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229章

作者:夜星月语

此举正好也是顺势解决了李存义的问题,此人确实是无才无能之辈,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让他当了这几年的一部堂官,再让他当下去就不合适了。

若是没有李嫣,朱标也懒得管他,无非他年清算胡惟庸时多抄一户的事情罢了,最多也就是不让他扯李善长一同落水。

可既然有李嫣,那么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朱标还是愿意出手保一保她的亲叔叔,也算是从某一方面给她些补偿。

主意敲定心神便也舒缓下来,这时候才察觉帐帷前有颗小脑袋在偷偷观察他,无需多想也能猜到是谁有如此胆量。

无诏擅自入内窥视储君,便是十个头也不够砍的,负责警戒的护卫们也都得被处死,当然,除非那个人是储君最宠爱的幼妹。

“露儿,过来吧。”

朱露小朋友欢快的应了一声就迈着两条小短腿窜到了朱标榻前,这时候守在门口的赵淮安与侍卫统领默默在外下跪请罪。

朱标没有理会他们,只是坐起身装作生气的捏住了妹妹尚且有着婴儿肥的小脸蛋道:“没规矩,想进来也该让人通禀,你身边的奶娘和女官们就是这么教你的?”

朱露可不怕他,但还是讨好的用小嫩脸蹭着哥哥的手撒娇道:“人家才不是没规矩,是担心大哥才急着进来的。”

“嘿嘿,大哥你不生气了吧?”

“不生气了。”

“那太好了,那我出去玩了。”

虽然亲妹妹的关心只有一会儿,但朱标还是比较满足了,常年困在宫中的孩子,多么难得才有机会出来玩一次,还能抽出空来关心他,是得知足常乐。

朱露冲出营帐才看见跪在地上的赵淮安等人,虽然年纪尚小,但还是很讲义气的小公主连忙回头求情道:“是我让他们不要通禀的,大哥你不要罚他们了好不好~”

朱标在里面刻意沉默片刻才道:“还不谢过公主。”

赵淮安等人立刻朝朱露下拜:“奴婢(末将)拜谢公主殿下,恭祝殿下福瑞齐天。”

“嗯嗯,我去玩啦。”

朱露自以为完美的解决了问题,欢快的离去了,但赵淮安等人依旧是没有起身,静默的等待着什么,又过了片刻刘瑾才出来道:“还跪着做什么?”

他们这才松了一口大气,再次行礼后起身各归其职,他们也不容易,面对小公主怎么做都是错,拦也不是不拦也不是,这样的结果已经是最好的了。

朱标在营帐内歇了近一个时辰,才应众人所请去参加了酒宴,观赏了歌舞曲乐,有太子的出场,众人的心才算又落回到肚子里,才又有闲情雅致玩乐起来。

这次出游前半段是男女各自分开,后半段就不是了,若是有已经定下婚契的少年少女,自然是借着这个机会难得的多了解一下。

按理是不该如此的,但毕竟是已经定下了婚契交换了生辰八字,都是有头有脸的家族,除非极特殊情况,否则断无悔婚之理。

所以只要不是太过,趁着这个机会,俩人走到景致幽静处,拉拉小手诉诉衷肠也没人会去挑理,何况再如何都会有侍女婆子仆从在远处跟着,出不了有伤风化有辱门楣之事。

至于没有定下婚约的少年少女,也可借着这个机会,大家聚在一起品评下诗书棋画,虽说婚姻大事,自有父母之命,但能受邀来此处的,都是门当户对,本也就是互挑。

既然家世相当,那么父母自然也乐得顺了儿女之意,何况这些少年少女也不是傻的,真真要嫁娶自己都会考量三思,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一见钟情,要弄到非你不嫁非她不娶的地步。

最多是合了眼缘,回家后同双亲一说,托人打听下对方的风平名声,若是都觉得合适,双方父母你来我往再彼此试探试探,然后才会正式请媒。

当然了,这是文臣子弟,武勋家的就没这么麻烦了,当家的直接拎着一坛子酒去上门,喝上一晚也就都清楚了,快的当晚就能定下亲事。

朱标已经成婚了,自然是不会去掺合,常洛华倒是很有兴致,看来女人天生就对做媒很有兴趣,乐于撮合喜事。

怪不得这次请来的多是未婚少年少女,原来是太子妃为了满足自己的小愿望,朱标歇息够了,让刘瑾牵来马匹拿来弓箭,想着难得出来,去射几箭玩玩,若是能打到猎物也不错。

朱标弓箭不算多么娴熟,毕竟实在也没什么用武之地,骑乘倒是在北伐那一路练出来了,在京有闲暇了也会去御马监跑跑马。

同刘瑾一起回来的还有朱橚,朱家十岁以上的男孩就没有不会骑马的,这也是老朱的要求,宫里自然也不会有人胆敢违抗。

朱标笑道:“怎么没去那边,我记得你也颇善辞赋,趁着父皇不在京中,你挑选一个合心意的,大哥也好帮你定下。”

