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30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曹文清看向张福:“你不是刚说了魔芋热量很低,骗肚子的吗?骗肚子就不是真的呗。这样以来有什么用?最后要是到了极端环境,那不还是要饿死?""不一样,不一样。”张福摇摇头:“现在海南有大量土地种植魔芋,因为这玩意儿几乎不用管。当地人开出土地后又是在是不知道种什么,或者是没功夫打理的话就种魔芋。这种东西搞起来不费他们的事。但是魔芋是可以深加工的,加工成耐储存的魔芋粉。而现在咱们哈尔滨的产糖率越来越高了。”

  “我就在想一点,如果我们国家真的要备战备荒,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那么把魔芋深加工成一种简单方便的食物,比如说果冻一样的块状。它虽然没什么热量,但是如果用糖来补充呢?我们都知道的,糖的热量很高。理论上―根天糖果的热量够人一顿饭。但是因为这玩意几不饱肚子,所以没人能把它当主食。”

  “但是想一想,我们用现有的食品科技对魔芋调味,制作成不同口味的魔芋块,然后在补充大量的糖分进去。那么一个大块的魔芋块是不是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热量呢?而且魔芋还可以骗肚子,让人吃下去没那么饿了。”

  “甚至可以更加极端一点。”张福聊到自己专业的时候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他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我们现在食品添加剂中有一种蛋白质粉,就是黄粉虫制作成的(注:养虫制作蛋白粉在很早很早之前就提过,现在本书中已经颇有规模)。如果将这些蛋白质粉也和魔芋混合呢?'还有我们现在可以大规模生产的维生素。如果将这些都集合起来呢?”

  张福眼神中散发着亮光:“海南那边魔芋亩产能到六千公斤。是我们任何主食都比不上的量。我们要是用现有的食品工业搞出一个能耐储存三年甚至五年的应急食物呢?提供足够的营养热量,最大的问题大概是不会太好吃。”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在读这本调味书的原因。“张福兴致勃勃的说着。

  曹文清托腮看着张福,看着这个二十岁的小伙子笑起来脸上的酒窝,她忍不住伸出手指在酒窝上捅了一下。“哎呀,别闹。”

  “没闹。”曹文清侧着头笑着:“看起来咱们得张福同志已经开始想着如何报效国家了。哎,牛肉包子你都不吃。看起来我今晚打算请你吃爆肚,你应该也没心情吃了吧。算了,本姑娘回去吃食堂咯~”

  “别别别,爆肚还是可以吃的!”张福立马起身:“牛肉包子你也别拿走啊,我吃的。”曹文清扬了扬手上刚刚拿回来的包子道:“真的吃?”

  “吃。”

  “那你追上我再说!“说着,曹文清推上自行车一溜烟的跑了。张福只能跟在后面一路追:“别跑啊!小清!等等我。”

  “哈哈哈~!谁叫你出门不骑自行车的。”

  “你怎么想着今天请我吃爆肚的?!“张福只能当锻炼五公里跑了。

  曹文清骑着车的背影伸出一只手迎着夕阳摆了摆:“因为今天本姑娘高兴呀~!“

第一百六十三章 每个人所想守护的

  对于张福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创意和意想法从来都是不缺的。缺的只有试错的机会和成本。

  但是不得不说,张福的想法还是很不错的。甚至在和曹文清去吃爆肚的时候,因为爆肚店的老板把爆肚给弄老了,有些难嚼的时候,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创意出来。

  因为爆肚这玩意儿其实就是牛羊的胃,把牛羊胃的不同部分切成特定大小,然后在适当的水温里进行水爆(水煮)。这玩意儿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还是听有点难度的。

  元时空后世还好点,因为温度计和计时秒表很普及了。一个会做菜的师傅做爆肚,实在不行就掐着秒表看着水温计也能做出不错的爆肚。可以做到口感又软又嫩还有点韧性,吃起来特别有嚼头。

  尤其是裹上厚厚的芝麻酱辣椒油,要是爱吃香菜就再来点香菜,拿着爆肚在这里面一沾一吃,吃起来那叫一个香。元时空后世常说北京是个美食荒漠,因为北京的市井味道确实一般。这爆肚大概是北京市井小吃里最好吃的了。

