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几个美国师长凑在一起看,上面的头版头条就是美国总统重要讲话。
后面还有从欧洲前往中国的方法和路线等等。
甚至还贴上了东德办理贷款的方式。
几个美国将军一脸不可置信。
而在不远处的纬国公子更是陷入迷茫,他喃喃低语:“怎么可能?”
王英光看着了他,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们共产党人向来说话算数。说了邀请战俘的亲属来探亲,那么就一定会做到。”
“如果你提出申请的话,可以申请让你的母亲或者父亲或者兄长在春节期间来探望你。他们以战俘亲属的身份来北京探亲,我们共产党人绝对不会动他们一根毫毛,他们怎么从台湾来的,就可以怎么从北京回去!”
王英光看着纬国:“以上的话是毛主席亲自说的。以中央的信誉为保证,你的父亲要是来,他尽管来。明面上捉对厮杀,我们共产党人不玩阴招!”
王英光的话掷地有声,周围的国府将军们都听见了。每个听见这话的人都露出不同的神色。
杜聿明赞道:“主席当真有古时圣贤的大家之风。”
王耀武也点头:“是啊,我相信老头子要是从台湾来,以父亲的身份看望他的二公子,主席绝对不会动他。”
文强蹲在地上阴搓搓的说道:“就怕老头子不敢来。”
听到这话,不少人露出一种耐人寻问的笑容。
而纬国公子更是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最后怒哼一声转头就走。
第四百六十章 给他们难忘的圣诞
美国,弗罗里达州。
四十五岁的佩姬女士正在收拾行李。自从丈夫去世后她就一直生活在郊外的一处小农场里。
最近几年农场的经营状况越发的不好了,她不得已向银行贷款了不少钱。
但是这不过是饮鴊止渴,因为欠银行的钱也是要还的。可是农场的经营状况也就是这个样子,想要让她凭空变出钱来也不现实。
所以在三年前,她变卖了一部分农场的土地和她不擅长的农场业务,只剩下少量的土地和养殖场。再加上她的儿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了参军,而且报名的还是美国驻外军队。
因为驻外军队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有一笔驻外的津贴。算起来一个月能有两百多美元。这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现如今在纽约港当一名技术优秀的高级技工,或者是在曼哈顿的写字楼里当一名普通公司的基层管理(如组长之类)也就是两百美元左右。
在佛罗里达这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地方,这是一笔不少的钱了。
佩姬女士的儿子之前就是一直驻扎在日本,原本是很好。因为她儿子每次写信回来都说,日本人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反抗美国管理的欲望了。
他每天只需要和战友们操练操练,休息日还可以去基地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或者是去酒吧喝酒,一点危险都没有。
不仅如此,她儿子每个月还会存下一百美元,每十个月存够一千块就汇过来。佩姬靠着儿子的钱,总算是度过了最难的日子。
现在的农场好不容易有了盈余额,但是她却开心不起来。
因为她的儿子去了朝鲜,和中国人打仗。而且还被俘虏了。
最开始他儿子刚去朝鲜的时候还有电报发回来,她儿子在电报里最开始写到【那些朝鲜军队不值一提,我们的大炮和飞机可以轻松的瓦解他们。妈妈放心吧,明年开春就可以结束战争。195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朝鲜人的抵抗有些顽强,但是没有意义。他们的攻势正在被我们瓦解——1951年1月1日】
【我们已经抵达鸭绿江边了,朝鲜临时首都竟在咫尺,很快就能结束了。妈妈不用为我担心。我为你收集了一套朝鲜铜器,你会喜欢的。用在圣诞节简直太合适了!等我回去就带给你。1951年3月2日。】
原本这些电报都是这样保平安的,让佩姬不要记挂他的安危,他活得好好的。
