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534章

作者:漫客1

  说着,他看向苏定,开口道:“苏将军应该能理会得,苏将军说一说?”

  苏定看了凌薛二人,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低头道:“当初咱们沿海都司,被派到淮安来,是因为赵大将军与沈公打赌,陛下与朝堂诸公打赌。”

  “赌的是,我沿海都司,能不能守得住淮安。”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属下猜想,动用了禁军,可能会对这件事有所影响。”

  沈毅吃了口菜,满意的点了点头,笑着说道:“苏将军说的,虽然没有全中,却也是七七八八了。”

  “这一次,我动用了禁军,虽然战果颇丰,但是朝廷里一定会有人,借着这个事情说事。”

  “好在……咱们动用禁军的前提是,齐人在北岸也增了兵,不然我便无可分辩了。”

  “所以,这一次报功劳,声势要大一些,堵住朝廷里那些有心人,那些腐儒的嘴,让他们无话可说。”

  说到这里,他看向苏定跟薛威两个人,问道:“让你们抓北边的二世祖,有没有收获?”

  薛威挠了挠头,开口道:“沈公,末将抓的人,都交给苏将军处理了。”

  苏定则是微微低头,开口道:“回沈公,末将方才,已经审讯过他们了,一共抓了十几个人,其中有三个是千户以上的,虽然家里都有些背景,但是收获不大,只有一个姓佟的……”

  “他说……他是北齐皇妃的侄子。”

  沈毅眼睛一亮,笑着说道:“这个好,这个好,报功的文书我已经写好了,回头跟这些人连同这个宝贝疙瘩,一起送回建康去。”

  “嗯……对外就说,是北齐皇帝的侄子!”

  沈老爷想起了宫里那位姓赵的贵妃娘娘,抚掌笑道:“到时候,给咱们那位齐妃娘娘认一认,说不定是齐妃娘娘的表亲!”

  凌肃颇有些羡慕,他吃了口菜,然后开口道:“沈公这一次带人打到了淮河北岸去,即便没有这个姓佟的,也是大陈多年未有的功绩了,只这一点,朝廷里的老爷们便没有办法说沈公什么。”

  “那可不一定,朝廷里的某些人,做事情不行,教别人做事的本事,是一等一的大。”

  “再说了,声势自然是越大越好。”

  “闹得大了……”

  说到这里,沈老爷看了一眼西边,呵呵一笑。

  “说不定,能逼得咱们那位赵侯爷,伸一伸头。”

第八百七十五章 嘴脸

  当初安平侯赵禄与沈毅对赌,就是觉得沈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守得住淮安,淮河,最终还是要他们淮河水师才能镇得住。

  其实赵禄的判断没有什么错。

  从去年八月沈毅接手淮安以来,到今天,淮安已经连续多次受到了齐人的猛攻,如果不是沈毅异于常人,他的麾下将士战力,能动用的资源,以及情报工作,都远胜常人,淮安早就失守了。

  哪怕是摆两万最精锐的禁军在这里,也不太可能守得住。

  不过过程虽然艰难,但是结果却是好的,沈毅不仅守住了淮安,而且大半年时间过去,到今天,淮安的防线不仅没有崩溃,还变得愈发稳固。

  如果只是守住了淮安,倒还罢了,毕竟淮河水师这么多年,固守淮河,也没有失守,但是沈老爷不仅守住了淮安,还在守河的过程中占了不少便宜。

  甚至这一次,他带人到了淮河以北,歼灭敌人三千有余!

