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67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对于张金富来说,海明威像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几年前他乘坐着县里的吉普车来,在自己这里待了一段时间。说是观察体验生活。

  当时张金富就在心里想着:一个外国人有什么可体验生活的?听说是个作家?但是外国人在中国体验生活,能写出中国的好文章吗?

  张金富是持怀疑态度的。他当时的阅读能力一般,基本没有看过中长篇的小说。只是看朝闻杂志上的那些短篇故事。

  他觉得中国本土的山药蛋派作家们写的东西就很好了,外国作家能写出啥?

  等到海明威走了,他下一次去县城的时候,县里的人和他聊起来。他才知道,原来那个海大胡子原来是世界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啊!

  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也被誉为二十世纪代表美国形象的男人。

  当时张金富就在想:这大抵是哪里出错了,老海这人挺好的啊,没美国那么坏。这种好人怎么能当美国男性的形象代表呢?应该是报纸上那个美国总统麦克阿瑟才合适吧。

  后来张金富看报纸,又看到曾经被美国媒体追捧为美国女性形象杰出人物的诺玛·简(玛丽莲·梦露),也跑到中国来了。

  他当时只能挠头:“这还真怪了,这什么男的、女的,什么形象代表都来中国了。那美国还能代表个啥呢?啥都不代表了?”

  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张金富搞不懂。他只是去县城的时候租了本老海的中文翻译版的小说《永别了,武器》。

  张金富一眼就被这个小说的标题吸引了,虽然没看过长篇小说,他的阅读能力也一般。尤其是这样的翻译小说。看起来其实更吃力,文章里有很多地方是他生活中触碰不到,也无法联想的。

  但是这不妨碍他耐着性子一直看下去。

  虽然说无法和外国人的一些思绪一起共情,但是书中那些因为战争而把一切美好都毁坏的情结却让张金富感同身受。

  “要是人类不打仗就好了。”在把海明威和小王让进屋子里后,张金富聊着:“要是没有战争,要是大家都能如书中描绘的美好世界一样和平共处就好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明明已经很难了。我们要面对无法抗衡的疾病,难以防御的天灾,还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我们都这么难了,但是还要互相为敌,互相杀害。”说到这里,张金富摇摇头。

  海明威道:“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了解了一个事情。让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这件事比制造原子弹难百倍千倍。”

  张金富听着小王的翻译,他看向了自己房里堆积着的种种东西。

  有村民在外面抓到的野兔子,人家一口都没吃,直接给风干后送给了自己。有村民好不容易弄来的枣子干。还附有土豆、簸箕、一张新作的凳子……等等等等。

  “我觉得还是造原子弹难点。”张金富如此道。

  “对你来说,也许是这样。”海明威的大手拍了拍张金福的肩膀。他的眼睛扫过张金富家里的另外一边。

  那里是一堆架子,架子上用竹筐装满了各种山野草药。这些可不是乡村医生中心下发配置给张金富的。是他在农闲时节去山野之间自己找来的。

  甚至在后山,他还开辟了一小块药田。种植了一些常见且好养活的药苗。

  而张金富之所以做这些,海明威很清楚,他就是为了帮那些村民省钱。

  明明张金富根本没有出诊的费用,只收取最基本的药物成本。村民们发烧了,他开三天的退烧和消炎药,也往往只收取几分钱到一两毛钱的微薄药费。

  但是很多农村的村民还是会嫌贵。锱铢必较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所赋予他们的特性。

  海明威之前待在这里的时候,也帮张金富晒过药。

  “你是个好医生。”海明威坐在自己之前就坐过的那个椅子上对着张金富笑着说道:“我以你为原型,写了一本关于中国乡村医生的小说。我给你带来了一本印刷的样品。”

  说着,海明威从包里翻出一本还没有黏上封页的小说递给张金富。

  “我?”张金富有些错愕:“我有什么好写的?”

  “不,你才值得写。”海明威掏出自己的烟斗,点上了一撮云南产的烟叶。

  “你和你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我在中国看见的那些和你一样的人,他们都很值得写!”

  海明威这本《东方良医》,并不仅仅是以张金富一人为故事模板的。他这几年在中国到处浪,见过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也见过很多曾经未曾听闻的故事和人。其中有让人感动的,也有让人愤怒的。

  而这一切都被海明威记录了下来,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从收集素材再到创作。海明威写了一篇六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

  在非网络小说的时代里,传统小说达到这个字数已经算是鸿篇巨制了。

  而且这本小说有意思的地方是海明威一边写,还让中国这边负责翻译的人跟着他一起改翻译的稿子。

  他说:“这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在写完英文版的时候,同时能出中文版。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件事完成!”

  海明威这话说的很让人感动。但是他做的事情却让一群编译不感动。

  因为有的时候,编译们刚刚汉化完成几章的内容,那边海明威突然来了一句:“要修改!这样的内容不行!我打算推到重来!”

