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71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谢尔盖能看得出来,志愿军司令部也看得出来。

彭德怀得到下面部队的宣告后,他也点点头道:“看来我们的那位李锐部长确实是有几把刷子啊。他不懂打仗不懂军事,但是他懂人心啊。”

“知道美军士兵害怕什么,也知道怎么激励我们的战士。有这样的人在后面支持着我们,我们只管在前线打胜仗就好了!”

“部队要是休整好了,那么我们就只有下一个目标了。”彭德怀用手在地图上一指:“打下汉城!吃掉美军驻扎在汉城的陆军一师,打残骑兵一师。这是我们的目标!”

在彭德怀的命令下,志愿军的第三次战役即将打响。

与此同时,谢尔盖也写了一篇报道发回苏联。这是一篇很长的报道,题目叫做《中国的魔术食品:志愿军连战连胜的法宝》。

谢尔盖在报道内写了志愿军携带的各种军粮。

尤其是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之后,开始在全军配发的橘子味粉冲剂,和特需会餐做了大量报道。

在谢尔盖的文章里,他这样写道。【志愿军在食品的补给上是令人惊讶的,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你几乎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农业国家能给出的补给。】

【他们解决了罐头食品最大的问题:难吃。所有从罐头里开出来的菜肴都像是你从饭店里现点的一样可口。】

【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对待志愿军这样认真的把军粮研究到极限。还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解放军还只能饥一顿饱一顿。补给全靠当地百姓的支援,军粮也已没有味道的土豆和杂粮馒头(大饼)为主。】

【但是现在,志愿军却在军粮方面走到了全世界的前列。他们有一种神奇的魔粉,请原谅我这么形容,也许有一点夸大。但是就笔者个人而言,这种被志愿军称呼为调料粉的东西就是魔粉。】

【只要一包,它就能把一锅清水变成汤。而且它具有不同口味。从红烧牛肉到番茄牛腩再到鲜虾鱼板等等,它最少有十二种口味。】

【如果觉得它的粉包制作出来的汤料显得寡淡的话,那么要是可以搭配它的酱包和油包,那么它已经和一锅新鲜现做的浓汤没有区别。说句冒犯的话,它的味道或许比苏联绝大多数食堂和家庭制作的汤更好喝。】

【朝鲜人民获得了中国部分的补给,志愿军在平壤城内开设了免费的汤铺,成为了平壤百姓去的最多的地方。缺少肉食,志愿军支援的汤料成为了温暖朝鲜百姓最好的食物。】

【还有令人惊讶的特需会餐,他们简直就像是把饭店带上了战场。读者们请您想一想,在战场上经历了一场令人精疲力尽的战斗,取得了一场惊人的胜利。你是想要吃炊事班制作的饭菜,还是想要来上一顿莫斯科餐厅的精致餐点?】

【我无意冒犯,但现实就是如此。中国人真的做到了把餐厅搬上了战场!从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这点。苏联没有,美国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让人绝望的英国军粮了。】

【另外我必须要提一句,中国人的随身军粮也极为美味。复水土豆泥居然有三种口味!

您敢相信吗?他们在无法生产足够高科技武器的情况下,却把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拉满。】

【这不仅仅有政委指导员的精神建设,还有这些食物为志愿军带来抚慰疲惫的美味。】

【笔者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知道每天战斗后只能吃黑面包是什么滋味。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但我也希望我们的军工部门在这方面向中国学习。】

谢尔盖的这篇文章在真理报上占据了三个版面。

因为朝鲜战争是现在苏联最关注的一场战争,从高层到平民都关注。尤其是中国两场大胜之后,他们更想要知道战争的细节。

谢尔盖的文章无疑是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不是军事层面而是另一个层面,在后勤在军队士气上的。

尤其是谢尔盖在文章里提到的中国罐头食品,让很多苏联人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苏联人最缺的是什么?

是副食品!但是苏联缺少副食品当真是因为副食品产能不足吗?

或许并不是这样的。也许如同可乐这样的东西,因为苏联在食品工业上的短腿让他们仿制的口味很差,根本没人喝之外。

以及苏联因为维度的关系,缺少糖的生产。其他很多东西,比如说肉食,其实苏联的生产真的少吗?

不,其实不少的。纵观整个苏联五十年代的牲畜出栏量,其实数量一点都不少。

不能说保证所有苏联人顿顿吃牛肉天天啃肘子。

但是每天一顿还不错的肉食其实是有的。

从纸面数据来看,苏联人在五三年每人每天摄入两百克肉制品是没问题。

但是为什么苏联人还要每天排队买香肠?

