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113章

作者:香瓜很香

这一篇以工程振灾之事,注定了是要载入史册的。

它具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它标志着,奴隶社会在秦帝国已然消亡,百姓,不再是奴隶,百姓乃国之民,民有难,国济之。

后来,此次事件史称为:以商济民。

这也成为了后来历代君王、大臣们对于国家灾难之时,必须要借鉴的历史经验。

常言道,人心都是肉长的。

在国家和商人的振灾行动下,无数士绅土豪们,也受此感染,亦纷纷伸出了援手,自发的组织振灾行动,捐粮捐钱。

整个大秦帝国,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

后世学者都认为,华夏文明,在这一刻达到了当时全人类史上的一个新高度。

咸阳宫,军政寺。

军政寺,是大秦全国军事行政最高的官署机关,秦国中央的将领,都会在军政寺处理军政公务。

秦时,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为太尉,战时随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

只不过,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这和太子宫一样,虽然设有太子宫,但却并没有具体册封谁是太子人选。

这也是因为当时秦朝重建新的体制,所以很多体制虽然建起来了,但是职位却是空缺的。

所以,在军政寺,眼下权力最大的,当属京城的卫戍长官,兼任内史的内史腾了。

内史腾,曾作为秦国代表接受韩国割让的土地,后又在南郡管理地方,为秦伐楚奠定了后方基础。秦国统一天下不久,内史腾被任命为内史,同时掌治理京师之中尉一职。

内史,上卿之位。是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的官吏,又掌治理京师之职,责任重大,所以内史一般都是极受皇帝信任的人。比如,蒙毅就是任内史,然后置中丞相府后,调任廷尉一职的。

“内史大人,陛下可有命我等平乱之旨意?”

见到内史腾来到了军政寺,章邯等人急忙迎上前去,问道。

内史腾年近六旬,虽然身材亦是魁梧,但已满是白须了。

听到章邯等人的问话,不由摇了摇头道:“陛下暂无此意,还是再等等吧。”

章邯等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问他这事了,而是每天都在寻问,内史腾都有些被他们问烦了。

章邯失落道:“如今饥荒已平,工程招标之事亦过去了半月,中丞相那边迟迟没有动静,明显是无力平乱,陛下为何还不下旨让我等出兵平乱呢?”

“是啊,难道就由着那些反贼在大江流域作乱么?还是说,陛下在等中丞相?”众人纷纷对此事十分的不解,有些许怨言了。

内史腾轻笑一声:“我平日常随陛下身边,倒是不曾听闻中丞相要推拖此事,估计陛下应是在等中丞相出兵平乱吧。”

章邯等人更是来气:“这中丞相明明无力平乱,要是有能力,他早就去了,何需等到今日。这真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我倒要看看他能拖到什么时候去,难不成他认为反贼还会自己解散不成!”

其实,内史腾也看不懂此事,李阳那边一直毫无出兵平乱的打算,而皇帝亦无下旨军政寺这边平乱的意思,真是让人看不懂啊。

不过,想到李阳那边再拖下去,皇帝肯定会生气,不可能让他一直拖下去的,所以平乱的旨意估计也不用几日就会有了。于是对章邯等人道:“耐心等待几日,估计旨意就在这几日便至。”

众武将点点头,好几年没打仗了,大家就指望着用那几万反贼来立功呢。

第一百零七章 装逼上瘾

一日一日,又一日。

中丞相府那边,依旧毫无动静,就好像李阳完全忘记了要出兵平乱这事似的。

这一下,不仅章邯等人受不了了,就连整个朝野上下都是惊疑声一片。

这一日,早朝。

麒麟殿上,一众文武大臣都像是约好了似的,一齐向皇帝进谏。

内史腾奏道:“陛下,如今饥荒之忧已解,然中丞相迟迟平乱未动,会稽郡、沛郡、泗水郡依旧每日传来反贼作乱之军情,还望陛下着人快速出兵平乱为宜。”

众人纷纷点头,附议此事。

章邯立即出列,道:“末将愿请缨上阵,领三万大军荡平反贼!”

另外几位将领也立即出列:“臣等愿为副将先锋!”

“诸位有此一腔热血,朕心甚慰。”嬴政很欣赏的点了点头,不过转而却道:“然而,平乱之事月初已交由李阳负责,朕倒不好彻换了他。”

李阳立即出列,拱手:“谢陛下。”

这一下,章邯等人不服气了,再也忍不住转头对李阳质问道:“敢问中丞相,为何迟迟不肯平乱,若是不敢去的话,便趁早将此事辞去,我等也不至于每日在此干等,而让那些反贼乱民继续如此嚣张!”

一众武将纷纷义愤填膺地道:“可不是吗,这都快去半月有余了,若是当日由我等领兵出征,此时乱贼早已平定,何需拖延至此。”

冯去疾也出列道:“陛下,臣赞同内史腾大人的建议,着章邯将军领兵出征平乱为妥。臣倒并不是在指责中丞相故意拖延,而是五百兵,确实无法平乱。”

众人纷纷点头:“是啊,五百人,怎么可能攻夺下几万人的城池,莫说攻城了,就是在城外迎敌,亦是瞬间灰飞烟灭的下场。”

章邯轻笑一声:“平乱,只有五百羽林军,这可不能怨别人,这都是中丞相自己说出来的大话。如今无力平乱,又不愿将平乱之事自己请辞,造成如今漫无时日的拖延,这便是中丞相的不是了,还望中丞相今日无论如何都得表个态,要么出战平乱,要么就将平乱之事辞去,交由我等军人来办。”

满朝文武大臣,不约而同的都纷纷望向了李阳。

这家伙为人甚是轻狂嚣张,尤爱夸口吹牛,其实早就让人看不惯了。

只不过以往吹的很多牛逼,最后都被他那聪明才智给巧妙的化解了,而这次因平乱吹下的牛,他终于是要被狠狠地打一次脸了!

五百兵,去平乱,还要夺回两座县城,这个牛逼他要还能圆回来,他就真是孙膑转世了。

所以,大家心里都在等着看他笑话,听他亲口承认自己无能为力。

说实话,始皇帝嬴政也很感困惑,当即问李阳:“李阳,章将军说的有理,你为何迟迟不肯平乱?”

只见李阳轻笑了一声,出列对皇帝道:“回禀陛下,臣之所以迟迟未曾出兵,是在等待一个出兵的时机。”

“哦?”

嬴政一愣,好奇道:“是何时机?”

李阳道:“天时、地利、人和之时机也!”

切!

一众文武大臣,纷纷鄙视之。

嬴政也一脸黑线,觉得这家伙这话完全就是在故意扯淡找借口。

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如今工程招标之事都过去近半个月了,这天时、地利、人和早就具备了,何需一直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