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一个地区的医保消耗过大会引起注意。一个地区的化肥使用量过少也会引起注意。一个地区的卡车运货量和钢铁厂钢材生产量对不上账,还是会引起注意。
OGAS如果真的完美的按照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的规划去运转。那么就是天然的对权力的监管。
把权力关进笼子,这不是任何一个官员想要看到的。因为那样的日子可是太难受了。
“所以,即便是裹挟上百万名以此为生的普通人,这些人也不会同意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到时候百万曹工衣食所系,那就是煌煌大势,对抗的了吗?”
钱学森说道这里已经很明白了,他说的是苏联,但是何尝不是中国呢?
即便是现在的中国官僚主义气息还没苏联那么严重。但是建国十余年,已经开展了两次整风运动了。
革命和保持队伍的纯洁性是最难的。
钱学森的话其实也是在告诫李锐,这个事情很难,很难。
最难的是技术吗?反正钱学森不这么觉得。因为以钱学森的聪明才智,他觉得所有的技术屏障最终都会因为时间的前进而被打破。他压根不相信什么技术屏障能困住人永生永世。
但是人心的向背确实最难的。就算是他这样一个顶级天才都难以考量。
李锐坐在沙发里沉默了五分钟,钱学森也安静的看着他五分钟。
“总要试―试吧。"李锐的声音低沉却坚定:“你不做,我不做,难道指望上天送来革命成功?”
“有的人会绊脚,有的人会使坏。革命者如果没有革自己命的觉悟,怕是也做不成任何事情。”
钱学森平静的看着李锐:“主任做好了打算?”“嗯,总要试一试。”
钱学森深吸了一口气:“好,那就试试吧。决定好了,要邀请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来吗?”
“嗯,我会以公务函的名义邀请。刚好他们在苏联负责中国基建项目,正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让他们来。”
“几天后到?”
“三天。”
“行,三天后我赶回北京。”
“嗯。”
“那我还是先去一趟于敏那边了。三天后回来。”
看着钱学森要离开办公室,李锐拿起他放在茶几上的茶叶:“老钱。”
“嗯?“
“茶叶别忘了。"李锐将茶叶罐抛了过去。
钱学森稳稳接住,他举起茶叶罐晃了晃,笑道:“走了。”
“走吧。”
第三百一十六章 画饼与发财
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来到中国的时候心情还是比较忐忑的。
这从他们从南苑机场的飞机上下来的表情就能看得出来。
“格鲁什科夫,看起来北京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荒凉一些。"基托夫看着南苑机场的景色,他如此说道。
基托夫是一个情商相对较低的人。说话直接,甚至有的时候不动脑子。
元时空之中,他就因为OGAS的计划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被否决这件事而怒骂国家安全委员会。并且专门写信给赫鲁晓夫,在信里还不断的痛骂安全委员会的几个领导。
那信骂的那叫一个酣畅淋漓,那叫一个直抒胸臆。一般人肯定觉得这样很爽。
没错,确实是很爽。赫鲁晓夫也觉得基托夫说的很有道理,然后这信就发还给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让他们好好审视自己的问题,在好好的重审OGAS的问题。
想━想吧,基托夫怒骂安全委员会的信落到了安全委员会人的手上,基托夫能有好?
别说什么宰相肚里好撑船,那是你没被人当面骂过,如果一个当权者真的能唾面自干,那高低要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因为翻遍翻历史书,这种人都少之又少。可称之为人杰。
果然,基托夫没有讨什么好。元时空之中高低也是被安全委员会给磨的没脾气了。
当然,有人说这事儿要怪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不该把这信给安全委员会。
其实赫鲁晓夫这么做也没有太大的毛病。毕竟流程是这么走的。而且你基托夫一面之词,总要让安全委员会的人对质一下吧。
所以基托夫这人虽然科研能力不错,但是却很难得到重用。相比较之下,还是他的好友格鲁什科夫更加长袖善舞一些,他在性格和能力上和钱学森很像。
可以说他的各方面能力比钱学森都稍微弱—点。(更大的可能是格鲁什科夫终身都没有能站在钱学森一样的高度上进行历练,钱学森是真正知晓中央决策并且影响中央决策的人,还参与制定了中央决策的战略科学家。)
没有和钱学森一样的经历,导致格鲁什科夫缺少了一段历练,也就缺乏了一些眼光,进而影响他整个人的思考模式。
不过格鲁什科夫好歹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他低声对基托夫说道:“这里的中国同志能听懂俄语,你最好不要把那些话说出来。”
基托夫乖乖闭嘴。
虽然OGAS是基托夫最早提出来的,但是把它完善起来的是格鲁什科夫。所以基托夫非常佩服他。
