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红楼 第224章

作者:桃李不谙春风

这时候的试卷又不像后世的试卷一般只有小小的一张纸。每个考生的花了九天功夫做出来的答卷,铺展开来,都能有一张床那般大,这无疑也是阅卷工作的一大辛苦之处。

三天之后就要放榜,所以每个人都不敢怠慢。

同考房旁边的主考房内只有两个阅卷官,分别为此次乡试的主考和副主考。他们的工作相对要轻松一点,只需要审阅由同考官筛选出来的“荐卷”,再根据优劣排定名次。

“此人文笔清新脱俗,言辞如锋。语言简洁自然,破题也可谓是十分巧妙。

思想朝气蓬勃,只是略显激进,可以预料该考生年纪应该不太大。胡大人只给了一个二甲评定,倒是低了。”

两人应该都是熟识之人,闻听旁边之人如此评价,主座上的主考官随意道:“哦,此人能得王大人如此多的溢美之词,想来其文章甚得王大人心意了?”

副主考官是京城礼部左侍郎王显爵,也是和贾府走的比较近的一位文官。

他微微一笑,继续翻阅后面的试卷。和方守想的一样,他也不看第二场的试卷,直接翻到了第三场。

“唉,可惜了。”

几个呼吸之后,王显爵叹息道。

上座的主考官,堂堂内阁阁臣,两朝元老级人物,当今钦命的直隶乡试主考李珍,表字默海,闻听王显爵对同一人的答卷两次发出截然不同的声音,生出了好奇。

“何等事又让王大人发此感叹?可否与我一观?”

王显爵连道:“正该请李阁老裁夺为是。此人必定天资过人,文才卓然!

然而竟是一个狂妄不可务实之辈,在本次的策问答卷之中,他居然妄想挑动历朝立国之本,企图通过大力提拔商人的地位,达到减赋安民,富国富民的目的。

想法倒是很好,只是未免太过于天真了些!”

年过六旬的李珍接过了王显爵捧过来的卷轴,惯例先查看了首场经义文章,觉得无甚问题。同、副两位同僚的评阅皆言之有理,于是翻到第三场。

王显爵原本以为过不了多久李珍就会发出和他一般的看法,可是七八个呼吸以后,李珍还是在安静的观看答卷,王显爵也诧异了。

像他们这样的人,看一篇举人文章,也就几个呼吸的功夫就完了,哪里需要看这么久?

抬头看过去,就看到李珍居然翻过了答卷,又从头开始看了起来。

这……

“李阁老,此文章还能有何深意,值得您老如此品鉴?”

又过了一会,王显爵实在忍不住打断道。

第二一一章 一封折子

李珍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答卷,笑着回道:

“王大人有所不知,老夫年轻时曾在户部做过多年的郎中,专司商税这一项。就是如今,圣上也是叫我暂署户部,所以对于商事了解较多

此篇文章虽然乍一看大违体制,属于空想妄谈之策。

细究,则不然!

此文逻辑紧密,理论已成章法,大不似纸上谈兵,倒像是胸有成竹一般。

亏他一个不务政的人如何能做到这般言之有物的?

比如他其中一句‘一百两银子落于百姓之手,流通有无,谓之财富;一万两银子深埋地下,那也只是土疙瘩而已!’如此浅白,却极有道理。

再有,他于文中论证所用‘三户论’。以一个外来商贩与拥有不同物力的三户贫穷村民交易,轻而易举就使得原本落后的三户人家富足起来。

其间不损他人一丝钱财,不但三户人家富足,而且商贩也赚得银钱......

如此以小见大,喻指商人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实在是形象的很。

如今,老夫倒是很想当面问问他这些见解从何而来......”

王显爵还是不能认同,劝解道:“李阁老或许言重了。如阁老所言,一个从未理过政的人,如何能得出实策?不过是异想天开,不知轻重罢了。

况且,商人自来重利,勾连四方,不服王化。

我辈读圣人之书,通晓大义之人,自当为圣上守牧一方,理镜安民,依天理而存人意。何故还要与此等重利而轻大义之辈虚与委蛇?又谈何重之?”

其实,自古商人为何被压制,王显爵已经点出来。

其他的都是屁话,一句‘不服王化’,就是症结。

所谓不服王化,其实就是不利于封建皇权制度下的统治。后世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公开处决就是明证。

但是,不是说有威胁就要扼杀!武勋、文臣势力坐大,一样会对皇权产生冲击。但是一个国家需要,那就必须给予其相应的地位。

商人亦然。否则,纯粹的以这个时代落后的农耕来使得国富民强,实在是有些强“地”之所难。

不过,一切还是要看目今的当权者怎么看了。贾清目前只能作为一个小喽啰在地面上呼吁,结果,他是管不了的。

李珍做阁臣都有十多年了,对于官场、朝堂的所有弯弯绕绕一清二楚,他自然不会与王显爵争论,而是道:“朝廷采不采取他的献策尚不用考虑,毕竟又不是状元策。

但是此人文才、思辨能力大与他人不同,我认为可取为举子,王大人认为呢?”

所谓状元策,就是取中殿试头名状元的那一篇策问答卷,那是得到皇帝认可了的献策,朝廷是一定会重视的。而且,三年才出现一次的状元策属于国家机密,一般不对外公开,只有皇帝和少数大臣可以拜读。

王显爵虽然还是不太认可,但是李珍既然如此说了,他又只是副主考,只得点点头道:“阁老自做主就是......”

......

三天后,宁国府贾敬的书房内。

经过三天的调养之后,贾敬的身子已经完全康复了。

“这么说来,我出事的这些日子,府里不论大小事宜皆是清儿做主裁定的了?”

此时,他重新坐回了自己书房的金丝楠木椅上,对站在下首的赖升询问着府里最近发生的事。

“是的。奴才也没有料到二爷居然还有这等临危不惧、处事之才。

老爷骤然遇害,奴才等就慌了手脚,恐惧的不行。

这时候,幸好有二爷站出来主持大局。一边弹压府里浮躁的风气,一边还要应对各个府上来往探视的老爷夫人们。

得亏二爷小小年纪居然能全部处理周全,一点错处也没有。

原本西府里的老太太咋一听见此事,是要过来帮忙主持大局的,可是见二爷一应事物皆已经处置妥当,这才安心回去了。”

赖升是将所有的好话不要命的往贾清身上堆。

贾敬老了,贾珍完蛋了。宁国府还剩下贾清和贾蓉。

不说他已经事先投靠了贾清,有“从龙”之功。就是从整个宁国府的利益和大势出发,也势必应该由贾清承袭爵位,所以,他几乎已经不加掩饰他认贾清为新主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