朱橚腼腆的挠了挠头道:“臣弟还不想这些,何况婚姻大事,还是听父皇母后或是大哥的安排就好了,臣弟年幼懂得什么。”

虽说是卖乖的话,但听着还是很顺耳的,朱标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道:“那我怎么听露儿说,你刚才盯着冯家二小姐发愣,都气的人家跑掉了?”

朱橚的脸一下涨红了些辩解道:“没有,我那是看远处的景色,怎么会是可能盯着人家看,大哥,你别听露儿胡说。”

朱标摇头失笑,这个年代的孩子还真是早熟,不过也是,朱橚这个年纪在寻常百姓家中,成婚尚且早了些,但婚事大多是定下了。

冯家姑娘说的是卫国公冯胜家的,冯胜膝下仅有两个女儿,并无男丁,所以这两个女儿自然是掌上明珠,到目前为止一个都还没定下婚事。

二小姐同朱橚年岁相当,现在定下不早,隔两年再定也不算晚,但冯家大小姐年岁了不小了,也不知是个什么打算。

不过方才看到自家太子妃一直拉着冯家大小姐说话,态度很是亲近,莫不是打算给常茂定下?

……

第662章 婚事

朱标细细想了想,倒也不是不可以,常茂年纪也不小了,又不同徐允恭自小就有娃娃亲,这几年他们父子一直替他奔波在外,倒是一直没有定亲。

常家子嗣也不算多,朱标嫡亲的小舅子也就常茂和常升两个,所以也难怪太子妃有些着急了,到底是大事。

不过像这等顶级武勋家族的联姻,必然是得通过天子赐婚,尤其是涉及到宋国公冯胜,冯胜没有儿子,这就导致冯家两个小姐格外的金贵,正可谓是一家有女百家求。

虽说冯胜早就上奏朝廷,自己百年之后的一切,都由唯一的侄儿冯诚承袭,但没死以前,总不会不管两个亲生女儿,无论是嫁妆还是政治扶持都不会少。

自家儿子若是有这么个岳父,仕途定然是顺风又顺水,只可惜冯胜嘴严的很,这么多年都没松过口,咬定要多留女儿在身边几年。

显然冯胜就是把这个问题交给老朱了,冯胜和其早逝的兄长冯国用都是最早开始追随老朱的从龙虎臣,都曾统领过亲兵宿卫,可谓最嫡系的心腹。

纵然是老朱也不愿苛待,所以一直也没给冯家两个小姐定亲,也不能说是两个,郢国公冯国用留下了一子一女,都是在冯胜膝下养大的。

只是那位郢国公的嫡女染了风寒,所以这次没有来罢了,大的两个都已经到了订婚的年纪,这件事也不好再拖,起码得有个章程了。

勋贵们互相联姻,这也是上位需要平衡的,若是都由着他们的意思,那武勋之势就难以遏制了,冯家女必然是要嫁入天家一个。

而且还必须是冯胜的女儿,无论郢国公昔年多么风光,现如今都已经走了,宋国公年富力强,怎么看冯诚想掌家都还早得很。

现如今他们几个年岁与冯家大小姐相当的都已经有了婚事,自然是不可能了,那就只能让老五将来迎娶冯家二小姐。

至于他是否愿意,这无关紧要,相信老五也不会不懂事,而且如此一来顺了自家太子妃的意也无非不可,让常茂迎娶冯家大小姐,常家毕竟是他正经的妻族,替他拉拢冯家也是合适。

既然都想到了这里,朱标也就准备都定下来,那位郢国公的嫡女,思来想去最合适的也就是沐英了,沐英同冯诚交情本就不错,能亲上加亲也是一桩美谈。

而且双方身份也很匹配,一位国公嫡女一位少年侯爷,想来自己父皇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如此大家也就都安稳了。

