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235章

作者:漫客1

  “沈翰林不止发财,还升官了。”

  老太监微微一笑。

  “双喜临门。”

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掌与甜枣

  这老太监姓杜名怀,是宪宗时就入宫的太监。

  先帝朝的时候,他在内侍省的地位就已经很高了,距离高明现在的位置,也就是一步之遥而已,可惜的是他不是太子东宫出身,因此当今皇帝即位之后,在东宫伴驾的高明才后来居上,入主了内侍省。

  论辈分,他是要长高明一辈的。

  不过高明毕竟资历太浅,人望也不算太高,内侍省事情繁重,事情他不可能一个人处理完,也只能处理一些比较核心的事情,大部分事情,还是要杜怀这种老人去做。

  虽然内侍省里不少老一辈的紫衣太监,背地里看高明不是很顺眼,觉得高明是因为走运,才坐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上,但是杜怀是属于比较温和的老一派太监,跟高明的关系也不错,因此这一次南下的差事,高明才摊派到了他的头上。

  问过了姓名之后,沈毅将杜太监请到了王家大宅,让人安排了一顿酒席,给这位紫衣太监接风,酒桌之上,沈毅向杜太监敬了杯酒,然后笑着问道:“杜公公不在宫里纳福,怎么不远千里跑到台州府来了?”

  “劳碌命。”

  杜太监因为早早的进了宫里,而且升的很快,没有干过多少粗活,这会儿保养的还算不错,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脸上瞧不见什么皱纹,他跟沈毅碰了一杯之后,笑着说道:“陛下有几道旨意要给晋世子和沈翰林,让咱家给送来。”

  沈毅笑了笑:“宫里有什么旨意,差个蓝衣公公送来就是了,如何劳动了杜公公?”

  “年纪大了,在宫里也待的久了,正好出来活动活动。”

  说着,杜太监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文书,递在沈毅面前,微笑道:“这是朝廷的文书,沈翰林看一看?”

  沈毅面色严肃,就要站起来行礼,杜怀摆了摆手,摇头道:“非是陛下的圣旨,是吏部的文书,沈翰林看一看就是,不必行礼。”

  沈毅这才重新坐了回去,接过文书看了看。

  这份吏部的文书很简单,就是邸报司这个衙门升级了。

  邸报司升级,并不让沈毅感到意外,因为哪怕邸报司拆除掉情报能力那部分,单单一个邸报,也不止八品职司了。

  现在的陈国朝廷,整体缺少宣传,而邸报司基本上就是陈国所有的宣传口子,替换到另一个世界里,沈毅这个职位比起那些地方上的布政使也差不到哪里去。

  因为是给邸报司升职,沈毅是蹭邸报司的官升了一品,因此就没有专门给沈毅的文书以及圣旨。

  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显。

  是为了保护沈毅。

  毕竟去年的新科进士,这才一年时间就做到了正七品,比起去年三鼎甲爬的还快,传出去有点拉仇恨,就干脆悄摸摸给沈老爷升了。

  沈毅看完这份文书之后,只是默默收了起来,然后对着杜怀拱手道:“多谢杜公公。”

  杜怀有些诧异的看了看沈毅,然后哑然一笑:“咱家在宫里这么多年,也见过不少两榜进士了,尤其是新科进士,第一次封官升官的时候,都激动的不能自己,怎么沈翰林连升四级,脸上却不见欣喜之色?”

  沈老爷叹了口气:“升官不升职,无非就是一个月多几两银子俸禄而已,杜公公不知道,我邸报司虽然是个小衙门,但是底下吃饭的人着实不少,这一次邸报司升了一品,每个月的俸禄都要多发不少。”

  杜怀愣了。

  这个老太监愕然问道:“沈翰林,邸报司的俸禄,不是户部发么?”

  沈毅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

  邸报司明面上的俸禄,的确是户部来发,但是邸报司有官有品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没有品级,也就是没有编制的。

  除了宫里内帑每个月补助的那些钱,其他的部分都是沈老爷自负盈亏的。

  “杜公公有所不知,每个衙门里都有本难念的经,这种事情,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杜怀哑然一笑:“咱家倒是觉得,邸报司是个很好当家的衙门,咱家在宫里这么多年了,还第一次见到有什么衙门,能让陛下每个月从内帑里掏钱补贴的。”

  听到这句话,沈毅神色微动。

  他放下筷子,抬头看向杜怀,问道:“忘了问了,杜公公在内侍省……”

  杜怀微笑道:“年纪大了,也干不了什么大事,也就是替陛下管管钱,维持维持宫里的开销而已。”

  好家伙……

  原来是宫里的“户部尚书”到了。

  沈毅沉吟了一番,然后若有所思的举起酒杯,敬了敬杜怀:“杜公公这一次亲自到台州来,怕不只是为了个小小的邸报司罢?”

