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他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很快交了钱,领了车。车还要去柏林的管理部门去登记上牌。但是威廉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拿临时通行证在市里溜达一圈了。
中方的工作人员为他办理好手续后笑着对他说道:“最近交付的摩托车车主,我们有一个活动哦。”
“嗯?什么?”威廉兴致勃勃的问道。
“诺,这是一张柏林地图。我们在上面设置了十二个打卡点,只要骑闪电摩托过去就可以收获一块小点心。最先完成打卡的一百名车主,我们会赠送一双牛皮骑行手套。后面的车主,我们也会赠送一个牛皮车钥匙扣。”
中方的工作人员笑呵呵的,看上去人畜无害。
对威廉来说,这种活动不就是白给嘛!他看了看,十二个打卡点从东柏林到西柏林,基本上是各种咖啡店或者点心店,去到那儿可以找店主给自己的打卡手册盖章。集齐十二个章子就能免费另一双牛皮手套,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稳赚不赔啊!
而且人家还说了,还有免费的小点心可以吃。干嘛不去?去啊!
拿着临时通行证的威廉骑着车就跑了。
只是他不知道,在这三天里,闪电4S店将陆续交付两百多台机车。
他也不知道,看似简单的十二个打卡点,只要跑遍一圈,那么基本上就等于将整个柏林市全部逛了一圈,走过了所有主要街道和一些重要的次要街道。
他还是不知道,当两百多台闪电250在三天内陆续出现在柏林街头,并且大街小巷开始成群结队的打卡,骑手们在广场停车喝咖啡,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并排停靠后究竟给柏林市民照成了多大的宣传。
也不知道,他们的车会给现在柏林流行的哈雷车主带来多大的心理阴影。
第五百二十章 存钱买闪电
所谓的广告,那就是广而告之。
但是广告怎么打,这都是有技巧的。最糟糕的广告是那种不在乎宣传意义,只强求潜在客户知道他们名字的那种。
这种广告很糟,因为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就像是历史上后世里那些在人家家门口贴小广告:通马桶、开锁等等。
这玩意儿是不是让潜在客户知道你呢?自然是知道了。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除非逼得不得已,除非全城其他干这行的都死光了。不然他们不会选择拨打那些贴在自家家门上的电话号码的。
因为这种广告虽然完成了宣传的目的,同时也让顾客讨厌死了。除非没得选,不然不会选。
还有的广告则是以各种魔性洗脑的方式来作为宣传的。依靠狂轰滥炸的信息密度,强行植入顾客的脑中。就像是脑残金,羊羊羊。
高级一些的广告方式则是主打各种反差。利用有趣的内容来让顾客记住。这样的广告取得了相对较好的宣传效果,且带有对品牌本身正面的宣传。
而真正高级的广告形式,是将广告化为一种生活形态,为顾客构建一种理想中的生活形式。哪怕这种生活形式仅仅是只存在于广告的空想之中,很大一部分落不到实地,但这依旧是一种令人向往的东西。
作为经历过后世各种文化冲击的李锐,他很清楚什么叫做真正的好广告。所以在中国商场开业之后,他就让曙光厂里部分摄影干事转头去研究广告。
广告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它也应当在共产主义阵营中得到应用,并且作为反击资本主义的武器来使用。
就像是现在,如威廉一样的柏林骑手们骑着摩托车拿着中国商店提供的地图,前往柏林各处进行打卡。
当他骑着摩托来到第一个打卡地时,发现这是位于东柏林的一处孤儿院。
因为战争的原因,现在全世界都有很多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或者是失去了子女的老人。
柏林的孤儿院比任何时候都要拥挤,有的孩子能很快的被人领养。但是有的孩子却会在孤儿院一直待到十几岁有了工作能力后才离开。
当威廉和其他一些骑手骑着摩托来着打卡时,孤儿院的嬷嬷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们了。
“我听见摩托车的动静,我就猜到你们要来了。”嬷嬷笑着看着众人。
“你们都是来打卡的是吗?”嬷嬷笑眯眯的问着,很慈祥。
“是的。”几名骑手点点头。
“好的,我印章已经准备好了。真的是感谢你们啊。”嬷嬷一边笑眯眯的说着,一边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印章,在众人的集卡本上盖章。
威廉有些纳闷:“嬷嬷,我们没做什么啊。你为什么要谢谢我们?”
嬷嬷抬起头:“你不知道吗?”
“知道什么?”