  不过爆肚这玩意儿要是爆的火候过了,有时候多个两三秒,那么爆肚就会成为爆皮筋。因为那是真的咬不动啊,和咬皮筋没差别。

  张福和曹文清去吃爆肚的时候,也不知道老板是不是打瞌睡了。张福的那一碟爆肚给老了。张福夹了一筷子爆肚往嘴里塞,结果咬了半天都没咬断。

  老板看见就不好意思了:“哟,小哥,真不好意思。这水大了,我给您重新来一盘吧。”

  张福艰难的把爆肚囫囵吞枣的咽了下去之后,他摆摆手:“不用,不用。别换了,您饶我个烧饼得了。光吃爆肚我吃不饱。

  (北京话里饶有请、让、给之类的意思)。

  曹文清小口吃着爆肚,她笑着看着张福:“怎么,人家多请你吃一碟爆肚你都不吃啊?”

  “算了,都是小本生意。我们就点了两碟爆肚,几个烧饼。这店的咸菜还是随便吃的。这老板是个做老实生意的。不好意思占老板便宜。”张福擦了才嘴角的麻酱。

  “而且啊,刚刚吃这咬不烂的爆肚,我又忽然有了一些大胆的想法。”张福说着话,老板拿了一个碟子过来。碟子里装了两个芝麻烧饼。

  张福和老板道了声客气之后,继续和曹文清说道:“我忽然想到了我之前一直在研究的一种叫做蕨根的玩意儿。这玩意儿淀粉很提取,而且有一股子蕨味。我之前一直都没想过它还有另一种特点。那就是它的纤维素很多。”

  张福掰开芝麻烧饼道:“刚刚没咬断爆肚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如果把人看成化学键组成的一种集合体。那么我们每天补充的能量其实也是可以被单独拆分成化学键来补充的。”

  曹文清听到这话之后满脸嫌弃:“不要!我才看了上期的《科幻世界》,里面说人类以后都是靠吃药丸来补充能量。我不要!连牛肉包子、爆肚、芝麻救饼都没有的世界,活着还有什么劲啊!”

  二十岁的曹文清正是好吃的年纪,二十岁的壮小伙和小姑娘不爱吃东西那才叫咄咄怪事。

  曹文清警告张福道:“你研究食品工业就研究食品工业啊,不要走什么歪门邪道,把咱们国家的食品工业往乱七八糟的方向领啊!”

  张福咬了口芝麻烧饼:“哪能啊,小清你也太看得起我了。我就是研究所里的小技术员,刘教授能让我单独研究蕨根都算是看得起我了。蕨根、魔芋这玩意儿在所里都是没人碰的生冷题材。”

  曹文清看着咔咔啃烧饼的张福,她道:“谁知道呢。虽然你现在像一个饭桶,但是万一呢。张福同志,你要有信心,饭桶说不定也会进化的。”"

  张福摆摆手:“我哪里像饭桶了﹖我是在认真的思考大家的吃饭问题。刚刚我说道哪了﹖哦!蕨根!蕨根虽然淀粉少,但是它纤维素多啊!那些纤维素就像是嚼不烂的爆肚一样。热量含量低,但是它因为不好消化,所以饱肚子啊!如果在极端条件下,纤维素粉也可以作为一种食物的补充。可能比魔芋块还要方便。”

  “我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尽早把相关的技术问题上交,让国家重视起来。毕竟到了荒年,大家连观音土都吃。纤维素再不好消化,但是也能消化啊。如果用工业化的手段处理,还能更好消化一点。”

  "小清你也不用担心我们以后就只能吃这个。这就像是救灾赈灾时候粥棚里施的粥一样。救个急。我可是看了很多历史故事,大灾大战时候吃不饱,别说草根树皮和皮带了,粥里掺土都是正常的。”

  “我的预想中,如果能从蕨根里提取水溶性的纤维素,然后制作成纤维粉。再极端情况下添加到粥里,能增加粥的粘稠度和饱腹感。本人只够十个人吃的粥就能够二十个人吃。再加上魔芋块的补充,还有其他的应急食品。比如木薯粉之类的。从各种方面进行全方位补充的话,那么咱们国家备战备荒,打仗的准备就更足了。”

