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第六十四章 送钱上门

其实在来和李强谈订单之前,苏联商务部方面就开过会。思考过中国现在的工业水平,觉得中国方面应该是无法满足苏联和加盟国的需求的。

所以中国肯定会寻求援助,苏联方面自己也拟定了一个援助的单子。

但是这份单子和李强提供的单子。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金额上都天差地别。

“道理我都明白,我知道中国方面现在产量无法满足需求。我们苏联方面也愿意提供帮助。但是生产汽水,你们为什么需要一条卡车生产线?!”

“啊,因为运输啊!同志你想啊,汽水生产出来,那么多的数量。我们总不能让工人一箱箱的扛到火车站对吧。卡车总是需要的。”

“那火车头生产线又是什么?!”

“因为我们国家火车运力有限。以后产能扩大,苏联方面需求扩大。我们的火车就很有可能不够用。所以我们需要未雨绸缪。”

“那化肥厂呢?!这和生产汽水与膨化食品有什么关系?!”

“生产膨化食品需要土豆、大米、面粉。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降低生产的成本,让更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能享受到这样的美食。我们自然需要许多的化肥厂来提高粮食产量啊!”

“那化工厂……你是不是要告诉我,化工厂是为了生产食品包装袋?”“哎呀,您真聪明!”

李强竖起大拇指夸奖道。

反正李强打着扩充汽水与膨化食品产能的旗号,划拉了好几十个援助项目。

这和苏联一开始内定的几个援助项目完全不一样。

关键是中国方面虽然说是给钱的,但又并不是完全给。

中方希望苏联看在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份上,苏联拉中国一把。这些生产线都以成本价折算给中国。

等到中国这边产能扩充了,再用汽水和膨化食品以正价抵债。好家伙,你们里外里要扒两层皮啊!

要是以苏联以这个价格援助中国:成本价给设备,零售价收汽水,那是亏到姥姥都不认识了啊!

所以苏联代表有理由相信,李强先生在从事外交工作之前,在中国从事的一定是银行劫匪这个很有前途的工作。

要知道,按照李强提出来的这个价格,那可比抢银行还来钱!

王稼祥大使在最开始得知李强的报价时也是惊的全身颤抖。

他不可抑制的惊呼道:“你这价格是要让中苏断交啊!”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嘛。我们做外贸的,要能豁出这张脸。”李强不以为意。

因为来之前,包括毛主席、周总理,还有那个年轻的李主任都和自己谈过话。

所有的话总结起来一共就一句话:说最软的话,办最狠的事!苏联人财大气粗,对中国卖的工业产品其实赚多赚少并不是很在意。

因为中国目前的体量太小,不值得他们引起注意。但是苏联人很要脸面,面子这东西他们是要十足十的。

所以马屁可以拍,使劲拍。拍出个一日千里,拍出个虎虎生风。

用彩虹屁把斯大林同志拍的迷迷糊糊,完全没有问题。

反正马屁不要钱!苏联人喜欢听吹捧的话,那就使劲吹,用力吹,大吹法螺。

苏联人想当大哥就让他们当大哥。但是要记住,一旦谈到钱就要亲兄弟明算账。

李强很清楚自己是带着使命来苏联的。

苏联人需要优质的副食品和轻工产品来满足他们人民的幸福生活的需求。

而中国的姿态放的很低,表示愿意为苏联提供这样的服务。

成为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副食产品的生产者。

那么中国向你要点援助不过分吧。而且援助也不是免费要的,最后不也是用生产出来的商品抵债了吗。

苏联得到了需要的可乐,中国得到了需要的工厂,这就叫双赢!不过很可惜,苏联代表表示李强的要价过于离谱。

尤其是以成本价进口工业设备,以零售价出口汽水饮料这条太离谱了!

苏联划掉一大半李强提出的一半生产线,同时表示双方都以正价出口商品。

而中方谈判代表团表示,这样的交易违背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贸易互助的原则。

因为苏联生产的工业设备都属于高附加值产品。

而中国生产的汽水和膨化食品都是低附加值产品。

都以正价交换过于吃亏。

希望苏联以正价六折出售工业生产线。

同时苏联一口气划掉一大半的生产线是不合适的。

反正商务谈判嘛,就是双方来回扯皮。而这个时候斯大林同志的态度,还是真理报第一中吹伊利奇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因为伊利奇在真理报上呼吁苏联应该帮助中国建设工业现代化,中国会成为苏联最可靠最坚实的盟友云云。

而斯大林也很满意《中国印象》这部音乐电影中,中方对社会主义的肯定。

尤其是这部电影拿去东德后,由东德电视台进行全方位广播。

这时候西德是可以收到东德的电视信号的!

这部本该诞生于七十年后的音乐混剪在德国播放。

就像是苏联驱逐舰给德国U2丢下了一枚深水炸弹一样。

德国方面几乎沸腾了,联邦德国因为美国的全方位援助。

所以目前电视机持有量在全欧洲都名列前茅。

不能说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但平均十三个家庭拥有两台电视。这个比率还是很高的。

