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204章

作者:夜星月语

都落座后位份较高的妃嫔们就开始说些喜庆话哄马皇后高兴,不得不说不愧是多年姐妹了,马皇后确实被哄的欣喜,虽说清楚自家夫君儿子间不会有什么真矛盾,但儿子被禁足许久未见也是实情。

……

第596章 吴王

坤宁宫热闹了好一阵子,没有子嗣的妃嫔是冲着马皇后来的,这后宫之中谁不想靠上皇后娘娘,更何况她们这些没有子嗣可依的女人,有子嗣的就都是冲着朱标来的,她们的子女往后可都是要在兄长手下过活的,荣辱得失皆在一念之间。

外人或许不清楚,但她们怎么可能不清楚圣上对太子的宠信有多么深重,一次禁足根本无关痛痒,太子不能出东宫,可其他皇子这段时间也没机会见皇帝一面,可见圣意。

朱标也没坐在上位而是领着弟弟们在下面坐下了,毕竟他已大婚生子,离着妃嫔们远些总没错,两盏茶的功夫后,妃嫔们就领着众皇子公主们告辞而去了。

宫女太监们利落的收拾好茶椅凳垫,朱标也是才有空坐到自己母后的身边,马皇后伸手抚了抚儿子的鬓角道:“看着高了些,好像还胖了些。”

朱标顺从的将身子往那边靠了靠笑道:“可见儿臣近日来过的不错,无案牍之劳形,自然开始心宽体胖了。”

“都是当爹的人了,还没个正形,对了,王氏还有你那个暖玉的身子可还稳当?”

“稳当,太医日日都去请脉安胎,估算着秋冬之际您就又有孙儿孙女承欢膝下了。”

马皇后闻言欣喜,自己早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随后出嫁从夫南征北战开创新朝,而今困于后宫妃嫔之间,说实话是很无聊的,可现在也就指望着能多些孙子孙儿陪着解闷了。

宫女太监奉上新茶点,朱标瞧了一眼最后面躬身而立的正是刘安,只不过此时他已不复原先那般机灵模样,腰弯的比其他人都要大不少,人也消瘦了许多,可见近日过的不好。

朱标挥手让众人下去伺候,然后拿起块百花糕尝了一口,马皇后看着刘安退去的身影道:“这个是你宫里出来的人吧,前些时候淑妃将他送了过来,我也就将他留下了,一会儿可要带走?”

朱标摇头道:“是刘瑾的干儿子,原先也颇为得力,可却仗着儿臣的威势插手后宫奴婢们的差事,淑妃责罚赶出去的奴婢他都敢又安排到宁妃宫里。”

朱标平日都不敢插手后宫的事,不仅是要避讳自己父皇的私事,更是因为后宫诸事都应由自己母后做主,尤其涉及到妃嫔之事。

“过些时日吧,再让他在母后这边学些规矩。”

“说起来都是年纪不大的,若是知错能改就善莫大焉了,你也不要太苛责。”

“是,儿臣明白。”

“方才进来的时候听到你们兄弟在争论什么,老二小五好像都有说话吧?”

朱标自然不会瞒着自己亲娘,何况又不是什么大事,于是就将自己准备让朱橚负责太医院编纂医药大典的事情说了一遍。

马皇后对朱橚这个孩子还是颇为喜爱的,先是替他高兴,毕竟参与编纂大典可是大善举,皇子参与其中最起码也能得个贤名。

只是还有些担忧:“橚儿聪敏好学,只是年纪尚小,可别误了正事才好,若如你所说,此举可是事关天下百姓的紧要事。”

朱标说道:“有太医们在,寻常州府的名医都难参与其中,皇子去也不过是挂个名罢了,耽误不了正事的,儿臣想着这等名留青史的善举终归是有天家参与才好,一眼望去也就老五最合适了。”

“那就好,你父皇那边应该也会答应,小五学的快,前些日子教谕先生都说已经没什么可教的,只是看个人苦读钻研了,这时候放出去当差历练,往后也能帮上你。”

“你父皇没个兄弟帮扶,如今处处都捉襟见肘,纵是天子也有力所不及之时,还是要团结手足。”

马皇后看得通透,如今这个局势早就不用担心其他皇子夺嫡了,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是该安抚诸王,善用他们的权位能力,有时候他们远比朝臣好用。

就从楚王朱棢赶赴山西快速赈灾安民就可见,王爷若都是同皇帝一心,那么赈灾钦差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他们还会受限于地方官吏,还会畏惧于贪腐官员背后之势,而亲王则无需顾虑太多,快刀斩乱麻才是安民之道。