还买不到?新鲜肉食更是要天没亮就去排队才能买到?

因为苏联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生产,而在于保存和运输。

苏联最少有一半的肉制品损耗在仓储和运输途中。

为什么百货商场的老三样里有香肠?因为香肠容易保存。方便运输。其他新鲜肉制品储存太困难了。

而现在这个年代,冰柜和冷库的普及率不算高。就算是苏联人,也不是人人家都有冰箱的。

所以保存食物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只有香肠这种东西最好,之要不受潮,晒在那里可以放好几个月。可以说苏联人爱吃香肠,某种程度上是被逼的。

食物多样性的匮乏,逼得他们不得不选择香肠。而谢尔盖的文章让苏联,以及其他很多深受食品保存困难的国家莫名有些心动。

平民只是嘴馋谢尔盖文章里写的那些军粮的味道。因为谢尔盖把它们形容的非常美味。

而国家的高层中那些有识之士却意识到了另一点。那就是中国在现阶段掌握了一种长期保存食物,并且让食物变好吃的技术!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李锐有意为之的。

李锐最早提出为志愿军提供特需会餐的需求。

不仅仅是为了对志愿军的补给和士气提升,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广告。

是的,战争其实是最好的广告,尤其是关注度越高的战争,其广告效益越好。

就像是二战时期,可口可乐不计成本的跟着美军前进。美军到哪儿,他们就在哪儿开厂。

坚持让前线所有美军士兵都能喝到可口可乐。

这样让可口可乐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展,跟随着战争的脚步,可口可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饮料公司。

无独有偶,李锐知道在历史上中,后世爆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无偿支援前线香烟供给,等到退役老兵回去之后很多人都习惯了那个香烟的味道,让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香烟厂之一。

这个香烟厂正是白沙。李锐坚持认为,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以军事目标的胜利为胜利。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前提下,要在其周围附加上更多东西,跟随着战争的脚步一起前进。

就像是现在的这种宣传,李锐一直在苦恼对美国的反向文化输出。

因为美国距离太远了,中国真的不好操作。但是朝鲜战争给了李锐机会。

朝鲜战争,经过初期的蔑视,中后期美军一定会研究志愿军。而在研究中,有的东西必然会无声无息的渗透入美国。

这就是李锐要的,对美国的一场无声的渗透。可以是食物,可以是漫画,亦或者是其他的。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一在军事维度上的行动。

它是经济、文化、政治、外交多维度的复合行动。

彭德怀负责在前线解决军事问题,中央的一些领导负责在国际上解决外交和政治问题。

而李锐则负责解决经济和文化问题。

就在谢尔盖的文章在苏联等国家引起反响的同时,它也被美国相关媒体进行了转载。

当然,他们的转载就没那么好听了。美国abc发表了标题为《中国靠魔法食物控制士兵》的文章。

华盛顿邮报则发表了《中国剥削本国农民穷兵黩武》这样的文章。还有一些媒体写了《中国的魔法罐头》、《中国洗脑魔粉》等等这样的文章。

这些文章无一不提及了中国在军粮上施展的各种魔法。

不管是调料粉包还是罐头食品,甚至是中国供应士兵的橘子粉冲剂都被拿出来批斗。

虽然是批斗,但是却也让很多美国人知道了,中国貌似生产了不少好吃的食品。

至于吃了这些东西会不会被控制被洗脑,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相比于美国人的抹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多国家对这些技术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

尤其是在第三次战役全面开启前,苏联那位被后世称为玉米晓夫的赫鲁晓夫再次来到了中国。

一来到中国,他就劈头盖脸的对前来接待他的中国外交人员问道:“你们的罐头食品真的有那么好吃吗?带我去尝一尝!”

第三百零四章 跨时代的经营理念

北京国宾馆内,赫鲁晓夫面前摆放着十几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它们一个个的摆放在那儿,冒着热气散发着香味,它们就像是刚刚从酒店后厨端上来的菜肴一样。

赫鲁晓夫绕着餐桌走了三圈,一边走一边观察,还用化学里的煽闻法把香味煽进自己的鼻腔内。

最后他停下脚步,用疑惑不解的目光看向中方的外交人员:“这些真的是罐头食品?你们不是去饭店点了菜,然后给我端上来糊弄我吧?”

