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15章

作者:漫客1

  于是,当时带着朝廷搬迁到建康的元德天子昭告天下,求抵御北蛮之法,最终一个读书人来到建康,面授天子退兵之法,天子依法施为,成功退却北境蛮兵,保住了大陈的半壁江山。

  自那之后,策论便成为大陈科考的主流,几十年来几乎每一届科考都会考学子策论。

  按照朝廷的说法,就是“问政于天下”。

  沈毅这么多年都在读书,对于他来说,帖经墨义都不是什么问题,因此陆夫子给他出的便是策论,策论的题目是“边患”。

  边患,是大陈王朝经久不衰的话题,六十年来一共二十三次科考,二十次正科,三次制科,其中以直接以边患为题的策论,就多达三次,与边患有关的题目,更有五次之多。

  因此,六十年来,边患这个题目被无数读书人写过,基本上已经写烂了,但是不管旁人写过多少遍,这个题目还是每一个读书人必须要写的题目之一。

  沈毅这些年读书,这方面的策论集也不知道看了多少,这篇文章他只花了一晚上时间,便写了出来,简单修改之后,就要拿去给陆夫子斧正。

  来到了陆夫子院门口敲响了院门之后,仆人很快领着沈毅进到了陆安世的书房之中,这会儿陆安世正坐在书桌上写些什么东西,抬眼看到沈毅进来,他指了指自己面前的椅子,开口道:“你先坐,等老夫写完这篇文章。”

  沈毅乖巧点头,老老实实的坐了下来。

  约莫过了一柱香之后,陆安世依旧在埋头书写,时不时皱一皱眉头,很是入迷。

  “爹。”

  书房外,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

  陆安世停下毛笔,看向沈毅,开口道:“老夫在写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不能分心,你出去与她说,让她晚一些再来。”

  沈毅连忙点头起身,小心翼翼的来到了书房门口打开房门,然后迈步走了出去。

  他已经做好了抱大腿的习惯,既然决心要抱大腿,就要听话懂事一些。

  推开房门之后,沈毅就看到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约莫十六七岁的姑娘站在书房门口。

  这姑娘皮肤白皙,柳叶眉,大眼睛,唇红齿白,正是陆夫子的独女陆小姐。

  此时这位陆小姐手里还拎着一个食盒,估计是来给陆安世送吃的。

  沈毅看着陆小姐的面容,愣神了一个呼吸,然后微微欠身,行礼道:“见过陆小姐。”

  这位陆小姐,是“沈毅”与陈清共同的梦中情人。

  不过现在的沈毅与原先那个沈毅已经不能说是一个人了,因此只是失神了一瞬间,就回过神来。

  “沈公子也在。”

  陆姑娘看了看沈毅身后的书房,轻声道:“我爹呢?”

  “先生在里面写一篇文章,叮嘱过不能打扰,他让小姐过段时间再来找他。”

  陆小姐“噢”了一声,把手里的食盒递在了沈毅手上,然后开口道:“这是我给爹做的点心,你一会儿转交给他。”

  沈毅两只手接过食盒,然后对着陆姑娘轻声道:“多谢小姐救命之恩。”

  先前沈毅就一直想跟这位陆小姐当面道谢,只是这几天都没有碰到,如今终于碰到了,自然要好好谢谢她。

  如果不是她,沈毅很难从大牢里脱身。

  陆姑娘睁着大眼睛,上下打量了一遍沈毅,然后轻声道:“沈公子太客气了。”

  说到这里,她用好奇的眼神看了看沈毅,问道:“对了沈公子,我听说你这几天,每天都绕着书院跑步……”

  “书院里的人都在议论你呢。”

  这种问题,如果是寻常人可能会有些刚才,但是沈七郎面不红气不喘,正色道:“回小姐,我是为了跑得快一些。”

  “这样,下次范东成他们再作恶,便追不上我了。”

第二十七章 老愤青

  提起范东成,陆小姐先是一怔,然后叹了口气,开口道:“陈清陈公子,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惜了……”