至于冯胜更应该知足了,三个女婿各个身份高贵,哪怕是沐英未来也绝不会仅限于一个侯爷,虽然沐英已经改姓,但谁不知道天家这几位依旧是把他当作自家人。

冯诚弓马娴熟在武勋二代中算是不错的,但也仅仅是不错,承袭一个国公可以,但想完全接受他叔父留下的兵权定然是不成的。

所以朱标准备让沐英迎娶冯国用的嫡女,也就是在提醒宋国公,宋家可以留一些,毕竟这也是他们兄弟二人拼杀一辈子博取来的,但将大部分兵权过度回朝廷也是必须的。

让沐英成为他家的女婿,这样大家都体面,兵权也可以平稳的过度,将来老一辈退下场,也可以安享晚年,从心理上来讲,给女婿总归是好接受一些的。

如此,朝廷几位顶级勋贵也就都安排妥当了,若非万不得已,朱标还是希望他们能有个好结局,哪怕是为了自己父皇名声。

就在朱标思索时,一些国子监学子凑了上来,他们大多已过弱冠之年,不过这般年岁能从地方一路入国子监,实属不易,已经算是年少有为了。

更何况如今科举停罢,国子监就是入仕的唯一正途,国子监学子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所以这次才有一些出众学子受邀而来。

“学生等拜见殿下……”

朱标负手笑道:“不必多礼,正巧本宫也想问你们些事,站前来吧。”

六七名学子一阵喜出望外,本就只是想着趁殿下身边人少,过来打个招呼,若是能让殿下稍有些印象,也算不虚此行,可没想到殿下就有同他们说话的意思。

储君面前不可失仪,几人赶忙调整心态,尽量让自己有些气度,看着稍有些手忙脚乱的朱标也不催促,由得他们慢慢平息心态。

等他们凑近几步站好一副聆听训导的样子,朱标沉吟片刻才问道:“朝廷骤然停罢科举,你们可有什么想法?”

几人显然没想到太子头一个问题就如此犀利,显然有些不敢应声,为首的一个勉强应道:“学生等才德浅薄岂敢妄议国政,只知上有圣君临朝,下有满堂公卿,有此决断,必有深意,唯当景从!”

他们的态度并不让人意外,江南文坛才被杀的人头滚滚,谁还敢妄议国事,何况是科举这等圣上已经铁了心要乾纲独断的要命事。

但朱标还是微微皱眉训斥道:“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尔等圣人书学到哪里去了?”

几人吓得面色一白身形摇摇欲坠,恐怕太子再训斥几句他们就要趴下请罪了,朱标也没再继续难为他们,这种事不是他们能说的,如此应对倒也无错。

科举停罢得利最大的就是他们国子监学子,原本还需要同科举考生竞争官职,现如今只是需要同自己同届相竞,虽说国子监也扩招了,但总归还是比原来强些。

先吓吓他们,只不过朱标习惯而为,先打一棒子后面的甜枣才格外的香甜美味,否则单纯的仁善亲切不足以震慑臣下,也容易让他们起了侥幸糊弄之心。

随后朱标又问了几句简单的学问问题,这都是他们最擅长的,一番应答后小心且期盼的看着太子,见太子略微满意的点头,心中惶恐顿消,一种由心底深处涌上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若非条件不允许,真真恨不得将自己的一切刨出来,只要能博得殿下心悦,死不枉矣!

这种莫名极端且冲动的心态出现其实并不奇怪,人都有慕强心理,君权更是将此扩大到了极点,试问人世间还有什么个体能比皇帝更为强大?

朱标虽还不是皇帝,但却也不差什么了,于天下于朝堂皆是如此,何谓顺天应人,莫不过如此了。

学问问过后,朱标就开始拿基础的政务考他们,说到底学问只是学问,只是当官前的考核而已,学问高也不代表能治理的州府民生。

国子监初立朱标也不是没去过,对那时候的国子监学子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其实同外面的学子也并没有什么两样。

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张口闭口就是治国平天下,真问地方实务,那是八窍通了七窍,一窍不通。

甚至有些进士举人年过而立之年,竟五谷都不分,连最简单的税收都弄不明白,劳役征派紧要案件迁民划田样样不行,到了地方就被小吏捏住了手脚。

这也是为何老朱会愤然停罢科举,实在是这些人不是做事的料,嘴里文章清高的不行,贪污受贿却是无师自通。

……

第663章 回宫

科举如果不停,那么国子监终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毕竟原先国子监只不过科举学子们暂时学习的地方而已,上与不上丝毫不影响参科入仕。

老朱经过近两年的观望,已经看的十分明白,靠现如今这些只读死书的人难以治天下,乱世未远民风强悍弊病尚存,需要的不是歌功颂德之辈,而是肯干实务之臣。

“你们如今在哪堂学习?”