  曹文清小口啃着芝麻烧饼,她认真的听着张福的话,她忍不住道:“小阿福,小阿福,我平时真的是小看你了。不声不响的,你居然有这么多想法啊。”正在吃烧饼的张福突然停下吃饼,他无比认真的看着曹文清:“小清,你从前不是说过吗。想要和你一起,那可是要跟得上你的步伐哦。”

  曹文清斜着眼睛笑了起来。

  “小阿福,你现在做的每一步可不能是为了我哦。是为了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实现伟大的事业哦!”

“哦。”

  话虽这么说,但是再吃完饭,张福骑车送曹文清回家,两人在告别的时候曹文清如蜻蜓点水一般在张福脸上轻而快的浅浅啄了一口。

  伴随着张福傻愣愣的呆在原地的是曹文清推着自行车离开的笑声。

  ……

  曹家。

  曹父今天上午才刚刚从下面的农村调研回来,正在客厅的书桌上写字。“爸,你回来了!”曹文清惊喜道。

  “嗯。”曹父笑道:“刚回来。调研现在中国农村现状。还记得我们之前在萍乡待的农村吗?”

  “嗯。”曹父道:“现在那边比我们当初离开的时候好多了。靠近县城和乡镇的村子都通了电。虽然只能点个灯泡吧,但是也是进步啊。萍乡那边已经搞公社了,成果不错啊。我们当初从那里来北京的时候,还有好多老乡只能半饥不饱呢。现在大家伙算是都能吃饱了。从前和我下乡,那个喜欢逗你玩的王婶你还记得吧?”

  曹文清对那个王婶还有记忆,记忆中那是一个很瘦,甚至说是有些干枯一样的女人。王婶人很好,自己小时候和爸爸下过乡,爸爸工作的时候自己总是哇哇哭。

  王婶会爬上树给自己摘野果子给自己吃。那些只有一点点甜,又酸又涩的野果子是自己童年吃过最多的小零食了。曹文清问道:“王婶怎么样了?现在还上树摘果子吗?”

  曹父哈哈一笑:“你王婶是上不了树咯。她就一米五五的个子,现在能有一百二、三十斤了,从前她最多也就八十斤。现在重了五十斤,爬树怕是爬不得了。”

  “啊?!”曹文清无法将记忆中那个有些枯瘦但是却很好心的王婶想象成一个富态的妇人。

  “王婶家人口多,她的两个儿子去了苏联务工。剩下的四个孩子都在公社干活赚工分。萍乡那边现在农业很发达了。而且还做了村提留和交公粮的改革。留下来的口粮多了,你王婶当年饿怕了。吃着吃着就胖了。”

  曹父笑呵呵的说着: “胖点好啊,胖点好。爬不了树就不爬了。你王婶还惦记着你,说你什么时候能回去看看她。她现在爬不了树给你摘果子了,但是家里现在能置办糖果请你吃了。”

  听着父亲讲述着自己童年曾经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遇到过的事情。一种暖 暖的感觉在曹文清心间流过。

  当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她忽然想到今天张福说的话。

  “真的会打仗吗? ”曹文清呢喃道。她不喜欢战争,她极度厌恶战争。

  但是战争的到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万一如果真的要打仗了,那么自己能做什么?

  自己不能让现在好不容易得来的生活被破坏。

  母亲已经头发半白,父亲到了阴雨天总是说腰疼。他们经历不起又一次战争的颠簸。

  还有王婶,记忆中那个枯瘦的女人现在富态了。曹文清想着那张曾经枯瘦的脸。上挂上了二两肉,笑眯眯满脸慈祥的看着自己。

  还有…… .张福。哎,这小子就会研究各种吃的。

  在乱七八糟的想法之中,曹文清心事重重的入睡。

  而她第二天是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的。

  曹父披着衣服急匆匆开门,只见两名身着军装的男人站在门口。

  两人向着曹父敬了一礼,当先一人开口道:“请问,这是曹文清同志的家吗?”