现在的德国人也会去领居家看电视的,就像几十年后的中国一样。

只不过大家从前看的基本都是西德自己的频道。

因为西德能看好莱坞电影、百老汇音乐等等。

相比较来说,东德的电视台就比较无聊了。除了新闻以外,虽然也有播放苏联和东德自制的电影电视剧,其中也有精品。

但是总体质量和数量都逊色于美国。

很多时候东德的民众也是看西德的电视台。

不过《中国印象》在电视台播放后迅速扭转了这一局面。

来自于七十年后的音乐和电影画面与剪辑手法瞬间征服了现在的德国人。

当这部音乐电影在德国第一次播放时就取得了百分之二十二的收视率。

在第二次重播时,东德方面几乎达到了百分八十的收视率,而西德方面也有百分之三十的收视率。

第三次播放时,西德方面有百分之七十九的收视率。整个德国的观众都被折服了。

同时段联邦德国电视台播放了好莱坞今年新出的大片《登入月球》。但是却只取得了百分之十的收视率。

因为现在的电影拍摄手段还逃不开舞台剧的表演方式,演员们的表演如同话剧演员一样夸张不自然。

特效手段也很低劣,配乐和剪辑只能说“经典”。

联邦德国电视台第一次在收视率上败给了东德电视台。

尤其是《中国印象》里的音乐给了德国人极深刻的影响。《象王行》、《水龙吟》、《九州同》、《破阵乐》、《惊涛落日》、《天行军阵乐》等等曲目,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冲击。

它们及古典又先锋,瞬间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东柏林广播电台午间音乐节目每次播放这几首曲子时,收听率都是飙升。

因为站在柏林的东西分界线上就能听到西柏林那边也传来一模一样的乐曲声。

西德的年轻人都会哼《惊涛落日》的旋律了。扎罗多夫的宣传策略成功了。

美国方面负责宣传的负责人脸都气绿了。

而这样的消息传回莫斯科,扎罗多夫受到嘉奖是自然的。真理报上也撰写了《中国印象》在东德播放时的空前盛况。

斯大林很高兴,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中国大使馆代为转交。在这种大舆论环境的背景下,苏联商务部的同志放宽了一些条件。

最终于中方签订了一份长达三年,总价超过两亿卢布的外贸订单。

其中苏联方面将会直接先期支付两亿卢布的,这笔订金用以采购苏联境内的工业生产线,用以援助中国扩充汽水与副食品产能。

苏联工业产品以八点五折的价格出售给中国企业。

但是中国需要在未来两年内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偿还这批订金。

这一次商业谈判,李强为中国空手套来了大大小小二十二条各种工业生产线!

而这些工业生产线,全都只需要使用产品抵债。

而苏联方面只提出了一个附带的要求。

“那个什么,《中国印象》这样的片子你们还有吗?多拍点,我们全要了。”

扎罗多夫找到王稼祥如此说道。

“尽可能多拍!我们可以无偿援助给你们一条胶片生产线和足够的摄影机!只要你们每年能产出二十……不……

十部《中国印象》这样的电影就可以!我们都可以花钱买,甚至苏联投钱拍摄都行。”王稼祥大使惊呆了。

这?送钱上门吗?!扎罗多夫同志是活菩萨啊!但是他不知道扎罗多夫可不是活菩萨,扎罗多夫之所以这样做事因为西德方面下了一道命令。

西德方面严禁收看收听关于《中国印象》的一切,就连哼里面的曲子都被一刀切的禁止了。

简单来说就一句,有人怕了。

第六十五章 不成熟的小想法

苏联真正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害怕的并不是他们的导弹和军队。

现在的苏联军队虽然强悍,但是却还未达到顶峰。八一军演还未出世,欧洲虽然威慑于苏联的军事威胁,但是还未曾像后世那样对苏联的钢铁洪流害怕到夜不能寐。

1950年是美攻苏守的时代。但是在1950年,苏联还是有一些长处的。

那就是苏联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目前还叫肃反委员会,在1954年才正式成立克格勃现在只算前身,目前肃反委员会刚刚把触脚伸出苏联就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无论后世美国电影如何黑克格勃。

但是在成立之初克格勃不仅是个情报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光荣的组织。

在这个时间点上这个组织几乎全部是由战场遗孤遗孀组成,拥有无比崇高的信仰,都是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的战士。

后世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克格勃要暗杀某被放弃的间谍。

而美国CIA、FBI等则不远万里拯救自己的线人的戏码。

但是在现实中两者是恰恰相反的。

当克格勃的间谍或者线人真的出事了,克格勃反而是发动全力全球救人的组织。

而美国CIA、FBI或者是其他的情报机构才真正的展现出什么叫做【间谍、线人等于安全套】用完既弃,绝不回头。

真正的渣男本色。因为克格勃是利用信仰和信念召唤同伴。

而美国情报部门或者英国军情五处之类的地方都是依靠钱。

为了信念工作的人,他们的能力和热情是那些单纯拿钱上班的间谍们所不能理解的。

就像是资本主义世界里谁都不明白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剑桥五杰”的存在。

他们本来应该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勋贵。

但是他们却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成为了苏联的情报人员。

而如今整个欧洲大陆的情报网络对苏联来说是单项透明的。

唐宁街发出的政令,斯大林得知的时间并不会比英国的各个大臣们晚。

克格勃无孔不入的渗透令全欧洲都深感恐惧。

甚至到了一种风声鹤唳的情况。而在西德为什么突然全面禁止《中国印象》?

这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安德鲁是一名西柏林炼钢厂的工人。就像很多其他的炼钢工人一样,安德鲁喜欢下班后去酒吧来一杯冰啤酒。

然后和工友们一起吹牛打屁,玩玩酒吧里的台球和飞镖。现在酒吧老板还添置了一台电视机,安德鲁现在还买不起电视,一台电视机要他一年半的薪水太贵了。

许多和他一样的工人都会选择去酒吧买两瓶啤酒喝着,然后坐在吧台上一起看电视。

这些还没结婚的工人大多数会这样在酒吧厮混到晚上九、十点钟。

然后再回家睡觉。这就是很多西柏林炼钢厂工人的日常消遣。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