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575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他也就理所应当的忽视了苏联党中央里那些老家伙了。

而现在他无法忽视了,因为就连自己这个身体如钢铁一样的老家伙都会散架,那些还不如自己的呢?

在培养接班人之外,斯大林在开始考虑制定一下老头子们的退休方式了。

斯大林知道这玩意儿一旦制定了,自己肯定是要被骂死的。各种难听的话都会有,很多自己的朋友都会生气。

因为斯大林这是抽板子啊,你自己干到七十五岁还要干,以后要我们就退休了?

斯大林在思考的时候有些犹豫不决。但是在考虑了半天后,他眉头一皱已经有了计划。

退休制度必须要在自己这一代制定起来。

如果自己是死在任上的,那么其他人怕是会有样学样。上行下效的道理斯大林还是懂的。

一个退休制度的雏形在斯大林脑海中形成。

年龄超过七十岁(包括七十岁)后不得被选为任何重要部门的领导(省部级以及以上)。

普通中层以及基层领导退休年纪定为六十岁。

高层领导退休年纪定为七十岁。特殊部门领导人年龄可适当延长。以国家领袖为例,六十九岁接手国家领导人职务,那么七十岁退休是不合适的,执政时间太短。

应当顺势延长为一届任期后退休。

然后任期问题斯大林也要考虑解决一下。

这一次斯大林真的是和死亡擦身而过。

他真的感觉到了死神的镰刀贴着他的喉咙滑过,往前一寸他就死定了。

主治医生也说了,这次斯大林真的是运气太好了。只是头疼,没有爆脑血管。

以现在苏联的医疗条件,斯大林脑血管爆了的话,他们很难救回来的。

当然斯大林打算这么做的想法谁都没有告诉。

他需要一步步的排兵布阵。

因为他要做的事情可能会动摇整个苏共高层利益。

到时候是不是举世皆敌?斯大林不好说。毕竟这次近乎于政变的事情已经让他寒透了心。

苏联让这帮人这样搞,列宁和那些牺牲在前的战友们的血就白流了。

不过这些东西都是发生在苏联的,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他们知道什么呢?

也就只有那些省部级以上的官员和外交人员会对苏联的一举一动十分关注,并且对斯大林执行的大清洗感到震撼,毕竟朱可夫都被洗掉了。

从而让很多人对主席前段时间洗掉一拨人的行为觉得没什么了。

因为对比斯大林动辄几千人的搞法,主席追的主要责任人不过二十余人,连带者也就不过两百多人之数。

和斯大林相比,简直是温良纯和。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关心的还是一日三餐吃的是什么。

广东湛江,袁隆平和同事们一如既往的在农田忙碌。

网咖提供了那么多资料和后世种子给他们做实验。

湛江水稻研究中心总算是在今年拿出了一份不错的成果。

他们成功培育了一种名为湛江一号的水稻种。

这不是单纯的购买后世的良种。

而是在采用了后世良种后进行不断的筛选,选取有可能育株并且下一代性能稳定的种子。

湛江这个地方够热,只要会种,水稻能一年两熟。

今年水稻研究中心开垦了一百亩试种湛江一号。

其中二十亩以预估计算的最大产值来进行种植。

简单来说就是高效的田间管理、足够的肥料、除虫除草。

但是这种理论最大产值肯定不是农村种植的常态,农民没那么多肥料,也没那么大精力进行田间管理。

所以还有三十亩采用了中等投入的肥料和中等的田间管理。

在考虑偏远地区,所以还有三十亩地低等投入的肥料和添加管理。

最后还有二十亩地请了当地农民自耕种自养,进行动态观察。今年湛江一号的收入非常喜人。

由高到底的亩产分别为:一千四百斤,八百斤,五百斤。可以看的出来,高效的肥料投入和高强度的田间管理对水稻的生长起了决定性因素。

但是这种理论最高值只能作为参考。实际生产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哪个村子可以一亩地投入四个专业知识丰富的农学生进行田间管理啊。

