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毛主席和李锐谈话时,他们并不知道安徽有个彭家村已经自动自发的开始搞农村互助社了。
很多行为和项目,从上到底实行很难,只有自发的从小往上才能真正做到改天换地。
聊了一会儿后,毛主席问李锐:“不聊这个了。先说说你们在上海拍电影样片还顺利吗?”
毛主席都五十多了,现在追问起这件事来眼神里却充满了好奇和八卦,如同一个少年一样。
“你们大概不知道,自从你和苏联的扎多罗夫同志搞了这个打赌之后,斯大林同志也给我拍来了电报。”
李锐也很好奇:“斯大林同志拍来了什么电报啊?”
“斯大林同志要和我赌一赌,看看是你们拍的好,还是苏联的电影人拍的好。”
“那……赌注是什么?”“哈哈哈。”毛主席没有回答李锐的问题,反而是先笑了一会儿,然后才说道:“如果我们输了,我私人输给斯大林同志一千箱可乐,捐给苏联孤儿院。如果苏联输了,斯大林同志表示他戒酒一年。”
李锐想了想,然后猛地一拍巴掌:“嗨呀!斯大林同志还真的是老奸巨猾啊!这个赌注他是来回都不输啊!这回让他来了个双赢了。”
时间:十五天前。苏联,莫斯科。大导演扎瓦茨基正在按照他妻子的要求在胜利商店进行购物。
“我看看,暖水瓶一个、手套三双、还有糖果……汽水……”大导演也要亲自购物,这大概便是现在的苏联和美国的差别吧。
苏联的特权时代在1951年还不算很重,一直到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才真正进入到可怕的特权时代。
克格勃的特工在烈属商店里购买午餐肉罐头,打开却发现里面装满了昂贵的鱼子酱。
以此才牵扯出苏联最大的贪污案。级别之高,就连苏联最高领导人都牵扯其中。
当然,那是在二三十年后了。现在斯大林还活着,除了好酒之外,斯大林的生活风格简直堪称清教徒。
所以在斯大林朴素的阶级感情中,贪污犯除了枪毙外就只剩下送去西伯利亚种土豆。
然后把土豆送去中国给苏联换回糖浆来建设苏联社会主义这条路走了。
所以这年头的苏联官员和高级别人员虽然有特权,但是也只有一点点,和后世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甚至可以说这时代的贪官放到后世都算得上是清廉了。
扎瓦茨基虽然在苏联很出名,但是显然他现在还没到需要专门请几个佣人来伺候他生活的阶段。
和现在好莱坞里那些腐朽的资本主义导演不同,扎瓦茨基还是和苏联人民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而不是生活在云朵上。
按照妻子的要求,扎瓦茨基购买各种物品,最后他来到自己最不愿意去的中国食品区。
好吧,最不愿意去的主要原因是这里一直在排队、排队!
扎瓦茨基无奈的都想要举手投降了。从前胜利百货商店里,中国商品区算是门可罗雀。
是苏联照顾兄弟国家,让他们赚外汇的地方。
就像是历史上的后世中国给朝鲜开了很多方便之门,让他们在中国经营许多正宗朝鲜餐馆赚外汇一样。
(顺便说一句,朝鲜国营餐馆的味道普遍高于韩国各种餐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胜利商店的中国商品区现在总是在排队。
因为从山海关汽水开始,中国的食品开始火了!汽水、膨化食品,而且现在又上新了,苏联代表团去中国考察的时候和对方的食品厂签了一个协议,购买了一批糖果回来。
从前的中国糖果在苏联并不受欢迎,因为总是不够甜。只有实在是没办法了,苏联人才去吃。
但是这次代表团弄来的糖果刚上市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
就是哈尔滨食品厂仿制士力架的那款花生糖。