一直到某一天,电报内容突变。
【敌人,漫山遍野的敌人。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儿来的。他们和潮水一样把我们的军队分割包围。他们太强大了,我们不得不撤退。1951年4月4日。】
【太可怕了!妈妈!是中国人!是中国人来了!他们的军队简直无处不在,我们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长官们不知道连队在哪儿,我们也不知道指挥部在哪儿。现在所有人都在逃跑!1951年4月20日。】
【桥断了,妈妈!撤退的桥断了!几万战友被堵在水门桥的那边,我已经听见连天的炮火声了,他们跑不了了,中国人会把他们全杀了的。愿上帝保佑我,阿门。1951年5月20日。】
佩姬的心也随着儿子的电报一天一天的紧张起来,一直到某一天,她儿子的电报再也没有出现。
佩姬的心跌落谷底,就像是好几年前,他的丈夫在欧洲战场一样。某天突然就没声音了,等到战争结束后,军方送来一个小盒子。说里面装着她的丈夫。
佩姬害怕这一切又再度重演。就在她提心吊胆了半年的时间后,突然从欧洲的远房亲戚那里得知了中国人的战俘营。
又知道了关于战俘营的战俘们可以送信的事情。她和很多其他的战俘亲属一样,也跑去了华盛顿去闹事,希望政府能和中国谈谈,至少让战俘的家书可以寄回来。
在那里佩姬也认识了很多其他战俘的家属,大家留下了联系方式。
最后政府用各种方法让他们这些战俘家属回去老家,不要再闹事了。再加上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各种阻碍甚至是威胁,佩姬等战俘家属不得不回去了。
不过佩姬因为在欧洲有远方亲戚在法国。所以她拜托自己的亲戚想办法帮她从欧洲联系战俘营。
经过各种转折,佩姬好不容易和战俘营里的儿子联系上了。
得知他还活着,佩姬的心才算是真正的放下。
而现在,她要在圣诞节前前往朝鲜,去看望自己的孩子。自己已经和他有三年没见面了,战争还不知道持续多久。她害怕自己再不去见他,或许以后没机会了。
“马修,你去朝鲜吗?”
佩姬打电话给之前认识的其他战俘营家长。
电话那头,一个略显疲惫的男声传来:“我也很想去,可是从美国前往欧洲的机票太贵了。我去问了,军属委员会没有相关减免的福利。我支撑不起去朝鲜的费用。我连去欧洲的机票钱都掏不出来。”
佩姬有些迟疑,但还是说道:“那这样,马修我准备去朝鲜。你有什么需要带给你孩子的东西吗?我可以帮你带过去。”
“真的?!谢谢你,佩姬!我现在就开车过去你那儿!”马修激动的挂断了电话。
他在另一个城市,开车来佩姬这怕是要十个小时,但是他已经开车出门了。
佩姬又和其他好几名战俘家属打电话联系了,但是大家基本上都很难去朝鲜。
虽然说苏联和东德在东柏林银行开办了一个专项贷款的业务。但是很多美国战俘的家属并没有从美国飞欧洲的机票钱,船票钱也没有。
实际上佩姬也买不起机票,因为五十年代的飞机票是一种极其昂贵的东西。跨国飞行更是普通人无法触及的东西。
所以佩姬实际上买的是大西洋轮渡,从美国出发在法国北岸下船。全部航程大约在八天最晚不超过十天。佩姬买的是最便宜的三等舱。
很多战俘家属连三等舱的钱都拿不出来。
这也是美国政府内部出现分裂和内部声音不统一的一个象征。杜鲁门已经破罐子破摔了,而作为军方代表的艾森豪威尔和准备参加竞选的麦克阿瑟都对战俘家属探亲这件事表示默许。
但是非美活动委员会却非常不满,而且抵制这种活动。所以造成的政府内部的脚步不统一,既同意了战俘亲属去探亲。但是政府却没有任何福利优惠来帮助战俘家属顺利的探亲。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非常分裂的。
要做,那就不如好人做到底,至少人家战俘和家属还能记你好。
要么就干脆不做,强硬到底。
这种不上不下左右摇摆的态度,其实也是美国的一种摇摆不定。
而这样的摇摆不定,让战俘家属们对政府的好感欠奉。
当马修带着礼物来到佩姬家时,已经有好几名其他战俘家属也来到了佩姬家里。
“谢谢你,佩姬。请帮我把这个转交给我的儿子吧。他最爱吃这个牌子的巧克力了。”马修驱车十个小时,带来的礼物是一盒精致的巧克力。
“就带这么点东西吗?”佩姬看着马修:“不多给你孩子带点?”