朱标自然也是这个想法,如果他是别代王朝的太子,那这个时候肯定是要极尽阴私明暗手段打压其他皇子,恨不得将他们全部赶尽杀绝,不留一丝后患。

可如今却是勿需如此,说实话,如果现在再让他换到其他皇子的身上都会感到绝望,这根本不是权谋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储君大势已成,浩浩汤汤顺者昌逆者亡,唯有求神拜佛指望着他暴毙猝死这一条路了。

说话间一阵步伐频率较快的脚步声传来,然后就是一群奴婢拜倒问安之声,母子俩起身相迎,很快一道身影就龙行虎步的走了进来。

“妹子,咱可快饿死了,听到她们走了就赶忙过来了。”

马皇后嗔怪道:“这话若是让她们听到了,那这后宫可就又要热闹了,到时候还得是我来收拾。”

“哈哈哈,咱不是想着咱一家安静吃顿饭,咱要是来早了她们就不走了,又得一群人一起吃,麻烦。”

坤宁宫正殿宽阔气派,不过却不是聊家常的地方,三口人一起到了较小的偏殿落座,很快晚膳的饭菜就端上来了,四菜一汤外加一盘子烧饼,这就是皇帝皇后太子的晚膳了。

老朱显得很是高兴,一口气连吃了四张半烧饼,要知道寻常人吃两张也就饱了,朱标方才吃过了点心,不过到底十七八的年纪,还是吃了两张,马皇后只用了一碗汤半张饼。

饭毕闲谈,朱标开口道:“老五年纪也不小了,不如趁着表兄铁柱封王的机会一齐册封了吧。”

封王非小事,尤其是涉及到李文忠,所以礼部那边还在筹备,现在加上朱橚倒也赶趟,朱元璋思索片刻道:“倒也可以,只是王号藩地还要商议一下。”

马皇后将母子俩方才所谈对丈夫说了一遍,朱元璋自无不可,编纂医药大典利国利民足以流传后世,有个儿子参与他这个当爹的也有颜面,原本还以为是标儿要自己弄的,所以才没插手。

朱标是懒得再多管,他对医道没什么兴趣,而且以他的身份地位名留青史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青史没有他的名字才是大怪事。

对他来说这件事只不过是功绩的小点缀,因为是他发起筹备的,再多个参与编纂的名声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弟弟干。

“父皇原先不是想赐予老五吴王的王号,儿臣以为不错,不如就此吧。”

朱元璋皱眉道:“王号倒也没什么,略显恩宠罢了,只是吴地事关朝廷赋税,绝不能赐予藩王。”

“老五跟老二老三老四他们不一样,不是领兵坐镇的料子,儿臣想着不如赐王号不实封藩地,名头上遥领就是了。”

朱元璋略显纠结道:“咱其实想着将来把所有皇子都放到藩地去,皇子亲王留京容易使其动不该有的心思念头。”

到底是将皇子亲王赶出政治权利中心养起来,还是都留在压在京城眼皮子底下更好,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

第597章 迎接

朱标其实是更倾向于将他们留在京城的,或是留京安享富贵管着宗人府的事情,或是再干脆些直接就藩中原之外的地域。

其实怎么都好过让藩王就藩军事要地,自己父皇哪里都好,只是对血脉亲情太过执着,儿子们在他手底下是不敢反,在朱标这个大哥手底下也不敢反,可再往后就是说不准的事情了。

谈到最后老朱自然还是顺了儿子的意,让他回东宫后写一封替朱橚请封的奏疏,也好展现一下兄弟情义。

朱元璋也清楚,儿子们孝顺自己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往后还能不能兄友弟恭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他一直都是让朱标这个大哥展示威福,为的就是不要手足相争祸起萧墙。

这不仅是为了长子考虑,更是为了其余子嗣考虑,所谓知子莫若父,其余的儿子加起来都不是老大的对手,何况还都各有心思,还是安分守己富贵传家为上啊。

随着夜色渐深朱标就起身拜别自己父皇母后,再晚宫锁落下想出去可就又要折腾了,因夜里有风,临行前马皇后还特意赐下连帽赤龙披风,估计是皇帝所用的。

老朱捧着茶杯盘腿坐在软塌上,听着众多脚步声渐行渐远,思虑了许久才道:“老五留在京你看合适吗?”

马皇后随手摘下发鬓上的凤钗道:“怎么不合适了,老五自小乖巧懂事,你不也喜欢得很么?”

朱元璋挑眉道:“妹子,你说的跟咱问的是一回事么,咱是担心别的皇儿莫要也起了这个念头,到时候就不好办了。”

马皇后叹了口气道:“重八,如今标儿也大了,其他皇儿也都懂事了,有想法没想法早就不是你我在能约束管教的了,再多操心又能有什么用呢?”