  海明威要改,编译们就要跟着一起改。英译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光是把英文翻译过来,还要润色,还要信达雅呢。

  也就是海明威顶着【二十世纪最伟大美国作家,二十世纪全球顶尖作家前十】等名头,不然一般人这么搞,早就没人伺候了。

  对于编译们来说,这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这也算是一个政治任务吧。

  海明威自己的英文版小说写完了,中文的编译紧随其后,在一个月后也完成了。

  “这本书的收入,我会拿出一半来。用于支援你和你的同伴们(赤脚医生群体)的事业。”海明威笑着对张金富道。

  如果说海明威要给自己送太多礼物,张金富是会觉得很不安的。因为海明威这次带来的礼物就很贵重了,不能再弄更贵重的东西来了。

  但是如果说海明威的大作要拿出一半的收益,捐献给中国的赤脚医生群体,那张金富就特别高兴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同行们缺什么。易损的注射设备,新的听诊器,永远都不够用的红药水、蓝药水、医用棉签、医用酒精和纱布等等。

  “那我可真的是由衷的期望,老海你这本书超级大卖啊!希望不仅仅是在中国卖得好,在外国也卖得好啊!”张金富由衷的希望道。

  海明威一笑:“哈哈哈哈!这一点你放心吧,我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名头还值点钱的。”

第三百五十二章 宣传与建墙

  海明威说自己这个名号还值点钱,这有些过分谦虚了,海明威的名字这哪是值点钱啊,那可是值老鼻子钱了。

  别看海明威一直在搞流浪中国的行程,但实际上欧美诸多出版社可一直都盯着他呢。三不五时就会有人通过渠道将信息发到香港,再由香港转到中国内地,问海明威先生:您到底什么时候出下一本书呢?

  我们这些出版发行商可都是已经将一踏踏的美元准备好了,就等着您呢。

  现在这个年代,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个名字就是销量的保障。

  和其他的一些畅销书作者不同。不论是《天使望故乡》的作者托马斯。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

  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这个20世纪风起云涌的文学年代,都只能算是昙花一现。虽然在这世上留下了一些不朽的作品。但却并没有善始善终。

  有的是因为家庭因素,有的是因为个人身体,还有一些作家是因为他们乱七八糟的感情生活。还有他们那些令人感到绝望的生活方式,不管是过度吸烟喝酒还是为了寻找灵感而去吸食鸦片等。

  很多作家没有来得及留下更多的作品就泯然众人,甚至是失去生命。

  但是海明威不同,海明威写的小说从出版至今每一本销量都非常可观。并且每一本都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他是这世上少数仅有的那种下一本小说比上一本小说写的更好的人。

  大多数作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就像是元时空后世日本写推理文学的作家东野圭吾。能写出巅峰的《白夜行》,但是其后的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很多人都说读东野圭吾的书只要看一本《白夜行》就够了,其他用不着再看

  而读海明威的小说,你是可以看完一部,再看一部,继续看一部。按照他写作的时间,从头看到尾。你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看见他对人生,对世界看法的转变。

  一个普通的男人如何一步步转变为坚毅的硬汉。

  很多看海明威书长大的人,都迫切地期待他下一本书什么时候发布。海明威读者的阅读粘性可不是后世网络小说的作者作品可比的。

  所以当海明威的小说据说要发布的时候。那些欧美的出版商可都像是闻到了血腥的鲨鱼一样。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上去,把这口肥肉吃下。

  是的包括美国的出版商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

  或许看起来很奇怪。明明海明威在中国流浪了好几年。还发布了好几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作为反共先锋大基地的美国,怎么还有出版商敢出版海明威的小说?

  这就不得不谈谈美国那别扭的反共形式了。

  没错,美国需要反共,但同时美国也需要脸。

  海明威和玛丽莲·梦露不一样。现在已经改回原名诺玛·简的玛丽莲·梦露。她的逃亡过程可是太过于高调了。想压都压不住,所有人都知道。

  这件事可是让CIA丢大脸了。

  这件事情国际影响极大。美国可以不当人,但是却不能不要脸。或者说现在的美国政府处于冷战时期,他们的表面功夫还是要做到位的。

  就像是在元时空中FBI的局长胡佛对付海明威。用的也只能够是精神压迫的方式。

  通过不间断的对他进行监视。监听他的电话,检查他的信件,并且似有似无的让海明威察觉到这一切。

  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海明威陷入到焦虑和恐慌之中,最后活生生被心理压力给摧垮。从而选择走上自杀的道路。

  而在海明威死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胡佛可是动用了很多有关系媒体记者,让他们口径一致的说海明威家族有自杀遗传。他的祖先中有人自杀,所以他也跟着自杀。

  这话简直就和放屁一样。听说过秃头有遗传的也听说过,心脏病有遗传的。但是自杀不自杀和遗传不遗传有什么关系?

