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148章

作者:夜星月语

由于白灾发生后无法放牧,牲畜不易破冰采食,加之牧区交通受阻,过冬牧草不足,大批牲畜在饥饿的环境下,体温、体能下降,抗御冻害能力减弱,常常感染疾病,甚至导致大批牲畜死亡,同时,积雪将导致天气更为寒冷,进一步消耗牲畜储备的越冬体能。

这还只是一方面的问题,其他的都不用在多说,草原上的牧民以及各部首领必然也已经预料到了,这也是为何蒙古内部矛盾态势激烈的原因。

草原上的资源本就有限,哪怕人丁挺过白灾,但牲畜尽损往后的衣食无所依靠,必然要走上劫掠这一条道路,这对蒙古诸王的统治自然是极大的打击,毕竟草原上最富的就是他们。

内忧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将压力矛头转向外敌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哪怕不能成功杀敌掠夺,也能极大限度的消耗掉一批人口,将他们的资源集中分配,让其他人度过冬天。

父子俩沉默了一会儿,虽然布局颇多,也极大限度的分化了蒙古势力,但白灾降临之后,一切平和有序的态势必然发生巨变。

蒙古诸王贪婪自私,但他们清楚真正的敌人是谁,别看现在各个争前恐后的讨好大明,但不过是为了哄骗大明的粮草援助罢了,说不定也速迭儿已经同鞑靼一些诸王达成协议了。

狼行天下吃肉,大明想吧他们训化成犬,那绝不是这短短几年的布局能够完成的,可以预见入冬后蒙古大举进犯燕云边境是不可避免的,双方的损伤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这也是双方无可避免的默契。

第454章 文明局限

说实在的,朱标都宁愿今年草原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他们现在是泼皮破落户,而大明正是尘尽光生欣欣向荣之势,朱标哪里舍得用精美的瓷器同缺口瓦罐硬碰硬,那赢了也是输了。

只是无可奈何啊,总不能为了不让蒙古不犯边而用大量的粮食安抚他们吧,那样的话与宋朝有何区别?

朱标丢不起这个人,老朱更是如此,他宁愿战死沙场都不会容忍这件事的发生,那样将对大明的国朝声望产生巨大打击,百姓离心离德士绅野心四起,大明将失去堂皇正统镇压天下的威望。

何况大明也根本挤不出能供给草原的粮食,除非立刻派兵强征百姓士绅的口粮,否则区区秋收的赋税粮食根本不够。

如此一来矛盾就无法调和,战争也无法避免,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必然矛盾。

农耕文明的经济特征是自足,经济上的自足可以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特征是静定和保守,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特征,积累深厚,兼容性强,是一种内容广泛的文化集成。

游牧民族的经济特征一是单调,需要贸易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是不稳定,遇到天灾马上面临生存危机,经济上的不足不能稳定解决生存问题,更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动和进攻成为其精神特征。

其文化以流动进取、崇尚竞争、内部 团结、富有战斗性、侵略性和财富观念为其特征,文化的广度和厚度,都与农耕文明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若是光轮战斗力或者战争欲望来说,游牧民族南下,越打越富,一路劫掠,补给不成问题,而农耕民族北上,越打越荒凉,随着供应线的延长,供应变得越来越困难。

游牧民族掠夺人口的牲畜和财产,输了也没什么损失,农耕文明就是赢了也没有什么好处,俘虏少,没有有用的战利品,占领的土地也不适合耕种,随着战争的延长,士气越来越低。

这也就是为何历朝历代都以山河地利留驻长城防线,希望做到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铸安宁的目的。

在长城这种线状边境防御设施之内,历代王朝又修建了大量封闭形的城池防御系统,绵延万里的长城和从北往南先后修建的大大小小数不尽的城池,是农耕民族保守心理、防御心理淋漓尽致的外化。

只可惜长城作为中原王朝防御心理的物质存在,其作用终究是有限的,长城出现之后,从秦汉时进攻中的胜利,到唐朝进攻后的和平相处,再到宋朝退却中的彻底失败,长城竟然成了外族的防线。

何况长城就算能抵御外敌,又岂能遏制内乱呢?