也愿意接受他的领导,这两人是至交好友。在事情的决策上,基托夫更加相信格鲁什科夫的判断。(元时空之中,两人最后还成了儿女亲家,两家人关系好的不得了。)
“我们需要在中国得到支持,如果那位年轻的李主任不支持我们的话,我们就不好说了。中国够大,如果我们能在中国搞成我们的事业,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回去苏联,在苏联搞好我们的事情。”
格鲁什科夫要基托夫以大局为重。
基托夫点点头,但是神情有些严肃。因为北京相比于莫斯科,确实是显得那么的破旧。
虽然说这十年来新中国焕发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但是和莫斯科相比,北京依旧是不够繁华。毕竟到现在位置,北京也不能确保一年中所有时候都电力充足。而这时候的莫斯科的夜晚已经是灯火辉煌了。在莫斯科郊外眺望莫斯科的话,会感觉莫斯科是一座日不落的城市,永远那么光明。
“往好的方面想,至少中国用电脑应该便宜。"格鲁什科夫打趣的说道。
“连苏联的电脑都是他们搞的呢。他们肯定能用上比苏联更便宜甚至更好的电脑,这对完成我们的事业很有帮助。”
基托夫听到这里的时候,他才松口气点头:“是的,至少这一点不错。”
虽然他们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们和李锐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
现在的李锐已经完全掌握了俄语,毕竟来本时空恶补了将近十年呢。他的英语和俄语已经很溜了。
在李锐的办公室里,他和钱学森接待了这两位远方来的同志。
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在见到钱学森的时候激动万分。“钱同志,我拜读过你写的控制论相关书籍。不得不说您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是啊,钱同志。你在控制论上的高度和对科研工作者的启迪是至关重要的。”
这两名科学家抓着钱学森的手使劲摇晃,钱学森都快被他们给摇晃的散架了。
“好了,好了。两位,两位我给你们引荐一下,这是我们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同时也是负责我国多项重要课题项目的负责人,李锐同志。”
钱学森急忙把手挣脱开,向两人介绍道。
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打量着眼前的这位壮年男人,一米八几的个头,宽阔挺直的肩膀,大背头发型搭理的一丝不苟。眉毛浓郁,眼神犀利,端庄大气的国字脸。不笑的时候自有一股难以言说的威严感。
眼前这人的生理年龄不小了,是男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最平衡的黄金年龄。而这段生理上的黄金期大概将持续二十余年。
但是作为这样一个大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又显得年轻的过分。
格鲁什科夫和基托夫向李锐行礼并握手。他们并不敢因为李锐的年轻而轻慢他。
相反他们很尊重李锐,甚至于他们提出的要求都有些太看得起李锐了。
“只需要两百亿卢布,我们就能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OGAS系统,在未来的十五年里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回报。这份回报将是两百亿卢布的五倍十倍乃至十五倍。而且后续的好处将会多的不得了!“格鲁什科夫的口才确实比基托夫好。
两人在和李锐、钱学森寒暄过后,他们开始介绍OGAS,并且开始为李锐画大饼了。
李锐和钱学森对视了一眼,两人都是相视一笑。
真的是,谁说科学家不会画大饼了?其实钱学森也很会画大饼的。格鲁什科夫也会,只不过画饼的能力比钱学森差一点。
李锐叫停了还在构建美好蓝图,画着巨大馅饼的格鲁什科夫。
“停一停,格鲁什科夫同志。没错,我对OGAS系统确实很感兴趣。但是你们的蓝图过于宏伟,过于伟大了。我们觉得实现起来很困难。”
这不是李锐的推词,而是他和钱学森,以及网咖里一班技术员们好好讨论得出来的结论。
oGAS太过于宏大了,即便是后世的电脑和网络系统都很难完美的运行,怎么可能十五年内就完成呢?
十五年内能完成全国行政财政数据联网这一件事,李锐都能跳起来给两位烧高香了。
只能说,格鲁什科夫要么是个画饼的高手,要么就是他的计算太天真了。
“而且两百亿卢布的资金,我也拿不出来。中国不是苏联,没有那么多的财政预算。很多事情我们是做不到的。”
听到李锐这么说,两位苏联科学家满脸遗憾。
“不过,我们可以试一试。先小规模的推广,来尝试你们说的东西。"李锐看着失望的两名科学家说道:“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强行摊开这么大的计划,试错成本太大。”
听到李锐这么说,基托夫和格鲁什科夫两人追问到:“怎么推广?”
