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989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要我说,我们就该生活去以色列。”一个名叫约翰的十八岁青年开口道:“我们都是犹太人,当然要帮犹太人。你们都没看历史书上我们犹太人在二战多惨吗。都是因为没有我们的国家啊!”

  艾顿伯格也点头道:“是啊,我们应该去的。最近听说有以色列的官方人员来招募志愿者。我们可以选择去以色列读大学,然后参军。保卫我们自己的国土!”

  六七个青年有男有女,纷纷点头。这大概是人这一生中最清澈愚蠢的时期。

  当然,年轻的朋友聚在一起当然不会只是简单的聊这么严肃的问题,他们也是要找乐子的。(其实年轻人聚在一起,主要是找乐子)。

  这不,乐子就来了吗。

  这个小群体里最会找乐子,也是最跳脱的艾格最晚到,刚到他就忍不住对几位哥们姐们道:“我发现了一个好地方。只要一点小钱就能打发一下午时光。而且还挺有意思。”

  嗯?!这对于这些百无聊赖,口袋里还没几毛钱的年轻人来说是好消息。

  真以为这群哥们姐们聚在一起在公园湖边发呆是因为喜爱大自然啊,还不是因为市里的商场逛不起。娱乐场所在任何时代都是昂贵的。

  现在艾格有好地方,大家自然要去了。

  艾格说的好地方倒是真的藏的很深,在一个很深的居民社区里。二战后重建的德国城市,也是有不少设计规划乱七八糟的过度性质住房的(类似棚户区,后续几十年才慢慢拆除改造)。这些乱糟糟的房子本来就是战后过渡用的,修建的规划极差,小巷子七拐八弯的,要是没人带着都找不到地方。

  最后艾格带着众人在一个看似民房的地方停了下来。

  艾格敲了敲门,一个曼联络腮胡子的男人开了门,让几人进来。

  进了房子,众人才发现别有洞天。这里居然是个电影院?因为进门后的墙上挂着一个小黑板,黑板上写着:今日放映……

  “这是电影院?”艾顿伯格怎么看都不像电影院啊。

  那个络腮胡子的男人大概是老板,他闷声闷气的说道:“类似吧。我这里是录像厅。大厅看电影,一人一马克,我放什么你们看什么。自己选电影,自己去包间看,一人两马克,你们超过五个人了,可以送一个大瓶的山海关汽水。怎么样,看不看录像?”

  络腮胡老板露出有些猥琐的笑容:“什么电影都有哦~”

第四百六十九章 谁真谁假

录像厅的风已经吹到了西德了。

  自从中国在多年前搞出家庭录影带、家庭录影机之后,这些年一直在搞商业化的路线。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总算是把价格给控制了起来。

  最开始录像带和家庭录像机的价格不便宜。一台录像机出口售价超过两千卢布。是当时苏联一个产业工人大半年甚至一年的薪水了。

  那个时候录像机只能作为少部分人购买的高价品,或者是公司单位开会的时候用的到。

  不过这么多年了,中国的录影机和电视录像带的制作技术也成熟了,最关键的是把产业链建设起来了,成本也就控制的住了。

  最重要的要掌握制定的标准,现在中国已经抢占先机,掌握了标准。

  整个录像带和录像机产业,中国已经很成熟了。毕竟电视+录像机+录像带的模式比直接建立影院便宜太多了。

  李锐为了通过电影、电视剧的方式生动有趣的给人民群众做教育和科普,也一直在推行这种方式。

  现在全中国已经有很多录像厅在营业,他们是电影院的额外补充。

  录像厅是个好文明,尤其是对那些没钱去电影院的人来说。这里经济实惠,还能看已经下映的电影,或者是一些根本就不能上映的电影。

  这个满是络腮胡子的老板,猥琐的笑起来,有一种油腻又奸诈的感觉。

  “我这里有很多好东西哦~”

  他把艾顿伯格拉倒一边,低声道:“有很多好东西可以看哦。”

  一边说,一边眉飞色舞。这种模样老板,艾顿伯格也不是没遇到过,一般有老板做出这样的表情,那就是手上可能有些不合法,但是很有意思的玩意儿了。

  在学校边上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书店,卖一些学校不让看的书来着。

  艾顿伯格和几个朋友在老板的带领下,来到他存放录像带的小房间。

  房间的架子上摆满了录像带。就等着他们来选呢。

  尤其是在靠近最里面的架子上面,居然还专门贴着一张字条:全球禁片系列。

  呵!