每天巡视,一有倒伏的水稻就进行抢救。

发现灌浆有不饱满的情况就立刻追加肥料或水。

实际中效投入化肥和田间管理是实际生产中最有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值。

但是这也是必须由国营大农场进行系统化管理才可能达到的水准。

低效投入更接近不太会种田的自耕农单打独斗的水准。

而中心放给附近农民自耕的士地差不多达到了平均亩产七百斤的数量。

毕竟这些农民就算之前种田的能力不太行,但是靠着水稻中心呢。

不懂还不会问吗?要是连这个嘴都张不开,那当真是饿死活该了。 “所以啊,湛江一号如果大面积在南方推广,那么亩产六百斤以上没太大问题。如果肥料管够的话,自耕农都可以把产量堆上八百斤。”

做完田间统计的袁隆平颇为感慨的说道。 “这样一来,距离我们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的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啊!袁隆平余有荣嫣。

在本时空之中,他可能不会有历史上那么大的荣誉,那么大的光荣了。

但是那又如何呢?只要能让全国人吃饱饭,大家都不再挨饿,那么谁去拿荣誉又有什么问题呢?

袁隆平不在乎,他知道的是湛江附近以及整个广东的农业代表都来了。

都想要湛江一号的种子,来年种到地里,大家明年不说都吃饱,但是应该大概可以不挨饿了。 “可惜了,我们国家的化肥设备还是不够啊。”

袁隆平的一名叫胡大有的同事遗憾道。 “百万吨级大化肥设备就算是从投产到建设,再到产品铺设全国,最少需要三年时间。现在国家已经制定了百万吨大化肥设备了,但是铺开也要到五六年五七年了。” “不怕晚,有就可以。”

袁隆平收起记事的笔记本:“只要有奔头,再苦上这三五年又怕什么呢?年景再坏还能坏的过从前饿死人的时候?”胡大有点点头。

就在两人收拾收拾准备回去的时候,乡村道路上一辆卡车缓缓驶来。

站在后斗里面的一人用力挥手:“袁隆平、胡大有,去叫大家伙都出来。我给你们带好东西了!”

袁隆平和胡大有一看熟悉的车和熟悉的人,两人的嘴角双双一垮。 “妈耶!学长带着他的无敌菠萝车来了!老袁这里交给你了,你就说我拉肚子不能吃菠萝啊!千万记住,说我不能吃啊。上次的口腔溃疡还没好利索呢!”

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前震怒

广东自古以来都不算是一个产粮大省,就算是湛江水稻研究中心开设在这里,广东也不大可能成为中国的产粮大省。

因为广东的地块实在是一般,丘陵太多,地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的。

研究中心设立在这里完全就是看中这里的气候。

国家还规划了以后要把水稻研究中心往海南放一个。

现在没搞过去是因为现在的海南基础条件太差太差了。

海南夏天是会热死人的。这个热死是物理意义上的热死,就像是东北说外面能冻死人也是物理意义上的冻死,而不是形容词。

本地人稍微好点,毕竟这么多年下来习惯了,身体有了一定的调节能力。

如果是北方人骤然去海南过夏天,而且还没有空调和电扇的情况下,一年能热死多少个?想都不敢想!

在湛江这个地方一个夏天就很多人热到中暑虚脱了。

袁隆平就虚脱呕吐了两次。虽然说广东不是产粮大省吧,但是生产经济性水果却是不错。

因为地理和气候合适。历史上也是如此,广东生产的香蕉、荔枝、菠萝、山竹等等热带水果也是畅销全国各地。

原本这些经济性水果在解决人们温饱之前都不会大面积种植。

毕竟人都吃不饱饭了,你种这么多水果顶什么事啊?但是本时空不一样,徐闻菠萝馋的苏联人那叫一个流哈喇子啊。

中苏贸易之中,菠萝罐头创汇可是很厉害的。就比如说前不久的莫斯科政变吧。

很多小兵是莫名其妙的被拉去的。事后得到风声,很多基层士兵和士官都心怀忐忑,害怕自己也要被拉去种土豆了。

当然,斯大林不会惩罚这些啥都不知道的小人物。

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避免他们被有心人再次煽动起来。

斯大林特别下令国家储备部门给他们下发了一批菠萝罐头。

吃到菠萝罐头的那一刻,大家的心里都平静了。瞧,食物的作用有时候就是那么强大。

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这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碗羊汤就能灭亡一个国家的故事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所以斯大林即便是感觉到了现在苏联对中国在轻工业和副食品上有些过度依赖了。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苏联在影响中国的同时也在慢慢被中国影响。