“不了佩姬,你要横渡大西洋,再从法国前往东德,在东德在坐飞机飞莫斯科在飞北京,最后还要坐火车抵达朝鲜。不能太麻烦你。”中年谢顶的马修有些惭愧:“我已经很不好意思了……”
“是啊,佩姬。我也想去,可是我那个该死的老板!”另一名中年男人愤愤的怒喝道:“他根本不给批假期,如果我走了,那么工作就没有了。而我家里还有妻子、母亲还有一个女儿要养。”
“她们全指着我这份工作给她们糊口,我不能失去这份工作。佩姬,这件毛衣是我妻子织的,这个手环是我女儿编的,请帮我送给我的孩子。”
“佩姬,这是一包糖果,还有一双手套和一条围巾。”
“还有我的,我听说他们在战俘营要干活。这双工靴帮我带给孩子吧。”
佩姬把大家伙的礼物收起来,装了一个箱子。
“还有吗?比如给孩子的信。我一起给你们转交。”
这自然是有的,佩姬也把这些一收好。
当她把一切都安置妥当,准备出发时马修说道:“佩姬,我开车送你去吧。”
“马修,你已经开了十个小时的车了?”佩姬看着马修疲惫的眼神。
马修挥挥手:“那你让我在你沙发里睡两个小时,我送你去吧。你坐长途车去港口太不方便了。这是我们唯一能为你做的了。”
佩姬看看众人,然后点点头:“嗯!”
……
马修的车带着佩姬来到港口,佩姬通过验票口拽着沉重的行李好不容易登上大西洋轮渡。
三等票,位于轮船的最下层。这里没有房间,是一水的大通铺,也没有能窗户,纯靠两个换气设备给里面换气。
浓烈的烟味呛的佩姬直咳嗽。
昏黄的灯泡发出并不怎么明亮的灯光,在三等舱里连光都是奢侈的。
找到自己的床铺,佩姬花了点时间整理行李。
在她旁边,一个六十多岁的大叔突然开口道:“你是去朝鲜吗?”
“嗯?”
“我也是去朝鲜,看我的孙子。我叫麦克。”
“佩姬。”
“嘿,你们也是去朝鲜的?我也是,我去看望我的兄弟。我叫佩恩。”
“真巧,我也是呢!”
大西洋轮渡的三等舱内,不断的有人报出名字,佩姬都没有想过居然有这么多人准备去朝鲜看望家属,更没想道大家都挤在三等舱内。
……
法国。
皮耶尔的父亲准备代表全家前往朝鲜看望皮耶尔。他已经登上了前往德国的班车。
……
东德。
东柏林银行内,大堂经理正在告知前来办理贷款人群各种注意事项。项……
苏联境内,五架运输机被装上临时的座椅,准备作为临时客机使用。
……
而在中国,曙光厂内。
李锐坐在炭炉旁边,一边烤花生吃,一边用钢笔在一个笔记本上写字。
冯石坐在炭炉的另一边,他一边烤火一边笑道:“李主任,你这在元旦节前送我的这个大礼我可是很高兴啊。”
冯石所说的大礼,自然是李锐搞的这一出战俘营探亲事件。这一波恶心人的水平甚至更甚于之前的核弹计划。
但是很显然,李锐对于战俘营探亲事件的规划还没结束。
他头都没抬的说道:“老冯这才哪到哪啊。我知道你对没能参加抗美援朝是有些遗憾的。你也一直牵挂前线战事。”
“你这次去新疆怕是没有一两年甚至两三年是完不成任务的。为了让你更安心一点,我觉得在你走之前,让你彻底放心下来。”
冯石从火塘上抓了一把花生,他笑眯眯的把花生拨开,甚至还把红皮搓掉然后在递给李锐。
“那我听听李主任还有啥大招,让我彻底安心在新疆工作的。”
李锐也不客气的接过冯石剥开的花生。他说道:“放心,你这把花生不白剥。老冯,你是了解我的,打仗我不行。但是搞文宣,你们不行。”
“这样,我准备在朝鲜搞一波文艺汇演。”
“给我们战士的?”
“不不不,给美国佬的。”
“嗯?为什么?”
李锐笑了:“老冯,你可知什么四面楚歌的典故?1951年的圣诞节,我会让美国人终生难忘!”
第四百六十一章 幸福喜悦
“四面楚歌?”冯石看着李锐。
李锐抬起头重重的点了一下:“对,四面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