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109章

作者:香瓜很香

此时,所有人都望向了那个秦国首富,巴适。

也就在这个时候,巴适等了一会儿,见无人报价,于是终于动了,他起身了。

回头看了身后的那十几名商人,然后拱手笑道:“诸位怎都不竟价?”

十几位商人纷纷拱手,笑呵呵地,一脸恭维之色。

其中一位富商笑道:“今日这场投标有巴兄在,自然是巴兄先竟价了,如若我们还能往下竟价,再论吧!”

“是啊,巴兄不先报价,我等竟价也是徒劳。”众人连连点头。

巴适叹了口气:“行吧,那巴某就不客气了,我只报一次价,只要诸位觉得自己亦有能力继续竟价,这项目我巴某便拱手相让。”

话落,巴适这才转头看向台上的李斯,掷地有声地道:“大秦巴氏商行,竟价九十五万金。另外,巴氏商行承诺,此次饥荒当前,工程雇用灾民人数不低于五十万。中标之日,便立即启动振灾行动,由巴氏商行在大秦各郡分店,立即着手遣送灾民前往骊山皇陵,并预付钱粮,以解灾民家中老弱妇嬬燃眉之急。”

铿锵有力的说到这里,巴适转头扫视了一眼众人,笑着伸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诸位,现在你们可以开始竟价了!”

众商人:“…………”

嬴政:“…………”

文武百官:“…………”

整个议事厅内,一片寂静!

此刻,所有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特别是冯去疾等人,更是完全懵了,这和想像中的完全就不一样啊!

此时,他们就像是吃了苍蝇一样,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怎么会是这样?

不是没有人敢和他竟价的吗?

那为什么巴家还要报出这样低的一个竟价?

这一幕,直接把冯去疾的鼻子都惊歪了,甚至扭曲了他的心灵。

没有一个人竟价,巴家却报价九十五万金?

比正常成本价还低了五万金!

苍天啊,这个世上的商人,心灵都扭曲了吗?要不然,怎么变得这么有良心了?

………………

PS:推荐一本历史小说《医品驸马爷》,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第一百零三章 商人之觉悟

就在大家震惊无比的时候,那群商人也炸锅了。

九十五万金,这等于利润被压到了极点,可赚到手的所剩无几了!

“巴兄,你……你这竟价,毫无利可图啊?”

“是啊,虽然眼下雇用灾民,成本极低,但秋收将近,秋收过后,人工成本就要恢复正常,而且秦陵伤亡事故频发,安家费亦是不少的一笔,你这……所图为何啊?”

“…………”

一众商人,一脸的懵逼,完全傻眼了,一时之间诧异纷纷。

这也不怪他们会诧异,虽说大家拼着抢着提出各种解决饥荒的优势,看似是为了国家,为了灾民,慷慨激昂的在争抢这些工程。实则,他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前面有一场投标会,一个八十万金的阿房石材承包项目,有人竟价五十万金,另一个竟价五十五万金,但是却给了一系列解决灾民的承诺。结果,那个项目竟是让后者中标了。

也就是说,大秦之所以会愿意将这些国家工程拿出来交给商人去做,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他们解决眼前的饥荒困局。

如果只是单纯的竟价,并没有取胜的把握,相反,如果你更有优势解决灾民问题,哪怕竟价稍高,这些工程都更容易中标。

只不过……就算如此,那也得给自己留着利润啊。

每个商人争着抢着这些工程,不就是为了在这些工程上面分一杯羹么?

嬴政及文武百官,也纷纷诧异地望向巴适,很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哈哈!”

只见巴适爽朗的笑了两声,拱手道:“谢谢诸位关心,实不相瞒,此次我巴家竟标,是响应中丞相之号召,当此大秦灾荒之年,大秦商人须众志成城,为国解忧。中丞相曾说,没有国家,哪里有家,没有太平,哪里来的经商环境。一个人,一个群体,其地位之高低,唯看他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之价值而论。”

“故而,当此大灾之时,国库空虚,唯我等商人略有钱粮,此时若不出力,不为大秦、为社会发挥作用,何谈提升商人之身份地位乎?岂不坐实了唯利是图之奸商之名了?所以此次竟标,我巴家实则纯粹是为我大秦,为天下灾民,尽我微薄之力,亦是向天下为商人正名,故而我巴家从未想过要在此中谋利。”

一众商人听完此话之后,全都沉默了。

是啊,商人之地位,极为的低下。

自商朝时期,就有了专门做买卖赚钱的商人群体。周朝灭商后政府允许商朝遗民继续做买卖,并称之为商人,当时商人受严密监视。

其后商人地位一度有提高,但商鞅变法时期,秦国严厉打击商业,借此提高农业的地位,直至现在一直沿用重农轻商的政策。

所以,商人群体地位在政策打压下,经商被世人视为贱业,商人亦被视为利字当头的奸商小人。

一直以来,商人们梦寐以求的其实并不是钱财,而是想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比如吕不韦,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但是,虽然吕不韦后来高居相位,但商人之身份地位依旧没有丝毫提高。最后,就连他自己都落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而这一切,实则是因为吕不韦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地位,而不是为了提高天下商人的地位。

而要真正提高商人的地位,就如巴适所讲的那样,唯有商人自己发挥出对大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如此才是真正提高商人之地位的办法。

当然,这些实质道理,也是在竟标之前,李阳告诉巴适的,要他以极低的价格竟标,将来才有更加广阔的前途。

“一个人,一个群体,其地位之高低,唯看他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之价值而论……”

众商人在心里重复着念叨此话,最后所有人都心中一震,突然双眼一亮,这时他们突然才恍然发现,原来商人之所以无法提升地位,实则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眼下,因为世人视商人不事生产,只是贩卖为利,故而对国家,对社会来说毫无价值。而眼下确实是商人发挥巨大作用的机会。

为国,为灾民解忧,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价值的事情乎?

想到这里,一众商人纷纷拱手,齐道:“巴兄至理名言,我等受教矣!”

巴适拱手回礼笑道:“此至理名言,皆出自中丞相之口。”

众人赞道:“中丞相真是独具慧眼,洞如观火,清源正本,直击事情本质,让我等有一种拔云见日之感。我等商人,确实应该尽量发挥价值,以体现商人于国家、于社会之作用。”

商人地位之低,世人鄙视,这些只有商人自己能切身体会其中难言之苦。这其实就好比是解放初的地主们一样。眼下的商人,被迫迁到咸阳,被国家严密监视,被百姓鄙视,只差没有“斗地主”了。(PS:这也是第三章 巴家会用五成股酒楼的股份笼络主角的原因,被很多人抨击为毒点,我真搞不懂,都沦为被监视,连家产都要造册登记的地步了,商人为了自保,怎会不愿意拉笼一个有可能成为权臣的明日之星,好比解放初之地主的地位,哪个地主不想有一个权力中心的人保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