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6章

作者:夜星月语

洪都保卫战打响了,六十万汉军在陈友谅统一指挥下,对洪都城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城楼上的守军与敌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他们坚信援军会到来,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守得下这座城市。

为了鼓舞将士,朱文正亲自统率自己的亲兵,登上城楼,与战友们站在一起,用大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60万敌军一番又一番地猛攻!

与朱文正一起守洪都的,还有被当年明月称为“天下第六名将”的邓愈,他是个擅长使用火器的将领。

敌军一度攻破城墙,闯入城中,朱文正派遣邓愈领兵前去御敌,邓愈带兵持火枪轮番射击攻入城中的敌军,汉军纷纷倒下,余下的看到火器杀伤力这么大,十分畏惧。

在洪都守军强硬反击之下,汉军只能退出城外,朱文正忙派人修补城墙。

由于洪都将士奋战死守,陈友谅60万大军围攻85天,长达三个月,都未能攻破洪都城。

陈友谅不禁叹道:“朱元璋座下猛将如云,竟还有朱文正此等军事奇才,若能效力于我,势必如虎添翼!”

最终朱元璋准备好了一切,统率20万大军,千帆竞扬,向洪都浩浩荡荡地开来。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守城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军事上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对元末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长达三个月的洪都保卫战,使朱文正充分发挥了不逊于同时代任何名将的军事天赋和指挥才能,造就了朱文正人生的巅峰,将他推上了元末明初诸将星璀璨的神话舞台上。

洪都之战略意义极其重要,这场战争决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业,陈友谅的汉军在此战中消耗极大、势力大削,为最终在鄱阳湖被朱元璋全部歼灭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洪都之战改变了元末明初整个局势。

……

第16章 鄱阳湖水战

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十六日进抵江西湖口。

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

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

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

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

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

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

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

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

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

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

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

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

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

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17章 荣辱与共

不知不觉就到了龙凤九年(1363),小朱同学是龙凤元年的生人,他再过年也就是十岁了。

这些年他跟老朱聚少离多,每年老朱都要外出征战留下他在应天府。

朱标其实觉得现在跟小时候也没什么区别,原本是出不了那间房子,现在是出不了应天府。

从他五岁起朱元璋就为他找来了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的宋龙门宋濂为他启蒙教学。

宋濂这个人是当世名儒,学问渊博自成一派,在士林文名远播,能称为他的弟子,这无疑是个极好的政治资本。

小朱同学自然是尽心学习,毕竟是经历过高考的人,虽然宋濂也比较严格,但是小朱感觉还好,毕竟现在的诱惑很少,没有电脑没有手机。

让小朱跟那些将帅的幼子玩耍还不如看书有意思,所以小朱的勤奋好学让宋濂都为之惊叹。

上辈子学的跟这辈子学的完全是俩个东西,他以后想要管住那帮文臣这些都是必须要学的。

宋濂给他定的规矩是,不论季节早上天亮就起跟他读书,中午时可以有一个时辰吃饭歇息,到了晚上天黑才可以回去。

千字文、百家姓、论语、诗经、孟子、左传、尚书、公羊、中庸、大学、谷梁、韩非子、礼记、资治通鉴,齐民要术。

这些是他前五年的学业,不得不说哪怕有宋濂这样的名儒传授他都感觉晦涩难懂,无法想象那些正常小孩儿是怎理解里面的微言大义的,他两世加起来快三十了每日还刻苦钻研了五年才读通读透!

不过这已经让宋濂惊为天人了,本来他想着给朱标启蒙就走,但是教着教着就停不下来了。

这些书他是三十多岁才看透的,这孩子用五年就比过了他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

最难能可贵的是不但天资聪慧而且才几岁居然就有成人一般的毅力,从不想着偷奸耍滑,每日读书极为刻苦,就算不是吴国公的长子也有着成为一代文宗的潜质。

这些是宋濂跟朋友说的。

小朱觉得也不排除自家老朱百战百胜,尤其是在鄱阳湖水战之后,有了定鼎天下的威势,老宋同志应该是舍不得帝子师甚至未来帝师的名头。

毕竟朱标占嫡占长而且天资过人,而且在应天府内声名远播。宋濂虽然没有跟小朱说过什么,但是也在默默的为他造势,以他大儒的名望为他背书,并把他的一些文章送给其他名士点评。

不为别的,就师徒名分已定,俩人利益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果日后小朱长大后还是这么优秀,并能克继大统那么他宋濂就可以以帝师之名文坛称宗,成为士林领袖,并青史留名!