“选择部分地区和部分企业开始搞起。“李锐笑着说道。这也是他和钱学森商量许久后得出的结论:
【强行的行政命令推广是很难行的。只有我们内部先搞起,搞出效益,搞出成绩,其他地方自然会有人眼红。只要有人眼红就会有人过来要。所谓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
【现如今,在新中国搞这个项目有几个优势和几个劣势。劣势是我们基础建设太差,我们项目资金太少,我们相关技术人员有限。】
【但又因为这些劣势,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OGAS包装起来。它完全可以不叫OGAS,换成其他名字。我们因为缺少相关技术人员,所以国内的官员也好、专家也好,对这方面的理解几乎是空白的。】
【只要能打成信息差,让他们自己选择,那就好办多了。孙猴子的金箍可是自己戴上去的。我们需要请君入瓮。】
【至于这钓鱼上饵的料嘛……不是有人说"曙光系"吗?刚好!让我们的"曙光系"发发财咯!】
PS:因为接下来往后写会涉及到OGAS之类的话题,所以国内的官员全都使用本人虚构的不存在的人物,请勿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也是你们搞错。
第三百一十七章 经济基础与上层武力相结合
中南海。
主席和李锐的闭门商谈。
主席自从戒烟了之后,就有了吃坚果的习惯。不过坚果也不能多吃,他的健康医生允许他每天定量的吃上一小杯坚果。
一般是瓜子、花生、核桃的混合坚果。不过主席不是一个很听话的人,就像是今天,他的坚果摄入量肯定已经超标了。
他已经吃了一碟花生米了。
没办法,思考的时候嘴巴干巴巴的总觉得不得劲。要么是抽烟,要么是吃点东西,这样才能缓解大脑快速思考的时候产生的不适感。
现在就是主席的大脑进行高速思考的时候了。因为李锐给他送来的文件让他看的有些头大。
不过主席读书向来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方法。即便是对自己不拿手的项目,过于复杂拗口的东西,主席也会用代指的方式来做识别。
何况李锐呈现出来的这一份报告已经和钱学森一起研究过了,做了很多详细的描述。把专业化语句全部写成大白话。
主席头疼的不是看报告的困难,而是这份报告背后的东西东。
“这位格鲁什科夫同志还真的是敢开口啊,二百亿卢布,难怪苏联经济部门都把他当瘟神了。"主席看完报告只觉得头疼。
“这位格鲁什科夫同志知不知道两百亿元卢布能买多少东西?“
李锐道:“他晓不晓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要是我又两百亿卢布的资金供我调用,下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可以把铁路修道西藏,可以把公路铺设到乡一级,保证到乡镇一级供水供电的安全,还能调高一下烈士家属的抚恤金。这些都做完了,我还能有点余钱,建设几所硬件水平颇高的大学,或者是建设几十乃至几百所中学、小学。”
李锐这说的这些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可是铺到全中国的范围内讲的。
这就显得很不得了了。二百亿卢布,要知道现在苏联一年的GDP总量也才两千多亿卢布。而GDP这玩意儿是不能算作现金(或者说是资源)来用的。毕竟只要交易就会产生GDP。
也就是说,现在苏联一年的各种交易,包括对中国的外贸交易和国内的居民生产等等,各种汇总到一起也才产生了两千多亿卢布的经济体量。
苏联一年肯定是结余不了两百亿卢布的。甚至三年都结余不下来。
格鲁什科夫一口要干掉苏联年GDP的百分之十。这样挤占的资源足够让苏联都伤经动骨了。
“苏联都吃不起,我们就更不用说咯。要是按照这位格鲁什科夫同志的搞法,我们是砸锅卖铁都搞不上啊。"主席摇摇头,把一粒花生米丢进嘴里。
“是的,他们的心太大了。要压一压。“李锐道:“别说二百亿卢布,就连二百亿人民币,甚至是二十亿人民币我也没有办法给他们弄来。”
主席思索了一会儿:“不过他们的这个想法是好的。有前瞻性。”
“嗯,前瞻的太远了,我和钱学森同志保守的估计了一下,十五年的计划太短了。整个计划拉长到五十年还差不多。"李锐点头道。
“五十年啊。五十年……"主席突然站起来有些感慨:“我怕是活不了五十年咯。”
“不过还好,你还年轻。保重好身体,五十年后你还可以看得见这个巨大计划实现的那一天。"主席认真的说道。
“你的这个计划可以,按照你们所说的曙光系的方式开始走。”
“嗯。"李锐点点头:“我们国家有一个低文化的劣势,现在从各级官员乃至中央干部都有这个情况。很多解放军干部进城当了官,但是很多文化学习是跟不上的。我们就打算依靠他们对高尖端技术的不了解,开始铺设这个项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地方和中央的财权争夺也是越发激烈。地方在喊财税自由,希望有更大的自主权。中央里也有人帮着摇旗呐喊。可是财税的口子一放开那就收不回来了。”
李锐如此说道。
主席点点头:“是啊,我看了你给我的各种资料。一放就乱—抓就死,这就是地方财政问题的常态。不能任由他们这样胡搞瞎搞。新中国建设到这一步,集赞下这三瓜俩枣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