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03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反而是李光复开口询问后,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挑毛病。技术上不行,那就从道德制高点来压一压。

以江明为首的导演们侃侃而谈道:“是啊,太暴力了。”

“和真的杀人一样。这种表现在舞台上会把观众们给吓到的。宣扬暴力不可取啊。”

“听哥哥一句劝,这种片子不能拍啊,怎么和苏联人比啊。”

“是啊,组织上让你拍和苏联竞争的样片,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想着另辟蹊径?我和你说年轻人,不要想太多。

剑走偏锋不可取的,你要是有什么疑惑,在场的都是你的前辈,你完全可以和我们请教嘛。”

在场的一群名导名编名演们,一个两个的用看似语重心长充满关心的语气说着各种好似“为你好”的话语。

但实际上这些语言里藏了多少机锋,那就不得而知了。多少人是虚情,那些人是假意,根本分不出来。

李光复也就是笑笑不回答。

这群人中大部分人的反应和李主任猜测的一样。

拼技术、拼创新、拼学习,这帮人通通不行。但是让他们论资排辈,一个两个的充大拿,那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了。

李光复默默的把这些人的样子和名字记下来。

不过也有一些人看上去和这批演艺界的“大佬”们走的并不近。

反而在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躲得远远的。

比如说赵丹和周旋等少数人,他们一点点的和这些人拉开距离,直到泾渭分明。

他们到底是不相信这些人所说的,还是说有其他想法,那都是另说的。

但至少这是一种态度,李光复也默默的记了下来。随后李光复又拍摄了几场戏,基本上都是动作戏。

虽然说拍的还行。但是这阻挡不了江明等导演装逼的欲望。

导演这个群体最喜欢对他人的作品指手画脚了,自己不懂也要指点两句。

不然显示不出来自己在这行的地位。当然,他们在假装指点的同时,也在偷摸着想要搞清楚这种特技拍摄是怎么弄得。

李光复都被这群人给搞无语了,真的是又菜又爱装逼啊。于是一直到晚上的拍摄结束,这群人都走光了,李光复前往李锐居住的酒店将情况都给他汇报了一遍。

“里面大多数的导演连基本的谦虚都没有。他们明明搞不懂炸点的意思,却非要一副自己弄懂了的样子。血包的用法也不知道,却又喜欢指指点点。”

“动作戏完全不会拍,但是却要在旁边说三道四。有的人虽然是不说,但是也没有想要上来问的打算。最重要的是,这群人基本上完全不看好我们和苏联人的拍摄比试。”李光复如是说。

李锐喝了口茶后笑了笑说道:“这是自然的,我问你这天下是君子多还是小人多?”

“嗯?小人多不多不好说,但君子肯定少。”

“对啊,孔夫子几千年前就说过“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乎”“礼贤下士,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君子该有的品格。这世上君子少,那么这些演艺界的所谓“大佬们”不是君子也很正常。”李锐放下杯子笑道。

“实际上演艺圈就是个大染缸。民国时期上海这摊子烂事还少吗?新中国成立了,这群人仗着自己掌握着电影的话语权,可是牢牢的把持着权利不放啊。”

李锐所说的还真的是实话,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勉强能找到一些相信马列主义,并且相信新中国的笔杆子的话。

那么在电影圈子里,毛主席几乎是找不到几个能全心全意为国家出力的人。

为什么?因为电影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创作的东西。

实际上电影是一门工业技术,有一整套完整的流水线。

不是找几个写手写几本书就能完成的。

而且电影技术上手门槛很高,因为这年代胶片很贵。

如果没有李锐搞来的数码摄影机让这群摄影干事们几乎无限制的拍摄练习。

仅仅依靠国内胶片的产量(注:前面苏联因为中国的文化输出而援助了一个胶片厂),新中国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这么多电影方面相关的人才。

