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但是这封信最后也没有发出去,杜鲁门让秘书归档了。一直到很多年后解密,人们才知道杜鲁门是有多么厌恶麦卡锡。
他在信里对麦卡锡可谓冷嘲热讽到了极点。
但是他最后让秘书归档了,而没有发出这封信。倒不是因为杜鲁门怕了麦卡锡,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和美国政府,以及精英阶级们需要一把刀,一把锋利的刀,一把名为反共的刀。
以此来转移国内矛盾和视线。麦卡锡就是被选出来的刀,只是这把刀做的过于过分了,过分到后面的持刀人都感觉他太危险难以控制了,所以才下决心抛弃。
而在这个时空线上,麦卡锡还没有取得另一个时空线中那么大的权利,但是他的跳却没有任何减少。
他为什么受到了美国国民的唾弃和民意的反噬?
原因很简单,就在轰炸战俘营当天的时候,他参加的军事节目刚好在美国以及其他联盟国家播出。
在节目里,麦卡锡依旧表现出自己一贯的反共作风。
称呼美军这次的轰炸是对苏联团体的巨大打击,是美国的巨大胜利。并且他还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有绝对准确的情报显示,那里就是朝鲜的秘密兵工厂,他们正在那里生产化学杀伤武器。
准备对战场上的美军士兵进行不人道的攻击。
所以美军必须要展开正义的制裁等等。
各种各样的大话他说了不少。
为什么他要这么说?这就和麦克阿瑟明明从来不用玉米烟斗抽烟。
但是他只要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一定是蛤蟆镜配玉米烟斗的形象。
这是一种态度,按照后世更多人可以理解的话来说,这就叫人设。麦克阿瑟要树立自己军中硬汉,美国英雄的形象。
而麦卡锡则要树立自己反共先锋,最忠诚的美国人的人设形象。
但是任何一个在后世关注过娱乐圈的人都应该知道,任何吃人设红利的明星在面对人设塌房时都将面临最惨烈的反噬。
红利吃的越多,反噬也就越厉害。这一点在娱乐圈适用,在政治界依旧适用。
麦克阿瑟的军人英雄的形象建立起来不容易。
但是朝鲜的惨败把他的人设被撕裂了,让他竞选总统的美梦化为泡影。
而在电视媒体上夸夸而谈,展现出自己反共先锋的麦卡锡也在被现实啪啪打脸。
因为炸的不是秘密兵工厂,而是美军战俘营。
这一下他就必须要把自己从前吃的红利吐出来了。
因为他又用了自己惯常的话术,说自己有千真万确的情报。但事实证明他就是在胡扯,他并没有。
中、朝、苏三国披露了被轰炸的所有细节。
这些细节可谓是把在电视上夸夸而谈的麦卡锡拉出来反复打脸,打完左边打右边,打完上边打下边。
民众不得不怀疑麦卡锡所谓的千真万确的消息渠道的正确性了。
而猜疑链一旦开始,那么就只会不断的扩大。
越来越多关于麦卡锡的谎言被抖露了出来,以及他私下里糟糕透顶的私人品德等等问题都被爆了出来。
为什么会被爆出来?自然是有人在授意。因为美国人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来发泄这些误炸战俘营的事件,必须要有人来顶雷。
谁来顶?麦卡锡。杜鲁门已经厌倦了麦卡锡的喋喋不休,以及对自己的毫不客气,同时他那贪得无厌的权力欲望。
杜鲁门觉得是时候放弃麦卡锡了。有的时候处理一件事,并不是一定需要某人为这件事背负责任。
就像是这次误炸事件,最需要背负责任的人是谁?是海航的司令官,是海航的参谋长,是五角大楼作战会议室里的将军和参谋们。
是他们一直认为,那个地方是秘密兵工厂。
而有此推断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没有人会傻乎乎的按照国际公约公布战俘营的位置】。
仅此而已,没有其他理由。
而这个理由是可以公开给民众们说的吗?
