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这本书,是瑰宝啊!”陆光达显然爱不释手:“借给我看几天吧。”
李锐笑了笑:“别急,这书还写完。里面还有很多扩充的内容还没写完。我规划的大纲里是打算写到1937年的。不过目前书里只写到了1927年。”
“没事,少十年我也看啊!这部书好啊,我觉得你应该多印,给所有年轻人都看看。只有回首来路,大家才能不忘初心。年轻人才会明白今天的新中国来自不易啊!”
陆光达说着说着,眼中不禁含泪。
他的年纪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动荡的。
而且和那些年轻人不同,他经历动荡时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他对国家的动荡有着更深切的感受。
“我前几天看报纸,张青山他们贪污挪用公款那么多钱。还好及时追回,不然国家蒙受多大的损失啊。我觉得这种书就该给他们看看!”陆光达很愤怒,李锐却说:“这种书给张青山这种人看是没用的,他们的脑子里已经种下了歪曲的种子,只能结出歪曲的瓜。”
“这本书是给那些还未受污染的年轻人和那些还保持着初心的党员们看的。”
李锐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事情是要做的。如刘团长那样的人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多少。而他还有多少朋友。对他,我只能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我们改变不了刘团长这种人,但是我们需要防微杜渐,尽可能减少年轻人中有人变成刘团长这种人。”
“屠龙者终变成恶龙的故事我不想在上演第二次了。”李锐说着。
陆光达听出不对劲了:“你想要做什么?”
“我要办一份周刊。”
“我们不是在办期刊吗?还办了科幻世界的月刊杂志,还有还给大家科普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
陆光达疑惑:“还要办什么周刊?”
李锐摇摇头:“我们办了,但是还不够。文艺和文化,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需要办的新周刊不是单纯的为了少部分知识分子服务的。”
“你给农民看《科幻世界》他能看得懂吗?《十万个为什么》他在乎吗?”
“我们新中国四亿多人口,百分之七十农民,他们还生活在十七世纪!我们要将文艺和文化送到他们手上!”
“我们要写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也要把我们需要告诉他们的事情一并写上去。我们不能只顾城市而放弃农村!”“文艺和文化要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要把文艺的解释权还给最广大的老百姓。而非某些精英阶级和文化学阀。”
“这一次城乡不可以在二元化,市民和农民也应当平等。”李锐坚定的说:“就从文化平等开始做起。”
陆光达大概明白了李锐的想法了,他摸了摸胡茬:“你的这个想法我支持你。但是乡土故事好写吗?”
李锐微微一笑:“乡土故事怎么不好写,我们有多少识字的战士来自农村,又有多少人还在农村做建设。
你要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即便刚起步是会有些困难,但是别忘了我们还有一个网吧和后世无数写手作为后盾。”“那这份周刊叫什么?”“就叫《朝闻》!”