  当初陈清与沈毅,乃是同窗好友,两个人的家庭条件虽然都一般,但是相比较沈毅来说,陈清的性格要开朗一些,见到陆小姐之后,便隔三差五给陆小姐写信写诗。

  陆小姐对于他的信都没有回复,但是陈清颇有诗才,对于他写的诗陆姑娘还是十分欣赏的。

  后来就因为她给陈清回过一封信,陈清就被范东成等人记恨上,也才之后被殴打致死的事件。

  对于陈清,陆姑娘并没有什么儿女之情,只是单纯觉得有些惋惜。

  陈清学问很高,本来已经决定报名明年的县试,以他的才华只要不出意外,就一定会中秀才,举人进士虽然不敢说,但也不能说没有机会。

  这样一个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少年才俊。

  可惜的是,这个少年才俊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才华,就倒在了书院之中,倒在了同窗拳下。

  沈毅也点头,跟着叹了口气。

  “陈清……的确可惜,少年夭折。”

  陆姑娘显然并不知道陈清之所以会招上范东成等人,根本原因是因为她,因此对于陈清之死,她目前也只是觉得有些可惜而已。

  与沈毅说了几句话之后,陆姑娘便看着沈毅手中的食盒,开口道:“好了,爹爹在忙,我便不去打扰他了,师兄你帮我把这些点心带给他,让他好好吃饭,不要一写东西就废寝忘食,饥一顿饱一顿的,伤身体。”

  沈毅接过食盒,微微点头道:“小姐放心,我一定转告先生。”

  “先生……”

  陆小姐看向沈毅,问道:“我爹收你做学生啦?”

  “还没有。”

  沈七也不尴尬,微笑道:“山长是书院所有学生的先生。”

  “厚脸皮。”

  轻声说完这句话之后,陆姑娘这才转身离开。

  等到她走出五六步,又停下脚步,朝着身后看了一眼,这个时候沈毅已经推开书房房门走了进去,人影也已经消失不见了。

  “真是个怪人……”

  说完这句话,陆小姐才踱步离开。

  她之所以说沈毅是怪人,因为沈毅对她的称呼变了。

  她从长成之后,因为容貌姣好,很受书院学子的喜欢,再加上她是江左大儒陆安世的嫡女,江都城里的不少公子哥,也千方百计的追求他,这些甘泉书院的学子们,但凡见到她,都会嬉皮笑脸的称呼一声“师妹”,用来套近乎。

  原先的沈毅也是如此。

  沈毅虽然胆子小,但是见到陆姑娘的时候,也是口称师妹。

  但是现在的沈毅,却没有称呼她为“师妹”,而是称呼她为“小姐”,隐约变得生分了一些。

  正是因为这种生分,才让陆姑娘心里觉得有些奇怪。

  不过她并没有纠结太久,只是微微皱眉之后,就迈着步子回自己房间里去了。

  ……

  陆安世的书房里,苦等了大半个时辰的沈毅,终于等到了陆安世把手中的文章写完,这位陆夫子写完文章之后,将这几张纸都吹干墨迹,小心翼翼的收进了信封里,然后拿起毛笔,在信封上写下了这么一行字。

  “建康户部吾兄赵昌平收。”

  站在旁边持弟子礼的沈毅,一不小心瞥到了这一行字,心里难免有了一些小心思。

  看来……

  这位陆院长并不是完全不问世事,专心学问,即便这篇文章是与京城的这位户部官员“探讨学问”,那也说明最起码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写完这几个字之后,老陆把信件放在桌子一边,然后抬头看向沈毅,开口道:“让你写的策论,你写了?”

  沈毅这才从怀里取出自己已经写好的作业,两只手递在陆安世面前,微微低头道:“先生,学生写好了。”

  对于沈毅的这个称呼,陆安世并没有多说什么,他从沈毅手里接过这篇策论,先是简单看了一遍,然后便提起桌子上的朱笔,在沈毅的文章上写写划划,指出文章中的错漏之处。

  点评完了文字上的错漏之后,陆夫子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文章,然后指着文章上的一行字,抬头看向沈毅,沉声道:“这段话,你重新念一遍。”

  沈七老老实实的开口道:“夫战者,不能久攻,亦不能久守,久攻不下则自尽其力,乃至民生凋敝,国力倾颓。”

  “久守则授人以缰,任敌牵扯,敌攻一处我救一处,乃至于左支右绌,顾此失彼……”

  这段话,是沈毅本人对于战争的一些基础理解,虽然粗浅,但是多少有些道理,因此沈毅写策论的时候,就把这句写了进去。

  读完这段话之后,沈七郎垂手而立,老老实实的问道:“先生,这段话有什么问题么?”

  陆夫子看了一眼沈毅,然后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叹息道:“这些话,你自己心中想一想,念一念也就罢了,但是千万不要到处说,更不要写在策论上,不然你就算能中秀才,也绝对不可能中举人,更不可能中进士!”