朱元璋不满的皱起眉头:“咱是他们老子,你是他们娘,有什么不能约束管教的!是有哪个兔崽子敢明里暗里顶撞你不成,妹子你说出来,看咱不打死他!”

“皇儿们对我自然都是恭敬孝顺的,只是我担心你这操不完心力,权衡利弊猜忌来去焉得长久,重八你做的够好了,就不要再这么殚精竭虑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朱元璋气哼哼的把茶杯往一旁的坐案上一甩,然后面朝里面躺下,显然是懒得再跟她争吵了,马皇后也不惯着,自顾自的朝着寝殿走去。

“青儿,偏殿夜寒露重,去取床棉被给圣上盖上。”

“诺。”

“哼!”

……

第二天一早醒来朱标就开始穿戴收拾,早朝他是不去上的,但宋濂回京他肯定是要出城去亲迎的,天地君亲师,能算是太子正经儿长辈的可不多。

算上驿站来报,宋濂应该是午时方到,但接人自然是得早到方显诚意,何况这是朱标被禁足东宫后的第一次离宫出城,太子仪驾盛大,一路出城也需要时间。

简单的用过早膳,然后在常洛华的服侍下穿戴好冠冕衣袍,不是朝服但也颇显庄重,接过一块特意命人找出的流云百福佩挂在腰间,玉佩无论质地还是做工都颇为一般,只是包浆浑厚,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可知是多年的旧物了。

常洛华好奇道:“这是宋师所赠?”

朱标伸手捞住用拇指摩擦了下已经有些看不清模样的云纹蝙蝠纹道:“这是宋师少年从学之时受黄文献公所赠,珍藏许久身佩多年,后在六十生辰大宴上将此心爱之物赠给了本宫。”

常洛华也伸手摸了摸道:“殿下今日挂垂于身,宋师见了定然欣喜。”

朱标笑着捏了捏自己太子妃的玉颊,然后就动身朝外走去了,早就多时的福多等赶忙赔笑迎上,簇拥着太子出殿。

“殿下别忘了替臣妾向宋师问好。”

“知道了。”

出了春和门再过文华殿,又穿过左顺门就可遥遥看见鲜旗怒马的仪驾队了,如果不是江南闹的沸沸扬扬,朱标是不愿意如此招摇过市去接自己先生的,宋濂也不是个喜欢喧嚣的人,否则也就不会求着回乡安养了。

只不过这个时局,江南不只有多少人的眼睛都在宋濂这个文坛领袖身上,他们实在太担心皇帝对儒生的看法态度了。

“臣等拜见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朱标看着这些从翰林院国子监敢来的官员道:“免礼,我等皆为宋师弟子,今日暂且不论君臣只论师门兄弟之宜,就不必多繁礼了。”

“诺。”

太子殿下当然可以礼贤下士,这是储君的仁德,但他们若是当真了,那就是脑子有问题,能被宋濂收为弟子的自然都是极聪颖的。

朱标走在前其余人跟在后,很快就到了仪仗前,近千精悍威武之卒齐跪而拜,也是让常在翰林院国子监教学的官员们一惊,赶快躬身侧立,这不是他们能承受的礼节。

朱标负手而立很是自然,区区数百人而已,他可也是统领过二十多万精锐北伐草原的,这点儿小阵仗早就免疫了。

不过不得不说仪驾队的士卒确实各个威武雄壮的很,尤其两伍擎着画杆方天戟的汉子,都应该有后世近两米的身高,真真唬人。

军伍之中就没有这般整齐的了,也没见过用方天戟的将帅,两者相比味道就不一样,说实话,朱标被他们护卫都没什么安全感。

当然了,他们的忠心毋庸置疑,只是未经战血历练罢了,不过他们只是仪驾队,若是朱标离京的话自然有其他百战精锐护驾,所以也不能苛责什么,各尽其职就可以了。

朱标邀请众多同门师兄弟共乘,他们自然是连连推诿,不过耐不住太子心意已定,哪怕是浑身不自在也是一起进了车架内。

由于是特制的车架里面并不拥挤,就是再多几个都没问题,五匹从御马监调来的同色高头大马在前,马蹄连踏鬓毛翻飞。

仪驾驶出端门就有五城兵马司的官吏士卒协同护驾开路,一行很是顺畅,朱标则是开口同师兄弟们闲谈起来。

“上旬自浦江传来宋师所作《送东阳马生序》不知诸位师弟可都读过了。”

国子监监丞黎耀开口回道:“臣拜读过了,真千古劝学雄文,文章于宽闲中尽显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可知宋师于文章之道更上层楼。”

翰林院修撰陈柏道:“此文浑然天成,难得的是由己及人,不像寻常长者赠序文章那般仗着年老望重直言批评,吾师大德。”

其余弟子自然也是赞不绝口,一者弟子不言师过,二来此文确实高超,天下文人雅士尽皆抄录传扬,寒窗苦读之士子读之亦振奋精神。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宋龙门艰难至此依旧勤学不辍,如今天下仰望,身为太子师,何以吾辈不可?