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闻》
很多事情想到了就要去做,因为只有开始动手了,才会有意义。关于办《朝闻》周刊这件事李锐自己就可以决定。
不过李锐还是和中央知道的他,并且支持他的几个大佬打了招呼。因为他要在《朝闻》上连载《觉醒年代》。
办报纸连载小说不奇怪,这年头很多报纸都是这么办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有的报纸想要好卖,那就必须要用各种花边新闻,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
不论是民间传奇还是公审奇案,这都是需要弄得。不过在李锐成了文宣口的一把手后,他抓了一波小报。
所有报纸公开印刷和发售必须要有注册版号,必须要到管理署备案,而且还需要报纸的内容需要进行审查。
淫秽色情的内容不必说了,全都要直接删掉,一点都不能剩下。
毕竟新中国可是要和黄赌毒不共戴天的。
另外一些过于荒诞的内容也要控制。
比如说某小报说某中央大佬是XX星宿转世。
这报纸也不知道打的什么注意,这内容是给大佬拍马屁吗?反正马屁是肯定没拍着,共产党内都是无神论者,反而搞得这个大佬很被动。
在党内一次闲谈的时候大佬急的跳出来,赌咒发誓这件事真的自己不知道,就是有人在强行攀附。
那次的闲谈也就成了党内的一个笑谈。
但是在文宣方面,这种小报也是要注意的。鬼知道他们会整出什么幺蛾子。
李锐送给苏联人对付欧美的文化武器为什么能在欧美顺风顺水,达到很多出人意料的效果。
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欧美那些没有节操和底线的小报干的。
用这种方式对付敌人是很爽的,但是转过头来敌人用这种方式对付自己那就不爽了。
所以那些没有资格发型报纸,并且纯纯靠写花边新闻,甚至干脆是胡编乱造的报纸,李锐直接不给他们发版号。
没有版号就不能随意印刷报纸和杂志了。
从前民国时代很混乱,是条狗都能办报纸。因为那时候办报纸是没有门槛的,只要有钱你随便搞。
而对那些人来说办报纸是为了赚钱的,所以报纸内的质量可想而知。
这种报纸不是为了传递真实的讯息而存在的,仅仅是为了给老板圈钱而存在。
至于其中内容的真伪?报社主编们是不在意的。在以另一个时空中,新中国对文化的管控其实并没有那么严格。
说到底就是因为人手不够,同一条心的文化人不够。这好比是玩《三国志》的游戏,你开局选了刘备。
没错刘备手下有很强的武将,开局就有关张赵。但是刘备手下也就只有这三个了,他们再强也不能倾巢而出去打别人吧,自家还要不要守了?
总要给他们找些能用的副手帮忙吧,不然怎么扩张?
而这就像是新中国建国后共产党文宣所遇见的最大问题。
他们厉害,但他们人数少。把他们撒向广大的中国,就像是在海边对着大海撒上一瓶胡椒面。
然后对人说“这是我新做的胡辣汤”一样。
就像是中国妓女解放政策在另一个时空中是在1958年才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灭,全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妓女,没有一家烟管,没有一所赌场。在后世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建立了新中国后就立刻搞了一五计划。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1949到1953这三年半的时间,新中国主要搞得其实民族资本。
因为新中国共产党手上没有那么多人才和技术员去一下子摊开管理全中国这么多工厂作坊。
所以民族资本搞了三年,毛主席想要团结这些人。但是事实证明,民族企业家中确实认同马列政策愿意支持新中国的良心企业家,但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却更多。
所以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央开始收权。
毛主席亲自会见了一部分支持新中国的良心企业家,这部分人捐出自己的全部资产,并且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技术能力或管理能力。
他们构建了新中国最早一批国企和央企。
然后才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设计之下,中国开启了第一个一五计划。而在这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新中国的工业产业也好,文化产业也好,实际上是一盘散沙野蛮生长。
毛主席的《延安文艺》被这群文化产业的大老爷们嗤之以鼻。
他们虽然表面上臣服了下来,但是心底里却对泥腿子文化嗤之以鼻。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也配有文化?”这是这些人的普遍认知。
而因为人手不够,尤其是有文化有内容的产品(书籍、报纸、戏剧等等)数量不够,无法撑起整个新中国国人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文化产业的权柄实际上是被旧文人阶级一直把持着的。
而这群人中又以前朝贵族居多。
因为贵族阶级是掌握了文化话语权的阶级,莫看这些人亡国时如何。但不可改变的一点是,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接受过旧时代的精英教育,在变革之际也接受了新学教育。虽然亡国了,但是这群人却牢牢的掌握着文化话语权。
还有因为他们会玩(精英阶级的特权,穷苦百姓可没时间也没钱玩)。
所以他们反而能在民国的历次文化运动中活的很好,甚至不断壮大。形成他们自己的力量。
就像是李锐打击的花边小报,其中很多的幕后老板都是前朝贵族阶级开办的。
这群人最后以尾大不掉的形势一直存活了下去,而且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另一个时空中的新中国,毛主席不是没看见这一切,但是毛主席也徒呼奈何。
他只是一个人,不是神。把他掏空了吃净了,他一个人能写多少文章,能发多少社论?
