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62章

作者:夜星月语

然后就起身离开了,下面的文官们呆愣愣的看着朱元璋的背影,剧本不对啊,上次皇帝要撤了孔子他老人家的祭祀,就是这么被他们生生劝回来的啊。

朱标自然也是赶紧跟着自己父皇开溜,这些文官不敢跟朱元璋吐口水,但是对他可不会客气,要是拦住了他,朱标天黑前都别想离开了。

武勋们看皇帝都走了,互相打了个哈哈,就勾肩搭背的商量起晚上去哪里喝酒,满口的污言秽语,根本不在乎孟子如何了。

最先反应过来的御史们摸了把眼泪,瞪了这些武夫一眼,就准备回家呕心沥血写出一篇奏章,递交给圣上,期望他可以幡然悔悟。

李善长刘伯温对视一眼,然后就回去处理公务了,他们都是成熟的政客了,这点事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

自家皇帝什么脾气秉性他们还不知道么,真要是玩什么死谏的把戏,搞不好孟子的牌位是回去了,但他们的牌位也在家摆上去了。

最后所有人都俩俩三三的退下了,这还是开国以来第一次下朝这么早,朱标跟着自己父皇走到御花园,其余的太监们远远的跟着。

离开朝堂后朱元璋脸上的神态就舒缓了很多,这件事不过是帝王的一次尝试罢了,赢了自然好,输了也不过是把孟子的牌位放回原处。

这就是地位带来的不公平,朱元璋背负着双手看起园中的花花草草,正常来说他下朝后就有的是公务要处理,时间紧张他也不敢浪费。

而今天难得下朝这么早,朱标也知道自己父皇恐怕是有半年都没有闲工夫赏花了,朱标也没有开口说那些烦心的话。

父子俩就这么逛了半个多时辰,期间朱元璋还跟儿子说了不少树木的习性名称,这些朱标确实不知道,他也从没有关注过。

也有不少朱元璋认不出名,但是无所谓,皇帝金口玉言直接就给树起了个名字,身后的太监都还拿本记上了,这树在宫里瞬间有了地位。

看着笑容灿烂的朱元璋,朱标忍不住说道:“父皇平日就该这样,儿子也想看您多笑笑。”

朱元璋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笑道:“天下的事情总得有个人来做,当爹的苦些总好过儿子苦,你不用担心,咱的身体好得很。”

朱标眼圈有些发红,轻声说道:“越是如此,儿臣就越发感到愧疚,身为人子不能为父亲分忧,反而还要劳您为我筹谋……

……

第168章 死谏

朱标是真的心疼自己父皇,做了皇帝都没有享受过什么,就连这在御花园逛一逛都成了难得的乐子。

朱元璋笑了笑没有说话,领着朱标往御书房走去,里面已经开始有人一摞一摞的搬奏章了,父子俩落座后喝了一口茶。

朱元璋开口道:“等着吧,过一会儿就有不怕死的来上谏了。”

话音刚落,外面的毛骧就走进来禀报道:“圣上,右都御史钱唐为首的二十几位官员求见,现在正在宫门口跪着呢。”

朱元璋叹了口气:“又是这个钱唐,宫外可有什么情况。”

毛骧回道:“有不少文人士子在外呼朋引伴,想要联名上奏,希望圣上收回成命,那些恩科考生也是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朱元璋眉头一皱寒声说道:“连官职都没有就敢妄议国政,这是谁给他们的胆子,立刻让人去驱散他们,若有反抗者依律严惩!”

毛骧领命而去,朱标也站起身说道:“父皇,儿臣先去看看吧。”

朱元璋本来是不想让朱标参与的,宫门口跪着的都是些刺头,朱元璋正准备杀几个,不过他也知道强杀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最关键就是朱标先出面,那一切都还有缓和的余地,双方可以透透底,若是朱元璋直接出面,那无论如何都得先死几个,要不他刚才在奉天殿的话岂不成了放屁。

朱标躬身行礼后就退出去了,外面那些文人妄议国政这是忌讳,让人打散来也没人能挑出错,而这些宫门口冒死进谏的,却算是职责所在。

就比如领头的右都御史钱唐,若他是那种以死博名的人,朱元璋在上次就成全他了,老朱可不是怕留骂名于史册的人。朱标也了解过此人,此人年纪已经很大了,元朝年间不仕元朝,隐遁山中且耕且读。

直到大明建立,朱元璋听闻此人的名声把他请入朝中为官,所以说他并没有什么从龙之功,但是就凭着本事做到了右都御史。

此人是出了名的刚正不阿,朱标前世也看过他的一则轶事,好像就是为了此事,他冒死进谏,结果朱元璋下令让卫士接连用弓箭射击钱唐,钱唐身中数箭,但仍然挣扎着向朱元璋身边爬去……

所以此事以武力镇压是没有用的,对真正有信念的人来说,死亡并不能使他屈服。

朱标走到宫门口,地上跪着许多人,看见朱标后行礼问安:“臣等拜见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朱标看着他们说道:“圣上今日不想见你们,都回去吧。”

领头的钱唐躬身说道:“臣此来已经把棺材都准备好了就放在外面,恳请太子殿下通报,让臣等规劝陛下。”

朱标看着钱唐说道:“钱御史你想抗旨忤逆?”