当然小朱也不亏,有当世名儒为他宣传名声养望,哪怕现在没有用处,但等他组建东宫的时候就可以借此名望用储君的名义广纳贤才,组建一套完整的班底。

小朱身边现在有十几个仆从跟着,如果出元帅府那更是一队近百人的元帅府亲军护卫。

其实这些年除了朱元璋回来了带他出去转转外,就只有哪些功勋卓著的将帅高堂过寿马氏才会让小朱亲自送去礼物,以表达元帅府对他们的亲近与重视!

不得不说居移气,养移体,一个人地位和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上辈子的朱乾不过是人畜无害的少年,但现在随老朱的权势扩大,朱标也有了所谓的气势。

去年广兴翼元帅家的老夫人过寿,马氏让朱标前去送礼,恰好那天小朱心情烦躁,到了元帅府送了礼就坐在上位一言不发。

结果本来热热闹闹的元帅府一下就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哪怕是那些淘气的孩子都不敢再闹腾。

等小朱回过神才发现连正午都没有过,宴席已经散去了一半,冷冷清清的。

元帅府老夫人亲自领着全家过来问安,询问是否有招待不周的地方?

反应过来的小朱连忙打起精神,对老夫人躬身说道:“元帅府的招待自然是没问题的,只是我今天因为想不明老师的问题而有些烦闷,竟打扰了老夫人的寿宴真是不该!给老夫人告罪了!

老夫人赶忙宽慰道:“公子爷好学是好事!怎么敢怪罪呢?

元帅夫人也赶忙接到:“是啊,整个应天府谁不知道公子爷博学多才,好几位大儒都对您的文章夸赞不已,哪像我们家这几个没出息的,看眼书就头疼!

小朱看差点把人家老夫人的寿辰变成祭日了,赶忙告辞离开。

……

第18章 少年如玉

1363年十月的一天晚上,太阳已经落山,朱标亲自送老师宋濂离开国公府,就算完成了一天的学业。

本来就想直接回自己的房间,吃口饭再看看书就睡下了,却见马氏身边的大丫鬟平安来了,说是夫人请他过去。

至于如意早就已经嫁人了,是朱元璋身边的一个亲军偏将。

小朱同学就跟着平安向着内院走去,他现在住的地方在朱元璋书房的旁边,是他六岁的时候特意向老朱求来的。

前面自有平安和一个仆从打着提灯照路,身旁还跟着两个伴读左右护着他,生怕他滑倒。

就这么一路走进了内院,小朱看了看方向,不是去母亲的房间,这是要去后院的大厅,想必是有是正事了。

还没等靠近就有两个侍女过来迎接,小朱问了几句,原来后院的女人孩子早都已经到了,都在等他下学。

到了大殿外,并不急着进去,接过侍女递来的热毛巾擦了擦手,问了问这几天马氏的胃口怎么样。

大殿里面灯火辉煌,空气中充斥着各种香味,除了马氏之外的所有人都站起身准备迎接府里的大公子。

里面二十几个女人,有孩子的拉起孩子,没孩子的赶紧站好,低眉敛目的等着。

马氏坐在上位端起茶水,目光平静的扫过,尤其是有孩子的那几个。

不多时,一个贵气的少年走了进来,面上光滑洁白,神态温润,眼神清亮,嘴角总是挂着一抹轻笑,散发着一股中年名士才有的沉稳儒雅之气。

穿着白色的外袍,上面绣着金色云纹,是江南最好的秀女用上好丝绸所织,一头乌黑的长发被镶着蓝宝石的金环束在身后,腰间用红线佩带着羊脂玉观音的玉佩,被一群侍女簇拥着进来。