第一百六十四章 凤凰欲振翅

  坐在军用卡吉普车上,曹文清脑袋还有点懵。她是从睡梦中被叫醒的。因为今天是休息日,她是不用上班的。所以她打算睡一个懒觉。睡到自然醒再说。

  但是没有想到,她还没完全醒呢,就被老爸匆匆叫醒。然后就跟着两个解放军战士上了军车。要去的地方也挺熟悉的,就是她现在上班工作的地方。中国数控加工研究中心。

  李锐和曙光厂一直在推广各项技术的本地化。不管是食品工业化研究所,还是数控加工研究中心都是在这一想法下推广的单位。其实这就能看出李锐和某些占据山头不肯放手的土大王的区别了。

  如果是某某天王,某某大王可以把控曙光厂这样的组织的话。他们肯定是不会任由技术外露出去的。甚至于会把技术牢牢的控制在手上。别说什么本地化了,直接把头给你掐断。还本地化?没有老子你们一台机器都别想动。什么高科技都别想搞出来!

  是的,这才是天王、大王们的常态。握紧资源后称王称霸,还能把中央搞得不上不下,最后出了事情还要后人给他们擦屁股。

  而李锐和这些山头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了。提高元时空后世的高级技术在本地化的布置,还有提高本地化技术的水平。争取早日达到两个时空的技术均衡。同时不能扼杀本时空科学家、技术员的创新能力等。

  这在一些天王看来简直就是自废武功。你把这些都交出去了,你怎么当天王?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养寇自重”啊!是的,有的天王就是这样的。

  这也是李锐和他们这些人最大的区别了。李锐是一个正经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和那些人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两方注定是要死一方的。而在李锐的推动下,这些高科技产业的本土化速度也越来越快。毕竟李锐不能保证某天网咖就突然不能使用了。

  就像是中国数控加工研究中心,这是中央直属单位。去年推出中星一号电脑的时候,一起展示的还有依靠中星一号电脑搞出来的数控加工中心。在小批量生产的数控加工中心这个细分类目上,中国已经是走在本时空全世界的最前列了。连美国和苏联都干不过中国。

  唯一的短板就是加工中心的数控刀具还差点意思。没办法,材料学即便是能抄作业也是一个很漫长的学科。

  当然,中国的钨矿多,现阶段能简单粗暴的加一些钨进去来提高刀头性能。之后基本功在慢慢练起来。中国数控加工研究中心,这个单位名字一听就知道很有些厉害。

  现阶段,本时空的新中国已经掌握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磨床、数控加工中心(带刀库)、数控螳床的制作工艺。而且在去年和苏联、日本、捷克等国做了工业合作。从苏联进口了机架,这玩意儿老大哥是做的真好,而且存量也多。

  日本的磨床工艺不错,从这场大分工中接到了大量的滑轨、滑块的订单,还有传感器、半导体等等的订单。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中国数控加工研究中心的心机器又升级了。

  其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加工中心目前最保密的东西藏在加工中心最深处。

  要经过三道检查岗才能进入,就算是孙家栋和黄志明两人跟着带队的钱学森总工程师来这里,都被全身检查了两次。一直到进入到最里面之后,两人才惊叹的发出呼声。

  “哇哦!这……这是加工场?!”去年刚从苏联茹科夫斯基航空工程学校毕业的黄志明忍不住惊呼。

  因为在这里感觉不像是一个工厂,而像是一个研究所。在这里大家要穿着防尘服。地上铺着极为平整的地坪漆。不像一般工厂的地坪漆铺设的可能会有些橘皮的现象。这里的地坪漆平整的就像是一块巨大的地砖一样。

  明显是铺完之后又经过找平打磨。才能做成这样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这个加工场所里居然非常奢侈的有空调。而且还是全部开机的状态。将这里面的气温控制的极好。这个修建在地下的加工场根本不像是黄志明和孙家栋之前见过的任何工厂。