钱唐并没有因此害怕,这老头一捋胡须说道:“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

朱标听到这里都想打人了,不过他当然不能就这么让钱唐去见朱元璋,否则钱唐死了,但是朱元璋身上却有了抹不掉的污点,而且钱唐还会名留青史,各地方的文人雅士们都会为他立书作传。

钱唐身后的这时候也来劲了,都是些御史言官或者刚刚入朝的年轻人,总之就是愣头青,不过说实话,朱标看见这么多人冒死进谏还是挺开心的。

这就说明读书人的脊梁还没断,所有人还没有彻底臣服于权威之下,或许他们也是想着以死留名青史,但真正能支持他们的还是一股信念。

在崇尚孔孟的封建社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达”就是作官,作官就是匡君,匡君的“匡”字,王字外面加一道规范,这就是臣子的责任。

这些人或许会让朱家父子头疼,但是却也是他们欣赏的,因为一个王朝里绝不可以缺少这样的人,如果满朝都是阿谀奉承的小人,那离天下大乱也不远了。

这也就是钱唐上次顶撞朱元璋却没有受到责罚的原因,或许朱元璋早就恨的牙根儿痒痒了,但是却也会忍住杀心,他们与贪官污吏不同,这样的人对有志向的皇帝是极大的臂助。

这种精神是必须要保护的,就在朱标劝慰自己的时候,从宫门外又浩浩荡荡的来了一大批人,他们都写好了奏章,走到钱唐身后朝着朱标下跪行礼,然后把奏章捧到脑袋上就不说话了。

人数有些过多了,宫门口的守将生怕他们会冲撞到太子殿下,立刻派了一队军卒到太子殿下的身后。

文官们还以为是朱元璋下令要镇压他们,各个神情都有些悲戚,朱标自然清楚不可能是自己父皇下令,转过身喝到:“都退下,没有本宫的命令不准上前。”

这个时候最紧要的是缓解形势,而不是火上浇油,按照伦理道德来说,臣子们保卫先贤正统并没有错,所以杀光他们除了让天下士子寒心外什么都得不到,而且一下少了这么多高品官员,朝廷上哪找人顶上。

朱标大概的看了一眼,六部和中书省的高官们并没有来,可见李善长等人也在后方努力压制,若是满朝反对恐怕真的会激怒皇帝。

朱标等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寒声说道:“朝中之事若有争议,尔等理当上奏劝谏,但不应到宫门前闹事。”

钱唐跪在地上拱手说道:“臣等食君俸禄,忠君之事,此事必将影响天下安定,恳求圣上恢复孟子的配享。”

其余人接连开口说道:“臣等此来,以无偷生之念,只望我等之死能换陛下收回成命。”

朱标冷哼道:“尔等这是要以死博直名,留骂名于君父,你们口口声声要做的忠君之事就是要这么做吗?”

跪在地上的大臣们一愣,赶忙叩首说道:“臣等不敢,臣等不敢。”

本来他们都是满怀信念,想着自己就如同先贤一般,为国为道不惜己身,但是太子现在这么一说,他们就成了欺世盗名的小人,只要以死搏名的虚伪之徒。

当然,朱标的话唬住那些放入朝的小年轻还可以,向钱唐这样的人并不吃这一套,因为他是真的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了,骂名也好清名也罢,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

第169章 节气

钱唐抬头说道:“殿下之言臣谨受教了,但是此事却还是要论个明白,孟子何罪怎可就这样随便的移出了文庙。”

朱标看着他说道:“若钱御史是真的为孟子考虑就应当再回去好好想一想,而不是在这里火上浇油。”

钱唐皱了皱眉头,孟子是儒家先贤名教正统,绝不可玷污的亚圣,所以必须要回到文庙,但如今自己身后的人越来越多,钱唐反而有些难受了。

他不是个蠢人,身后这些人最少有一半是看来上谏的人多了,想着皇帝可能法不责众才过来的,可这人越多,就越会刺激皇帝,反而适得其反。

他死了无所谓,但是这么多人一齐被杀,势必会扰乱朝廷的运转,这不是他想看到的,何况朱标刚才那句以死博直名,留骂名于君父确实是刺激了他。

在钱唐眼中,朱元璋是一个英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重开汉人江山,这是千古难有的功业,所以他才会兴高采烈的入朝为官,并且一心辅佐。

朱标背负双手说道:“如今大明百废待兴,朝中事务繁多,真正忠君爱国之臣都在官府衙门呕心沥血,唯有尔等不思进取,还在这里妄图博取清名,真是可笑,还不滚回去!”