明显不行。所以他们处理了飞行员,但是民众们的怒火还是没有完全消退。
于是白宫想到了一个好用且常用的办法,那就是“转移民众视线”。“民众总是愚蠢而又短视的,他们既不愿意好好听,也不愿意好好看。现在战俘营事件波澜很大,没关系。我们只要制造一个波澜更大新闻把战俘营事件盖过去就好了。”
“转移民众视线,他们自然就会忘记这件事。人的注意力有限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趁着这个时间段,把那群战俘的问题解决掉。”
杜鲁门的幕僚们提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杜鲁门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让他们去执行。
这次的行为也得到了FBI的大力支持。
因为胡佛也不想别人联想到情报失误的问题,然后莫名其妙的想到他。
所以,找个人来背锅吧!麦卡锡刚好合适,就他吧。
于是铺天盖地的对麦卡锡不利的舆论被倾倒了出来。
在美国,只要胡佛想要整一个人。
不管这个人是总统、富商还是平民百姓,胡佛都有的是办法。
麦卡锡一夜之间从美国的反共英雄立刻变成了舆论媒体中的牛皮大王。
形式转换只在一夜之间。麦卡锡注定要完蛋了。
但是美国反共的形式并不会因为麦卡锡的退下而结束,资本需要一个代言人,但是这个代言人是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人能不能成为一把锋利的刀子。
麦卡锡的落幕仅仅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众议院和精英阶级们需要一个能替代麦卡锡的角色。
一个锋利的刀子。而在一个酒会上,来自德州的议员有意无意的提了一嘴:“我们德州有一个很厉害的家伙。他把德州的战俘仅仅只花了三天就全部搞定了。足足十一个人啊!现在全都签署了协议,并且录下了口供。”
“必要的时候,他们会跳出来揭开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丑恶嘴脸。”德州议员的话引起了众议院其他议员的关注。
不断有人向他打听这人是谁,还有人问能不能把这样厉害的人物借调一下,解决一下自己州内那些不老实的战俘的问题。
而众议院现如今的非美调查委员会的会长则默默捏了捏胡须,他把德州议员的话给听进去了。
那个名叫赫克托尔?金?马修的家伙说不定可堪大用呢。毕竟从古自今,官场就少不了酷吏。
古今如是,中外如是。人人都在痛骂来俊臣,可是痛骂来俊臣者又有几人有实力有手腕成为来俊臣呢?
酷吏不是那么好当的,官场的利刃不是谁都能做的。
而位于德州的赫克托尔在一天后接到一个任命。【尊敬的赫克托尔?金?马修先生,很荣幸的通知您,您正式被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授予组建“洗脑战俘调查活动”组织。
您亲任组长,您可以调动一切力量来完成您的任务。为了揭秘社会主义阵营的邪恶真相与目的,同时为了维护我美国的正义与国威……】
看着这份任命,赫克托尔嘴角不易察觉的开始展现微笑。
而就在同一天,麦卡锡正在接受来自众议院的质询,质询他获得议员资格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有人平步青云,有人落下谷底。某个瞬间,两人在不相关的地方交错而过。
唯一相同的地方在于,这两人都行走在一条名为反共的道路上。
麦卡锡陨落了,赫克托尔开始上台,他是比麦卡锡更温和?
还是更残暴?亦或者是更让人难以琢磨呢?美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那便不能在后悔了。
第二百三十章 中苏合拍
【麦卡锡:谎言之王。】【虚假的反共斗士,真实的牛皮大王。】【究竟是谁在为麦卡锡买单。】
李锐翻看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报纸和新闻媒体,就在战俘营事件炒作到最热,李锐想要给他们来一波大的,彻底让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来个好看的时候。
他们突然集体转弯,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把目光对准了麦卡锡。
至于战俘营的事情,他们瞬间给忘光了。
而民众们也很自然的被媒体带偏了节奏,就像是新闻吃瓜。当有一个更大的瓜出现后,前面那个小点的瓜总是会被比下去的。
李锐面无表情的翻完了这些报纸。
“就这些?”李锐问道。
正在看华盛顿邮报评论的陆光达回到:“对,就这些。这些还是上个星期的报纸了。最近听传回来的消息,美国那边关于误炸战俘营的事情已经彻底没了消息。”
“啧啧。”李锐砸吧了一下嘴:“那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应该也没有发声了吧。”
陆光达叹息一声,语气满是遗憾:“是啊,完全没有不和谐的声音发出来。可以理解,其他国家的外交使节要服从他们本国的安排。
相比较来说,他们甚至比美国战俘更好控制。只不过里面一些人的火,大概是压不住的。只是看什么时候爆发而已。”
李锐看出了陆光达的不甘心,他笑着问:“怎么,没看到美国的舆论战线全面崩溃,你很失望?”