  说到底就是美国依旧不希望他们把自己的吃相弄得太难看。

  他们在元时空中是如此处理海明威的事情,而在本时空之中,差别也不大。

  对于海明威流浪中国的事情,其实美国政府早就知道,但是三缄其口。不光他们自己不主动报道,甚至压着他们的媒体和盟友媒体,在这件事情上也不要发出过多的声音。

  因为他们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代表着美国硬汉形象的海明威居然在中国流连忘返。

  海明威如果回美国,也许他们会给他定个叛国罪,也许不会。但是海明威在没回来之前,他们绝对不会多说一句话。

  还是那句话,美国政府不当人,但他们却还是要人脸的。

  他们对于海明威的处理只打算按照尽可能低调的方式去解决。只要海明威不跳出来说他反美,那么美国那边就只当看不见。

  所谓掩耳盗铃,他们玩的也是很溜的。

  而海明威似乎也察觉到了美国政府心理所做的小心思和盘算。

  所以他的这本新书也耍了点小心机。作为一个基本写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家,这一次海明威算是大胆创新了,写了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

  里面的国家是虚构的,社会也是虚构的。但其中所指向的政治意图,但凡是个人就能够看出来。

  但是没有关系,既然有人想要掩耳盗铃,那么大家就陪着一起掩耳盗铃就是了。

  欧美的出版商和资本主义商人们很清楚。只要美国没有下达明确的禁止令,他们随便刊印海明威的书籍来赚钱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美国政府明令禁止了海明威的新书,那么他们就悄悄的印悄悄的卖,赚的就更多了!

  反正所有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挣钱。

  海明威新书的故事说复杂不复杂,说简单也不太简单。

  在他虚构的一个东方国境内。一个四处流浪的医生治病救人,并且在东方国境内结交各种朋友。并且互相鼓励。要将一个腐朽的国家和人民拯救的故事。

  这个国家有很多的疾病。那名流浪医生需生要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将病人治好。这一路上他的敌人、他的朋友、他的爱情,他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全部交出在一起。

  但是和海明威的一些书不同。在海明威的一些书中,主角的走向往往是抵不过命运的纠缠。最终的结局经常是走向一个无力的深渊。

  但是这本书不同,海明威在这本书里面保留了自己写作的风格,但是又加入了大量的昂扬向上的描写。

  光是阅读,就已经让人感到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主角和他在旅途中结识那些朋友们,一路上有着太多的苦痛和磨难。

  很多人都在这一个旅途中死亡。但是不管是谁牺牲,却总能够在字里行间里看出来,有一种不屈有一种奋斗的斗志在那儿燃烧。

  整本书发的刀子很多,但是除了让人热泪盈眶之外,更多的是让人想要加入这场伟大的旅行和冒险。

  哪怕失败都不可惜。因为只要这个旅行的团队中还有一人在向前,那么就总有希望,将这个腐朽的国家治愈。

  并且海明威还给这本书写下了一个相对团圆的结局。这对于海明威来说可真的是有些难得了。

  所以在海明威把样章发出去的时候,很多出版社已经准备好了钞票,他们打算直接将书拿出来印刷赚钱了。

  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开始营销关于海明威新书的事情了。

  而在西德那边,美国的情报部门CIA已经有些难以为继了。不仅仅是他们,最近斯大林要求苏联的西攻更快更猛。这个“攻”自然不是真实的物理战争。而是一场场文化战和意识战。

  克格勃的情报能力已经被完全整合了起来,整个西欧对苏联来说已经和透明的一样了。

  在苏联加速“进攻”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开始东进。

  这对于欧洲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几乎就是在欧洲媒体大张旗鼓宣传海明威新书的时候,在西柏林,以CIA以及欧洲诸多情报机构和代表为主的会议正在召开。

  这场会议只有一个议题,那就是:建墙!

第三百五十三章

  “所以各位我们不能够再等待了。我们必须要把整个柏林围起来,不允许他们通过柏林直接潜逃到东方了。”来自美国CIA的代表率先开口发言。

  “今年开始,以西柏林作为通道,潜逃往东方的人数越来越多了。这里面很多人打着探亲的名义或者是工作的名义,往东走后一去不复回。”

  “如果仅仅只是普通人逃逸那也就算了,有很多教师、教授、高级技术工人,他们受到了苏联的蛊惑和洗脑。投奔到了我们的对手手上。”

  “我们不能够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必须要有所行动。”

  CIA的代表说的振振有词。

  其他情报组织和西柏林的代表也纷纷点头。

  “苏联的文化战和意识战实在是太强了,尤其是有了那个邪恶的中国李锐的帮忙。他们通过电影电视以及广播节目还有漫画等方式,过度的美化了社会主义国家。让很多人抱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们必须要扭转这样的事情。”在CIA代表之后开口的是来自英国情报部门的代表。

  “我是支持建强墙的。我们既然无法解决无孔不入的思想渗透。那么我们就在物理层面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