祸事起于萧墙之内,危墙覆于累卵之间。

所以朱标一直反对朝廷耗费大量资源修筑长城,早在他率兵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后,朝中就有不少大臣上奏,提议以亦集乃旧城、大宁卫开平卫及东胜卫三个重镇为倚仗,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连接旧城等。

其实说到底还是要铸长城,希望能将蒙古永远压制在草原,就算他们来犯,也能以高墙遏制其骑兵之锋芒。

只是朱标清楚,历史上明长城即使修得坚固、漂亮,最终也没有挡住满清南下的铁蹄,倒不是说长城不够坚硬,奈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挡得住外族也挡不住李自成吴三桂之流啊。

秦皇汉武唐宗都证明了一件事,防御不如进攻,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和平不是求来的,和平是打出来的。

草原不适合耕种,但却拥有广阔的牧场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朱标开启大航海就是为了打破农耕文明的局限性,无论施行何等制度最终都难免腐朽,唯有开眼望世界,才能永远占据主动权。

虽然大明现在没有足够的国力逐亡逐北,但迟早朱标都会解决这件事,草原不比其他,乃是中原卧榻之侧,朱标岂能容许此患久存。

十年二十年,朱标终会攒够足够的家底儿,彻底的清除后患,当然不是要血屠草原,而是要大胜之后同化,所幸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是民族融合的大势。

蒙古入主中原百年,其实其贵族阶级已经被同化了很大一部分,中原能提供给他们的富足享乐绝不是落后的草原能够提供的。

双方纠缠百年埋下了仇恨,但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元朝统治了中原大地同时也统治了草原,那么大明同样也可以。

单纯的杀戮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反抗起义将永无停息,大明强盛时或许可以镇压一切不服,但一旦国势衰弱,星星之火既可燎原。

现在何人能够想到混迹在黑山白水之中的女贞日后竟可入主中原,并且还能驯服草原蒙古,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瞧任何一个民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大明朝中亦有不少蒙古将领,他们同样忠贞无畏,比如娄鬼里、吴成、脱欢、脱火赤、苫木帖木儿苏火耳灰等将。

还有道同这等文官,基层当中更是数不胜数,无可否认其有好有坏,但汉人官员难道就都是清正廉明之官吗?

朱标从来都认为文化认同胜于血脉,就算真的要论及血脉,那也应该是针对白人以及黑人,大明的人口不少,但放眼世界那就太少了,区区几千万的人,能占据多少地方呢?

当然了,朱标不是心善仁慈的蠢货,他自然清楚民族融合要经历的摩擦有多大,也清楚外族不是那么容易驯服的,但这是一个大帝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这些经验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朱标现今就有不少思路,也正因此才会布局蒙古以及高丽,开展茶银贸易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银子,而是加强文化入侵的手段。

第455章 未雨绸缪

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欲灭其根,必先污其英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经济的强弱从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所构成的意识形态。

要颠覆一个国家,先要解构其历史,毁灭支撑其浩浩青史的英雄人物,让他们失去文化自信,向往其他。

这种事好做也难做,所幸朱标早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更庆幸大明依旧处于世纪的潮头,拥有足够的文明同化能力。

朱标愣神的功夫,朱元璋也没说什么,自己儿子从小就这样,想的多想的深远,这是好事,总比没心没肺的强。

过一会儿朱标回过神朝着自己父皇说道:“既然无可避免,不如现在就让天保奴召集诸部进攻瓦剌,反正天保奴背靠燕云防线,想赢不可能但想输也不容易,左右能消耗一些蒙古战力。”

朱元璋摇头道:“没那么容易,天保奴区区几万人马,没有鞑靼诸王的支持根本没有进攻也速迭儿的力量,而且还要咱们供给粮草。”