陆光达想了想,最后颓然的点点头:“是啊,本来你都计划了这么好的一个阳谋。但是最终还是能被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压下去。这真是……哎……”
李锐本人倒是没有陆光达那么失望,他拍了拍陆光达的肩膀:“老陆,不要太失望。如果美国的舆论战线能一次被打穿,那他就不是美国了。能因为一次外交事件而把美国舆论战线打穿的故事仅存在于童话中。”
“舆论的战场从来都是拉锯战。你来我往,比的就是谁进攻犀利,谁的防御更厚。这是水磨功夫,没那么容易成的。
你想要彻底击溃美国舆论战线,除非是这群战俘回去那天,美国空军直接把他们从天上打下来。”
李锐又提起那天自己说过的话了。
那天李锐就说,自己最想看到的并不是美国战俘平安回国。
而是美国军方忌惮他们回国,而半路把他们都杀了,那样其实是最好。
虽然这个想法确实是非常不当人,但是却能对美国的舆论战线,以及美国的国家凝聚力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哎。”陆光达无奈:“虽然你的提议确实堪称非人类,但或许你是对的。不够反动的反动派其实是最难对付的。”
“反动派要是在反动一点,那就好了,所有人都可以看穿他们虚伪的鬼脸。”陆光达如此说道。
李锐则说:“知足吧老陆,这个年头我们还有个苏联帮着我们吆喝。要是没有苏联,哪怕是几十年后的中国,在大嗓门方面也是压不住美国的。
人家拳头比你大,吼的还比你大声,那就道理啊。拳头就是道,吼叫就是理,世间之事莫不如此。”
“对付他们不能指望着和对付国内的旧文人那样,对美国我们无法力敌,只能徐徐图之。”李锐如是说。
“但是我们这次所做的事情也并非无用功,裂口已经出现。就算是用胶水暂时黏上,它依旧是裂的。”
“我们所能做的是对着这个裂口不断进攻,不给他修复的时间和机会。”李锐说道这里的时候,转头看向了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冯石:“老冯,朝鲜这会儿战局怎么样了?”
“啧。”冯石摇摇头:“不大好,我们虽然在全力支援朝鲜,但是朝鲜依旧在节节败退。美国佬的火力太猛了。”
“我收到前线的一些战报,只要一个地方攻不下来,那么美国佬就是玩了命的炸。把山上的土硬生生的翻了三五遍,把山头都炸平了。朝鲜人民军就算是铁打的也扛不住啊。”
“平壤已经岌岌可危了,朝鲜方面已经不断的在退了。这个沃克打仗和麦克阿瑟风格完全不一样,他就喜欢一板一眼的打呆仗。可偏偏这种打呆仗的美国将军我们最难对付。”
冯石也无可奈何的叹息道。
麦克阿瑟被刺杀这件事引发的后果有好有不好。
好处是中国志愿军入朝时间推迟了,没有在1950年最严酷的冬季进入朝鲜,从而引发大量的冻死士兵的事件。
坏处则是指挥官换成了沃克。
如果说麦克阿瑟打仗有时候还有天马行空,兵行险招的情况。那么沃克则是一板一眼的打呆仗。
就是用优势兵力优势火力围住对方,然后一顿炸。再接着就是占领。这样打仗的坏处就是进攻速度很慢,没有速胜的可能,因为每一处阵地几乎都要夺。
但是好处是这样打仗,基本不给朝鲜反击的机会。打呆仗也看是谁打,如果朝鲜打美国这么来,那就是找死。
但是美国这么打朝鲜,仗着兵力和武器的绝对优势,则不显得那么呆了。
反而可以套用《孙子兵法》中的那句“以堂堂之兵,击惶惶之敌”。“按照这么个打法,最后到四月底,朝鲜就要丢失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到时候怕是我们不参战都不行了。”
“但是沃克这样的打法太讨厌了,他没有留给我们足够多的穿插空间了。”冯石很郁闷。
作为一个将军,他去不了朝鲜前线。但是他始终在关注朝鲜前线,每天自己看战报还会做兵棋推演。
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好打。李锐并不懂军事,他只能是尽可能的为将军们提供资料。
具体作战他管不了,也没法管。这个只能交给彭德怀头疼了。
彭德怀能在历史上中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打下这个立国之战,这一次虽然换了统帅,战争难度有所增加。
但是相应的,中国这边的情况也好了许多。
中国在这个时空中拥有更好的装备了,也躲过了1950年的低温。相比较而言,反而是美军比较惨,1950年的严寒夺走了美军数百人的生命,上千人出现严重冻伤。
韩国军队就更惨,他们没有美军的物资保障。
所以经常是整个队伍整个队伍的出现冻伤。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志愿军在这个时空中取得的优势应该是比面对的劣势更多的。
李锐选择相信彭德怀,而他自己则还有其他的事情继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