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38章

作者:夜星月语

北元太子捂着肚子,他笑的差点把刚才吃的全吐出来,缓慢的站起身子挺直腰杆,笑着对朱标一抱拳:“那么孤就先走一步了。”

朱标坐直身体庄重的看向北元太子,只见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袖,从腰间拿出一把镶满宝石的精致匕首,缓缓地拔出锋刃,对着朱标说了句:“这把匕首就留给你做纪念吧,多谢你这一顿酒肉了。”

说完就干脆利落的抹了脖子,朱标看着缓缓倒地的北元太子,脑海字莫名浮现出同样自刎而亡的王保保……

刘瑾上前拿出了那把匕首,并没有交到朱标手中,这刚杀完人的利器还是先放在他身边吧。

朱标缓过神对全旭吩咐道:“收敛他的尸首,不准任何人侮辱,等到草原找一处风水好的地方葬下。”

想看想有对刘瑾吩咐:“我的那些物件,挑些好的给他陪葬。”

北元太子感谢朱标给了他体面,朱标也同样感谢他没有给太子之尊丢脸。

等到第二天,朱标就率领大军向着上都出发,那些降军朱标只带了两万,剩下的都由刘伯温带回北平。

朱标令蓝玉和几位降将领骑兵打头,其中七成是明军三成是降军,朱标本来还担心会有人逃跑,但是最后发现。在那些降将的管理下,降军都乖巧的很。

一路上没有耽误时间,路上遇到问题也是由那些降将回答,他们都是贵族骑兵,路上的人挨了几鞭子就不敢再多问了,就当他们是北元太子班师回朝了。

不仅路途顺利,那些降将为了取得朱标的好感,一路上没少强取豪夺那些牧民的牛羊,大军粮草供给的压力大大减小了。

朱标自然不会吝啬夸奖,几次下来后他们就不再是那种忐忑的模样了,心安理得的把自己当成了明朝的将士。

数日之后终于到了上都附近,一路上有些太过顺利了,朱标都有些怀疑是不是北元那边在下套。

暗中吩咐蓝玉他们,只要那些降将行为诡异,直接动手诛杀。

朱标也没有太紧张,毕竟北元已经没有兵力来跟朱标作战了,他担心的不过是北元皇帝逃走了,让他白跑一趟。

那几个降将各自写了信函送进了上都,到晚上就有了回信,上面写满了对朱标的歌功颂德,并保证北元帝就在城中,无论朱标大军何时到达,他们都可以打开城门恭迎王师。

朱标并没有放松警惕,直到前军真的直入上都,守城的将领恭敬的指引前军的路线,朱标才真的无语的凝视着这座埋葬北元的坟墓。

朱标还没有进城,他的马下正跪着一群北元的王公贵族,他们代表着北元除了皇族外的所有势力。

城中一切反抗的势力都已经被消灭,朱标才在亲军和那些北元贵族的拥簇下马踏上都,道路两旁的民居中掩藏着测测发抖的平民,上都沦陷的太快了,他们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朱标没有屠城的想法,所以进城之后就宣布全旭领着人约束那些士卒,只是远处还有些骚乱的城角依旧能听到些动静,有女人也有小孩的……

在城中杀了几个来回的蓝玉沐英走到朱标面前,恭敬的单膝下跪喊道:“恭贺上将军大破上都!”

朱标着这让他们起身吩咐道:“约束部众,不要去打扰那些已经投靠者的家眷。还有吩咐下去,他们想要的一切本将都清楚,也都会赐下,但若是赶违背军纪就休怪军法无情。”

蓝玉沐英应诺而去,朱标身边的王公贵族们各个感动的热泪盈眶,他们最担心的除了自己的小命,就是家里的财务都会被洗劫一空,虽然都藏起来了,但是能不少自然是好的。”

面对身旁不绝于耳的赞颂,朱标开口说道:“诸位都是饱学之士,想必也听过我中原的那句破财免灾,本将可以约束部下,但你等也当有所表示吧?”

原知枢密院事卜颜帖木儿开口说道:“这是自然,我大明将士远道而来,我等自当显出牛羊招待,金银财务都是身外之物,自当奉献给殿下。”

原中书左丞相庆童说道:“愿奉全部家财于殿下,只求保得家中平安。”

其余人也各个大气的许诺,至于他们口中的全部的家财有多少,那就不好说了。

朱标也不在意,草原离大明太远了,想要真正的掌控这里,就需要时间。

与其杀了这帮腐朽的北元贵族,不如让他们活着,替他看管着草原。

辽阔的大地,极容易诞生英豪,与其给那些麻烦的家伙崛起创造条件,还不如维持这里腐朽的统治。

至于财富,当他再次君临的时候,草原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何必着急呢?