这糖果能成功打开苏联市场,第一是因为它的味道确实是很符合苏联人。
尤其是高甜味的糖加上高热量的花生,这简直就是高纬度寒带国家必备小零食。
除此之外,李锐也让人给食品厂做了设计。按照李锐的说法,那就是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普遍太含蓄,导致中国有好商品都宣传不出去。
就像是山海关可乐吧。
最早的时候山海关可乐方面是想要沿用原来的老设计(其实就是没设计,纯色的纸上印刷品牌名而已)。
还是李锐给否了,出口的外贸商品必须要花里胡哨。
所以才有了提升生产成本也要印刷的红墙绿瓦山海关城墙的画面。
这个包装配合着优秀的商品,立刻在苏联打开局面。因为包装好看,苏联人都觉得这种汽水很上档次,摆出来宴客也是很棒的一种饮品。
如果当时搞一个土里土气的包装,那么苏联人会不会把它摆上公务宴席的台上那就不好说了。
而这款花生糖也一样,采用红黑包装设计。
正面采用中苏双语写着品牌名称:大地。并且也印刷上了各种非常符合现在这个时代的口号和标语。
诸如【饿了?来一根,还能揍三个敌人】。“工人,力量的源泉”。当然,作为一名剽窃贩,李锐自然也不会放过那句著名的“横扫饥饿,做回自己”。
这些俄语标语都是李锐让人在电脑上进行排版设计的,按照一定比例和美学进行设计,显得异常有力量感。
非常符合这款花生糖快速补充能量的定位。
高寒地区,饿了的时候来一根能量爆炸的花生糖是真的一种享受。
尤其是户外工作的人群,比如说巡逻的士兵和警察等等。
现在莫斯科的警察几乎每人都会带一根花生糖在出门巡逻。
而也因为这些原因,这款糖在苏联开始爆火。因为中国食品在苏联的热销,出人意料的是带动了其他中国商品在苏联的热销。
苏联缺乏什么?轻工业!具体点便是:日化杂货、深加工副食品、衣服鞋袜。
从苏联开始,一直到苏联解体,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现在中国提供的深加工副食品得到青睐不是没有原因的。
只不过产量还是太低,满足不了广大苏联人民的需求。苏联人要的更多。
当然中国也希望能生产更多,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情。而现在胜利百货商店的中国商品区。
除了食品之外,还有一个东西卖的特别好。
那就是中国在今年冬天新推出的一个系列的夹克衫。
设计造型极为前卫(在李锐眼中是极为复古)的夹克衫,莫斯科的年轻人爱的不行。
现在中国自己的穿衣问题还没解决。
所以这种纺织品的贩卖只能是先期试水,如果可以就先培养品牌。
于是扎瓦茨基大导演不得不和一群年轻人以及家庭主妇们拥挤在中国商品区里排队。
“我要买可乐!”“冬天你买可乐干嘛?”
“你傻啊,冬天喝可乐的人少。刚好买回去屯着,等到夏天省得排队啊!”
“对啊!你真聪明!”“你买什么?”
“夹克衫,中国人出的这款飞行员夹克衫太酷了!尤其是骑上我哥哥的那辆摩托!”
“花生糖你买吗?”
“当然买啊,这糖可真好吃,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糖果厂不生产。不过就是不知道买不买得到。”
扎瓦茨基默默的听着前排年轻人的谈话。
不知不觉间中国人的商品已经在莫斯科年轻人的心中有了不一样的地位啊。
而在扎瓦茨基身后,两名莫斯科大婶也在闲聊。“中国人生产的搪瓷盆质量还真好,比我想的耐用多了。”
“对啊,从前我觉得中国生产的商品质量很差,因为他们国家感觉就很差。没想到我上次来买汽水,顺手买了几个暖水瓶,发现质量异乎寻常的好。”
“对啊,还有中国人生产的床单质量也很好。我家的用了一个冬天,布料都没有勾丝开裂的情况。”
扎瓦茨基默默的听着,因为一两个拳头产品的兴起,带动了整个国家的产品在他国有了不一样的地位吗?
