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89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阳早用着一口并不标准的中国话说道:“成了,那我们就要加大力度继续抓生产。”

寒春也笑颜如花:“太好了!这些种牛能够健康培育的话,我们的牧场产奶量就可以继续增加了!”

“中国人喝奶还是太少了。”寒春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心疼的神色:“我看到延安还有很多孩子吃不起奶粉。如果母乳不够的话,他们只能喝米汤。这样不行的,孩子很容易夭折。”

“如果延安的孩子都喝不起奶粉的话,我不敢想象下面的乡村了。有多少婴幼儿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而发育不良,甚至夭折啊。”

寒春低头说着,周围的牧场员工们都默然不语。

“阳博士、寒博士,之前我们这里有些员工和牧民不相信你们,在这里我向你们道歉了!”

三边牧场的厂长把帽子一脱,对着这对夫妻深深鞠了一躬。

“去年一年,你们帮助我们牧场改进饲养技术,提供荷兰种牛,改善预防与接种疫苗的水平。我们三边牧场一年的时间,奶产量翻了一倍!”

“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员工向二位感谢,也向喝了我们三边牧场出产的牛奶的孩子们,向两位感谢了!”

厂长的话让在场很多员工心里不是滋味。

1949年的时候寒春和阳早刚来三边牧场,两人的中文还不是很流利。

而且对牧场的很多方面指手画脚,尤其是阳早,他经常和人争辩得面红耳赤。

当时很多员工并不喜欢这两位外国人。

因为这些员工完全不知道这俩外国人来这有什么意义。

他们只感觉到这两人是来给自己工作挑刺的。

牛圈每天定时清洁,干料和青料要调配比例,定期给牛清理身体刷毛等等……

员工只感觉自己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

当时不少员工是颇有怨言的,但是当一切都走上正轨之后,大家发现其实如果按照阳早的要求来,实际上就是最开始的时候比较累。

但是形成制度后,工作反而轻松了。因为定期清扫牛圈虽然次数变多了,但是每次清理的垃圾却少了。

相比较来说,反而比累计在一起弄要轻松很多。每几天给牛刷刷毛,等牛习惯了,其实也很简单,牛也变得更温顺了。

而这些举措不仅仅让牧场变得更有序,同时也让牛的产奶量增长了。在不调整饲料的情况下,牛奶都多产了。

当时全场人都惊了,阳早和寒春必须和众人解释道:“其实牛是很聪明的生物,它们是有自己的情绪的。当它感觉到不安,那么它的产奶就会减少。它如果放松,它的产奶就会变多,也容易长胖。”

阳早的解释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牛这种生物和人一样都有情绪。

在没有足够奶牛的情况下,让单只奶牛尽可能地多产奶,这就是三边牧场的主要任务。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牧场内的人员都对阳早和寒春夫妻佩服得不得了。

这两人在畜牧行业真的有见识。所以当厂长脱帽致敬后,其他在场的工人也纷纷脱帽致敬。

阳早连忙把场长扶起来:“我们都是为了革命工作,不分你我。我们需要多多的培养更多的奶牛,生产更多的牛奶,早日让全中国的孩子都能喝上牛奶,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场长听闻后猛地抬起头:“对!阳早博士说得对。”

“不仅仅是中国的孩子。”寒春补充道:“我们要生产更多的奶粉,如果我们有余力,我们要送到其他贫穷的国家去。全世界还有很多在挨饿的孩子。”

寒春和阳早就是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们是美国人。

但是却撇家舍业地将美国的财产全部卖掉,换成了荷兰的种牛送来中国。

为的就是提升中国奶牛的品质和产奶量,让中国与更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孩子能喝上一口奶。

当海明威来到三边牧场的时候,他几乎认不出自己的这两位美国老乡。

曾经的大农场主阳早正穿着一身工服在那儿干木工活儿。

而在美国颇有名声的女孩物理学家寒春则在那儿和其他人一起扎牧草。

阳早和寒春也没有想到,在中国这个偏僻的牧场(三边牧场已经在内蒙古边上了)居然还能遇见美国老乡。

而且还是一个大名鼎鼎的美国老乡。

“海明威!”阳早不可思议地看着海明威,他读过很多海明威的书,在书籍的扉页和报纸的报道上都见过海明威的照片。

他揉了揉眼睛,确认是真的。

他忍不住对寒春喊道:“寒春,你看是海明威!”