“啊。”嬷嬷有些恍然:“可能那些中国人没有说。你们每购买一辆闪电摩托,并且来我这里打卡,闪电车厂就会捐助我们孤儿院三十马克,以你们闪电车主的名义捐赠的。”
威廉和其他闪电车主面面相觑,有人问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嬷嬷反问道:“做好事需要理由吗?你们购买摩托车的钱里有一部分被他们捐出来,变成了孩子们的面包。所以我也感谢你们。”
这话说得几名骑友有些赧然。
“其实我们不知道,也没有想过……”还是威廉比较老实,他想要说些什么。
但是嬷嬷却打断了他的话,嬷嬷说道:“孩子,有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你想到了什么,而是你做到了什么。”
“对了,这里有我们院子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饼干。每人一块,是孩子们感谢你们的。”
“真是不好意思。”
“别说傻话了,孩子。走正确的路,有时候想法不重要,做了什么才是重要的。”
一直到几名骑友上车走了,嬷嬷还是笑眯眯的对着他们挥手,一直到他们消失在街道的转角。
孤儿院的饼干做得并不好吃,孩子们的手艺参差不齐,有的人的饼干里还有结块成坨的糖块,但是大家都吃掉了,没有浪费。
坐在摩托车上,在第二个打卡点喝着店里赠送的咖啡吃着饼干,晒着暖洋洋的太阳。
这家咖啡店开的时间并不久,但是店主很热情。虽然他瘸了一条腿,但是脸上总挂着笑。
有人问他的腿是怎么瘸的。他笑笑,只说是当年反对盖世太保时被人打瘸的。多余的事情老板并不肯说。但威廉等人总觉得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和第一个孤儿院一样,闪电厂支付了他们在这喝咖啡的钱。这算是另类的帮助了一把这个生意一般的咖啡馆。
接下来他们又去了在一家工厂旁边的面包店,这的面包肯定不是全柏林最好吃的,但价格可能是全柏林最便宜的。
微胖的面包师总说,钱总是赚不完的,面包不能总是卖五十万马克一条,总要让钱少的人能吃得起饭啊。
十二个打卡点,有的在东柏林,有的在西柏林。
但无一例外的,闪电厂给出的打卡地全都是都有含义的。
他们不仅仅是让这些骑着闪电的车主们在全柏林瞎胡闹的转一圈就完事了。他们在做一件更深远的事情,关于品牌形象,也关于人生价值。
威廉和许多闪电车主一样,第一次发现原来柏林有这么多自己不知道的角落。
他喜欢三名聋哑姐妹互相帮助开的花店,当打卡册和一束康乃馨送到他的手上时,他喜欢那幽幽花香和女孩明亮的大眼睛。
他也喜欢那个从来不驱赶蹭书者的书店。因为店主一边盖章一边对他说:“知识的价值在于传播,而不是枯燥的印刷在纸张上。”
他还喜欢那个街边的汉堡小摊,这个小摊没什么了不起的。让人称奇的也就是店主有八个孩子,其中两个是他和他妻子的,剩下六个是死在战争中他几对领居夫妻的。
当十二个打卡点打完之后,能不能拿到牛皮手套对于威廉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他和其他很多闪电车主一样,感觉到这场打卡的与众不同。
中国人想要说很多东西,他们什么都没说,但他们也什么都说了。
柏林市民惊讶的发现,路上跑着许多来自中国的摩托,他们漆水闪亮,他们个性十足,他们彬彬有礼。
他们的车不吵不闹,只有低沉的排气。他们过水坑会减速,不会溅的周围路人一身。当有老人过马路,他们会停下车,等待着老人慢悠悠的过去在启动。
他们没有哈雷车主那么暴躁,那么迫不及待的宣泄自我情绪,那么张牙舞爪的表达自我个性。
他们更圆融,更好相处,却依然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不是以吵闹他人而获得,而是一种更深层的东西。
尤其是当他们的摩托车和哈雷停放在一起时,人们惊讶的发现,这些车比哈雷做工更好更精致。
当如塞巴斯蒂这样的哈雷车主再次遇到骑着闪电的威廉时,他这会没有嘲笑威廉是傻瓜了。
因为事实证明,威廉已经拿到车了。
而他却在嘲笑:“这车声音这么小,是娘炮骑的吧!”
威廉轻轻白了他一眼,一拧油门,萨巴斯蒂连他的后尾灯都追不上。
哈雷车队里的牌佬鲍勃看着骑着闪电的威廉,他只有一个想法:要不然还是存钱买闪电吧!
第五百二十一章 援军以来
闪电车主们的巡游,在柏林总是闹出了一些动静。
在这个事物发展相对较慢的时代,任何新鲜事都是能被人翻出来说一说,聊一聊的。
最近的新鲜事和能聊的事情其实就两件,一个是西柏林要搞购物节了。据说是要对标之前中国商场开业的那种大型购物节。
现在很多糖果店的降价促销,好像就是为了这个事情预热。西柏林那边已经空出了一块地方,准备搭建一个临时的购物广场了。
另一个事情就是关于中国摩托车的事情了。
德国人对众筹买车这件事可是很有心得的(指被元首骗过)。所以他们对一切众筹买车的事情都怀抱着十二万分的抗拒。
也就是年轻人会被闪电250在展会上漂亮的模样给吸引,然后来一波冲动消费。
当初那些被小胡子元首割了韭菜的德国中老年是不会再上当了。甚至于说,很多德国中老年人对中国搞得摩托车众筹预售嗤之以鼻。
认定了他们一定也是割韭菜的!
