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56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如果苏联人读过三国的话,现在多半是要说一声:文宣不决问李锐!

在收到李锐的电报后,扎罗多夫表示很兴奋。每当自己这边出现一些小难题的时候,中国的李部长总能帮自己解决。

“他要是个苏联人多好啊!”扎罗多夫每每这个时候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过中国人也无所谓了,只要能打击资本主义,中国人还是苏联人无所谓。

所以扎罗多夫迫不及待的发了一封短电报过去:【快拿来吧,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第四百一十六章 平凡的一天

1951年的北京,广大北京劳动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活动是什么?

是去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甩竿子钓鱼。

是的,51年的天安门前没有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也没有到处都在执勤的警察,金水河也没有用铁栏杆围起来。

当然,毛主席的像已经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下的正中间。

只不过和历史上七十年后的主席像相比,现在这幅主席像没有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庄严。毛主席微微有些侧脸油画,他的脸上带着笑容和愉悦,还有多好几分的慈祥。

这幅画论技法和油画色彩的表现等等都不如后世那副。不过这幅主席像更接地气,或者说是更有人味。而不是单纯的一个超群绝伦的领袖。

而北京的市民一到休息的时候,那些钓鱼佬就会带上自己的竿子在毛主席像下面的金水河甩竿子。

后世钓鱼佬钓鱼不一定是为了吃,有的人钓了鱼之后还会放生。不过在五十年代的北京,钓鱼佬钓鱼就是为了吃。

现在这个年头金水河里还是有些鱼的,不过能不能钓上来就不好说了。

看着金水河两边密密麻麻的人群和鱼钩。对于小鱼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三国里诸葛亮给司马懿设下的五行八卦阵。

不过就和司马懿最后能逃出生天一样,金水河的鱼儿和北京市民斗智斗勇了好几十上百年,它们早就学会了只吃鱼饵不咬钩子的实力了。

所以这个年代的北京钓鱼佬们和七十年后他们的后辈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空军!

钓鱼佬除了鱼,什么都有可能钓上来。

反正都是空军,在四惠河是空军在金水河也是空军,那为什么不在毛主席面前呢。

“主席,你保佑我今天钓上个大鱼啊!”一个已经空军了一个月的钓鱼老弟对着天安门毛主席画像的方向拜了拜。

一旁的钓鱼老哥笑骂道:“主席管天管地还要管你钓鱼上货了?主席都说了,要消灭封建崇拜,你这个小同志觉悟不行啊。”

钓鱼老弟不服:“啥叫觉悟不行啊,我这叫寄托美好愿望。毛主席没说不许咱发梦许愿吧!”

金水河边上的钓鱼佬们听着两人的讨论,哈哈大笑着。有老哥不愿意了:“别笑了,鱼都吓走了!”

“吓个屁,一看你就不常来金水河钓鱼。这里天天过那么多大车(马车)卡车,人来人往,这里的鱼要是能被这点声音吓跑,它们早饿死了。”

而为了服务这些钓鱼老哥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总是有各种小商小贩。

“包子一包子!新鲜出炉的,有肉包子有菜包子!”

“包材一包材一新得的茴香包材!”

“碴子面,碴子面,可以打窝可以带回家捏窝头叻!”

而在金水河对面的一片空地(目前还不是天安门广场)上,放假休息的北京市民正聚在这一片难得开阔的活动区里,进行着他们的休闲娱乐。

有放风筝的,有踢球的,还有各种小商小贩的摊子。

这里是前门大街正对着天安门最宽敞的地方。爆肚、卤煮、炒肝等各种小摊位鳞次栉比。

放假了,很多双职工家庭实在是不想把难得的休息日全花在做饭干家务上。他们也会带着孩子来这放个风筝,吃点便宜实惠的小吃。

一家三口的家庭会在卤煮的小摊位上点一碗卤煮,在要三份饼子,把在卤煮汤锅里煮的非常入味的死面饼子让老板切小块一并放入卤煮的汤碗里。

多要香菜多要蒜,再来点辣子,一家三口就着一碗卤煮吃着饼子吃,这就是最寻常但也是最开心的一顿。

卤煮虽然都是猪下水,而且小摊贩为了压低成本,有的卤煮里肠子给的少,肝和肺给的多。但这也是难得的荤菜了。

要是一家人的人口多,就像是钢铁厂工人张翔一家一样,五个孩子两个大人,那吃卤煮就不合适了。

因为卤煮它贵啊!尤其是五个半大小子,一人能干掉一碗卤煮,连汤都能给你舔干净咯!吃完的汤碗比洗过的还干净!