他需要更多的帮手。但是很多能拿起笔杆子的文人却不一定认同马列主义。
倒不是说他们坏,而是因为他们聪明。因为太过于聪明,他们才会觉得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既然打从心底里就认为了这场社会实践会以失败收场。
哪怕他们尊敬毛主席,听从毛主席的号召去创作去书写,但是出来的东西总是不那么对的。
简单来说就是这群人相信毛主席,但是却不相信马列。他们会跟着毛主席走,但却不会跟着马列走。
这也是在另一个时空中晚年的毛主席为何如此孤独的原因。
不过这个时空中世界变了。毛主席读着李锐整理的中国近代史,每每看到后面都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晚上时不时会被噩梦惊醒。
不过当他看着李锐帮他整理出来的一书柜的书籍,他又能安心的睡下去了。
因为这一次大道不孤。就像是李锐当了文宣口一把手后,第一件要抓的事情就是把全国文宣抓到手里,首先要做的就是版号。
李锐的版号政策是在1950年十一月始宣布的,而且将在1951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
给所有报纸四个月的缓冲期,全国所有报纸杂志都需要在1951年5月前取得版号。
而北平、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报纸媒体则将这个时间缩短在1951年3月前完成。
如果没有取得版号,所有报纸、书籍、杂志统统不许发型。
这政策一出来,可以说激的全国上下一大片旧文人都在谩骂,简直要骂飞了。
但是随他们怎么骂,这个事情是必须要执行的。不能和另一个时空中那样,因为种种问题而耽搁下来。
而且不仅要将媒体版号控制起来,而且在之后所有报社杂志的记者都要进行统一的职业考试。
考不过关的将取消记者资格。当然这一步会在更后面一点,李锐估计着要放到1951年底了。
因为李锐根据后世的新闻记者学习材料进行改编的记者教科书最近才搞好。
刊印再到发往全国,也要一两个月了。总是要给人学习的时间。当然,估计这个政策在一颁布,会有更多人跳出来骂娘了。
但是这还没完,等到记者证的政策开始之后,李锐已经准备好下一步了。
规定稿费最高上限、记者工资标准、主编工资标准,同时规定报纸上广告数量,以及报纸上的广告涉及虚假宣传,媒体主编和广告部需要负担连载责任等。
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后续政策等等。这是一套组合拳,李锐没有一次性打出去自然是有他的原因。
这是文化产业战线上的切香肠战术。不能操之过急,只要一步步来就能瓦解那批人。
扫掉这批人,才可以对付那批隐藏在更深处的人。
因为这批旧文人就是为他们摇旗呐喊的爪牙。
李锐的车很快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办公的地方。
不过两人都还在忙,李锐也不急就在花厅等着。同时他手上还有着两份《朝闻》的样刊。
如李锐所说,如果是其他产业与这个时代的产业进行对撞,自己没什么把握能赢。
因为网吧的体量还是太小。
但是要是有人头铁的想在文化产业上和他对撞,那么就等着被他活活撞死吧。
《朝闻》周刊李锐从基地里搞学搞影视的一些年轻人里抽掉了几个出来。
他们一起搞,也就一天多的时间就搞完了。有电脑帮着排版,速度快的很。
而内容更不用担心了。是的,另一个时空中的毛主席缺少笔杆子。但是这个时代李锐可不缺。
要么去后世的网站论坛上千字五十的找枪手直接定做。
还可以直接把《故事会》上的好故事给搬上来。
要在寓教于乐中在老百姓懂得一些道理。
所以《朝阳》是一本综合性娱乐性很强的周刊。
第一刊选定的故事都是故事会和其他杂志上的优秀文章。
包括在草原上与狼共舞的故事。
还有乾隆下江南看见一老翁家门前对联,却又想着人家会造反的故事。
有描绘农村分地矛盾后又解决的故事。
也有描绘城市里新入工厂的学徒如何学习的故事。
还有一些幽默笑话和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