是个芝麻官儿罢了。

但是在所有的官员中,县令是最基层、跟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可以说掌握了第一手的社会情况,是大明统治的基石。

对其辖区内的百姓有生杀大权,这样的职位不可马虎,但是大明以武立国,勋贵们再如何也不至于当县令去,所以任用的县令要不就是元朝投靠过来的,要不就是当地有名望的文人。

这些人在元朝肆意习惯了,做事出格的很,老朱自然不会留情,两个月前就让御史台出京考察地方,发现犯事的一概都抓回来京城,前日已经斩首百余号人了。

再往下翻就是高丽王氏、大理段氏等王族的来信,朱标皱着眉头看了一遍,都是些没有用的废话,尤其是大理段氏,竟然还想继续拥护元朝,他们就忘了祖上被忽必烈灭国征服的事情了。

各种各样的消息朱标足足看了半个时辰,都有些头昏脑胀了,实在是有些乱,而且看起来都挺重要的,事关国家不可疏忽大意。

这时候朱元璋也处理完了一批急需处理的国务,挥手让朱标坐下说道:“汪广洋那个窝囊废,就会作那些酸诗,正经事儿啥都不行,枉费咱扶他坐左丞相的位置了。”

朱标笑了笑说道:“他怕了,杨宪都斗不过更何况是现在的胡惟庸,恐怕他就是想让父皇把他贬下去,省得自己成了胡惟庸的眼中钉,往后遭受报复。”

朱元璋冷哼一声:“这由的他想不想?这个位置他最起码还得坐上一年,胡惟庸现在太谨慎了,就得有这样的人刺激刺激才行。”

朱标自然明白这些,也没多说什么,朱元璋站起身活动了几下问道:“可要休息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