而在历史上,培养电影人才就更慢了。电影是烧钱的玩意儿,不投钱进去怎么培养人。

所以很长时间内新中国电影事业都必须要倚重这群从民国时期就开始拍电影的电影人。

这其中自然是有好有坏。别看有的人在抗战时期也拍抗日剧。

但那也是因为当时抗日剧赚钱而且好上映还自带流量。

这些导演就是为了赚钱才拍抗日剧的。

李锐太清楚这其中很多人的脾性了,说穿了就是贱骨头。觉得新中国离不开他们,他们垄断了电影技术。

一直到后来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自己的电影人才,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还有拍摄了一些革命题材的电影和文艺作品。

但是最后却被这群文艺界的人翻身后笑话为“八亿人民八部戏”时代。

但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可笑,那个年代拍摄的电影和文艺作品可远不止八部。

而且很多反应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质量并不低。

但是如江明这样的人翻了身,自然是要把这一切都打到的。

李锐早就看出如江明这样的人是不喜欢新中国的。

因为新中国侵占了他的利益,关于导演和演员的薪酬标准要出来了。

以后那种拍一部戏就在上海买一套洋房的时代要结束了。

这群人不跳起来叫才怪。

尤其是李锐手上有足以威胁他们最后手上底牌的存在时,他们更会疯狂。

李光复对着李锐询问:“主任,不用管他们吗?我感觉今天走的人里有些人目光不善。”

李锐笑了笑:“不善就不善吧,他们要是太善良了,我反而不好动手呢。八大制片厂成立为上海电影制片厂,里面多少沙子啊。”

“要我说,就直接把它给打破吧。瓶瓶罐罐碎了,总是有舍不得的地主老财出来干嚎两声的。让他们嚎吧,嚎着嚎着他们就习惯了,然后就会发现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没了。”

李光复若有所思:“那主任你的意思是拆掉上海电影制片厂?”

“不不不,是适当清退。”李锐笑着说:“各种工人我们要留着。但是某些导演和编剧以及制片人就没必要留着了。”

“他们怕是不会愿意的。”“不愿意?那就试试看咯。”正如李光复所说,这群电影人估计也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危机,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手手上的权利。

于是乎在第二天上海的部分新闻报纸上赫然出现这样的标题:《赡养人类片场鲜血满地,宣扬暴力是否可取?》,《电影到底是要思想还是要血腥?》,《与苏联的比试尚未开始已经失败》。

诸如此类的文章比比皆是。而叫的最响的便是《沪报》。交代一下时代背景1949一1953年,中国还没有实行公有制经济。

这三年多的时间,中国做的是整合民营经济,做公私合营。新中国是一个合法的政权,那种臆想着把有钱人全枪毙,把钱平均分给每一个人的平均主义要不得。

53年以后,整合了民营经济,让国营经济有了基础,中国才开始计划经济,开始小部分实施公有制。

注意,一直到1959年,中国一直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双轨并行。

公有制占大头,私有制占小头。全面公有制本不该那么快来的,因为生产力和教育水平跟不上。

就连当时的苏联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行(注:苏联一直到解体都有自耕农,在乡村和偏远城市也有私有制的小商贩)。

第二百三十五章 更加暴力的

沪上新闻媒体在之前被李锐打压蛰伏了一段时间后,今天又突然集体发力了。

各种抨击都如潮水一般涌现出来。文化界的人都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电影界的人和宣传界的人互相之间都是有勾连的。

不然的话,很多事情是没法展开的。

而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这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人指指点点,以道德绑架的方式来要求和指责别人的缺点。

甚至在沪报上还有一名所谓的专家跑出来指指点点。

这对李锐来说一点都不奇怪,这样的阵仗他见多了,后世搞文化工作要面对风浪可比这个阵仗更大。

文化宣传这个阵地,当真是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就比如说在后世《赡养人类》这样的小说就被很多人质疑,认为终产者这个概念是个伪科学不存在的理念。

但是很多人却不愿意想一想,为什么这本小说叫做“科幻”小说。有人不愿意看到有人写《赡养人类》这样的小说,拍摄这样的电影。

但是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好莱坞一年出产多少反社会主义讽刺共产主义的电影。

这类电影一般都披着科幻电影的外皮,或者打着反乌托邦的旗号。

但是其精神内核基本上就是反共产主义。

电影开端一般都是一群青年男女生活在一个如诗如画一般美丽的城市(或乡村),大家面临成年考试(或职业分配),在电影里一般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职业分配。