如此一番谈文论道下来,众人才稍显放松,对太子他们自然是不陌生的,甚至还有一齐上过宋师课的,但终究是君臣尊卑盘于心中,不敢稍加放肆。

翰林院国子监皆是极清贵的官署衙门,翰林院是储才养望之所,国子监是培养官员之地,他们这些人能入内,其实也离不开朱标的安排。

就如同朱标同宋濂师生一体,他们这些宋濂的弟子也是如此,天然的太子党,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否则就是背君弃师,为天下所不齿,所以朱标是他们也是寄予厚望。

……

第598章 师至

朱标开了个头,其余人也就自然的参与进来了,毕竟都想再让太子殿下印象深刻些,读书人么,都有平步青云宰辅天下的理想抱负。

黎耀好奇道:“只是不知那马生是何许人也,莫不是我等的小师弟?”

黎耀出身寒门,其家显赫于宋,现在已经衰落了,能拜入宋濂门下已经是拼尽家底最后一搏,其人虽有些浮躁,但学业功课还是不错的,只是家道败落消息难免有些闭塞。

陈柏出身名门望族交友广泛,自然早就打听好了,瞄了一眼朱标,见太子殿下不准备开口就接话道:“师兄有所不知,那马生即为东阳马大同公十八世孙,名为从政字均济,相传赋性明敏,立品刚方,现任八品承事郎、东昌棠县令。”

这些朱标自然早就清楚了,马从政其实年纪不小了,早已年过三旬,当然这对年过花甲的宋老夫子来说还只是晚辈小生。

不得不说此人运气极好,就如汪伦一般,可凭一篇诗词文章名留青史,这是多少士子前仆后继梦寐以求的美事啊。

不过据朱标了解,此人为官立身还算是清廉正直,只是政务处理的不是太好,县里诸事多被县吏把控,只能说又是个做学问的人才。

朱标准备过段时间将他调到国子监去教书,随着科举停罢国子监扩招学员,教谕先生已经不够用了,本就是有打算从基层调上来一批官员的。

车驾轻微摇晃,浑厚低沉的鼓乐之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不时还有清脆的鞭鸣之声炸响,隐隐约约还可以听到远处的欣然议论之声,估计许多百姓正在远处瞧着热闹,积攒往后可以吹嘘的谈资呢。

京城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百姓们也是过的最好的一批,五年辛勤耕耘总是有些成效的,勃勃生机酝酿四散,天下大治之势有目共睹。

别看如今江南闹的沸沸扬扬,其实只是书生士子的事情,朝廷肃清贪腐也只是针对官吏士绅阶层,对寻常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有也只会是好的方面。

这也是他们父子的底线,怎么闹都可以,但不能耽搁天下民生的恢复,不能耽搁国力强盛,否则可就要以皇权掀桌子重新洗牌了,到那时候受损最严重的是谁不言而喻。

其实从江南能有如此声势也可得知南方恢复的很不错,能读书从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事,治理天下民生终归需要有学识有文化的人,这是定律。

唯一需要忧虑的就是北方了,尤其是燕云十六州那边的州府,脱离中原太久,胡风盛行学风萎靡颓废,到如今庙堂之上北方出身的官员都不足三成,这也是老朱要亲自北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朝廷前段时间下令施行的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也是因此,但这不是长久之计,里面问题矛盾很多,南方官员们也是抱怨不断,只不过是皇帝以绝对权威暂时压下去了而已。

乡党情节在如今这个时代是很深厚浓郁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善,那么北人往后很难再出头了,这于朝局很不利,大明是天下人的而不是仅有南方这半壁江山的。

朱标将目光投向眼前的一群人,宋濂门下也几乎都是南方士子,等老夫子安歇几日后还是得请他在北方学子中挑选一批收入门下,朱标也好加以培养。

很快仪驾出了城门,一直到城外十里处的一座迎贤亭,这是工部于洪武元年敕造的,钱唐等人入京面圣前都是在此被礼部官员迎接。

亭阁飞梁跨虬,嘉树左右并列,林丛怪石,池涵清泉,岸入芳草,垂可钓,舟可泛,雅致清新,士人皆以在此受迎入朝为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