“可天保奴的人马不消耗,入冬之后怎么安置,若是放进我大明境内,到底是来去如风的骑兵,容易出事。”

大明原本的打算是将天保奴部培养成大明边境的防线,只是现在他们的实力很尴尬,不强不弱还有一定战力。

若是等白灾到来时让他们为盾牌抵御蒙古进攻,那不出两日就会被击溃,甚至出现大规模投敌也不足为奇,毕竟人家才是一家人。

那样的话大明对天保奴的所有投资就都打水漂了,而且也将会失去天保奴这个蒙古大汗正统继承人的政治作用,得不偿失。

若是放进大明防御边线以内,那同样容易出现问题,天保奴麾下将领虽然都是脱古思帖木儿残留下来的嫡系,可里面必然是有也速迭儿安插进来的内奸,而且绝不会是一两个。

脱古思帖木儿堂堂蒙古可汗,就被也速迭儿轻军偷袭袭杀了,这里面要说没有里应外合的配合那是说不过去的。

这些人安放到大明防守边境的后面,那可就是顾头不顾腚了,菊花残满地伤的结局现在都可以预见。

而且除去能骑马拼杀的青壮外,天保奴麾下的部族牧民也不是个小数目,这些人如何安置过冬也是个问题。

朱元璋伸手捏了捏眉心,他大明百姓都有不知道多少还挣扎在饥饿之中,如何能再从他们口中夺粮供给外族。

只是这些人现在名义上又臣服了大明,如果不管不顾无异于将他们推回瓦剌那边,我消彼涨祸乱之源。

朱标还是劝道:“父皇,内部无解之难题,唯有寻求外化,瞧蒙古那边的形势,纵然今年白灾没有到来,他们也一定是要进犯大明以图消耗人口,既然如此不如我们提前行动。”

“天保奴部将配合李文忠在草原上劫掠牲畜,无需与瓦剌鞑靼硬拼,只需要尽可能的掠夺资源,来去如风无所定律,就是有内鬼也没办法知晓行军路线。”

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沉默的思考着利弊得失,统帅之才绝不会仅盯着眼前的利益,他要看的是如此行事可能引发的后果符不符合大明的利益,其利益值不值得所要付出的代价。

朱标之后也没再提军事方面的事情,他自己清楚,自己虽然也领过兵,但跟朱元璋相比,屁都不算,只是给了个建议罢了,他相信老朱军事方面的天资。

朱标把心神转回茶马司这边,既然白灾可能到来,那么茶盐贸易自然不可能顺利进行了,虽然目前是赚取利益的最佳时机,但朱标不是商人,不可能发国难财。

他不能坐在金银山上看着瓦剌鞑靼的大军喝着茶吃着铁锅炖出的食物来攻打大明,一切的谋划都要暂且延迟了。

随手挥了挥,远处的刘瑾赶忙快步走来躬身听命,朱标吩咐道:“去一趟茶马司,让苏志停止朝北方运送茶叶,清算已经开始运送了的茶叶量,明日把账目送到东宫。”

刘瑾应诺而退,朱标烦心的摇了摇头,虽然无关大局,但计划莫名的被天时打击也是让人郁闷。

朱元璋这时候心意已定,看着有些郁闷的儿子笑道:“这点小事有什么值得困扰的,茶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蒙古所求的,开春之后再说吧。”

朱标点点头,却是突然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了,因为胡惟庸的关系,他必须从朝堂抽出身来,所以才把精力转移到经济这边,想着利用朝廷垄断的资本赚取白银,以便日后发行纸钞,建立国家银行。

