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在南洋地区他们也会传播一些新的谣言。
比如说,台湾的特务会在南洋传播【共产党要搞无产阶级,什么叫无产阶级啊?就是没有财产!】
这话说得南洋华人都是怕的要死。
尤其是有钱的南洋华人一听这样的话,那更是吓得魂飞魄散。
毕竟很多人家族辛苦经营了上百年才赚下来了薄薄的家产,共产党搞无产阶级就不能有财产了,这还不够吓人吗?
无产阶级指的是没有财产吗?自然不是。所谓的有产和无产,讲的是是否掌握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以一个城市工人和农村农民为例子。
城市的工人不掌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因为这些都是厂里的。工人只掌握劳动者,也就是自己的劳动力。
工人以出售劳动力的方式为工厂工作,然后换取自己的薪水。这叫做无产阶级。
而在农村,一个拥有五亩土地和一头耕牛的农民算什么?
算小资产阶级。因为农民掌握了生产资料(土地、农具)、劳动对象(耕牛)、劳动力(自己和耕牛)。
所以在新中国,那些分了土地的农民全都是小资产阶级。
在一些人的固有思维中,无产阶级=穷,小资产阶级=富,这种刻板思维观念是必须要打破的。
只要不掌握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劳动者。
仅仅依靠个人劳动力换取财富的行为都被归类于无产者。
所以新中国里工人的生活比农民好。但是工人是无产阶级,农民却是小资产阶级。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也是苏联共产党内大多数党员瞧不上新中国的原因。
因为苏联共产党内认为新中国搞分地运动。
实际上是搞出了四亿多小资产阶级。新中国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小资产阶级社会。
而这样的辩证关系不要说这个年代的南洋华人搞不明白。
就算是七十年后中国九年义务教育都已经普及,在初中政治课本上专门写了关于生产力三要素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划分准则。
但是依旧有很多读了书的人依旧分不清这其中的差别。
错误的认为无产阶级的无产指的是不能拥有财产。
这样的错误观念一旦形成,那么后续的讨论和推理将全部都是错的。
因为他们会错误的把无产阶级=穷划上等号。这也是很多资本家希望看到的结果。
他们会告诉你说:看吧,你们搞社会主义搞无产阶级,那就是全部都去当穷鬼。
更我们一起搞,你们中至少还有几个能发财。
于是乎一批人为了这几个能发财的名额疯狂的卷。
实际上恰恰相反,社会主义搞的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共同贫穷。
如果一个主义是以大家一样穷为出发点来搞的,那么它天生就是歪的,也根本发展不起来。
所以新中国从民国的企业家手上没收走的是他们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而不是没收他们的财产(除了确有犯罪证明者。)这些辩证关系和基本理论是要搞清楚的。
只不过现在的南洋华人中大多数是搞不清的。
就连后世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搞不清,也不能指望南洋华人可以完全搞清楚。
南洋华人就怕新中国会没收他们的财产。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华人对新中国有一种避而远之的态度。
尤其是他们看见新中国没收了大量外国资本后更是如此。
实际上新中国没收外国资本是完全合理合法的行为。
那时候在中国的外国资本几乎都是以非法的方式对中国进行财富掠夺。
新中国本身又对这些外国资产国没有任何依附,那么自然是处理起来毫不手软。