  “沈翰林写给陛下的信,陛下已经收到了。”

  杜怀面色平静,微笑道:“沈翰林在信里写了,台州府王家家资百万,只现银就有二十多万两,陛下知道沈翰林身边没有多少人手,开销现银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田宅地契铺面之类的产业,便不太好处理了。”

  说到这里,杜怀顿了顿,继续笑着说道:“陛下说,晋世子跟沈翰林要查抄的不止王家一家,估计还有不少大族要查抄,估计忙活不过来,因此让咱家带些人过来,帮着干些杂活,处理处理这些产业,这样沈翰林你们做起事情来,也会方便许多。”

  沈老爷愣了愣,然后长出了一口浊气。

  一个甜枣带了一个巴掌。

  这个甜枣还是很甜的,因为八品的品级起点太低了,悄摸摸升到了七品之后,皇帝再想给沈毅升官,就顺理成章了一些。

  而巴掌嘛……

  不是特别痛,但是这一手拿捏的非常精准。

  皇帝先前承诺过,这一次巡海,只要有人通倭,原地抄没家产,统统用作组建海防军,也就是现在的抗倭军。

  本来,这些钱如果给沈毅跟李穆自由开销,那么这其中油水就很多了,运用起来也能灵活一些,现在皇帝虽然没有食言,也没有想要拿回这笔钱,但是却派了一拨“账房”过来,从今以后,不管是李穆还是沈毅,想要花钱,就必须要跟这些“账房”打招呼了。

  沈老爷面露恭谨之色,如释重负的说道:“在下正愁怎么处理这些赃产,宫里能派人过来,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杜怀满脸笑容。

  “沈翰林不嫌弃我们这些人讨嫌就好。”

  沈毅连忙摇头:“都是替朝廷办事,在下高兴还来不及。”

  杜太监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除了这件事之外,咱家还要去见一见晋世子,向世子爷宣旨。”

  说完这句话,他端起酒杯,跟沈毅碰了碰,面带微笑。

  “抗倭军的建制,兵部已经批下来了。”

第四百三十六章 考验皇帝格局

  虽然朝廷兵部地位尴尬,但是明面上的权力还是有的,兵部掌管全国的武官选用,军籍,军械以及军令。

  像抗倭军这种临时建制,本来只是皇帝陛下一时兴起所为,兵部没有给具体的文书,但是抗倭军目前搞得很不错,对倭寇也起到了作用,眼下兵部总算给了个正式的编制了。

  有了正经的编制,像是薛威那种抗倭军里的将领,就不至于有职无官了。

  这种虽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用处,也就是朝廷承不承认的事情而已,但是国朝毕竟一百多年了,朝廷的认证在有些人心里非常重要,有了朝廷给的正经武官品级,他们也能多一些动力。

  沈毅端在手上的酒杯听了听,他看向杜怀,问道:“杜公公,这种事情,在下能听得么?”

  “听得听得。”

  杜太监微笑道:“临来之前,陛下特意召咱家去甘露殿说了会话,咱家心里也清楚,这一趟晋世子巡海,明面上沈翰林只是个军师,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沈翰林在拿主意。”

  他语气平和:“若非如此,咱家便直接去寻晋世子了,也不会到这里来见沈翰林。”

  “公公此言差矣。”

  沈毅咳嗽了一声,摇头道:“这一趟巡海,还是世子挑大梁,我最多也就是在世子身后给世子出出主意,谈不上拿主意。”

  沈毅语气诚恳:“这种话给世子听了去,要不高兴的。”

  虽然李穆也说过跟杜怀类似的话,但是人家毕竟是天潢贵胄,有些话别人可以说,沈毅却不能认,万一世子哪天听得不高兴了,这趟巡海的差事也就黄了。

  差事黄了不要紧,还有可能闹出一些不愉快。

  杜怀在宫里待了几十年,这些人情世故他也是懂得的,见沈毅这个模样,老太监呵呵一笑,开口道:“难怪沈翰林能够在这个年纪中两榜进士,入翰林院,只凭着这股早慧,便不是常人能够比拟的。”

  这老太监口中的“早慧”,是说沈毅在这个年纪,有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智慧。

  沈毅低头喝了口酒,没有答话。

  杜太监吃了口菜,漫不经心的说道:“陛下已经下旨,奉晋世子为抗倭军指挥使了。”

  听到指挥使三个字,沈毅挑了挑眉,神色微微有了一些变化。

  指挥使,是一个卫的最高军事首领,正三品的武职。

  比如说临海卫,满编是五个千户所,也就是五千人左右。

  不过指挥使,并不是地方上最高的武职,地方上最高的武职是都指挥使,也就是省级最高的军事长官,是正二品武职,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朝廷给抗倭军这个级别的建制,是略低于沈毅预期的。