张翔趁着国庆休息,带着一家人来天安门前转转。他也带着一根鱼竿,打算等会儿去金水河甩一杆子。

五个半大小子让他们自己在天安门前的大空地转转玩玩,老婆桂花念叨着十月份马上要变天了,要买些厚布做冬天的衣服。

刚好张翔也开了工资,拿了一部分钱个桂花,让她等会儿去前门大街的布店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布,买些回去做衣服。

当然,除了来花钱消费之外,来这块大空地还有一个消遣的方式。

因为天安门前安装了很多大喇叭,平时整点的时候会播放新闻节目。其他时候除了播报北京市内的紧急情况,比如哪儿着火了,哪儿房子塌了让市民们注意之外。其他时候都是播放广播节目的。

中国之声的广播频道搞得太好了。里面的节目实在是太让人喜欢了,不管是各种歌曲、评书、广播剧还是各种时事新闻点评解读等等。

甚至里面还搞了一个专门请历史教授写文案,由专业配音人士来配音讲解的《中华五千年》。把历史用一种大白话的方式讲出来。

让现在很多历史知识全靠评书先生的故事来补充的中国人知道,哦,原来历史上没有罗成这个人。貂蝉也不一定就叫貂蝉。

还有包括用故事的方式来科普社会主义运动的节目。

还有有趣的人物传记,包括科普中外历史上那些不些一般的人物。那些硬核狠人和了不起的中国人等等。

这些节目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现在唯一限制收听率的就是收音机的普及度了。

毕竟不是所有家庭都有钱买收音机的。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蹭收音机听。

就像是在天安门前一边钓鱼一边听广播节目,随便晒晒太阳,这就是最惬意的时光了。

张翔一家坐在一个拉面摊上,每人面前叫了一碗拉面。这种面便宜,量足,还是白面面条已经很不错了。

但奈何它隔壁就是卤煮摊,闻着隔壁飘来的大肠香味,张翔家里五个半大小子眼睛都是直勾勾的。

张翔拿起筷子给五兄弟脑袋上一人来了一下狠的。

咚一咚一咚一咚!

“有没有出息,你瞅瞅你们几个那损色(读shai)。眼睛里都进大肠了吧!有点出息,家里是没吃过肉吗?!”张翔觉得这几个小子真给自己丢人。

不过半大小子嘛,吃肉哪里有够呢。

“爸,嘿嘿,嘿嘿。”最小的儿子张财眯着眼睛抬着头对着老爹嘿嘿傻笑撒娇。

“别来这套啊!”张翔让他坐好。

张寿和张禄一边一个拉着他的手。

“爸,点一碗嘛,就一碗。”

“对,我们就吃一口。”

“嘿嘿,爸。”

老婆桂花捂着嘴偷笑。就连拉面店的老板把做好的面端上来都笑了:“客人,你福气不小啊。五个儿子。”

“五个讨债鬼!”张翔把儿子从身上抖开:“你们这些小鬼,上辈子是我欠了你们多少钱,这辈子来给我讨债的。老板你也是,你一个好好的面摊,干嘛在卤煮旁边。”

老板笑了笑:“这都在一起十多年了。”

“爸,十多年的老摊子了,卤煮一定好吃!”大儿子张福分析道:“不好吃不能开这么多年。我们打个赌,赌它好吃不好吃怎么样?”

张翔一脚踹张福屁股上:“滚你个小王八蛋!”

张福摸了摸屁股:“爸,我最近在学校里学了生物。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你骂我小王八蛋对你不利。”

张翔愣了愣,随后明白了什么意思。他老婆桂花已经笑的必须扶着桌子了。

面摊老板想笑又不敢笑,憋得可难受了,只能用力甩面。

“你个小王……”张翔硬生生的把“八蛋”两个字吞了回去。

“吃面!”

卤煮是不买的,虽然张翔工资不低,但是五个孩子呢。又不是有钱烧的。

就在一家人吃面的时候,天安门到前门大街这段空地里出现了一片小小的轰动。

“怎么了?”张翔抬着眼睛看过去,发现很多人在围观。

大儿子张福想要凑热闹,袖子一擦嘴跳了起来:“爸,我给你去探探情况!”

还没等张翔叫住他呢,他一溜烟的就跑了。

而张福很快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来围观了。因为有好多老外啊!

准确来说是好多苏联同志,而且看着不像是苏联专家,而是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苏联年轻人。张福大概数了数,有差不多一百出头呢!

