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孙家栋:“是的,虽然从来没有以画面的形式看过。但是我我们从小看的历史书,里面那些记载在我脑海中的画面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伊利奇:“你们对于这电影中描绘的古代中国有什么看法?”
孙家栋:“自豪,不仅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为我们老祖先曾经做过的丰功伟绩感到自豪。”
伊利奇:“那么对于近代中国呢?那些留着辫子的朝代。你们怎么看这个朝代?”
孙家栋:“虽然在清朝时我们国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因为管理者的无能和上层的腐败,导致了我们国家的衰弱。但是清朝依旧是中国历史的正朔王朝。”
伊利奇:“近现代中国的衰弱和苦难,你们有什么看法?”
孙家栋:“这就是封建主义腐朽统治下对人民的压迫,造成了中国科技能力、生产能力的全方面制约。无能者的统治必然会带来国家的衰弱……”
伊利奇的访问不仅仅是对孙家栋的,还有对其他一些留学生也都进行了类似的访问。
访问问题的核心放在了留学生们对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认知。
其中核心中的核心是留学生们如何看待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
学生们的回答很让伊利奇满意,他们基本上都引用了电影里李大钊的话。
“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伊利奇是真理报的主笔编辑,在整个报社里有数的笔杆子。
所以他所站在的视角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
普通苏联人看这部电影,仅仅是被电影里的内容画面和音乐所感动到。
看完之后可能有很多人会因为刺激的画面和配乐出现无脑燃的情况,恨不得当场找个黑恶势力和对方同归于尽了。
但是伊利奇所想的更多,这部电影好吗?自然是极好的,不论是配乐还是画面,还是剪辑。
都是伊利奇从未接触的,远超现在的苏联和美国电影。
但伊利奇更看重的是什么?是影片中深藏的政治韵味。古代中国那么繁盛,比同时期的欧洲文明更先进。
可是在近现代呢?他们被资本主义帝国的坚船利炮打的溃不成军,曾经摧残的文化抵挡不住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整个国家很快沦陷成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国家。
整个国家陷入民不聊生的状况。
而在这个时候拯救这个国家于危亡之际的是什么人?
是一批燃烧着红色星火的革命党啊!他们高举红色的旗帜,要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要让这个古老的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
最终他们打跑了资本主义,开始建设自己的新中国。这整个电影就是一个宏大叙事,并没有详细的单个故事。
但是其基调是稳得啊,刚好符合苏联需要的社会主义阵营主旋律宣传。
如果简单粗暴的概括就是:社会主义必将击败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
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文化口上的东西,想要彻底摆脱政治宣传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李锐剪辑这个视频的时候就考虑过这方面。
所以二十五分钟时长的中国混剪,除了前十五分钟是对中国古代王朝的简介和文化速览。
剩下的十分钟几乎都集中在了近代革命,集中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符合中国形象宣传的同时,李锐也让整部电影的主题贴合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旋律宣传。
这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构建自己的国家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伊利奇觉得自己找到了宝,连夜回家拿出纸笔。
洋洋洒洒的写了能铺满整个版面的一封报道。
当他写完时抬头一看,天都亮了。他也顾不得休息,伊利奇整个人都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
开着自己的汽车就跑到真理报主编扎多罗夫的家中。
扎多罗夫住在莫斯科为高级官员提供的小洋楼内,伊利奇碰碰的砸门生把今年刚三十岁的扎多罗夫给吵醒了。
这个留着大胡子的男人穿着睡衣带着强烈的起床气打开房门:“伊利奇!你要是没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在早上六点就来敲我家的房门的话,你要做好被我狠狠揍一拳的准备!”
伊利奇却浑不在意自己这位顶头上司的叱责,他一闪身就直接溜进扎多罗夫的家中。
“扎多罗夫同志,你会感谢我把你吵醒的。给你看看我熬了一通宵写的东西。”
伊利奇将厚厚一沓稿纸交给扎多罗夫。
睡眼惺忪的扎多罗夫揉了揉眼睛,他拿着东西前往餐厅先给自己洗了把脸。
而伊利奇太自来熟,伊利奇拿起餐厅酒柜里的一瓶伏特加:“扎罗多夫,我觉得你需要清醒一下。一小杯伏特加怎么样?”