就在扎瓦茨基刚刚排队到了的时候,又有一队情侣从他身边路过。他们也在聊中国。
“你看了《紫日》吗?”“还没呢,不是才刚上映吗?”“对啊,我请你看吧。”
“真的?!好啊!不过听说票有点难买。”
“没事,我可以排队,不行的话多找几个朋友帮我一起排队,一定能买到的。听说这电影特别好看。”
“好啊,好啊。哎,也不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怎么就这么厉害呢。拍的电影怎么就这么好看,感觉比我们苏联的很多电影都好看呢。”
情侣的声音渐行渐远,但是作为一名大导演,扎瓦茨基心里是有些生闷气的。
什么叫做苏联的电影不行啊,你们……“同志,你的汽水和花生糖。”服务台内的营业员打断了扎瓦茨基的思考,扎瓦茨基忙不迭是的接过自己买的商品:“谢谢了,同志。”
他提着篮子走出百货商店,看着斜对面的电影院门口挂着一副大海报。
中国电影《紫日》正在那里上映。虽然才上映五天,但是已经在莫斯科引起讨论的风潮了。
扎瓦茨基默默的叹了口气,他把所有引入苏联的中国影片都看了一遍。
不说什么思想深度和艺术性那些专业性的东西。
因为有的有东西太专业了,就只能沦为小圈子里的人自我陶醉。就单说观看感受吧,扎瓦茨基明显可以感受到中国电影里那种牵着观众情绪走的力量。
每次去电影院,那些观众们都会在导演故意设计好的地方表达出情绪。
作为一名大导演,扎瓦茨基可以看出那些地方是导演故意设计的,甚至提前一两分钟他就能知道下面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情绪高潮。
扎瓦茨基不禁感叹,电影原来还可以这样拍。
而且他也非常想要尝试按照中国人这样的手法来拍摄一部电影试一试。
只不过现在手上没有合适的剧本和项目。
远远的眺望着《紫日》的海报,扎瓦茨基有些失望的摇摇头。
就在他准备转身离去,开着自己的拉达小轿车走时,他的同事奔跑而来道:“扎瓦茨基同志!好剧本!好剧本啊!”
第二百四十一章 都觉得苏联赢定了
扎瓦茨基的同事给他送来的好剧本,正是《赡养人类》的剧本。这个剧本在苏联电影人内部传播之后,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本剧本很好。
因为从五十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就开始了长期的论战,为了证明谁的主义正确谁的道路正确。
资本主义的资本家们甚至不得不违心的给工人们提高工资待遇,这简直是比杀了他们还要让人难受。
有句话说好:看你们赚钱,简直比我亏钱还难受!着大抵上是资本家的想法,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赚得不够多。
甚至说他们提高工人待遇,可以让他们赚得更多。但是每次谈到提高工人待遇的时候,他们就一副要他们吃屎的模样。
当真是看工人赚钱比他们自己亏钱还难受。
而这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战,一直到五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1959 年莫斯科的厨房论战是这场辩论的最高潮。
人类该走怎样的道路?这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关心的议题。尼克松赢了赫鲁晓夫,其实并不是代表资本主义赢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苏联是个瘸腿的巨人。
哪怕苏联的轻工业产品稍微能强点,厨房辩论也不至于变得那么难看。
当然,苏联的输掉是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单纯的归咎于一个轻工业产品上。
实际上文化产品上,苏联也是有劣势的。
苏联时期诞生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吗?
答案当然是有的!苏联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从诗歌绘画到芭蕾舞蹈,还有电影小说等等。
但这里面还是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苏联的文艺作品也面临着苏联深加工副食品一样的问题,那就是质量好但是量少。
苏联时期自己生产的副食品,有的时候资本家看了都要落泪。
为什么?因为太实在了!这年头谁见过卖果汁饮料的使用的果汁含量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只加了糖调味以及少量稳定剂的果汁饮料啊!
这年头美国佬卖的果汁饮品,里面果汁含量超过百分之五都算他们输了。
这种追求精品的态度不是说不好,但是在解决大多数人“有没有”这个问题前就先搞“好不好”这显然是不大合乎时宜的。
搞得再好,也只能是满足少部分人。甚至是满足特权阶级,那这东西搞起来有什么用呢?
现在的苏联电影作品也有这个毛病,那就是很多时候陷入小圈子的自嗨。
搞得好,有艺术性,但有时候真的挺无聊的。不是说电影不好啊,比如说苏联科幻电影《飞向太空》明显就拍的比美国人同题材的《索拉里斯》好。
扎瓦茨基也拍过很多留名后世的名电影。
但始终是逃不过一个窠臼,那就是这些电影对文学素养没有那么强的普通人并不那么有好。
因为电影想要面对的观众是全体的,你必须要包容只读过小学甚至识字都不多的观众,你不能求所有电影观众都熟读伏尔泰、高尔基。
所以当《赡养人类》的剧本送到扎瓦茨基的面前时,他忍不住翻阅了好几遍。
最后猛地合上剧本道:“好剧本!故事很通俗,但是内在核心却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