正在扎草的寒春压根没有抬头。

“你就骗我吧,海明威怎么可能出现在这。”“真的,不信你来看!”“我看,我……真的是海明威!”寒春吓了一跳。

面对两个美国老乡的惊讶,社牛海明威挥了挥手,幽默地说道:“是的,如假包换女士。我就是海明威。”

三边牧场外的草场上,三个美国人正在刚刚冒出嫩绿的草地上走着。

“说真的,当我知道你们在这儿的时候我很惊讶。但是当中国人说你们在这后,我觉得我想要过来看看。”

海明威看着寒春和阳早。

“说实话,琼,你在美国的名声可不大好。”本名琼?辛顿的寒春听后哈哈一笑:“海明威,你还是叫我寒春吧。其实我不介意在美国的名声。我知道他们再怎么说我,叛徒,对吗?”

“我猜想胡佛和杜鲁门一定在想方设法地设法地污蔑我。认为我来到红色中国,会把原子弹的技术带过来,对吗?”

寒春闪着大眼睛看着海明威。

海明威点了点头:“没错,是这样的。胡佛大概已经把你当眼中钉肉中刺了。”

寒春找了块石头坐下:“随他吧,我不在乎。我厌恶原子弹,现在只想做一些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海明威扬起眉毛看着阳早和寒春:“你们不准备回美国了吗?”

阳早坐到妻子身边道:“不了,我们在延安结的婚。是组织上的同志们帮我们筹办的。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我们也不打算换地方。”

阳早望着牧场内劳动的工人们,他说道:“海明威,你不觉得这样的景色很美吗?”

“哪里?”

“那儿,正在劳动的他们!他们不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吗?你应该把他们写进你的书里。”阳早深情地说道。

“这个国家还如此贫穷,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为他们的孩子做准备了。牛奶,牛奶!”

阳早握拳加重音的念出“牛奶”。

“听说你旅居古巴,你也去过世界很多其他国家。你可见过其他任何一个和中国这样贫穷的国家,他们搞畜牧养殖业。

不是为了满足上层阶级的享受,而是为了让这个国家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更多的奶制品?”

面对阳早的问题,海明威想了想,最后颓然地摇摇地摇摇头:“没有。一个都没有。”

寒春双手托腮地看着远方:“是啊,一个也没有。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来中国了。”海明威若有所思。

“那是什么?”海明威指着远处一些建筑。

“有机肥料厂。我们这里的牛排泄物会被送去那儿,在那里制作成有机肥,然后送去肥地。”

阳早回答了海明威的问题。

“我看你们的牧场也在扩建?”

“对,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从苏联换来了大量的外汇。他们也引进了奶粉生产线。我们这里要搞奶粉生产。而且他们搞来了很多新的技术,我和阳早也一直在学习。”寒春说着。

“新中国的步伐太快了。去年我们还在为奶牛生病的问题而苦恼。到了年底,他们就解决了兽用青霉素以及各种兽药的问题。”

“他们在大踏步地前进。49年的时候,牧场周边的乡村还没有医生,周围乡村的村民生病了会想办法请我们牧场的医生去看病。”

“而在去年,赤脚医生出现了。”说到这里,寒春脸上露出了微笑:“他治好了很多人。”

阳早指着东边的方向道:“在那边,还有一个养鸡场已经开始投产了。51年过年的时候,这边的人们居然可以买到鸡吃。”

“海明威,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什么?”

“这里有很多村民,这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肉。而养鸡场的出现,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鸡肉是什么滋味。”

说到这里,阳早突然对海明威说道:“海明威,我带你去一个你一定会感兴趣的地方吧!”

“好!”海明威决定跟着阳早和寒春,放空自己的思想,只用眼睛记录自己将要看见的一切。

三人走了差不多两个公里的路,这里已经到了乡里。说是乡,其实现在的乡镇远不如后世的繁华,乡镇里的常住人口只有千余人。

因为乡里并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养活更多人。

但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乡镇,却是十里八村的人赶集交易的经济中心,也是周围的医疗中心。

而在乡镇的西南角,有一栋乡里最高也是最大的两层建筑。

听着里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海明威问道:“这是?”