扎罗多夫坐到餐厅的餐桌前:“来一小杯。”
他拿起伊利奇写的东西准备看,他就看见伊利奇端着两小杯伏特加走了过来。
“我说了一小杯就够了。”“客人也需要伏特加提神。”扎罗多夫很想打人,但是理智阻止了他。
他把头埋在伊利奇的文字里,假装没看见。伊利奇又在厨房里开始忙活了。
“扎罗多夫同志,你吃早餐了吗?”“你猜!!”“哦,应该是没有。列巴配咸猪油怎么样?”
没等到扎罗多夫回应,伊利奇就在扎罗多夫的冰箱里找出咸猪油和大列巴。
“我和你说,早餐就该伏特加配列巴和咸猪油。这才是我们苏联人该吃的。你说是吗,扎罗多夫同志。”
扎罗多夫看着伊利奇:“这是我的伏特加!我的列巴!我的咸猪油!我的房子!你把这篇尽是吹捧中国的文章带来我家,就是为了洗劫我的冰箱和酒柜吗?!”
“啊,不不不。扎罗多夫同志,我没有吹捧中国,但我确实想要洗劫你的冰箱和酒柜。就像你上次在我家喝醉了,把我唯一台电视机当成保龄球给砸烂了一样。”扎罗多夫瞬间不吱声了。
他开始认真看伊利奇的文章。
第六十二章 第一中吹的诞生(下)
在扎多罗夫仔细的看完了伊利奇熬夜写的文章,并且还吃了一份列巴配咸猪油与伏特加的早餐后。
这位真理报的主编才把自己的起床气给压下去,理智的说道:“伊利奇,你这篇报道中对中国吹嘘的部分是不是太多了?”
“我记得我让你去写的是食品展的报道。为什么关于食品展,你写的报道只有短短十几行。而那个电影你却写了足足好几页?”
“而且其中吹捧中国的言论有些过了吧。”扎多罗夫将伊利奇的文章还给他,伊利奇接过后摇着头说:“不不不,我觉得我完全没有吹捧中国。我只是在文章中将古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现代中国在探索社会革命上的事迹简单的说了一下罢了。”
“其中一点吹捧的地方都没有。”扎罗多夫扬眉道:“那你文中把古代中国吹成世界第一的文明,这怎么说?”
“有鉴于古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浑天仪、地动仪、指南针、活字印刷等等。并且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官吏机构的文明,我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文明。”
伊利奇喝了一小杯伏特加,同时也给扎罗多夫的杯子倒上一些伏特加。
他们需要喝点早酒来让一天精神起来。
就像是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喜欢大清早和咖啡一样。
伏特加是他们一天活力和清醒的来源。
喝了酒之后,伊利奇和扎罗多夫明显精神了很多。
扎罗多夫举着杯子继续道:“好吧,这方面我就不纠结了。但是你在文中又写到【近现代中国人民在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多重夹击下,依靠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功。是需要全世界学习的……】”“这段是不是有待商榷?”
扎罗多夫小酌了一口伏特加:“你把中国放在一个太高的位置上了吧。全世界学习中国?那我们苏联呢?”
“啊,这段我修改一下。改成【全世界还在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三世界国家】。”
伊利奇拿出随身携带的钢笔修改了这段话。
扎罗多夫有些好奇:“伊利奇,我记得你之前去过中国,还写过中国开国大典的报道。当时你回来后可没有对中国有太多的好感。”
“我还记得你说的,中国是一个由文盲和农民组建起来的国家。这个国家充满了愚昧和令人不适的封建习俗。等等之类的话都是你说的。”
“你怎么今天突然转性了?说这么多中国的好话?”伊利奇笑了笑:“那是因为我发现,我从前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
“嗯?”
“说真的,扎罗多夫你应该也去看看那部由中国人拍摄的电影。”
“一部电影就让你对整个中国的态度转变了?”