  很多人看惯了战场上动辄上万人的数字,可能会觉得三千人这个数字不起眼。

  而事实上,人数过百,就已经是规模不小的战斗了。

  双方交战过千人,就能称得上是战役。

  歼灭了一千以上,就可以报大捷了。

  当初洪德七年的时候,双方打了一整年,如果不是最后赵禄把禁军派过了河,那一整年,双方的伤亡加在一起可能都不会过万。

  这一次,沈老爷歼灭了三千齐人,还俘虏了一批朱里真贵族,那么可以理直气壮的跟朝廷报一个大捷。

  同样的道理,淮安这边战果颇丰,那么大将军赵禄那里,就会有压力。

  他不能什么都不做。

  不然对比太鲜明了,所有人都会觉得,淮河水师远不如淮安军,到时候他本来就坐不安稳的位置,就更加摇摇欲坠了。

  所以沈老爷才会说,让赵禄这个大王八伸伸头。

  毕竟淮河水师这只大王八,已经很久没有动弹过了,一直是坐山观虎斗的状态,让沈毅心里,颇有一些恼火。

  听沈毅说赵禄是一只大王八,他手底下的三个将军,都觉得有一些好笑,不过大家还是忍住没有笑出声,苏定咳嗽了一声,对着沈毅说道:“沈公,这一次齐人吃亏不小,未必就咽得下这口气,他们说不定会对咱们淮安,进行下一轮攻击。”

  沈毅微微点头,开口道:“这话不无道理,不过这一次,也被那位周大将军,看到了我手里的底牌。”

  他伸手敲了敲桌子,缓缓说道:“他知道了,我手里,或者说淮安的守军不止三万,而是五万。”

  “而且……”

  沈老爷微笑着说道:“他也吃不准,淮安的禁军会不会再增加,毕竟他们先不讲道理,往淮安增了兵。”

  “如果他足够聪明,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再碰淮安了,当然了,这种事情谁也吃不准,所以不管是东线还是西线,都要做好防御的准备,随时准备迎敌。”

  淮安防线,从东到西也就二百多里不到三百里,如果是二百里的距离来算,五万人防守,那么每隔两米就可以有一个人。

  这个密集度,已经相当大了。

  相比较来说,淮河水师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要防御的防线,也比淮安长的多。

  说不定,淮河水师这个柿子,还要更软一些。

  沈老爷跟几个下属,一边吃饭,一边分析了一番淮河防务,等到这顿饭吃的差不多了之后,沈老爷敲了敲桌子,给这场小会议定下了调。

  “明天一早,凌将军就返回西线,继续做好西线的防御,随时警惕敌人再一次来攻。”

  说到这里,沈毅顿了顿,开口道:“西线的具体阵亡名单,还有功劳之类的,尽快送到我这里来,我报到兵部去。”

  “西线的将士缺额不大,由你们在涟水县自行征兵补上,新兵的训练不能断,尽快把东南带过来的新兵给练出来。”

  凌肃站了起来,对着沈毅恭敬抱拳:“属下遵命!”

  沈毅揉了揉脑袋,开口道:“至于禁军……”

  “过几天之后,还是撤回到南边去,不能常驻在淮河边上,以防朝廷里的人说闲话。”

  说到这里,他看向了苏定,又说到:“东线详细战报,也尽快写上来,我这两天就写成奏报送到建康去报捷。”

  “还有,那几个宝贝疙瘩,吃喝不能断,不能养死喽,过两天跟随捷报,一起押送建康。”

  说到这里,沈毅笑着说道:“那几个二世祖看起来没有什么用,说不定关系着兄弟们的前程。”

  当今洪德皇帝。

  总体来说,是个合格的好皇帝,但是这个皇帝有一个鲜明的爱好。

  好面子!

  而且是非常好面子。

  而这些个朱里真贵族们,便能完美的让洪德皇帝长脸,让他大有面子!所以沈毅才会说,这是兄弟们的前程所在。

  但是后面这段话,不能直接跟这些属下们说,哪怕私下里也不能说。

  毕竟背后议论皇帝,可是天大的忌讳,沈毅还没有飘到那种程度。

  淮安军的动作很快,第二天,沈毅的详细奏报,就沿着官驿送去了建康,与此同时,沈毅派手底下的指挥使刘明远,亲自押送这些朱里真俘虏,前往建康。

  而事实上,沈毅刚从北岸回来的时候,就从内卫的渠道,给宫里去了一封密信,大概的汇报了一下战况。

  在他详细奏报发出去的前一天夜里,大太监高明,就已经收到了他先前递出去的密奏。

  收到了密奏的高明,不敢怠慢,哪怕很晚了,他还是来到了甘露殿,见到了正在加班批阅奏折的皇帝陛下,高太监小心翼翼的上前,欠身道:“陛下,淮安府沈大人密奏。”

  皇帝没有抬头,低着头把手上最后的几个字写完,然后把朱笔放在一边,抬头看向高明:“上书跟朕说,他动用了禁军?”

