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38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听说北边要打仗了,乡亲们把家里的余粮都送来了。就怕前线战士吃不饱,因为这里是革命老区,是传统红区。

当年瑞金数万子弟参加红军,打光了瑞金一代年轻人。

他们太知道军队吃不饱饭是什么感觉了。

领头的几个村长村支书一边带着村民,一边喊着劳动号子。壮阔的劳动号子在山间回响,一时间海明威已经分不清他到底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了。

当他看见乡镇里的干部出面,让村民们先回去,国家还没有通知需要大家捐钱捐物。

而瑞金的农民们依旧留下了些农产品送去当地驻扎的解放军队伍进行劳军时,海明威只能喃喃的说一句:

“美国军队,不可能战胜这个国家,更不可能征服这个国家的人民!”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谁而战,他们所有人都在为自己而战!”

第二百七十五章整出新高度

就在中国这边国内的宣传攻势开始的时候,苏联的真理报也跟着中国的宣传攻势一起发力。

还真别说,扎多罗夫虽然没有和李锐见过面,但是却对这位中国的同行神交已久。

别看苏联盟友国不少,但是论道文化宣传,那真是一帮废物点心。

扎多罗夫觉得一个能帮上手的都没有,一直到中国的横空出世才算是打破了苏联一家出力的局面。

军事和政治上的事情不归扎多罗夫管。

但是作为苏联的官方喉舌,掌握着真理报的扎多罗夫必须要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输出负责。

自从中国出现之后,为苏联贡献了大量用于文化输出的产品。

歌曲也好,电影也好,这些东西都非常有用。别小看文化输出,现如今的苏联别看架子大,实际上内部挺空的。

主要是二战过后元气损失的厉害,毕竟数以百万的年轻人阵亡,苏联几乎丧失了精锐一代。

至少还要十年的时间,苏联才能把人口拉回来。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战略威慑是建立在核武器上的。

而战略恫吓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战略欺诈上的。

现在苏联最大的武器是原子弹吗?其实不是,各国真正恐惧的是苏联的意识形态。

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家,老有所依、幼有所靠的社会。这是全人类有识之士共同的希望。

所以苏联需要对西方各国进行进攻的最重要的武器是什么?

不是一万台坦克装甲车,也不是数百万士兵。

而是无孔不入的意识渗透和文化输出。

原本苏联的文化输出和意识输出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就干的不错。

而有了中国的帮助,加入了更多流行文化后,苏联的意识形态输出文化输出变得更厉害了。

说是如虎添翼也不为过。单单是1950年一年,从西欧各国用各种方式进入苏联(或东德)的人的数量就增长了不少。

其中不少还是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

对于这些人,苏联自然是无比欢迎。斯大林也不傻,搞文宣工作的扎多罗夫也懂的给自己请功。

大家配合的这么好,扎多罗夫在文宣上面也就非常乐意配合李锐。

就像是之前中苏合拍搞出那么大的动静一样。

而现在,当李锐说手上有美军在朝鲜屠杀韩军盟友的铁证后。

扎多罗夫兴奋的几乎要蹦起来。再三向李锐确认真实后,他兴匆匆的去找了斯大林。

因为这要是宣传出去,可是一个重磅炸弹。这种可能会关乎到两国外交的宣传,必须要斯大林点头。

对于这个宣传,斯大林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可拒绝的。

他只是强调,这篇宣传要发出去之前,那个胶片要先到他这进行放映,他要亲自检查,确认没问题。

这自然不算什么难事。不过胶片送去苏联还需要一段时间。即便是使用飞机运送,莫斯科也距离北京太远了。

所以真理报联合其他苏联媒体一起刊发了中国的各种声明。

算是为中国入朝造势。

这几乎和李锐发号外的时间是同步的。

算上一些时差,当法国人从睡梦中醒来。给自己煮个咖啡,去街角的面包店买个牛角包,在顺便从报刊亭买一份报纸回家,喝着咖啡吃着牛角包打开新闻版面时,看见的头版头条就是《中国人准备入朝?》。