小朱进去就笑着对着母亲弯腰躬身说道“儿子拜见母亲。

微微挺起腰对着那些妇人一拱手:“见过诸位姨娘。

那些妇人也赶紧还礼:“妾身等拜见大公子”

八岁的朱樉牵着弟弟朱棡,碽氏则是拉着年幼的朱棣和朱橚出来行礼:“弟弟拜见兄长。”

朱标对着四个弟弟脸上露出柔和的笑容:“好了,乖,去吃饭吧”

“众位妹妹坐下吧,标儿也过来坐吧,娘让厨房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八宝丸子,胭脂鹅脯和鸡髓笋”

众人入座,朱标端坐在马氏身旁,下面是朱樉朱棢两兄弟,至于朱棣和朱橚年纪还小都在自己母亲身边吃饭,其他侍妾都在另外的桌子上。

左侧主位是空着的,那是朱元璋的座位。

看众人都落座了,平安看了一眼夫人后就去安排上菜了,厨房的菜早就做好了,一直热着等朱标下学。

朱标见母亲没有说话的意思就转身询问起弟弟们的功课,宋濂现在是专门教授朱标同学,至于朱樉朱棢则是由宋濂的徒弟教授。

这两个也不是爱学的,只要朱元璋不在府中,那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想着玩耍。

朱元璋回府考察儿子们的功课后就少不得要抽他们一顿,每次都是朱标从中求情,才免得他们俩被吊起来揍的惨事。

宋氏早年还想着朱樉只比朱标小一岁,万一朱标不成器自己儿子也不是没有机会……

但随着现实的差距,宋氏也是早就认命了,从小就教着俩个儿子,有什么事情都要去问问大哥,要是不听大哥的话就让你们爹打死也没人拦着。

两个孩子也不小了,自然也知道了府中地位的差距,但是俩人觉得也对,不光读书不如大哥,连胆量都不如大哥太多。

见到父亲俩人连话都说不全,而大哥哪怕在暴怒的父亲面前也依旧是温润如玉的模样,总是能在他们哥俩被打死前救出他们。

这两个从小就成了朱标的真小老弟,对他有着莫名的崇拜。

看这哥俩谈起读书就苦着脸的样子,小朱也是无奈了,这就是记吃不记打,眼看着朱元璋都要回来了,还不知道临时抱佛脚,多看看书少挨几下,看来又免不了被打一顿了……

又目光平淡的扫了一眼朱棣,小朱同学从没有要提前除掉未来永乐帝的想法,他不怕压不住对方。

只要他活着朱棣永远只能是燕王,如果有一天真的敢反,他也不介意在战场上亲手送弟弟一程。

而且日后他也会留下暗手,如果他还是逃不过早早逝去的命运,朱棣跟几个有野心的弟弟他是要带到地下去的,他儿子再不争气,治理一个安稳的天下还是行的。

何况他又不只那一个儿子,大不了多生几个,给老朱培养个好孙子,也算不枉父子一场的情分。

……

第19章 君子慎独

看儿子说完话马氏才开口说道“老爷传来家信,马上就要凯旋应天了,这是府里的大喜事,你们也应当知道。

下方的都恭声应诺。心里高兴的人有,不满的也有,高兴的无非是想等朱元璋回来自己有机会侍寝也好能怀上一个,日后也有了依靠。

不满的一般是有孩子的,或者得宠的,老爷的家信从来都只有夫人和大公子的,她们进府这么多年都没收到过一封书信。

高兴也好,不满也好自然没人敢表现出来,而且马氏不会在乎,朱标更不会在乎。

然后就开始上菜了,府里的规矩是在自己院子里怎么样没人管,但是聚众用餐必须是食不言!

就这样默默的用完了饭,那些侍妾就都起身向着马氏告退,回了自己院子。

等他们都走了马氏起身,朱标上去扶着自己娘亲:“娘,孩儿送您回院子吧”

马氏点点头,出了大殿每十米就有两个侍女提灯站立照明,直达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