为首看起来较为年轻的学子无疑在这些人中较有威望,面对朱标的问答一直都是此人当先开口,其余人也并无抢答之举措。

“学生等三人是诚心堂学子,至于学生左手边的张兄是率性堂学子。”

国子监分为三级六堂进行教学,初级班为三堂,分别名为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中级班为二堂,修道、诚心二堂;高级班只有率性一堂。

低级堂的学生要升高级堂,国子监规定每年考试十二次,每个季度考试三次,即每一个月考试一次,考得好的学生得一分,中等学生得半分,不及格学生无分。

只有得够八分,且行为稳妥并无违法乱纪事的学生,才可以进入下一年级,就要以积分制升级,即通过考试累计学分的方式决定学生能否升级。

朱标目光在其左手边扫了一下接着问道:“率性堂学子已经快要历事了吧,可有什么志向?”

那张性学子一看就不是善于言辞之辈,被突然一问还下意识的看了眼旁边之人,然后才小心的开口道:“为国效力不敢惜身,听学正们说朝廷现今较缺地方官吏,学生愿以棉薄之力为君分忧。”

朱标拍手笑道:“好,本宫最欣赏的便是务实之臣,地方虽比不上京城繁华,确实实实在在磨砺之所,不经地方何以入庙堂?”

“你之学分多少了?”

“学生回禀殿下,学生入率性堂已有半载,是有六分。”

“尚缺的那两分便免了吧,楚王那边灾情如火紧缺人手,而且将来恢复民生恭劝农桑也不容易,你可敢往之为一县之父母?”

那人血气上涌面色潮红拜倒在地:“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其余几人显然没料到最不起眼的一人竟先得到了机遇,赶忙跟着拜倒:“学生等也愿为国分忧,解君之难!”

他们快些的这几个月便能入率性堂,明年也就差不多攒够分数毕业,被祭酒司业推荐入朝廷衙门任职。

现如今科举停罢,他们的机会自然也就更多了,一个县令不算多好的出路,但被国子监推荐而去的县令,能同太子殿下亲自委任的相比吗?

别说有没有可能会被县衙小吏拿住手脚了,他这一去,楚王殿下都会照顾三分,州府上官也不会苛待,还怕没有回京的机会吗?

他们的心思自然也瞒不过朱标,先直接对那人吩咐道:“你即刻回去收拾吧,明日就出发。”

张姓学子深深一拜就快步离去了,背影都透着浓浓的欣喜活跃之感,一看就知道他是要卯足了劲去展现自己的能力,方才不负如此机遇。

“你们的学业还未完成,也不急于这一时,若是明年还有下地方任职的决心,本宫自会应允。”

“学生等谨遵殿下教诲。”

太子已经这么说了,自没有他们讨价还价的余地,何况还有机会,就算不如张兄,那也比其他同学要强得多。

让他们起身后,朱标又开始以地方之治考问,这也是现如今国子监的主要教学内容了,老朱同志显然是认为,有他们父子俩在,朝廷中枢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缺的是基层官员。

国子监刚开始是以老朱的想法管理教学的,本来就很务本求实,自科举停罢后更是极端,现如今培养学子的要求更多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地方县官。

圣心独裁之下,原本国子监主要教学的四书五经兼及《说苑》、律令、九章算法、《大明律》、回回文字、武射等都转为辅学。

国子监学员现在主学考核的都是收税征丁、赈灾济贫、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尊敬耆老、屏除盗贼、里民安居,断狱平允、民无冤滥之学。

朝廷为此,还从本就紧缺的地方官员中召回了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县官入国子监教学,可见老朱对国子监是抱有了多大的期望。

朱标对此自然也是持支持态度的,基层不稳天下难安,县令不过芝麻小官,但在百姓眼中,却是青天父母,他们无能害的是大明的根基。

如今天下初定地广人稀,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发展其他,而是稳定固本,先将自身回复元气,然后再谋求突破瓶颈。

大明现在就如同一个大病初愈之人,外强内虚兵盛民弱,与官绅该当以重典,与百姓则当以呵护,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定要齐头并进。

渐渐的又有一批人围了上来各抒己见倒也热闹,朱标也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重视务实官员的态度表达了出去,上有所好,下必趋之。

热热闹闹的游玩喧闹了一天,终于是到了回京的时候,公子哥儿们倒是无所谓,但对闺阁小姐夫人来说,这样的机会再不多了,难免有些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