  这里的机器也不像是他们之前见过的任何机器。

  这些机器看起来就像是从科幻电影里走出来的一样。银白色的外壳罩着它们,所有的线材都用专用的导轨固定。整个加工场所除了机器加工的声音提醒着众人这里是加工广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地方能和工广联系起来。

  这里太干净,太整洁了。

  而陪着钱学森的是中国数控加工研究中心的所长陈永川。这是位正经的"曙光系"。

  “这是我们现在自主生产的三轴加工中心。产量还比较少,有的部件还依赖八级工的【手搓】。但是这里建成之后,我们可以用这些机器去加快我们国家数控的进步。”陈永川笑吟吟的介绍到。

  在元时空中陈永川就是中国数控加工之父,元时空之中他临危受命,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始手搓数控机床。整整二十多年,将新中国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的数控加工行业带出了一些底子。陈永川是个大才。

  钱学森在一台三轴联动的数控铣床面前看了一段时间。他点点头:“看起来比美国佬的先进。”

  陈永川点头:“是的,美国佬今年才刚刚搞出来三轴联动的机床。而且他们的电脑算力不如我们的中星一号。搞出来的东西其实一生产就落伍了。三轴联动和两轴联动、单轴运动差太多了。现在我们在加工的项自中有很多是精密度极高的。”

  “钱总,诺。这是我们现在本土化生产的四轴联动的机床。现在全中国就这两台。或者说全世界自产的四轴联动,并且自带刀库的四轴加工中心就这两台。”陈永川颇为骄傲的介绍着。

  而跟在钱学森后面的一堆人中,黄志明和孙家栋也傻了眼。因为这些东西国家根本就没有公布过。四轴联动啊!苏联那边连三轴联动都没搞出来,四轴联动更是虚无。

  这种大杀器,国家已经有了?!孙家栋忍不住举手。

  陈永川道:“小同志,你有什么疑问?”

  “陈所长。这四轴联动的操作是不是很难?精度怎样?”孙家栋问道。

  陈永川笑了笑:“难?很难。除了我们这些老家伙,这里的操作员能熟练的使用四轴编程、运行宏指令做切削补偿,合理切换刀具,安排加工工艺的就只有一个。”

  现如今电脑的运算能力远不如后世强大。元时空后世很多学编程加工的人拿着超过电影《终结者》里【天网】算力的超级电脑,用着智能编程都能把四轴加工程序编的和狗屎一样,还能撞击断刀搞坏机器。

  在这个时空之中,在缺少超级电脑和智能编程软件的帮助下,四轴编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东西。需要大量的人力介入。

  钱学森道:“就是那个人是你推荐的吧?”

  陈永川笑道:“是的,小曹同志技术过硬。而且政治条件也过硬,不然我也不会推荐给你啊。诺,说曹操,曹操到了。"在陈永川的话语中,曹文清有些懵逼的走了过来:“所长,这星期天把我叫回来是干什么啊?”

  陈永川笑呵呵的看着曹文清:“小曹,介绍你认识一下。这是我们钱学森总工程师,钱总工程师是做什么的,你应该大概了解吧.”曹文清还有些懵逼的大脑瞬间反应了过来。她是能听到一些传闻的,钱学森的大名那是如雷贯耳。

  曹文清忙不迭是的和钱学森见礼握手。

  钱学森温和的笑道:“小曹同志,你有没有兴趣和我们造火箭啊?”

第一百六十五章 每个时代的长征

  曹文清有点懵逼,这是什么情况?怎么突然就要我造火箭了?

  这跨度有点大啊,自己之前不过一直就是搞些数控加工罢了,怎么就突然要自己造火箭了呢?自己也不会啊!当然,曹文清不会造火箭。但是她会四轴数控机啊。

  除开破晓基地里的那些黑箱数控机床之外,曹文清算是国内第一批接触数控机床的人。

  国内最早搞双轴联动机床本地化的时候,曹文清就是帮着测试的技术员。算是跟着本土化的数控机床一起成长的人。钱学森也是非常赞同李锐的提议的,那就是提高本时空之中本地化技术的提升。

  不能全部依靠曙光厂和破晓基地。很多东西还是要在地化才是最好的。

  就像是现在钱学森要研究的东风二号火箭。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