张福挠挠头,不知道这些苏联人来北京是干嘛的。

而这群苏联年轻人非常感兴趣的打量着北京的一切,他们的眼中有好奇、迷茫、不理解以及无穷的求知欲。

这群苏联年轻人由几名年级更长的苏联人和中国人带队,看上去就像是来旅游的一样。

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太多人的围观了,带队的中国中年人不得不站出来对大家说到:“同志们,别围观了,你们该干啥干啥吧。人家苏联同志好不容易来咱们中国一趟是来参观学习的,不是被你们这样参观的。”

周围人哄笑一片,倒是也退开了一大片的区域。

围观人群中有人起哄道:“领导,这么多苏联同志来我们中国参观我理解,来我们这学习什么啊?”

中年人大声道:“学什么你们过两天看报纸听广播就知道了,这是咱们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从苏联来我们这留学的!”他的声音中有着一种难掩的自豪。

围观的人群轰动了。

“来我们这留学?!”

“哇!老大哥家的要来中国学习吗?”

“我就和你说吧,新中国成立才几年啊,大家伙的日子是不是好过多了。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不懂,但上面肯定有能人。苏联怎么了,他们有好东西不学啊?”

围观的群众参观着这些靓丽的苏联年轻人,这群苏联年轻人也在窃窃私语的打量着这群中国人,两方都把对方当成西洋景来看。

而就在互相围观的时候,原本正在播放音乐的广播突然插播了一条新闻。

【紧急插播新闻,朝鲜半岛西线防线守军向志愿军起义投诚,一个师的兵力起义北上,让开西部防线。】

【志愿军各级指挥员与战士抓住时机对美军展开猛烈进攻,一昼夜间消灭对方三个营,歼敌超过两千人。美军在朝鲜半岛局势以危若累卵,仅可防守住三六线以南小部分区域……】

电台里后面还说着什么,但是已经听不清了。

因为现在正片空地上爆发出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声,声浪一浪接着一浪,如海浪拍岸。

“毛主席万岁!”

“志愿军万岁!”

“打死狗日的美国佬!”

“给无辜的中国边境百姓和朝鲜老百姓报仇!”

张福已经被声音吵得头晕目眩了,他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喊,也不知道在喊什么。但他感觉全身上下都是力量。

现在没人围观苏联人了,只剩下苏联人惊讶的张大着嘴巴看着陷入狂欢的人群。

张福跟着一直喊着,一直到他弟弟张禄来找他:“哥,别喊了!爸买卤煮了,一人一碗!快点回去吃,再不吃等会儿卤煮摊上就要连饼子都要卖完了!”

第四百一十七章 异尘余生

这群苏联年轻人正是之前苏联方面和李锐谈好的,准备来中国学习交流电影的年轻人。

原本是要定在九月份来的,但是学校的建设进度比预期的慢了点,所以才拖到了十月。

在历史上后世的中传的校址上,一个关于影视表演和文化传播研究的专业大学正在建设。

现在这所大学还不能算大学,因为从校舍到师资力量都不够,充其量算是一个专业学院,列为一个大专比较合适。

李锐在这方面也并没有带着后世人的骄傲,认为后世的东西就全部胜过现在的。单单说影视表演和电影的基础理论,以及各种相关的理论研究等等。

这方面中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和苏联相比。先不说苏联会不会拍摄快节奏抓人眼球的商业大片吧。至少苏联能拍摄大片,也非常好看,就是苏联的大片和商业扯不上什么关系。有的片子派出来纯粹是国家任务,完全不赚钱的。

但是这并不能否定苏联在电影、电视、表演、文宣传播上的全部优点。

相反,现在的中国因为有李锐带来的网咖开挂,拍摄了很多超越这个时代的电影和文宣作品。但李锐的行为多少是有些揠苗助长的。文宣方面和电影方面有的地方新中国逃课了。

短期内看不出问题来,因为李锐那边的文宣产品和电影产品可以弥补这些逃课的部分。但是长期来看,这样一直逃课是不行的。会影响后续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所以关于基础理论知识,除了遴选国内比较优秀的电影人来当老师外,李锐也向苏联发出了邀请函。

刚好苏联现在一年才拍四部电影,很多苏联电影厂里的大拿都闲出屁了。而且他们也怕部门裁撤后自己不知道去干嘛。

来自中国的工作邀请发到苏联后,这宝贵的工作机会引得不少人争抢。

而在中国和中国人联合拍摄《赡养人类》的苏联大导演扎瓦茨基也发现了,这群中国电影人在搞一些很新的东西。他们有各种超乎预料的拍摄想法和手段以及技术。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