想着在大航海之前将大体的经济结构搭建起来,这样才能顺利的收拢世界财富,赚取庞大的利益供养大明发展,以维持超越时代的科技文化领先。

而现在看来是要延迟一两年了,白灾加上战争,无论是瓦剌还是鞑靼人口缩减是必然的局势,人少了那也就意味着市场小了,所需的茶盐铁锅等物件自然也就少了。

其实现在才是开展贸易的最佳时机,牧民们对即将发生的灾难也有预料,这时候他们不会吝啬手中的钱财,人死了钱也带不走。

若是能用金银换取茶叶粮食这种能在冬天提供热量的食物,那他们定然会不计代价的疯抢,朱标就是把价格提升几倍也拦不住他们的疯狂。

朱标有许多理由继续进行贸易,也有自信能说服朝中大臣,毕竟牧民纵然得到些茶盐也不可能攻破大明防线,但朱标身为国之储君却不能起一个坏头儿。

太子战前卖茶盐,那他们卖些粮食铁骑火器消息也无所谓吧,反正蒙古也打不过我们,无非就是边军那些臭丘八多死一些而已。

朱标现在不仅要停止贸易计划,还要大力严打敢在这时候偷偷贩运物资到草原的商队,追究他们背后的官员士族,杀鸡儆猴!

朱标能想到的事情朱元璋这时候自然也想到了随口问道:“你觉得该派谁去北方主管此事,毛骧还是御史台的御史呢?”

第456章 患不均

朱标想了想回答道:“儿臣以为这两者都不太合适,走私贩粮者定然牵扯许多人的利益,其中不乏高位者,儿臣建议由徐允恭常茂李琪前去处理此事。”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若是问其他皇子或是大臣,他们只会从他提出的选项之中选择其一,根本没有胆量提出自己的想法。

朱标说完后就感觉有些不妥,接着补充道:“也可以让老二老三走一趟,他们年岁渐长,总在京中浪荡也不是个事情,多走走边疆见见世面总有好处。”

朱元璋这才欣然点头:“你去安排吧,咱就不插手了。”

朱标应了一声,毛骧本身就有问题,亲军都尉府某些高层的干部从乱世走来也已经有些腐朽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亲军都尉府说到底就是特务机构,这种机构的特点就是位卑权重,仕途上限已经被限定了,一生所图唯有财富了。

致于御史,不是朱标看不起他们,纵然给他们披上一层虎皮,想在武勋林立的北境查出一些人可没那么容易。

武勋排外,纵然是与此事没有牵扯的将帅们,也绝不愿意见到文官在他们头上肆意妄为,如此一来查案的难度无疑高了许多许多,钦差大概率是要灰头土脸的无功而返。

而派遣徐允恭常茂就不一样了,他们本身就是武勋嫡系子弟,而且还是未来山头,对武勋将帅们来说,内部自查与接受文官彻查是两码事。

致于李琪不过是个搭头,李善长无论曾经再怎么风光,现如今也是人走茶凉的局势,而且李琪现如今走的也是文官仕途,将来还要迎娶公主,虽然未来定然是能承袭国公爵位,但注定是要成为摆设,绝不可能成为军方大佬。

朱标就是看在自家妹妹的面子上,也会提携他一下,何况未来的驸马国公爷,无疑是一个平衡勋贵内部势力的好工具人。

致于老二老三他们,望子成龙是每个父亲的期望,老朱虽然最爱长子,但其他儿子也是儿子啊,总不愿看着他们在京城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朱标倒也不在意,世人皆知大局已定,纵然是有暗扶潜龙的心思,如今也没那个敢表漏出来,除非朱标这边传出身体不好的消息。

溜达这么久俩人也累了,朱元璋随便找了个看着顺眼的石头就坐了上去,挠着屁股眯着眼仰头看向天空中散发着刺眼光芒的太阳,随着几声鼻吸一个响亮的喷嚏就打了出来。

老朱这才心满意足的把头转了回来:“昨日礼部上奏,说是王世坚已经归乡了,问朝廷给个何等追封。”

“咱打算追封他为资善大夫,升授为资政大夫,赏银千两,再将他孙子放入国子监,如此也算说得过去了。”