这话一出下面的人就纷纷开始叫屈,明明他们是不畏生死上谏君王,怎么到这里就成了小人,钱唐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气,站起身朝着朱标拱手然后就自顾自的走了。

其余人各个目瞪口呆,我们都是跟随你钱唐来的,你就这么走了?那我们此来算什么?

朱标面上依旧清冷,不过心中也舒缓了一口气,钱唐如果还不走,那今日宫门前不死上几十人是没法解决了。

皇帝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认错的,而且如今武强文弱,朱元璋杀心一起谁也拦不住,而且若真是到了那种情况,朱标也不会阻拦。

总不能开这个头,若是大臣们齐心协力就能翻回皇帝的决策那成什么了,现在的钱唐等人或许真是一心为国,但此例子一开,往后的臣子们可就是把死谏当成自己出名的终南捷径了。

后面的宋濂看了言朱标,默默的爬起身对周围的人说道:“莫要让太子殿下为难,我等还有公务要处理,岂可耽误。”

宋濂其实是恨不得立刻死在这里,如此他的文名才可以保全,但是他更在乎朱标,这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十余年的苦心教导,宋濂舍不得让朱标为难。

由两位名望最高者出言了,其余人尤其是跟风过来的都起身离开了,剩下一些犹豫的也在朱标的眼神攻击下离开了。

朱标松了一口气,转身朝着宫内走去,钱唐主动离去是为了公,宋濂主动离去是因为对弟子的私情,但是这两个人都不会放弃的,此事还没完呢。

一路上朱标的心情很复杂,这些人真是让他又爱又恨,但是国家却又缺不了他们,无论什么朝代都会有奸臣,相对的也会有这些直臣,太平时节他们只会让皇帝讨厌,但是到了尽忠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落于人后。

如果光凭杀解决,那到最后满朝文武就只剩下卑躬屈膝应声虫了,这样对朱元璋父子来说不错,因为他们俩能力够,并且有足够的决断,但是总得为以后考虑。

当然了,朱标以后会对他们加以限制,尤其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有人玩什么死谏的把戏,那朱标就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总的来说这次他们其实并没有错,只不过是双方的立场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让国家更好,所以朱标才会想要保全他们,毕竟脊梁断了可不好接上。

历史上明朝灭亡之时也并不是只有“水太凉”的臣子,工部尚书兼大学士范景文见到大势已去,在北京城破的时候,他上吊自杀,最后被家里人救了,可是后来还是跳井自杀。

户部尚书倪元璐听说崇祯自杀后,穿着朝服往崇祯自尽的方向磕了一个头,并且在关羽庙前自杀殉国,最后他全家13口人全部自杀殉国。

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先是上吊,被人救下后服毒自尽,他的上司左都御史听说后,叹息说道主辱臣死,这是做臣子的本分,如果太子能够无恙,我死而无憾,后来在文天祥的祠堂当中,叩首三拜后上吊自杀。

大理寺卿凌义渠听说皇帝死后,也用头部猛撞柱子血流满面,最后烧去了自己所有的书籍,向崇祯的方向叩拜三首,然后留下一封家书,书中写道,尽忠即是尽孝,最后用绸缎勒着脖子自尽身亡。

刑部侍郎孟兆祥在闯王李自成进攻北京城的时候,他正好防守正阳门,最后死于城下,而他的妻子也同他一同殉国。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身居高位的,他们若是投降,最起码的荣华富贵还是有的,毕竟他们都是当朝大臣,无论是哪方政权都需要这样的人才。

但就像南宋末年的崖山海战一样,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自崖山之上一跃而下,随行的十余万军民亦相继跳海追随,这是何等气节。

朱标自然也不会有多喜欢这些执拗的大臣,但是他并不会打断他们的脊梁,朱标想要臣子们听话,但是不需要奴隶。

元清把臣子们驯化成了奴隶,结果就是灭亡之后的大臣们并没有什反抗,最多就是消极抵抗,原因就是他们的骨头早就软化了,再硬也就是那样了。

朱标回到御书房,朱元璋放下手中的笔说道:“做的很好,现在这么处理再好不过,剩下的就是互相扯皮了,咱也能看看这些大臣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朱标点点头说道:“过几日外地的官员们还有孔家那边也就有消息传过来了,尤其孔家必然会想尽办法。”