而男主(或女主)一般都是刺头。有着一些特殊的天赋,而主角身边还会跟着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一个绝对服从组织领导的好兄弟。

然后电影的发展一般便会朝着主角的叛逆开始揭露乌托邦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一般是【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建设在谎言欺骗和绝对权威上】。

然后便是好莱坞的老套路,主角团拥有一些能力或者找到所谓的反抗军,为了自由来推翻这个充满虚假的共产主义的社会以求得到救赎。

一般在这个道路上,主角的好兄弟和好朋友会阵亡几个,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深信这个组织的虔诚者,最后临死前才发现自己被骗的秘密,最后为了帮助主角而死。

最后的结局一般都是主角带着反抗军推翻了虚假共产主义社会的统治,大家站在废墟上拥抱着恋人迎来自由的结局。

大抵上便是:我们虽然失去了家园,但是我们获得了自由!

这些电影在后世的美国每年至少要出产三五部。

而且都是找的俊男靓女青春偶像拍摄的青春科幻片,专门针对二十岁以下青少年市场。

如果说《赡养人类》是对资本主义的极端描写。

那么这一类的电影和科幻小说则是对共产主义的极端描写。

在《赡养人类》中,所有人的财富都被剥夺,造就终产者。而在这类的影视小说中,则是所有人的思想与自由被剥夺,只能充当社会的螺丝钉,毫无自由与人性。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战从来都没有停过。

哪怕在七十年后社会主义的声音已经几乎微弱的不可闻。

但是资本主义的论战也没有想过放过它,而是想着彻底打死它,不给它任何喘息的空间。

在后世,李锐只不过是一个网咖的老板。

虽然说是有点小钱但也不过是独善其身罢了。

而现在,让他回到了七十年前,而且国家赋予了他权利,那么有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做。

自己的肩膀有义务扛起这个时代的文艺宣传的重任。

更有着在这场论战中充当开路先锋的觉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义务。既然回来了,那么有的事情就必须要做。

《沪报》主编金福瑞和长江电影厂的名导江明以及一些其他的新闻出版界和演艺界的大佬们正在聚餐。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上海曾经非常繁华的地方都不见了。

比如说如果是在民国时期,这群人晚上造就去百乐门一边抽雪茄一边和红酒,还能叫几个漂亮的跳舞小姐陪着喝酒聊天了。

而不像现在一样,一群大老爷们汇聚在一栋小洋房里,干巴巴的吃饭喝酒,连个活跃气氛的漂亮小姐姐都没有。

好在菜色还是可以的,金福瑞养着几个不错的厨子,擅长做淮扬菜。

现在上海上档次的名流吃的都是淮扬菜。

至于上海本地的本帮菜,那是下九流的苦力才吃的玩意儿。宴席很丰富,三套鸭、大煮干丝、松子鱼米、水晶淆肉……

等等十几道菜,都是相当上档次的东西。“这位李部长有些过于长袖善舞了。”

江明给自己倒了一杯花雕:“今天电影厂开的会不是很好啊。”

金福瑞夹了一筷子的大煮干丝,送到嘴里细细的咀嚼出豆香味后才咽下,然后说道:“怎么,江导,这李部长又弄出什么幺蛾子了?”

“今天这位李部长要在上海电影厂搞改制。呵呵……”江明笑了笑,没有继续往下说。

但是这两声“呵呵”里面便包含了许多含义了。

上海电影厂并不是一个单独独立成立的电影厂。

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在经济上所做的工作是以整合私营经济为主。

所以上海电影厂是由长三角地区多个电影厂一起合并后组成的。

包括长江、昆仑、长城……等等电影厂一起合并成立。

这造成的问题便是刚成立的上海电影厂中可谓山头林立。

不同电影厂带来的导演、编剧、演员、员工等所求得利益诉求是由分歧的。

同一个电影厂出来的,难免就会抱团。同时,因为电影是一个工业化程度很高,又及其依赖专业技术人员的高技术工作。

所以大量民国时期的电影人在上影依旧握持权柄,你还不能简单的把他们给换掉。

这些民国时期的电影人你说他们中有没有好的?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