  这下不得不看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东西能不看?不看算是年轻人?

  毕竟年轻人是这世界中最有好奇心的一个群体。

  这禁片肯定是要看的,这玩意儿不会上电影院啊!

  还真别说,现在这个年代已经有家用的八毫米胶片机了。虽然说也是贵处天际的玩意儿。

  但是毕竟有啊,而一旦有了这些玩意儿,你就不能阻止人类去拍什么了。

  八毫米胶片机在怎么也比正经的电影机便宜。于是就会有一些没什么钱电影人乱拍东西玩。

  但是又上不了院线,就自己搞了些录像带去卖。

  这里就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但是在这乱七八糟的一堆东西之中,《西嘉尔》电影的录像带却特别醒目。

  因为《西嘉尔》是全彩印刷的包装盒,而且盒子还特别大。

  看着就很高级。

  “伙计们,这好像是政府禁止播放的那个电影。”找到了这东西,艾顿伯格觉得自己找到了宝。他招呼同伴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看这部电影。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挑战权威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你当局越是不让我干什么,我越是要干什么。

  “好了,决定了,就看这个了!”约翰和艾格在内的一群年轻人都同意了。

  两马克一个人,大家可以在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里,坐在软垫上围着十七寸的电视机看一下午电影,还有一个大瓶的中国汽水喝。这可真的是一件美事了。

  大家都嘻嘻哈哈的,让老板把录像带放好。

  等到老板走了,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伙还在讨论关于过几个月和以色列官方人员去以色列国的问题呢。

  “听说了吗,我们如果去以色列,以色列会给我们发土地呢。”

  “嗯,说是以色列上层犹太要团结下层犹太的政策。”

  “可真好啊,果然还是要本民族的人才能相信啊。”

  大家喝着汽水,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不过聊着聊着,大家伙也慢慢被电影给吸引了。

  看着看着也就看进去了。

  因为租的录像带是两部连播,他们看了第一部西嘉尔在小村子里的生活,还有德国经济高速膨胀,一个面包卖四千两百亿的剧情。

  这些剧情看的一众年轻人咬牙切齿的。尤其是看着西嘉尔的哥哥为了德国参军这件事。

  艾顿伯格更是哀嚎一声:“真没必要啊!你都不知道德国之后变纳粹,会对你们怎样。还不如留着自己的命,等着以色列建国呢!”

  不仅是他这么哀叹,其他的小伙伴也是如此。

  “是啊,都不是一个民族的,其实都不比送死。”

  “这还是太没有思考了啊。”

  “是啊,是啊。不如以色列。”

  不过这都是对于第一部的感叹罢了,而等到他们迫们不及待的开始看第二部的时候,他们的脸色都开始变的。

  一开始如艾顿伯格这样的年轻人都是单纯的以为关于犹太人的苦难都是纳粹造成的。

  因为这些年以来,好像一直都是这么宣传的。

  所以也就让人单纯的把犹太人苦难的问题,全都归咎于纳粹。

  而电影里,那些犹太高层对底层的压迫和剥削,可是一点都不比纳粹少啊。

  尤其是那位瓦尔堡族长所说的犹太复国主义的言论,更是让在场的年轻人面面相觑。

  “这……以色列就是这么来的吗?”

  “这电影说的是真的吗?”

  “我们真的要去以色列吗?”