朱元璋笑了笑:“钱唐这个老家伙这次还算识相,否则事情就不好收拾了。”

朱标笑了笑,政局当中,皇帝若是直接以绝对的权利屠戮大臣,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输了,毕竟这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对局,你还要掀桌子,这算什么。

治理天下跟打天下是不一样的,杀只是一个手段,若是真的那么好用,那秦隋元也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明朝的贪腐也早就解决了。

……

第170章 荧惑

朱标想了想说道:“过两日儿臣再给他们提个醒吧,让他们主动修改删减一些《孟子》的篇章。”

朱元璋点点头道:“先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办法,到时候差不多了,再由你奏请将孟子的牌位移回文庙。”

朱标笑着点点头,这样一来大家的面上就都过得去了,朱标也得了实惠,天下的文人士子都将看到太子殿下重视他们名教子弟。

朱元璋的威严也能得到维护,因为舔犊情深收回成命跟被臣子们胁迫收回成命是两回事,反正他疼爱太子是出了名的。

历史上就是因为没有朱标的缓和,朱元璋下达谕令的第二天就被钱唐等人逼的把孟子移回了文庙,虽然后来强制性的把《孟子》中让朱元璋感到刺眼的85条内容被悉数删除,而且永远不能作为科举考试命题的来源。

但是确实皇权受到了胁迫,这也加深了朱元璋对文官集团的愤恨,所以只要抓到他们的把柄就会斩尽杀绝,毫不留情。

朱标想了想说道:“今晚恐怕不是荧惑星异动就是扫把星闪现了。”

没办法,文官们限制皇权的办法就这么几个,死谏不好使也是正常的,当臣子的拿死都威胁不了君父,那就请只能请老天爷做主了。

朱元璋自然是不信这些的,大多数官员们也不信,包括钦天监的官员都不信,但是大家明面上都会很认真的对待。

都说皇帝是真龙天子,但朱元璋这一路走来,身边的这些老兄弟们还能不清楚吗?只不过是为了哄骗天下的百姓罢了,他们又没见过朱元璋,百姓信就够了,天下也就安稳多了。

神话皇权在古今中外都是共通的,日本在这方面做的尤为出色。

这种事也好糊弄,毕竟不是规模巨大的天灾,星象出了问题皇帝吃几天素也可以了。

不过这种事朱标要想办法杜绝了,明朝天灾可太多了,朱标可不想浪费时间在祈求老天爷上面。

朱标跟自己父皇又谈论了一会,希望朱元璋明日严厉斥责天人感应这一说法,明清可谓是君主专制的顶峰,神话只不过是锦上添花。

而且对天灾频繁的明朝来说更是有极大的弊端,平白给了臣子们名正言顺攻击皇帝的理由。

朱元璋刚开始还是不愿意的,毕竟他都下令让毛骧安排人在凤阳给他的出生进行包装加工,这也是每个开国皇帝必做的一件事,尤其是朱元璋出身本就不好,自然要好好包装一下。

朱标好好给他讲了讲此事的弊端,也幸好朱元璋性格霸道,最不喜欢的就是臣子们制约他,听到往后若有灾年就要受到批评,严重了还要下罪己诏,朱元璋也就答应了。

朱标这才松了口气,现在是开国初年皇权势力强大,文官们也只能借助这几个小招数来制约,一旦皇帝不买账,他们也就只能认了。

俩人一起用了午膳,然后朱标就告退回东宫了,第二天早朝朱标没有去,留在文华殿等候消息。

等下朝后刘瑾就跑回来东宫禀报了,朱标此时正在研究太子大婚要耗费几天时间,刘瑾进屋行礼后开口道:“今日钦天监上奏,昨夜荧行于惑,文曲星黯淡无光,恐怕有不详之兆。”

朱标一乐,也亏他们想的出来,不过也确实是好理由,儒家亚圣都被移除文庙了,文曲星不暗淡就怪了。

刘瑾接着说道:“钦天监的监正劝说圣上应当斋戒沐浴,再下旨把孟子挪回文庙并且还要举行大祭。”

“圣上大怒,言说钦天监竟敢假传天象,把其监正等二十余人打入大牢,明日处斩!”

朱标笑着点点头,钦天监不过是个记录星象挑选黄道吉日的官署罢了,竟敢参与到这件事情上,朱元璋定然不会留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