  孟炼那一支禁军,虽然归沈毅节制,但是毕竟还是禁军,他们按照沈毅军令行事之前,是给宫里,给朝廷递了文书的。

  正因为这个原因,昨天中书宰相崔煜,便拿这个问题说事,说沈毅已经守不住淮安,动用禁军了。

  不过,皇帝出于私心,还是把这件事情硬压了下来,没有闹大。

  他在等沈毅的奏报,等沈毅给他,给朝廷一个答复。

  高太监低着头,哪怕是他这个内廷大太监,这会儿说话都有一些激动。

  “陛下,奴婢刚才,略微扫了一眼,沈大人说……”

  “他以西线牵制齐人的同时,带领东线将士越过了淮河!”

  “于淮河之北,大破敌军!”

  皇帝陛下一愣,手上展开信的动作,都慢了一些。

  他忽然深呼吸了一口气,低头把沈毅的书信展开,借着甘露殿的灯光,一点一点仔仔细细的看这封信。

  看完这封信之后,皇帝陛下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变得潮红了起来。

  他吐出了好几口浊气,才冷静了下来。

  最终,还是没有忍住,爽朗大笑。

  “今夜见得此信,朕一身疲惫俱消,通体舒泰!”

  他突然看向高太监,笑着说道:“高明,你这几天盯住了,所有淮安的公文,一律拦下来转送宫里,不要送中书了。”

  高太监一愣,然后低头道:“是,奴婢遵命。”

  皇帝陛下眯了眯眼睛,呵呵一笑。

  “五日之后朝会,朕要好好看看,那些老家伙的嘴脸。”

第八百七十六章 恭贺陛下!

  洪德十二年三月初一大朝会。

  因为是月初的大朝会,讨论的事情会多一些,有时候会从早上一直讨论到下午,就在德庆宫里吃饭。

  所以不少有经验的大臣,会早早的在家,吃上几口饭,再吃点参片备着。

  不过不能吃太多。

  万一在上朝的时候想要出恭,那就多少有些丢人了,除非是中书宰辅,大九卿那种级别的官员,没有人敢多说什么,要是普通的官员,御史台的那些贱人们,说不定就会参你一个殿前失仪。

  到了第一缕太阳照在德庆宫门口那座日晷上的时候,德庆宫大殿的钟声响动,文武百官于是鱼贯进入德庆殿,按资排辈站好。

  平日里,都是大臣们站好一会儿,甚至是聊了会天之后,皇帝陛下才会到场,不过今天,皇帝陛下来的,比平日里都要早一些,几乎是文武百官刚刚到场,皇帝陛下便到了德庆宫。

  在大太监高明的唱声之中,皇帝陛下落座,文武百官各自手捧朝笏,朝拜天子。

  洪德皇帝懒洋洋的挥了挥手,开口道:“诸卿平身。”

  文武百官这才起身。

  等到众人都站起来之后,皇帝扫视了一眼百官,有些诧异:“户部赵尚书今日没有来?”

  “回陛下。”

  吏部尚书上前,对着天子低头道:“陛下,赵尚书病了,因此告假。”

  “唔。”

  皇帝皱了皱眉头,又问道:“病的重不重啊?”

  吏部尚书犹豫了一下,低头道:“据说不轻,已经卧床数日,高烧不退。”

  “不过臣还没有去看过,因此也只是道听途说。”

  皇帝点了点头,顿了顿之后,继续说道:“既如此,朝会继续罢。”

  “诸卿有本奏的,可以奏上来。”

  德庆宫里,陷入了一阵寂静。

  皇帝看了看百官,突然笑了笑:“看来,朕的大陈,竟是天下太平了,这月初的大朝会,竟然一个奏事的都没有。”

  皇帝眯着眼睛说道:“那如果今天实在没有什么事情可议,朝会就只能到此为止了,诸卿各回衙门罢。”

  终于,文官队列之中,一人手捧朝笏,出班陈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