或者是《中国人准备在朝鲜和美国人决胜》。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到处都是,因为真理报发文了嘛。

欧洲其他报纸也会跟进,毕竟真理报的态度从某种方面也折射了苏联下面那个中国的态度。

现在十七国联军在朝鲜打仗呢,欧洲列强要说完全不关心朝鲜战争也不正常。

不过朝鲜战争的版面一直都不算是头版罢了。

倒是一个多星期前,麦克阿瑟在愚人节当天发表讲话,说是战争将在五月份结束。

孩子们五月份都可以回家。

当时全欧洲的报纸都引用了这篇讲话。

只有以太某报为首的花边小报群体抓着四月一日这个时间点不放,嘲笑麦克阿瑟是个撒谎大王。

在愚人节讲不可能兑现的事情等等。不过那是小报嘛,大家也就是一说一乐的事情罢了。

当然,这里的小报指的不是太某报的规模。

实际上太某报的发行规模在主编多次整活成功后,已经成为欧洲最畅销的报纸之一。

发行量碾压泰晤士报、镜报、法新社、西班牙人等。

说它是小报,主要是说它经常毫无底线的整活,搞狗仔花边,写王室绯闻,捕风捉影写名人风流韵事等等。

太某报在大家心里是没有权威性的,只是一本厕所读物。当全欧洲的媒体都在跟进朝鲜战场,中国准备入场的消息。

同时几乎所有权威媒体都站在联合国军这一边,并且想方设法的挖苦中国。

太某报适时的跳出来唱唱反调。

有太某报的小编问主编:“我们这么写会不会政治不正确啊?”

太某报主编摆摆手:“你傻啊。我们报纸的定位就是要和主流媒体区分开来。我问你,你写社评的本事是比得上泰晤士报里那些伦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是比的上法新社里那些巴黎大学的高材生?”

“你写军事分析,你是能和美国五角大楼发出来的公告相比,还是说能和英国发的国情咨文相比?”

“你比得过谁?”小编急忙摇头:“都比不过。”

主编一摊手:“那就是了,都比不过,我们就要另辟蹊径。要不然你们吃什么喝什么?报纸销量就是我们的生命线,知道吗?!”

“至于政治正确,确你们真蠢。非要照实写吗?你们不知道夸张啊。你们只要把故事尽可能往夸张了编,往戏剧化了编。

写的越有戏剧性越像剧本,越有可读性就好了。这样一眼假的东西就是取悦读者的。难道军情六处的探员都是狗脑子,分不清我们在做什么吗?”

主编说的话让一群小编豁然开朗。

于是乎就在欧洲一众媒体站在各种立场去分析中国人如何找死,中国人如何不自量力想要挑战美国等等一片新闻中。

太某报横空出世的写了一篇《论中国如何全歼美军》。

第二百七十六章利益诉求不同

《论中国如何全歼美军》。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温斯顿?丘吉尔难得的买了一份太某报的报纸回来看。

之所以会买,就是被这个标题给吸引了。

丘吉尔的管家为丘吉尔送上早餐的卡布奇诺后,忍不住开囗道:“先生,您不会真的认为这份小报上写的东西是对的吧。”

管家跟着丘吉尔二十多年了,算是丘吉尔的心腹了。

所以丘吉尔将报纸折叠起来喝了口卡布奇诺后对管家说道:“当然不,我知道中国军队是什么样子,也见过他们之前的中国领袖常凯申。”

“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嗯……”丘吉尔摇了摇头:“不好说。”

“但是中国的国力我还是很清楚的。虽然这是一场局部战争,但对手是美国,他们需要倾尽全国之力大概才能和美国人掰掰手腕。

“中国人不可能是美国的对手的。”丘吉尔哈哈一笑:“我看这个报纸不过是找个乐子罢了。”