朱标在旁点头应和,这种自己父皇已经有主意的事情,他没必要多嘴,而且王世坚从区区正七品御史台都事,直接被追封为从二品资政大夫,这已经很大的光荣体面了。

这也算朝廷千金买马骨了,王世坚死后朱标人在陕甘就特意派人把他曾经的烂账都解决掉了,如今的王世坚王大夫可谓大明官员清正廉洁之典范,文人报国之表率。

朱标已经去信让自己的先生宋濂为其背书,朝廷礼部吏部都会派遣官员宣读追封圣旨,并且主持王世坚下葬的礼仪,朱标也会派遣太监前去观礼。

这等尊荣体面可谓是罕见,王世坚死的不亏,而且王家子弟这几十年只要是不走邪路,仕途必然是顺风顺水。

朱元璋歇了一会儿就又起身走回谨身殿,父子俩坐下喝了杯茶,这时候中书省的奏章也开始送过来了。

朱标本想帮着批阅一些,却被自己父皇赶了出去,让他去见见高丽公主,毕竟晾了人家半年了,有点说不过去。

朱标瞧了瞧时候,也快到午膳的时间了,让刘安先去宫外传信,好让人家公主有个准备,否则贸然登门不合礼仪。

其实现在去信都已经晚了,按理都应该提前几天约定时间,不过朱标身为宗主国储君,面上过得去高丽那边也不敢挑什么毛病。

随即转身朝着东宫走去,心中盘算着时间对一旁的刘瑾吩咐道:“让徐允恭常茂李琪寅时入宫来见。”

朱标走了几步又吩咐道:“再把傅忠冯诚邓镇也叫上吧。”

刘瑾应诺一声,心中一算好家伙,最起码都是国公长子,都是京城内数一数二的锦衣少年,父兄跺跺脚边军都要抖三抖的人物。

朱标的年岁在未来恐怕是指望不上现如今的开国将帅们了,所以培养一部分年龄相仿的勋贵子弟也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作为开国二代,他们的性格能力都还不错,朱标文臣方面到一直没有什么担心的地方,何况也有了如今郭翀张帆李进等执掌州府的中层文官,五六年之后足以撑起朝廷中枢紧要部门的运转。

武勋培养这方面由于胡惟庸的原因,除了徐允恭常茂汤鼎之外他并没有接触什么,毕竟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胡乱培养容易影响判断。

而如今胡惟庸的动向其实已经很明晰了,文臣一手抓,武勋那边他努力拉拢的只有唐胜宗、陆仲亨还有平凉侯费聚、南安侯俞通源,河南侯陆聚等侯爵,国公一级的勋贵不是他能收拢的。

除非是他们致命的把柄被胡惟庸攥住,否则功成名就的他们不可能依附胡惟庸,哪怕他是当朝丞相也一样。

这点胡惟庸也清楚,所以他不会费力争取国公一级的人物,有这个功夫还不如收拢京城周围的卫所将军们,毕竟国公未逢大战的时候手里能调动的兵力也少的可怜。

所以还是官职不高没有爵位的将军们更有争取的必要,这群顶着一二品官职的武将们对自己未被封爵可是有不小的怨望的,谁也不会认为自己比谁弱,都是尸山血海闯出来的,凭什么他们是武勋,而我们是武官。

这里面的差距就是蠢货都清楚,最明显的就是人家儿子出生就是侯爷,世袭罔替,而他们的儿子最多也就领个三四品的指挥使。

……

第457章 高丽王

朱标慢悠悠的走回东宫,常洛华领着宫女太监们出迎,一身宽大的流彩暗花云锦宫装,含笑而立仪态万方,朱标伸手搀住了刚行半礼的太子妃笑道:“跟父皇转悠了半天都饿了,传膳吧。”

常洛华笑吟吟的点头,一旁的宫女赶忙下去安排,其余人规矩的走到太子太子妃身后,众星捧月般簇拥着前往主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