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355章

作者:香瓜很香

萨拉国王和瓦多国王连连点头:“抗敌,必须一起抗敌!”

而就在这时,秦军那边,小王子道:“大秦皇帝说,屠我华夏族人者,夷平城邦,诛灭部族!血债血偿,一个不留!”

听到这话,萨拉和瓦多国王,一脸惧意。

而高山国王,则是冷喝一声:“一个万里之外来的外族,居然敢在我们面前如此狂妄。萨多王、瓦多王,这简直就是对我们这些部族的侮辱啊!”

萨拉国王和瓦多国王点点头:“高山王说的没错,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教训一下他们,让他们明白,谁才是这片土地上的王。”

“好,有你们这句话,本王对此战更加的有信心了。”高山国王十分满意的笑了笑。

在他看来,虽然己方武器装备落后了一些,但是兵力都是相等的。

而从征战几十次的经验来看,战士们的勇猛,才是决定胜利的关键。

所以,只要联军足够的团结,战士们足够的勇敢,这一场大战,并不一定就会输。

特别是,通过自己的一番警告,也已经让萨拉和瓦多这两个贱逼明白了怯战必败的后果。

没有了心头顾虑,高山国王信心满满。

他已经做好了大战一场的准备,因为这一战,虽然富有挑战性,但同样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如果此战大胜,对方秦军的盔甲、武器,就全部都会成为自己的战利品。

那可是足够装备三万大军的盔甲、武器啊,有了这些青铜武器和装备,在这片大陆上,从此以后,他高山部族,就将成为真正的霸主!

想想,高山国王都觉得激动。

当然,秦始皇并不会知道高山国王那异想天开的念头。

此时的秦始皇,得知了屠村的部族,乃是高山部族,于是便立刻下令道:“蒙恬!”

“末将在!”蒙恬立即出列。

嬴政道:“此战,乃是我大秦在这片大陆的第一战。一为扬我大秦之军威,二为少昊百姓报仇血恨,三为震慑四方夷族。此战,不仅要胜,且要杀他一个人仰马翻,片甲不留,令其闻风丧胆!”

“喏!”蒙恬领命。

没错,嬴政要借助这一战,展现出大秦的强大实力,让大秦的名字,在这片大陆上威慑四方!让这片大陆上的所有部落、势力,自此战之后,听到大秦这个名字,心胆惧寒!

这时蒙恬略一迟疑了一下,不由问道:“那高山族……”

“夷平城邦,诛尽族人!”嬴政杀伐决断的道。

“喏!”

蒙恬一声喝应,然后立刻转身,对着大军一声大吼:“重弩准备!”

第三百一十章 秦弩

“风!”

“大风!”

“嘭!”

三万将士,一声齐吼,手中兵器往盾牌上一拍,发出一声震天响。

风,在秦军里面,并非字面上的那个“风”,而是振呼声“hong/feng”,是号令声,亦是全军动作的节拍。

踏步向前行军时,秦军会振呼,齐呼“风”。

要涨气士时,秦军会振呼,齐呼“风”。

可以说,“风”,一为涨军威,二为助气势,三为统节拍。久而久之,风,又名秦风。

而“大风”,顾名思议,既大秦威风。

所以,“大风”,又指大秦重器---床弩。因为床弩,可展大秦威风。

秦军,横扫六国时,每攻一城,全军必振呼“大风,大风”,接着便是重弩的万箭齐发,屋顶、墙板,皆不可挡其威,当可以说得上是令人闻风丧胆!

随着一声“大风”,一队士兵,立刻将一捆捆的重弩箭矢送到床弩旁。

这时,两军相距六百步,而床弩的有效射程可达八百步。

不过,就算如此,蒙恬似乎还是不太满意,他想要将敌军的方阵,全部纳入床弩的有效射程之内,一波重弩攻击之下,便要杀他全军一个人仰马翻,片甲不留。

所以,蒙恬随即又下令道:“前进百步!”

“风!”

“风!”

“风!”

十几架重弩,在最前方,朝前推进。

而在床弩的后面,跟着三万秦军,齐步跟上。每踏一步,齐呼一声“风”。

百步之距,很快便至。

蒙恬又是一声喝令:“装箭!”

顿时,十几架床弩,快速安装箭矢。

这种大型的武器,是有专门的人负责安装箭矢的。

因为这种武器的箭矢非常的大,和士兵的长枪差不多,因此它又被称为“一枪三剑箭”,由于它的使用方法不同,又得出另一个称号:踏橛箭,把箭矢射在城墙上,攻城士兵可以爬着箭矢登上城楼,完成攻城任务。

据说,床驽在宋朝被魏丕改进后,射程从以前的七百大步达到了一千大步,即一千多米,负责操作床弩的士兵,在宋朝被称为:床子驽手。

总之,人一但被这种恐怖的箭矢射中,其下场就好比如烧烤摊上的烤串一般。因为一支箭出去,如果距离近可以穿透十几个人……

与此同时,联军阵营当中。

萨拉国王看到秦军又推进了百步,不由转头高山国王问道:“高山王,这一战我们应该怎么应对?你可有计策?”

瓦多国王也赶紧望向了高山国王。

高山国王胸有成竹的道:“你们不要看秦军声势滔天,一副天下无敌的样子,其实要想战胜他,并不是难事。”

“哦?”

这一下,萨拉和瓦多国王有些诧异了,赶紧问道:“高山王有致胜的办法?”

高山国王一脸骄傲的点点头,笑道:“本王自然早有计策。我们与少昊攻战四个月,秦军的武器我们已经非常的熟悉了,他们的远程攻击武器弓箭,射程可达四百步,虽然强于我们的弓箭,如若以弓箭去与他们对射,我们自然吃亏,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