安抚了北元贵族,并承诺只要他们将家眷送到北平,朱标将帮他们上奏朝廷,把草原分封给他们,只要年年上供牛羊马匹,他们就可以一直统治草原。

……

第98章 北元覆灭

关于怎么压制蒙古其实可以借鉴清朝的办法,但是其核心还是联姻,清朝的皇帝皇子的后妃中必然有不少蒙古诸王的女儿,而历代的清朝格格们也是大量的外嫁蒙古。

从而形成集体联姻,大量的满蒙贵族之间的联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满蒙一家。

此外还有封官,大量的封官,蒙古的各种汗、亲王每年都可以从清朝领到相当高的五金一险,各种工资加上赏金,清朝砸在蒙古上面的钱达百万两。有这么多钱拿,有高官做,谁还来造反呢?所以,这就形成了清朝世代为天子,蒙古世代为王公的共赢局面。

这是怀柔政策,严格些的管控就是把蒙古地区按归附顺序或者地域划分为很多旗,派官员过去监督。各旗之间不能相互串联,连放牧、打猎也不可以。就是进京见皇帝,也给他们划了专门的路线,不要混到一起走,免得你们相互串联,有什么不良想法。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推行黄教。

清朝在蒙古草原造了大量的喇嘛庙,鼓励蒙古部落信教,跟中国独尊儒术是一样的,中国独尊儒术,那种以文犯法,以武犯禁的事情就少很多了,因为思想上就已经固化了。

蒙古人信了黄教,他尚武以及反叛的天性也弱化了不少。而且庙是固定的,你信了这个教,就不能迁得太远了,这也是限制了蒙古部落的流动性,等于改变了蒙古部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此外,清朝还曾经规定,如果一家有兄弟八人,则七个人要去当喇嘛,五个兄弟,四个要当喇嘛。只留一个人结婚生子。这个政策一出来,当然,蒙古部落再造清朝反的可能性就更低了,大部分年青人都念经去了,剩下一个要放羊,还有精力去造反?

这些可以借鉴,但是全部照搬肯定是不行的,就像最重要的和亲手段,朱元璋可不会接受自己的子孙沾染上外族的血脉。

如此一来怀柔手段的效果只能是一般,蒙古诸部并不会太过安稳,不过也无所谓了,只要能让他们安稳十几年就可以了。

朱标领着人进了上都的皇宫,南雄侯已经扫清了一切抵抗,一路走到一处大殿,南雄侯看见朱标就躬身说道:“禀上将军,北元伪帝就在里面,如何处置请上将军示下!”

朱标点点头领着人走了进去,高台之上一个发丝有些发白的男人坐在黄金宝座之上,目光平静的看着进来的一大群人。

朱标走上前说道:“大明太子朱标见过蒙古大汗。”

北元帝笑了一声说道:“朕没死,我大元就没灭,你应当称朕为大元皇帝陛下!”

朱标点点头没有反驳,而是说道:“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已经上路了,他走的很体面,没有辜负自己太子的身份。那现在就请北元皇帝陛下上路吧,希望陛下也不要辜负自己的身份。”

北元帝满意的点点头:“如此甚好!”

朱标一挥手,刘瑾就捧着北元太子自尽的那把匕首送到了北元帝的面前。

他自然认出了自己儿子的匕首,这本来就是他送给儿子的成年礼。

北元帝轻轻抚摸了刀柄说道:“看来朕的太子确实走的很体面,好啊!父子能死在同一柄兵刃之下也是一桩趣事。”

把匕首放在膝盖上,扯开自己的衣襟,北元帝看着那些低头注视着自己脚尖的王公大臣们说道:“好好活着吧!总有机会的!”