就算是莫洛托夫去了西伯利亚主持中苏贸易也改变不了这一结果。

斯大林也没有勇气斩断这一切。他要是真的斩了,他或许就没办法再当人民口中的伟大领袖了。

甚至于在政变之后,斯大林为了安抚社会上的情绪,一连颁布了好几项举措。

包括向市场上投入了更多的酒、汽水、糖果、罐头等等。

这些东西能快速安抚社会上老百姓的情绪。

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哪里来的呢?不问可知。无论谁主政,吃这件事都是不会变的。

就像是去年徐闻菠萝进入苏联市场后造成了海啸一般的反应。

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苏联非常难得的一年内追加了三回预算,都是为了投资徐闻,让徐闻扩产。

菠萝罐头厂建设了,浓缩波萝汁厂建设了,菠萝糖厂建设了,菠萝点心厂也建设了。

新鲜菠萝的包装厂也建设了。

连带着带动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工厂一起建设。

依托菠萝,徐闻提早了几十年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

原本默默无闻的徐闻一下子成为了周边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徐闻的菠萝产量开始爆发性提升。这里种植的可是四季菠萝啊,产能真的上去了是很可怕的。

目前国内对水果的需求不旺盛(没吃饱前大家顾不上这个,而且酸酸甜甜的菠萝一吃就更饿了)。

现在的徐闻有一个菠萝与热带水果研究中心,和湛江的水稻研究中心是兄弟单位。

里面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同一个农校出来的。

两个单位算是互补吧,这边水稻好了就送一些大米过去,那边菠萝或者什么水果好了,就送一点水果过来。

当然菠萝是最多的。毕竟名字就叫菠萝与热带水果研究中心嘛。

袁隆平他们的学长姜磊每次都是负责运送菠萝的。

最开始袁隆平他们刚来湛江的时候姜磊送菠萝来,大家可高兴了。第一次吃菠萝,大家新鲜没吃过啊!

送来的都是田间熟的菠萝,不是那种青菠萝放熟的那种,这种自然熟成的菠萝甜度更高。

但是吧,好东西不能多吃,吃多了谁都遭不住。就像是现在这样,姜磊让司机师傅把车开到水稻中心的院子里……

然后把水稻中心里的那些师兄师弟师姐师妹都喊了出来。 “都是要熟的果子,可甜了!我算好了,差不多每人可以分到十八公斤!大家赶紧吃啊!”姜磊热情的招呼着。

但是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都垮着小脸。

没错,菠萝好吃,但是吃多了太难顶了。荔枝吃多了有荔枝病,菠萝吃多了也有菠萝病阿!

什么口腔溃疡,什么胃酸反胃都是家常便饭。

一名师姐看着黄澄澄的菠萝,她忍不住的说道:“小姜你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每次你们地里快熟的菠萝就全摘下来送我们这。反正烂在地里也是烂,还不如送我们这当人情。再从我们这拉走大米。这买卖合算啊。” “菠萝熟了放不了三五天,水稻熟了成稻谷了可以放三五年。你是稳赚不赔啊。”

姜磊挠头道:“呵呵,师姐,这话不能这么说。这是物种特性啊。菠萝就是只能放这么长时间。再说了,我拿地里熟的,它不是甜吗?” “呵!那你咋不拉你们工厂生产的菠萝点心过来。那个能放一年,还更甜呢!”另一名学长打趣道。 “这工厂我说了不算啊!”

姜磊摊手到:“我要是工厂说了算,那必须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每人十八公斤点心!” “得了吧,那些点心还要出口赚外汇呢。一公斤点心能换几十公斤化肥回来啊!几十公斤化肥能肥多少田,养活多少人啊。”

袁隆平没有和姜磊打趣,而是找来了麻袋,招呼众人把菠萝都给装起来。 “不过你别说,菠萝这东西还是可以的。我们中心的厨师好学,最近上面发了一本简易西餐的教学指南。我们厨师倒是学会了一些菜。里面就有用菠萝的。” “哦?这感情好。”

姜磊眼睛一亮,因为徐闻那边一直有几名苏联技术员帮中国这边兴建工厂,调试食品流水线什么的。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