毕竟都是老韭菜了,都被收割过好几次了。他们不看年轻人被收割一波,总是有些不爽的。
可惜啊,事情没能如愿。第一批两百多台闪电交付了。他们在大街上走街串巷,造型拉风的同时,看着也比哈雷优雅。这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
没办法,这个年代的宝马实在是太板正了。生产的摩托车你不能说不好,但是大号自行车的外形设计实在是很难讨年轻人喜欢。
实际上不仅仅是五十年代,一直到历史上几十年后,宝马摩托在设计上其实都是偏保守路线的。所以它明明综合素质都不错,但是却会被其他欧洲和日系摩托车厂吃掉不少份额。
再过几十年,跑车有杜卡迪,越野有KTM,街车和踏板有日系。宝马是什么车都造,但什么车都走中庸。
中庸水桶号没什么不好的,但是会被在某一个领域更先锋的厂家抢走一部分份额那就必须要忍着。
看着一台台闪电在市区里跑着,并且那些闪电车主们孜孜不倦的在咖啡厅、酒馆、饭店讲述着闪电的与众不同。讲述着闪电摩托所代表的不同于哈雷的文化,一种别样的人文关怀等等。
这个才刚刚发布半年,实际交车才三天的企业,已经在柏林引发了一阵风潮。
宝马相关负责人根本无法向总部解释,为什么突然这几天宝马的订单就下降了,很多年轻人跑去订闪电了。这一次甚至他们愿意等两年。
因为闪电上市三天了,那些拿到手的车主现在不仅仅被闪电搞得十二个打卡点的旅程进化了一波心灵。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闪电250拿来好好研究了。
一开始在展会上,闪电250还只是样车,大家只能短时间体验。现在闪电250成为了自己的车,大家就可以好好研究了。
这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
闪电250虽然是一台走极简风格的车。可是这车的配置却比现在这个年代的摩托高出整整一个级别。
现在哈雷也好,宝马也好,刹车用的都是鼓刹。而闪电250却直接配了赛车比赛上才会使用的碟刹盘。
并且搭配了前后联动的CBS刹车方式,前后轮一起刹车,增强刹车安全性。
而且还有好事者做了同场加速对比,目前柏林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哈雷和宝马,没有一台跑的比闪电快的。只有那些改装了,需要跑赛道的赛车才能跑得过闪电250。
这些东西堆在一起,不得不让很多原本是宝马的车主动摇了,考虑是不是要换闪电来用。
至于哈雷车主?那是很少动摇的,因为玩哈雷的大多都是有自己圈子的。只是这个圈子以后会不会越收越窄就不好说了。
总而言之,闪电250的横空出世,打断了很多人对中国百货展览之前订货是割韭菜的言论。
最重要的是,闪电250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力。从设计到成品,已经丝毫不熟老牌工业强国。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都超越了。
就连苏联大使馆都找人借了台闪电250来研究。然后让驻扎在东德的苏联侦察兵来进行评价。
苏联侦察兵开了一天后说到:“一台非常优秀的车。动力虽然没有乌拉尔750那么强大,但是考虑到它足足轻了一百多公斤的重量。实际上它的实际表现和乌拉尔差不多。而且因为它比较轻巧,驾驶起来比乌拉尔750更方便。”
苏联负责这方面的军官问道:“士兵,你是认为这台车比乌拉尔750更好吗?”
“不全是,这台车明显是给城市骑行的。地盘太低了,过沟沟坎坎很容易磕着地。而且轮胎不适合泥巴路,减震也太硬了。如果用这个发动机生产一台专门适合军用的车应该不错。”
一名老侦察兵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同一个发动机用在不同的车型上,制造同一个车系家族早就在李锐拿出250动力平台的时候就提出了。只不过是国内产能不足罢了。
在闪电250的发动机平台能全部实现工厂自产后,各种其他车型也将提上日程。街车、林道等等都会生产。
而苏联在北约对峙的前线军官也相应的把报告打到了莫斯科。希望莫斯科方面考虑引进生产闪电250的发动机平台。
而除了苏联的关注外,闪电250的车主们甚至自发的组织了一个俱乐部。他们决定扭转柏林市民对摩托佬的刻板印象。尤其是扭转因为哈雷车主带来的不好印象。所以他们要做和哈雷车主相反的事情。
不炸街,不去乱哄哄的给人捣乱。去帮忙干一些社区的活。悠闲的午后是去咖啡厅喝咖啡,而不是去酒吧喝啤酒喝到醉醺醺骑车的给人带来困扰。(注:这个年代酒驾管理并不严格,法律也几乎是空白。)
而这些带来的舆论讨论,甚至盖过了西柏林购物节的影响。还让很多柏林市民对中国的商品有了更好的感官。
这让原本打算筹备西柏林购物节,把中国势头压一下的北约当局有些不爽。
因为他们这么搞,不就把眼球都吸引走了嘛!
而更让准备搞西柏林购物节的人不爽的是,还没过两天,闪电250的车主们被4S店发了邀请函。
请他们帮忙做个小小的宣传,当然也是有报酬的。
宣传的东西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中国新年就要到了。希望车主们能帮忙在车尾插上宣传旗,在柏林游荡个几天,帮忙宣传中国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