说完话,北元帝讥讽的笑了两声,然后就用那把精致的匕首刺穿了自己的心脏。而那些王公大臣则是恨不得把匕首拔出来,抛出北元帝的心脏。

杀人诛心啊!这老家最后说的就好像他们是忍辱负重,等着以后再背刺大明一样。

所有人都向着朱标跪下,不厌其烦的重复着自己的忠心。

朱标自然不会因为一个死人的话,跟这些有用的家伙翻脸:“区区挑拨离间之计罢了,本宫自然不会上当的,诸位请起吧。”

又浪费不少时间跟他们扯皮,朱标才不信什么忠心不忠心的,都是老狐狸了,说的那些话估计早都对死的那对父子说过八百遍了,不还是没耽误投敌。

等大军返程,这些王公贵族都得带走,先把他们安放在北平,然后看朱元璋怎么安排吧。

让他们都下去之后,全旭领着亲军接管了这座皇宫,大军除了必要的留守外都撤到了城外安营扎寨。草原之上最不缺的就是牛羊,朱标没有解除禁酒令,但是肉食管够。

兵卒肯定都劫掠了一些财务,朱标也不在意。那些王公贵族也都献出了一大笔的金银,朱标下令由沐英负责分配,大致就是将领们分五成,士卒们分五成,他就不需要了。

否则按理来说,朱标身为统帅应当独占两成甚至三成,兵卒们能分到两成就不错了,不过朱标自然是不在乎这点钱财。何况北元皇宫内的一切都是朱标的,这些东西就连将帅们也不敢拿。

朱标让大军在上都好好休息了三天,日日牛羊不断,这下子可把他们高兴坏了。

之后朱标下令六安侯和临江侯率领八万大军送那些王公贵族的家眷和大批的财务牛羊马匹回北平,其余大军扫荡一圈,这也是朱标给他们的福利。

都已经打到了这里,怎么也要去一趟狼居胥山啊!

朱标领着骑兵向着狼居胥山前进,奔驰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朱标整个人神采飞扬,直到现在他才彻底放心下来。

现在他就要去接受他获胜的奖赏了,那怕是他也忍不住心中的激动。

浩瀚的历史上从不缺少太子,但是能够封狼居胥却只有寥寥数人罢了,这是武将的最高功勋,足以名传千古!

奔袭数日终于在一天傍晚到了狼居胥山的脚下,不仅是朱标心神荡漾,朱棣、常遇春,蓝玉沐英,赵庸等人都是如此。

没有武将能够拒绝狼居胥山,他是武将心中的圣山,是历朝历代武将心中的白月光,谁人不想着自己能够封狼居胥,威振天下,青史留名!

……

第99章 封狼居胥

朱标看了眼快要昏暗下来的天空,就吩咐大军在山下安营扎寨,命令沐英领人推土增山,以便明日设立祭坛。

朱棣双目发亮不停的在朱标身边转着圈,心中暗想着“果然跟大哥出来就对了,像老二老三可就没有这个命封狼居胥了!”

所有人都各有各的事情,常遇春亲自去看着挑选合适的石碑,还有祭祀用的青牛白马。

朱标这次出来也没用太过禁止喧嚣,只要不大声吆喝说些扰乱军心的话也就无所谓了,他们都得到了好处自然不会触犯军律。

所以外面又些吵杂,朱标也不在意,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难得大家放松一下,当然蓝玉还是要带着斥候在外巡视的,出了事情大军也有反应的时间。

看着眼前兴奋的朱棣,朱标也就乐呵呵的跟他喝了几杯。

朱棣絮絮叨叨的念着:“封狼居胥,燕然勒石,饮马瀚海,大哥咱们都做一遍再走吧!”

朱标哈哈笑了两声说道:“那还有什么意思?老四,蒙古不会这么容易平定的,早晚还有一战,你要是有志向,那两个成就大哥留给你。”

朱棣一听眼睛就亮了,这次封狼居胥的主角是大哥,而不是他,班师回朝之后,天下传唱的事迹里,估计蓝玉的名声都比他大,毕竟他这次也没做什么。

朱标看着朱棣兴奋的样子也很高兴,朱棣的天赋不需要多说,只要能压住他,朱棣就是皇室最锋利的宝剑。

兄弟俩都没有困意,就这么畅谈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朱标在朱棣的帮助下脱下了甲胄,换上了太子朝服,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赤色衮龙袍,前后及两肩各有金织蟠龙,腰系玉带,脚踏皂皮靴。

朱标刚开始都有些不习惯了,走路都感觉轻飘飘的。

走出去一看,哪些将帅们分明也是没有睡意的模样。

现在还是春天,绿油油的草地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天空微微亮起,看着所有人期待的眼神,朱标就抬步向着山上走去,这座山其实并不高大,很快就到了山顶。

昨日就有人上山打扫过一遍了,否则这里可是乱七八糟的。至于霍去病立下的石碑也早就不知去向了。

朱标独自一人走到山顶俯瞰草原,背负着双手狠狠的呼吸了几下,心中顿生苍穹豪迈之感,想当年的冠军侯霍去病站在这里是什么感受呢?