中方外交人员立马摆手:“不是,不是,当然不是了。这些都是正经的罐头食品,我们就是加热了一下,最多也就是请酒店后厨的师傅帮我们摆盘了一下,绝对没有做其他任何的加工。”

赫鲁晓夫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眼前的那盘大猪肘子。肘子红光油亮,表皮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丝丝的香气与热气从肘子的肉丝缝隙里钻出来,钻进赫鲁晓夫的鼻子里,恨不得将他的嗅觉塞满。

从色泽,到香味,再到卖相。

赫鲁晓夫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这是罐头食品。

他拿来刀叉,切了一块连皮带肉的肘子。

俗话说得好:吃肘子先叨皮,一辈子不心急。

但是赫鲁晓夫把肘子连皮带肉一口吃进去之后,他咀嚼了一会儿,然后就非常急切的把肘子咽下去了,并且说道:“你们一定在骗我,这不可能是罐头食的味道!”

中方外交人员面面相觑,不知道这味苏联书记在搞什么鬼。

这事儿有必要骗你吗?

这些中方的中层外交人员并不清楚赫鲁晓夫来中国是干什么的。

其实赫鲁晓夫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

那就是来搞罐头的!谢尔盖的文章在苏联引起了热议,尤其是他的文章里写道“志愿军将餐厅搬上战场”的那一段,让很多苏联人都非常好奇。

这个年代的苏联人,除了那些小小孩之外,可都是经历过战争的。谁不知道军粮是个什么德性啊。

那玩意儿和好吃有关系?不说前线口粮了,就算是二线的热饭军粮,味道也是不咋地。

而在二战结束后,因为人口缺口太大,苏联让更多的妇女加入到了劳动生产当中。

双职工夫妻在苏联城市里非常常见,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吃饭问题,苏联开办了很多食堂。

但是食堂的味道嘛,也是一言难尽。

后世有个苏联笑话说:对于苏联解体,莫斯科的食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是从侧面反映了苏联食堂的参次不起。

有的厂办食堂,当真是难吃到神憎鬼厌。在八十年代初,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就因为食堂问题出现过两次工人罢工的行动。

工人们认为,食堂做的菜味道真是狗都不吃。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拖拉机厂的食堂提供的食物其实算是很丰富了,给的材料也不错。

就是单纯的难吃,从而引发了工人们的抗议。因为饭太难吃了,导致了工人们的罢工,这让人不禁好奇,这拖拉机厂的食堂师傅是有多不会做菜。

所以苏联工人某种意义上也是有些苦逼的,首先是要面对食品多样性的匮乏,二是要面对未知的食堂师傅手艺。

所以当谢尔盖的文章传到苏联后,引起了苏联上下的大讨论。

别小看一日三餐对于一个国家的分量。

如果你的国民没有一个可以填饱他们的好厨房,你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国家。

苏联其实一直很重视国民的厨房问题,民生问题第一位的永远都是吃。

二战结束后,苏联的米高扬就在欧洲各地买买买。趁着欧洲打烂了,买进各种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工厂设备。

这位苏联二把手也有了“苏联人的厨房”的称呼。

但是就算是这样,也无法满足苏联人民的胃口。还是那句老话,欧洲人在这个年代搞的食品工业还不行。

所以当斯大林看了谢尔盖的文章后,就连他都惊动了。让苏联老百姓吃饱吃好是个大问题,解决运输过程中大量食物的溃烂也是大问题。

就连米高扬也来过问了。苏联高层很关心这个话题,苏联高层其实对民众吃饭问题一直很关心的。

在七八十年代,苏联人对餐桌的乏味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明明自己是世界两极之一的国家,但是餐桌上可以吃到的东西永远乏善可陈。

所以苏联的计划部明年都会收到下面汇报副食品不足的信息。

而计划部的解决方法永远都是增加副食品的产量。

简单来说就是多种玉米和牧草,用来去喂养殖场里的牛和猪。

但实际上苏联的问题是养的牛和猪不够吗?

不是,是没办法把牛肉和猪肉送上老百姓的餐桌,这才是苏联最大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运力问题和仓储问题。运输问题很好理解,苏联太联大了,铁路网络实在是无法覆盖到每一个地区。

而现在苏联的汽车产能也不能满足苏联国内的需求。

还有苏联火车的调度计划的落后等掣肘。

而仓储问题就更为严重了。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