只不过南洋华人不明所以,他们搞不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他们只是被吓到了。
章莱盛前往香港和华润公司的人开会后,华润公司的人还专门对这些人讲解了新中国的各种政策。
其中就特别提到关于新中国没收外国资本的事情。
其实就是要南洋华人放宽心。希望他们能对新中国进行投资。
不过南洋华人们现在的态度还是很坚决的,做生意可以,其他的就免谈了。
但是当章莱盛下了船,看着船上一箱一箱的货物开始运送下船后,他心中难免想到:
真的是什么都可以免谈吗?他摇摇头,无法做什么评判。坐上来接自己的小轿车,章莱盛回到位于槟城的家中。
刚回家洗漱完毕,那边章莱盛的父亲就找他叙话了。
现在章家的生意主要是由章莱盛掌管。
但是他的父亲还是在家族里有相当话语权的。
而且父亲见识过的风浪更多,也更加老谋深算。
所以很多时候家中的事情都要找父亲商量一下。
章莱盛的父亲章敬中在书房里写着毛笔字,章莱盛到了后在一旁等着,一直等到父亲写完了他才开口说话。
“父亲。”
“你回来了啊。你走之前让你弟弟办的事情我帮你盯着了。办的还算是可以吧。”章敬中放下毛笔说道。
“我们和其他几家一起要在槟城开中文学校的事情算是可以了。小学、中学都可以。我已经让人去看地了。”
“我们中国人就算是到了海外,也不能忘了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大马不认我们中文学校的学历也没关系,我们华人自己认。孩子读中文学校,毕业来我们华人公司上班也是可以的。”
章莱盛听罢点点头:“既然办好了,那就好。槟城华人多,咱们还是要抱团的。去年在基督堂旁边修的妈祖娘娘庙让一些洋人牧师不满,我走之后他们没来闹事吧。”
“没有。”章敬中笑了笑,喝了口放在一边的茶水后坐下道:“他们要是敢来,咱们也不怕他。槟城咱们中国人多。”
“做吧,对了莱盛,香港的事情怎么样?”章莱盛斟酌一下后将香港会议上提到的三点都说给了父亲听。
听罢后章敬中道:“这新中国说的好听是公私合营一起做生意,其实就是想要借钱啊。而且还是不打借条的那种。”
“这种事情不能做。做生意有赔有赚,我们连管理都不参与,谁知道钱去哪儿了?”
“如果说他们是想要买橡胶,那可以给他们运点货过去。”章敬中的态度很明确,而他的态度也基本上代表了南洋大多数华商的态度。
章莱盛说道:“新中国还希望和我们做生意。卖一些商品给我们,用这些商品来抵扣橡胶的费用。”
章敬中微微皱眉:“他们能生产什么卖过来?难道是粮食吗?南洋粮食不是那么值钱的。”
章敬中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回过中国,去到广东老家祭祖。
中国穷的也算是荡气回肠了,基本上和南洋一样生产不出什么工业产品来。
南洋好歹还有甘蔗园和橡胶园这些产业赚钱,中国则好像是什么都没有。
“不,不是粮食。是其他东西。”章莱盛拍了拍巴掌,有保姆帮着把东西拿了进来。
“放在这吧,这里没你的事情了,你先出去吧。”章莱盛对保姆说道。
等到保姆走后,他才对着自己的父亲说道:“新中国和民国有些不一样。”
“还是那个国家,还是那些国民,能有多不一样?”章敬中带着自己的刻板偏见。
章莱盛不说话,他拉开自己带来的大包裹,将里面的商品一样一样的取出来。
“这是新中国生产的汽水。据说在苏联都卖的很好。”
“这是他们生产的抗疟疾药物,还有治疗痢疾的药物,这是对付炎症的,这是青霉素……”
“这是维生素片,有高级货和便宜货两种。便宜货就是这种和药片一样的。高级货是这种和软糖一样的。他们说叫维生素软糖。两者效果是一样的,不过维生素软糖更好吃一点。”
“还有这个,广州的罐头厂又重新开工了。他们说是改善了生产工艺,这是他们新生产的豆豉鲮鱼罐头。我吃了,味道非常好。让我想起了祖母当年做的豆豉鲮鱼的味道了。”
章莱盛把东西一样样的拿出来,每拿出一样来,章敬中的眼神中就多一分诧异的神色。
当豆豉鲮鱼罐头被拿出来的时候,章莱敬中忍不住拿了过来。现在的罐头都是马口铁密封,并没有易拉环。
罐头的牌子是后世很多人都很熟悉的金钱鹰。
这个罐头牌子其实到后世时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