虽然说现在的丘吉尔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但是他府上的宾客往来不绝。

毕竟二战三巨头的名头也不光是白吹出来的。

后世有人评价丘吉尔,认为丘吉尔给大英帝国进行了一场体面的葬礼。

这话一半是讥讽,一半是无奈。二战过后的大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日不落帝国了。

虽然说英国人身上那股子骄傲的劲头还没消,英国对美国的文化鄙视依旧存在。

并且一直到好几十年后都认为美国囗音的英语是一种乡巴佬语言。

甚至在美国国内的很多名流也以学习伦敦囗音为荣。

但新老交替其实已经开始了,英国的衰弱不可避免,无论英国人自己接受不接受。

还有很多后世之人总说丘吉尔是美国的跟屁虫。

但实际上丘吉尔不当美国的跟屁虫又能如何?

二战刚开始,敦刻尔克大撤退就几乎把英国的脊梁打断了。

没有美国的武器租借法案,英国根本熬不过那会儿的至暗时刻。

美国对英国的全面超越和对其世界范围的殖民地的肢解,换谁来都一样。

丘吉尔救不了英国,其他人也一样。

丘吉尔唯一能为这个大帝国做的事情就是让它在走得时候稍微体面点。

说丘吉尔是美国人的跟屁虫,这显然太低估丘吉尔了。

只不过英国人对自己往昔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总是念念不忘。

所以在丘吉尔的沙龙里,一些老牌贵族们会聊起现在的朝鲜战争。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朝鲜打仗,你们怎么看?”有一位已经退休的众议院议员开口问道。

另一名退休的上议院议员回答:“不太好看,中国人干不过美国人的。毋庸置疑,甚至连给美国造成麻烦都很困难。毕竟中国太弱小了。”

这位上议院的贵族议员,是马格尔尼的后代。

马格尔尼是当初英国出访中国大清时的第一位正式使臣,同时也是为大英帝国制定了肢解大清计划的英国大臣。

离休的上议院议员说道:“中国不行,他们人种就不行。留着愚蠢的辫子,满脑子落后的思想。这位上议院的议员话音刚落,另一名退休的内阁大臣却打趣说道:“议员先生,现在的中国人可不留辫子了。你不能把你爷爷的话还记在脑子里了。”

议员不置可否的说道:“脑后面的辫子也许剪掉了,精神上的辫子他们还是没有剪掉的。那位常凯申我也见过。

他和他的部下虽然穿着现代化的衣服,看着像是个文明人。但行为举止和习惯,让我感觉和非洲酋长部落,或者是蛮荒皇帝没差别。”

在丘吉尔的这个沙龙里,来的都是这群退休的大臣和议员。

他们聚在一起抽雪茄、玩国际象棋,偶尔一起去打打门球。

看上去不过是一棒子离休老干部的悠闲生活,感觉他们距离英国政治很远。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现在的英国除了有没被铁娘子干垮的公务员体系外,最重要的政治组成部分就是贵族与政治世家。

这群糟老头子们虽然退休了,但他们往往是一个政治世家里的家主。

这群人聚在一起,实际上讨论的话题很容易影响英国政治局势的走向。

这场讨论发生在他们聚集在一起打门球的时候。

丘吉尔顺利的让自己的球穿过三个门洞后,收起球杆踱步到众人身边:

“先生们,其实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你们是不是都看了太某报的《论中国歼灭美军》?”在场众人都笑了。

丘吉尔继续道:“民众们都把那当成笑话看。只有我们希望这是真的。如果美国在朝鲜战场吃了亏,英国在全球受美国的压迫收缩才有可能减少,对吧。”

众人没有说话,但是表情已经很明显了。

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两个联盟内的国家永远都不是铁板一块的。

在大的战略诉求上英美是一样的,他们都要遏制苏联西扩。但是具体到一些细节问题上,两国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

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时,全球殖民地蛋糕早就被英法瓜分的差不多了。

非洲几乎成了法国人的后花园,英国控制了远东航运节点,好东西都被英法吃完了,现在好不容易美国成老大了。

他需要在全世界进行重新洗牌。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