“对,一部电影足够了。就像你所说的,我之前去过中国。所以我知道旧中国有多么的愚昧和落后。
可是你看红色中国菜仅仅成立一年,他们就迸发出这样的艺术文化。拍出这样的电影,谱出这样的音乐。”
伊利奇略显激动的说着:“这是什么?这代表着社会主义把旧中国的那些蒙昧和无知给消灭了。也许没有全部消灭,但是仅仅消灭了一小部分,他们就创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
“他们蕴含着何等的潜力和天赋啊!扎罗多夫,你必须和我一起去看看这部中国电影。”
扎罗多夫被伊利奇说动了,他准备去看。
结果他刚穿好衣服就被伊利奇半强迫的拉上了汽车。
扎罗多夫咕哝着:“现在才早上七点你就要带着我去中国大使馆拜访大使?伊利奇你脑子坏了吗?”
“没有,扎罗多夫,没有!我脑子清楚的很。你只有看见了才会明白我所说是多么的正确。”
于是伊利奇拉着扎罗多夫在早上七点二十出现在中国大使馆外。
这时间太早了,大使馆还没开始工作。但是当得知来的是真理报主编时,大使还是亲自接待了他们。
毕竟真理报可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天字第一号的宣传口,三十岁的扎罗多夫已经是苏联内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在交谈中大使得知两人的来意。看电影是吧,安排。于是喝过早酒所以很精神的扎罗多夫在伊利奇的陪同下看了一遍《中国印象》。
不得不说,这部音乐电影确实给人极深刻的印象。
出乎意料的拍摄手段,凌厉的剪辑,每一帧画面都能踩在鼓点上的和谐。
这超越了扎罗多夫对电影的认知。
哪怕是现在全世界公认最强的百老汇歌舞电影也完全比不上这部《中国印象》。
伊利奇没有说错。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或许只能感知这是一部很好的音乐电影。
而对于拥有相当鉴赏能力的扎罗多夫来说,中国人拍摄的这部《中国印象》绝对不是单纯一部好电影这么简单。
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在它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音乐电影可以这么拍。
场面这么宏大!扎罗多夫有理由怀疑《中国印象》中的很多画面其实是来自于中国人拍摄的其他电影。
比如说其中有一些浩大的战争场面,这绝不可能是单纯为了拍摄音乐电影而拍的。
他们必然还拍了其他电影,将里面的镜头用了进来。伊利奇说的真的没有错啊,仅仅是红色中国一年都不到的时间,他们就已经在艺术方面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了?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含:音乐、构图、叙事、舞蹈等等等。这让扎罗多夫感觉到震撼。
“工业需要积累,现代中国确实积贫积弱。但是只要在苏联的帮助下和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下,他们总是可以慢慢追赶上来的。”
电影放映完后伊利奇依旧激动,哪怕他是第二遍看这部电影。
“但是文化和艺术是无法造假的。这只有拥有过璀璨文明的国家才能拥有这样的底蕴。
当他们摆脱战乱,人民和艺术家不在被禁锢,他们就能创造出空前的奇迹。不被工业束缚,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国!”
“扎罗多夫同志,你还觉得我是在吹捧中国吗?”伊利奇看着扎罗多夫。
扎罗多夫没有说话,他思考了好一会儿后直接说道:“你的新闻稿送到编辑部去。不用改了,直接发吧。明天头版给你一条索引,我为你空出第三版的一整张版面。”
“真的?!”伊利奇兴奋的手舞足蹈。
而扎罗多夫看完电影后径直走出了放映厅,他找到了中国大使开门见山的说道:“大使先生,我想大量拷贝这部电影。”
“嗯?为什么?”“我打算将它送去东德。”
第六十三章 您的职业?
当1946年,丘吉尔说出铁幕已经在东西方落下时。
代表着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一段时间“冷战”开始了。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冷战的政治性,危险性,思想性等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冷战”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为了证明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而进行了无数尝试与开拓的时代。
如果没有冷战,人类不会想着飞向太空。如果没有冷战,人类也不会去登陆月球。
没有冷战,许多对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科技和发明都不会出现。
整个人类社会也不会呈现出后世的状态。
无论如何评价冷战,批评也好,指责也罢。但是所有人都必须要正视和承认,冷战在地缘政治和两强对立的情况下是对人类社会起到了一定推进意义的。
而在冷战之中真正的桥头堡是哪儿?不是中国,不是朝鲜,不是日本,不是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