  沈毅是个聪明人,听到这话之后立刻就明白了大半,他看向陆夫子,问道:“朝廷……只想固守,不想反攻?”

  到今年的洪德五年,大陈王朝丢失北疆,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年。

  起初,大陈的君臣还戮力同心,想要夺回故土失地,但是根本不是北蛮的对手,两三次大败之后,朝廷被打的筋断骨折,再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

  如今六十年过去,至少两代人故去,朝廷的皇帝都换了四个,大陈彻底熄灭了归还故土的念头,变成了得过且过的偏安王朝。

  “朝廷……”

  陆夫子闷哼了一声,冷笑道:“朝廷现在都想要把建康正式定为国都了,哪里还有半点北伐的念头?”

  大陈的国都在燕都。

  即便是元熙南渡之后,朝廷也依旧把燕都定为国都,把建康定为陪都,就这样,建康当了整整六十年的陪都。

  一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把建康成为京城,依旧称为建康。

  比如说陆安世。

  他给京城写信,信封上就写了建康,而不是京都。

  沈毅站在陆安世身侧,若有所思。

  自家这个院长……似乎是个愤青啊。

  确切来说,是个老愤青。

  沈七郎想了想,然后继续问道:“先生的意思是,朝廷里已经不允许出现主战的声音了?”

  陆安世深呼吸了一口气,闷哼道:“建康有那位一心享乐的杨相爷在,哪一个敢说与北蛮开战?”

  说到这里,他抬头看向沈毅,低声道:“七郎,你记住了,以后科场策论,莫要写这些,但是……”

  “也不要把这些给忘了。”

  陆夫子声音低沉:“朝堂里的衮衮诸公,都已经被建康的繁华迷花了眼,忘记了当年那个统御九州的大陈了!”

  “大陈的将来,还要落在你们这些年轻人身上!”

第二十八章 赵公子

  看着满脸严肃的陆夫子,沈毅跟着叹了口气。

  “先生,王业不偏安。”

  沈七郎低眉道:“偏安一隅,最终只有亡国的下场,这么浅显的道理,朝廷里的诸公都应该能够看得明白才是,即便咱们这一代人能够偏安一隅,子孙后代也会因为我等今日的踯躅不前,受尽苦楚。”

  其实沈毅刚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太长时间,因此并不像陆安世这样“愤青”,再加上朝廷的事情现在距离他还太远太远,他并不想管,也没有资格去管。

  只不过在陆夫子面前,该说的场面话还是要说的,毕竟眼前这个甘泉书院的山长,表面上是个无官无职的布衣,但是在朝中的影响力绝对不小,万一……

  万一将来,沈毅去建康考院试乃至于乡试会试的时候,主考官是“甘泉派”出身,那么有陆夫子这层关系在,沈毅的路就会好走很多了。

  攀关系嘛,自然要顺毛捋,总不能当着陆夫子的面说北伐的坏话,真要是如此,恐怕连考试都不用考,就被赶出书院了。

  陆安世盯着沈毅的文章看了许久,然后微微低眉,叹息道:“王业不偏安,可大陈已经偏安一个甲子了,如今的大陈,还是王业么?”

  这句话,沈毅没有回答。

  陆夫子沉默了一会儿,又把目光放在了沈毅的文章上,从头到尾重新看了一遍,又指出了几个错漏之处,然后看向沈毅,开口道:“七郎,你现在的学问,考生员应该问题不大,回头我与你的老师打声招呼,你就不用每天在书院里读书了,闲暇时候可以出去走一走,这一次县试如果你不愿意参加,那便等到下一次,等到县试的时候,老夫会让书院里的先生替你作保。”

  考试是要两个秀才作保,才有资格参与县试的,如果是一般私塾,老师都只是童生甚至童生也不是,便不能替学生作保,就只能找县里的秀才作保,一般作保的时候多少要给一些钱财。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秀才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甘泉书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甘泉书院有不少老师都是秀才,也有举人老爷在这里教书,甚至偶尔还有一些书院出身的进士回到这里给后学末进讲学。

  沈毅连忙点头答应。

  陆夫子把这篇文章收好,递还给了沈毅,沉声道:“世事洞明也是学问,江都府学官的文章,还有江南省学官的文章,你闲来无事多读一读,对你考学是有裨益的。”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