就在朱标心中思绪万分的时候,祭坛已经搭建好了,面向中原而建。

朱标走上前在一座圆形的祭坛前庄重的站好,常遇春亲自牵来青牛白马做为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朱标亲手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禋祀”。

毕竟是出征在外,所以大部分都规矩就都简化了,朱标按照规矩做了下来,最后宣告上天此地被我收纳入汉家疆土,自此皇天后土为证。

又命人详细的记录下来,这些等班师回朝之后要交给礼部入档的,然后在例行刻石已记,立在这狼居胥山之上。

这就算是礼成了,等仪式完成之后,大家都兴奋之情也就平息下来了,连番征战的疲劳高涨,朱标瞬间就能感受到大军已经起了厌战之情,他们现在只想回家。

不过这也在朱标的意料之中,宣布下山休息,明日启程班师回朝!

剩下的就无须多言,大军直行浩浩荡荡,沿途的牧民看见就远远的避开了,狼群什么的亦是如此。

在现在的草原上,要是几个人就敢出门那是活腻了,每夜都能听到连绵不绝的狼嚎之音。

大军走的不太快,朱棣蓝玉沐英等人天天领着百骑出去游荡,倒也抓到了不少好马。

毕竟总能碰到数量众多的野马群,斥候发现后就会禀报大军,然后数千骑就会浩浩荡荡的去追堵。

耗费了十余天终于回到了北平,朱标也已经接到了数封马皇后的信件,都在催促他快点回来。

朱标安顿好大军后就领着将帅们进了北平,朱标出发后的第二日,刘伯温就拿下了北平,那些背叛了的世家大族也已经被拿下,就等朱标回来处理。

没有什么好说,朱标进城之后就宣布谋反之罪,罪无可赦,按照律法抄家灭族,四岁以下的孩童可以免死,其余一概不赦。

朱标进了北平就有的是公务要他处理,北元哪些王公贵族早就急不可待的等着了,大军的犒赏什么的也要朱标奏请朝廷。

燕云十六州的布防也需要朱标先安排,战死士卒的抚恤也要朱标亲自去落实、否则估计一个铜板都到不了他们家眷的手中。

朱标最先安排的就是趁着手上的人多,立刻派李文忠去妥善安置那些马匹,这可都是宝贝,足有近五万匹,有些是北元贵族献出来的有些是一路上抓到马群。

燕云之地是养马的好地方,自然要好好利用起来,蒙古黄牛被朱标安排送往南京,好好驯养无论是耕地也好吃肉也好,也都是宝贝。

最关键的就是军队的问题了,如今大军已经有些臃肿了,这些可都是难得的青壮,让他们在军中混着,还不如让他们回去生孩子耕地,大明现在最缺的就是人口。

不过这件事肯定不是朱标能下令解决的,没有朱元璋的旨意谁也无法放士卒归家。

朱标留常遇春和王志在北平,领着数万军队和那些王公贵族向着南京出发了。

他现在必须回南京了,也就是他地位特殊,否则哪里可以在北平耽误这么久还不班师回朝,早就被御史言官弹劾拥兵自重了。

一路上依旧是人烟稀少,朱标越看越觉得人口才是大明现在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已经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了,而是地广人稀,大片的土地都没有人耕种。

这已经不是解散一些士卒能解决的问题了,朱标心情越发沉重,一路之上途径城池也是稍稍做了补给,跟当地的官员交谈几句,就快马加鞭回了南京。

……

第100章 班师奏凯

朱标一路行军到了南京城百里之外,但天色已经昏暗下来了,朱标也就下令安营扎寨,又不是败军,哪里有大半夜凯旋的道理。

派了几个斥候往南京方面通报,明日清晨班师回朝!

如此大胜,朝廷势必要好好操办的,之后才会把战报通传天下,现在整个大明,估计有九成八的人,都还不知道他们的太子出征的消息,更不要说封狼居胥什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