  按照沈毅的预估,朝廷既然把皇帝的堂兄都派下来了,不管抗倭军能不能编满,怎么也应该给个都指挥使的名头,不然给堂堂世子一个指挥使的职位,未免有些掉价。

  当然了,对于现在的抗倭军来说,五千人的建制是妥妥够用了。

  因为现在的抗倭军,也才二百余人,连一个千户所都还没有编满。

  见沈毅一副思索的模样,杜太监摸了摸自己下颌上稀疏几不可见的几根胡须,微笑道:“陛下说,如果抗倭军这两年做得好,便在沿海设抗倭都司。”

  听到这句话,沈毅心里暗自补充了一句。

  等到抗倭军升格成抗倭都司的时候,他沈毅会不会在抗倭军里做事说不准,但是李穆绝不会继续在抗倭军里担任都指挥使了。

  皇家内部互相防备的心思,还是很重的,皇帝可以允许李穆做个名义上的指挥使,但是却不可能容忍他做都指挥使,名义上的也不行。

  想到这里,沈毅微微低头道:“陛下圣明,沈毅佩服万分。”

  杜怀眯着眼睛看向沈毅,继续说道:“陛下还吩咐了,让咱家等询问晋世子和沈翰林,有没有什么需要我等帮忙做的事情。”

  沈毅想了想,便开口回答道:“有杜公公帮忙处理赃产,在下已经省力万分了,不过除此之外,还真有一些事情,杜公公能帮上忙自然更好,帮不上忙就只当在下没说。”

  杜太监眼睛弯成了月牙儿,挤出了几个鱼尾纹,他笑呵呵的看着沈毅,开口道:“沈翰林有什么事情,尽管说就是。”

  沈毅咳嗽了一声,压低了声音。

  “杜公公,我想在台州府沿海建造一个船坞,我需要一些大船的图纸,还有一批精通于造船的匠人……”

  “造船……”

  杜公公想了想,然后抬头看向沈毅,开口道:“这个咱家要跟上面请示一下,朝廷工部有不少能工巧匠,如果陛下同意,可以从工部调一些过来,至于船坞……”

  老太监淡淡的说道:“船坞自然没问题,不过户部恐怕不愿意出钱。”

  言下之意,就是要从赃款里出钱。

  这些赃款,沈毅本来就是要花的,闻言直接点头,然后他咳嗽了一声,继续说道:“再有就是,兵部武库司是不是有一些专门制造火器的作坊,我想从前兵部抽调一两个作坊到沿海来,给抗倭军提供火器……”

  沈毅话还没有说完,杜太监便直接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老太监用不可置信的目光看着沈毅,这位见惯了风雨的紫衣太监,零散不由自主的吞咽了一口口水,然后艰难的说道:“沈翰林想要什么?”

  “我想要几个火器作坊。”

  沈毅眨了眨眼睛,目光有些无辜:“怎么了杜公公,不好办么?”

  “岂止是不好办?”

  杜太监坐了下来,没好气的说道:“沈翰林,咱家方才还夸你早慧!你怎么现在就糊涂了,抗倭军现在在沿海大肆征兵,名义上统兵的还是晋世子,你现在开口就想要火器作坊,你……”

  话说到这里,杜太监其实是想说“你还想让陛下安睡否”的。

  但是话说到嘴边,他还是咽了下去,没好气的说道:“你简直就是疯了!”

  沈毅微微摇头道:“杜公公,正因为沈某没有什么私心,才会跟朝廷跟陛下提这种要求,如果我等真有什么私心,便不是跟朝廷要人,而是自己在沿海建火器作坊了。”

  “公公,经过临海一役,小股倭寇短时间内是不敢上岸了,未来一两年时间里,抗倭军慢慢成型之后,相信那些几千人的大股倭寇,也不会敢再登陆我大陈海疆,但是真正想要扫清海上的倭寇,想要靖平海疆,想要……”

  “组建沿海水师,就必须要造船出海,在海面上击败倭寇!”

  杜太监脸色有些发红,他看向沈毅,叹了口气:“造船倒也罢了,火器是绝对不成的,地方军有火器需要了,给兵部打条子就是,兵部自然会酌情下发,哪里有直接跟兵部要作坊的道理?”

  “兵部的火器……”

  沈毅微微摇头,开口道:“沈某见识过,能打远的不能上船,能上船的打不远,需要花心思改进一番。”

  说到这里,沈毅顿了顿,继续说道:“杜公公,你把我说的话如实上奏陛下就是,陛下如果准了自然是好,如果不准,我也就只提这么一回,以后再也不会提起,就当我没说过。”

  杜太监摇头叹了口气:“我们把话传上去,陛下那里就不会当你没说过了。”

  他看着沈毅,忍不住问道:“这些要求,沈翰林怎么不写在奏书里?”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