第一个豆豉鲮鱼罐头就是在1894年的广州罐头厂生产。
曾几何时,广东人外出讨生活,只要家里条件允许都会买两罐豆豉鲮鱼罐头带在路上吃。
因为只要打开罐头,闻见里面的香味,故乡便近在咫尺。
“我以为这罐头厂已经在战火中被摧毁了。”章敬中道。
章莱盛摇摇头:“本来是被摧毁了。新中国又把它重建了。不到一年又开始恢复生产了。而且还改进的生产工艺和配方。我觉得新厂子生产的味道更好了。”
豆豉鲮鱼罐头的包装不算多么华丽。
但是却莫名的让章敬中感觉到亲近。
这大概是南洋华人中最熟悉的一种味道。
当天晚上,章家的晚饭多了一道豆豉鲮鱼油麦菜,还有一罐直接打开吃的豆豉鲮鱼。
吃着甘香酥脆的豆豉鲮鱼,章敬中默默的听着章莱盛所说的各种事情。
其中包括章莱盛在香港听收音机听到新中国春晚,还有听收音机每天可以听到广东的各种变化。
听着这些,章敬中莫名的也想亲耳听听儿子所说的那些节目了。
而章莱盛也满足了老父亲的愿望。因为他从中国进来的各种商品中,居然还包含了大量的唱片!
“我也没有想到,新中国居然把他们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刻录成了唱片。”
章莱盛带着老爹去看自己进来的一大堆唱片。
“当时和我一起的很多华商都没买。但是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商机,我们马来的华人很多。大家都是听中文的,马来土歌真的没什么好听的。”
“这么多年了,槟城的华人歌手还在唱《天涯歌女》《夜上海》,大家早就听腻了。这些唱片也算是另一种消遣的方式吧。”
章莱盛还是比较大胆的,他进了好几千张唱片。
要知道现在唱片的价格可不便宜。而且留声机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不过章莱盛知道马来华人多,而且积攒了一定财富的华人也很多,留声机在马来华人群体中不算什么稀罕物。
章敬中对儿子搞来大量的新中国商品倒是没什么问题,吃的喝的都很棒。
唱片自己听了,说真的章敬中中途叹息了好几次。
而医药用品章敬中则是不敢随便让儿子卖。
因为医药用品可能会搞死人的。尤其是中国的医药用品,说真的章敬中没有信心。
不过验证中国医药用品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有在橡胶园工作的华人受伤,而且伤口还碰到了液态的橡胶。要知道橡胶可是剧毒的玩意儿,伤口碰到这东西很快就会发炎溃烂。
如果按照马来当地的土办法土草药治,那就是三分靠药效七分靠身体素质,剩下九十分看老天爷让不让你活。
马来槟城也有各种现代医院,也有医生可以给你打各种消炎针。但唯一的问题是,现在这些赚钱的项目基本上都被在马来的外国人垄断。
中国人自己也搞了自己的医院,但是拿到的外国药物价格都极其昂贵。
因为马来本身没有制药业所以现代医药在这里溢价的很离谱,基本上是欧美同价位的三倍以上。
普通的工人根本用不起。于是乎在到底是用土办法搏一搏,还是相信中国医药来搏一搏中,这位华工选择了后者。
虽然中国生产的医药只要其他外国医药的五分之一的价钱,但至少看着包装显得很高大上。
华人医院的医生也是第一次用中国药。
虽然抱着一些不信赖的心态,但是还是给华工用了。而用了之后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伤口经过清洗没有出现化脓的情况。
按照疗程注射药剂,这个华工也没有出现发炎发烧等各种问题。
他安全出院了。如果说第一次是意外的话,那么在面对南洋最常见的痢疾和肠胃炎时,这些章莱盛带回来的新中国药物简直堪称神药。
基本上做到了药到病除。最关键的是这些药物价格很便宜,没有和欧美药物一样溢价严重。
普通工人也能消费得起。
这年代的当地华人基本上从小都是学习中文的,他们完全看得懂包装上面的各种汉字。
以至于后面当地华人受伤生病了,都要指定使用中国生产的药物。这让当地很多的华人都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