  青年人们互相看了看,但是却没人能说什么了。

  现在众人只有沉默了。

  当他们非常认真的把《西嘉尔》两部都看完之后,众人已经没有那种嘻嘻哈哈的感觉了。

  因为电影的后劲太大了。甚至于大家伙都没心思在聚会了。

  艾顿伯格回到家里,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他倒在床上许久,然后猛的爬起来走到自己的书桌旁。

  从抽屉里抽出一封信,那是一封准备寄给以色列当局的信,来表达自己对犹太世界的忠诚用的。

  但是现在……

  撕拉~

  艾顿伯格把信细细的撕碎,他现在也不知道这个世界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了。

第四百七十章 出了问题吧

  其实很多时候,绝对的分辨出真和假并不重要,只要能让人感到动摇就好了。

  因为这是李锐从后世学到的重要经验。

  敌人有的时候并不需要让同志背叛,只需要让他们动摇就好了。

  一旦动摇了,那么之后做什么都方便了。

  每每思考到这些的时候,李锐总是在感叹,物理战争是看得见的,意识形态的战争却是看不见的,更加难以提防。

  唯一能做的方法就是用良币驱逐劣币。用更多的好东西把人的胃口养起来,就像是山海关汽水开始全球进攻之后,打的很多小厂节节败退。因为尝过了好东西,食客对于劣质香精的饮料就是难以入口。

  李锐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好饮料送到千家万户去。

  虽然有点难,但是只要做到了,那就是一件好事。

  对于艾顿伯格这样的年轻人有一点影响总是好的。

  他在怀疑以色列和犹太高层是不是和他一条心。虽然说他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阶级和剥削才是一切的本质。

  但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去思考问题,以后早晚会有些不一样的东西思考出来的。这就是好事。

  就像是过了没多久,以色列的官方人员来了西德,他们是来招收年轻的犹太人的。

  因为现在的以色列急缺人手,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好几年了,在那场战争中以色列基本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但是这对于以色列高层来说还不够。因为他们想要的是吃下整个巴勒斯坦。

  因为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圆满结束,以色列的高层也算是从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个重要的KPI。

  这个KPI是给全球犹太高层看的,就像是做生意一样,他们完成了一个阶段的绩效和目标之后总是要开股东大会,给股东们看看成果的。

  当然,开完成果大会之后,就是忽悠股东们继续加大投资,来收取更大的收益。

  现在全球的犹太资本家都看到了以色列可以提供不少的收益。既然如此,他们自然也是乐意追加投资。

  全球有大量的海外资本进入以色列。不过光是资本进来了还是不行的。还需要人进来才行。

  因为打仗还是要人才行的嘛。

  全球的犹太资本也是拼了命的忽悠犹太人去以色列,帮以色列拼命。

  以色列来德国的那个叫做莫哈莫得的官员就是来招人的。

  这算是个很轻松的工作了。以色列政府里干这活也是有绩效的。每拉一个人,都会给他算绩效,拉满一定数额的人就会有额外的奖金。

  莫哈莫得带着自己的助手来到德国,他是准备来多找些人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现在以色列招人也算是简单。

  “毕竟现在我们以色列可是真的给那些当兵的发地呢!”莫哈莫得忍不住低声嘀咕着。

  现在以色列还真的就是靠发地给那些士兵过日子,以及归心。

  其实发地这个政策在以色列刚搞出来的时候,还被很多人吹上天过,说什么这是犹太人的惊世智慧之类的。

  其实这有啥智慧啊,近的有美国的西部大开拓,远的有中国大唐府兵制度,非要在扯远一点,中国春秋战国。或者是罗马、希腊时代都有类似的制度。

  就是让军队有自己的田地,然后主要收入依靠田地。政府确保他们土地的拥有制度,然后在额外发点钱。

  当然,以色列的土地面积少,那些年轻人想要自己的土地,那就需要向外扩张。

  怎么扩张呢?那当然就是直接抢巴勒斯坦的土地了。

  只要抢到了,那就是你们的。抢多少得多少,是不是很公平。

  当然了,那些巴勒斯坦人就不一定觉得公平了。

  不过采用了这样的制度,也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普通士兵闻战则喜。因为这代表着他们又可以去抢土地了,而抢到了多少土地,就代表他们有多少的收益。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