“乡里的小学。”阳早说道:“我和寒春偶尔会过来客串这里的数学老师。”

带着海明威走进乡办小学,海明威透过后窗看着在简陋的教室里,正在读书的孩子们。

或许用孩子们并不准确,因为里面有年纪小的孩子,也有已经是少年的人。

“去年这里还只是一个识字小组。但是在十月份的时候,这里已经来了老师开始组建学校。大量的教材送了过来,只是老师还比较缺乏。”

“但是但这里的老师已经可以教授到小学四年级的知识了。一个如此贫穷的国家,贫穷到连国家毛主席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的国家,他们已经在竭尽全力的开始搞教育了。就像是他们在全力生产奶粉一样。”

讲台上的老师穿着灰蓝色的中山装,衣服肩膀和手肘处打着补丁。

蓝色的裤子浆洗的发白,他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词。大家打开课本第十三页,大家一起跟着我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教室里二十多名孩子跟着老师一起念着这首诗词。

声音有大有小,但是很整齐。海明威静静的看着,听着。

那些穿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寒酸的孩子们跟着老师认真读书的模样让他着迷。

他从未见过在其他如此贫穷的地方进行教育普及。

而当阳早和寒春把他带到学校的图书馆,也是乡里公开给大家的图书馆时,海明威的情绪达到了巅峰。

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有农业生产的各种工具书,有五金工具的使用书,有钳工、维修工的学习书。

也有很多文学书籍,有毛主席的诗词和文章选集,有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

有鲁迅的《朝花夕拾》、《狂人日记》。有小朋友们最爱看的《漫画新世代》。

有普通老百姓最喜欢听别人念的《朝闻》。还有很多其他外国作家的作品,泰戈尔的《飞鸟集》,有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环游地球八十天》。

而在这里,海明威还看见了自己的书籍,他的《永别了,武器》、《有钱人和没钱人》……

这位一生刚强的硬汉莫名的情绪有些激动,忍不住有些颤抖。

他语音颤抖的说着:“我现在突然明白你们为什么要留在这个国家了。阳早、寒春,也许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要把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写下来!记录下来!让他们被全世界看见,让那些遭受麦卡锡浪潮冲击的美国人看见。他们所厌恶的红色中国到底是什么样!”

第二百二十章 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

海明威又在三边牧场待了好几天。和阳早、寒春一起工作和生活。这对海明威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他第一次体验牧场的工作,关于牧场该如何运转,如何养牛,如何产奶等等。

他还跟着寒春和阳早去乡里给学校里的孩子发新鲜的牛奶。

这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并没有收钱。

“可惜就是我们牧场现在的产奶量太低了,每个星期只能发一次牛奶。”寒春还是有些惋惜的说道:“我还是希望产奶量能提升,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最好能出产更多的奶粉。”

有很多人认为,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

尤其是发展奶牛厂,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进去。

尤其是破晓基地搞来的外汇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要投入如三边牧场这样的场子里,还要引进奶粉生产线等等。

就有一些人跳出来叫唤,认为这是在要面子,是浪费国家宝贵的外汇。

还有一些又蠢又坏的人跳出来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声称【在全国人民吃不上饭的年代,还有人想要每天喝奶!】

诸如此类的文章。有些有见识的人,以及一些在李锐授意下的作者们跳出来反驳了这种堪称荒谬的观点。

因为粮食不仅仅是长在地里的水稻小麦才叫粮食。

刚出生的孩子能吃大米还是能啃馍馍啊?!

别扯什么孩子出生后应该要母乳喂养才最健康的观点,这个年代母亲的营养也是严重不足的。

像是在后世,家家户户都可以给孕妇吃鱼吃鸡来补充营养,催生奶水。

这年头谁家能天天吃得到鲫鱼和老母鸡?

谁家能隔三差五的弄来猪脚和排骨?奶水稀,奶水不足,这才是这个年代产妇的常见情况。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